登高怀远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孙述斌

合集下载

8.2《登高》群文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群文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联想想象的读诗方法,形象化地描述诗歌画面,体会《登高》的艺术境界。

2.从情感和诗人形象的角度进行《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江汉》的比较阅读,从中体会诗人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

3.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的理想和做官、漂泊西南的经历,进一步体会其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从而获得心灵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 形象化地描述诗歌画面,体会《登高》的艺术境界。

2 .从情感和诗人形象的角度进行《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江汉》的比较阅读,从中体会诗人在苦难中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考查背诵,学生朗读,老师范读。

朗读指导:想象自己就是垂暮之年的杜甫,站在高山之巅,怀念远方的亲人。

前两联高亢,突出其宏大、壮阔场景,尤其“无边落木”这一联最宏大,可以眼神从左到右扫视来表示。

后两联抒发悲秋之情,要低沉,但“万里”是辽阔的,声音不要太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并做群文阅读,来探究杜甫是如何书写苦难的,如何面对苦难的。

二、品析《登高》中的写景、抒情,体悟其中的艺术境界与书写苦难的大背景(1)诗人借哪些意象来渲染悲秋之情?请你用生动的词语或短语来描述意象,并试着串起整首诗的画面。

意象:疾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注意古诗常有的表时间概念的意象“长江”和“白发”。

诗人用无边无际的落木萧萧的场景衬托江水滚滚而来的气势。

而“江水”在古诗中还喻指历史的长河,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代仁人志士常用它来感慨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的渺小。

它暗示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盛年不再而壮志难酬的悲哀。

因此,这是一个表示时间渺远与空间宏大的意象。

还有“霜鬓”,白发如霜,也表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意思。

形象绘境示例:一千两百年前的一个重阳节,是万民登高祈福的节日。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瑟瑟秋风中踽踽独行,拄着拐杖登上了夔门的高山。

他看见暗淡惨白的高空孤独的飞鸟在盘旋,远处清冷的小洲上沙石一片洁白;他听见秋风猎猎、猿猴凄厉的啼声,漫山遍野的丛林传来落叶细细簌簌的声音,还有那滔滔不绝的江水轰雷般奔腾而来;他想到自己八年来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又老又病,白发如霜却壮志难酬,而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一样艰难,这是多么叫人忧心忡忡啊!如此潦倒,肺病、消渴、风痹又接连找上了门,连酒都戒掉了,即便想借酒浇愁也不能了!(齐读)拓展:杜甫潦倒——“戒酒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李白豪放、自由、飘逸——“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8.2《登高》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

二、教材解析:在新旧教材转变的过程中,《登高》作为经典律诗依旧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秋江景色和高浑悲情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都是值得审思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阅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并带着收获和新的思考走出来,解决更多同类型的文本。

本课以“反差”为依托讲解《登高》,学生通过“反差”能够感受的作者晚年诗作中的情感、沉郁顿挫的诗风,对杜甫“诗圣”的称号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与鉴赏能力,但是缺乏将鉴赏结果整合起来获得新认识的意识,对沉郁顿挫这一诗歌风格的理解也还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无法运用”的阶段。

四、教学目标:1.探究诗歌中的“反差”,把握情景,体会诗歌内涵。

2.从“反差”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思考杜甫“诗圣”之称的内涵,领会杜甫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由“反差”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六、思维导图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人生足迹图吗?明确:“诗圣”杜甫。

在这幅足迹图中,我们能够读出少年杜甫的足迹和老年杜甫足迹分布的不同,中原足迹密集,晚年则不断向西南呈线性延伸,这一“反差”背后暗藏了“诗圣”杜甫由踌躇满志走向漂泊落寞的一生。

当老年杜甫行至西南地区的夔州,写下“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会蕴含怎样的思绪和内涵呢?一生足迹的“反差”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登高》,感受“诗圣”杜甫的情与思。

(二)环节一:于情景中见反差1、寻“反差”之面思考:晚年诗人漂泊西南,写下了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含茹了诗人一生的经历。

请结合诗词说明《登高》是如何体现“反差”的。

明确:①广漠与渺小的反差提示:关注视角的变化。

明确:从视角发现广漠——从意象发现渺小远近、俯仰、纵横之间,时空的广漠尽显;在广漠的时空中,却有在急风、高天中哀鸣的猿;在清渚白沙中盘旋的鸟。

8.2《登高》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背诵《登高》,阅读相关诗歌,从意象、情感、手法等多个角度欣赏,获得自主审美体验,重点理解和学习《登高》等五首诗中景物的选择及抒情手法。

2.阅读相关诗评类、历史类文章,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理解“诗史”的内涵。

3.阅读一组文学短评,并以这些文章为参照,理解其抒情特征及文学短评的写法,用评点、随笔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学会从语言、内容、意境、表现手法、思想主题,尤其是情景关系等角度来撰写文学评论。

二、任务明细任务一:研读《登高》,深味诗中情景特点;任务二:阅读抒情方式及文学短评相关文章;任务三:完成《登高》借景抒情文学短评写作。

三、具体实践输入任务一:研读《登高》,深味诗中情景特点(一)教学过程《登高》一诗,是杜甫在生命晚年时唱响的哀歌。

他因战乱离家万里,诗中借触目皆悲的秋景抒发自己深刻而汹涌的悲怆之情,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

古典诗词中,借天地万物人诗寄情很是常见,且各有其精妙之处,在《诗经》《楚辞》中,借草木以叙怀,已使用得非常娴熟,到唐代更是登峰造极。

但杜甫《登高》诗中悲景、悲情、悲事的叠加,似乎让人感觉读后有些透不过气来,且这样的悲情,遍布杜甫在西南漂泊期间的诸多诗作当中。

阅读《登高》及同时期的四首诗,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杜甫西南漂泊时期的情感,对学生理解杜甫当时的生活境况、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帮助,也更利于学生领会杜甫这些诗作中对景物的选择及其特点。

而这些理解和领会,是学生形成对《登高》诗中情景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以及撰写情景关系的文学短评的内容基础。

1.学习《登高》,选读相关诗歌四首。

(1)读背《登高》及相关作品:学生自主读背《登高》及自选的四首诗;通过网络阅读《登高》及其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杜甫西南漂泊时期的生活遭遇及思想情感,深味诗中的景物和情感特征;网上阅读《杜甫的诗歌创作》一文,形成对杜甫的整体认识。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1]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1]

(完整word版)《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 ,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登高》的写作背景;体会本词字句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交流的方法鉴赏《登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蕴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词作并鉴赏词作中的景物描写;2.难点:感受诗歌蕴藏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体味法、读书指导法和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开场: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试讲的篇目是《登高》。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比如曹丕的《燕歌行》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柳永的《雨霖铃》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特别容易引发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和感伤。

除了悲秋的传统以外,同学们知道古人在秋季的重阳节这天会进行哪一项重要活动吗?(……)没错,就是登高。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和团聚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习俗。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诗人杜甫在他55岁这年登高时所创作的诗歌,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在重阳节这天独自登高会有些什么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1、(回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杜甫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吧。

我们都知道他生不逢时,好不容易在长安做了官却遇上安史之乱。

此后,他流亡颠沛,又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没多久又被贬。

杜甫的仕途非常不顺,后来他干脆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

严武病逝后,他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决计买舟东下还乡。

途中,他在夔州暂居了两年,这两年是他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时期所创作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杜甫的生平,知人论世,引入课文《登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情与景的交融。
2、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1、教师指出朗读要求,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登高》
总课时1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教师总结: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写宏大之境也应该是抒发深层次之情,诗人不仅仅是感叹自己的命运,为个人而悲,更是为国运而悲(悲国)。杜诗蕴含这种深厚情感的特点叫“沉郁”。
(二)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如何读出情感,读出“沉郁”的风格。
大部分同学读不出最后一句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最后一句诗的情感(悲到极点),引出杜诗的另一个风格特点“顿挫”(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2、景由情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意境的营造是不是略显无力?
学生:不是。
抓住关键词“无边”“不尽”“萧萧”“滚滚”分析。
注:①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同学们一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握诗歌“悲中有壮、壮中有悲”的情感。②教师指导如何读出这种“悲壮”的情感并范读,叫学生起来读,然后点评。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学习重点难点
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5.学习评价设计
针对目标(1)、(2),根据诗歌每一联的特点分别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思想;
针对目标(3),在鉴赏完诗歌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掌握情况。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登高》教学设计
学科_语文__授课年级__高一_
课题
登高
1.教学内容分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教师活动1
(1)教师出示问题:首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写于765年,因为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托,不得不离开成都,在从成都到重庆的途中。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登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① 杜甫的诗歌风格特点:
- 现实主义风格: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 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感慨。
② 《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 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比喻,描绘出深刻的意境。
- 语言凝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3.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南的乐游原上登高望远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对时代的深沉感慨。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过登高的经历?在登高的过程中,你们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呢?
生:(纷纷回答)有,我登过山,感觉非常累,但是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我登过塔,站在高处俯瞰城市,感觉很壮观……
2. 视频资源:
(1)观看关于杜甫的纪录片或电影,如《杜甫传》、《诗圣杜甫》等,以更直观地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2)观看关于唐代诗歌的讲座或教学视频,以加深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或改编,以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或表演活动,以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够通过分析《登高》的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学习《登高》,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孤独和寂寞,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4.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登高》,理解作者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一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鉴赏正体现了这一维度。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和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就《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

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思”、“议” 、“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思而晓其义,议而动其心,说而明其理,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壮志未酬、心系天下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人的情感。

2.分析文中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学会用意象、抓关键词的方法赏析诗歌。

3.感受杜甫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壮志未酬、心系天下的悲秋情怀。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体悟熔铸在诗歌里复杂深沉的悲秋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体验、问题探究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备受诗人青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凄冷萧瑟之秋,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哀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绚丽生机之秋,抒发了一个胸怀壮志的青年改造中国的豪情。

那么杜甫的《登高》是以什么样的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读诗、析景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找出最能概括全诗大意的两个字“悲秋”。

2.解决问题:说说诗人笔下秋的特点?⑴分析意象把目光聚焦在首联、颔联,共八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学生分析意象的特点,教师适当点拨补充)⑵赏析意境解决问题:请说说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诗人登临高处,耳听猎猎西风、声声哀鸣,眼观清渚白沙、孤鸟回旋。

天高地阔,茫无边际。

那无边的落叶,那不尽的长江,萧萧而下,滚滚而来,定格成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

映入眼帘,弥漫心间。

《登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发现,学生在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上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这在课堂展示中也有所体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诗歌基础知识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进行解释。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意识到课堂时间的分配还需更加合理,特别是在案例分析环节,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此外,我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更加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仅仅寻求标准答案。
对于教学效果的总结,我认为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他们在课后作业中也展现出了对诗歌鉴赏技能的应用。不过,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还有待加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对诗歌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二是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独立见解;三是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重点词句:诗中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典型诗句。
- 板书设计:以时间轴形式展示杜甫生平,标注关键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技巧:
- 重点知识点:对比、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
- 重点词句:诗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句及其艺术效果。
- 板书设计:列举常见修辞手法,配以诗中的具体例句,突出每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内容逻辑关系
1. 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
- 重点知识点:诗歌意象的定义、意象的作用、意象与情感的关联。
- 重点词句:《登高》中“天高云淡”、“落木萧萧”等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度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真正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2、通过本课示范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打通本单元8首诗歌,构建相互关联的诗歌世界,使学生有整体性的诗歌观。

【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知人论世”更加纵深的使用方式,不只局限于某一首诗歌的具体一个点,而是扩展到生平的“线”,时代的“面”,跨时空的“体”。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自行检索资料之后,沿着一定的线索,如时间、地点、历史大事等,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全新的、立体的诗歌观。

【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课时用基础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所了解的杜甫其人和他的《登高》一诗。

2、深化单元任务:对“知人论世”的内涵有进一步了解:即了解作者的
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业展示:请同学们展示借助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查阅杜甫的生平资料,完成的表格。

4、由点到线:通过学习老师播放的视频,研读发放的阅读资料,由点成线,构建杜甫的诗歌人生。

5、由线到面:打破单独诗歌的壁垒,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寻大唐双子星之间的关联,由线到面理解盛唐诗歌最重要的一块版图。

6、由面到体:通过引入身跨两宋的李清照,引导学生以北宋的灭亡+安史之乱为同类触发点,构建立体的诗歌世界。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引言群文阅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文学作品视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阅读和学习。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有效的登高群文阅读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作品:选择一些与登高主题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杜甫登高》、《静夜思》等。

2. 文学作品导读: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内涵等。

3. 文学作品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阅读选定的文学作品,并思考作品中的意义、情感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4. 文学作品鉴赏: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如诗歌的格律、修辞手法等。

5. 文学作品表达: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登高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问题导向法: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表达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1. 个人读后感:要求学生完成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读后感,包括对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理解等方面。

登高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诗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X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读 登 读 登 读 登 与读登 与读登 加 的 高 的 高 教 高 反教高 延教高 目 教 诗 教 诗 学 诗 馈学诗 伸学诗 录 学 群 学 群 的 群 的群 的群 文 目 文 内 文 方 文 评文 拓文 本 标 阅 容 阅 法 阅 价阅 展阅
教师指导:在讨论过程中给 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疑问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 文本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 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 论和交流
开展课堂互动交流活动
小组讨论:学生分 组讨论,分享对登 高诗群的理解和感 悟
角色扮演:学生扮 演诗中角色,通过 表演加深对诗歌的 理解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考深度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能够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的思考深度: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深入思考,提出 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探索
结合地理知识,探讨登高诗中的地 理景观与人文情怀
结合美术知识,欣赏登高诗中的自 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用历史知识,了解登高诗的创作 背景和历史背景
结合物理学知识,探讨登高诗中的 空间感知和自然规律
开展诗歌朗诵会或文学沙龙活动
目的:提高学生诗歌朗诵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沙龙活动 内容:选取适合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表达情感 效果:增强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登高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文学教育中,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登高诗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以描绘登高之美为主题,透过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设计一堂登高诗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高诗,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登高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理解登高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语言艺术。

3. 鉴赏著名登高诗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艺术和人生哲理。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1 课前准备:介绍登高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登高的情感和意义进行思考。

1.2 登高诗名篇赏析:选取多首著名登高诗进行解读,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课堂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创作及表演等互动活动。

1.4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方法选择2.1 情境引入法:通过图片、视频或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好奇和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分析和解读著名登高诗,通过集体智慧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3 创作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自行创作登高诗,并互相分享和评价,激发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 登高诗定义及特点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登高诗的定义,解释登高的意义和象征,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

- 引导问题:你们对登高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登高在诗歌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登高诗名篇赏析(30分钟)选取两到三首著名登高诗进行解读,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小组讨论与分享(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登高诗进行朗诵和解读。

学生相互分享和交流,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感受,展示自己对诗歌的触动和理解。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一经提出,引起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群文,顾名思义不是指一个文本而是多个文本。

“登高”的群文阅读是以课内的《观沧海》及课外的《登幽州台歌》等组成群文,围绕登高的议题,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标签: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目前,中学的阅读教学只要有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形式,而课堂上老师大多进行教读课,往往会忽略指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群文阅读的出现恰恰能满足课标对于语文阅读的要求。

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的界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阅读场,让学生可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增加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量,唤起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发散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在古诗词课上,常常是以教师讲为主,重古诗词的阅读方法轻学生的情感体悟,重古诗词的阅读方法轻学生的参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浓重,学生缺少参与性,对古诗词的鉴赏学习更多的是机械性地背誦。

为缓解古诗词教学的尴尬现状,本文研究群文阅读教学法,围绕一个通俗易懂且学生感兴趣的议题,阅读课内外的多首古诗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等方法对这组古诗词进行探究性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提升古诗词阅读能力。

三、“登高”的群文阅读教学注意事项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从确定议题、选择文章、设计问题三个方面着手合理地构建群文。

1.议题设置。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以一个问题或问题群的方式呈现出来,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群文阅读,并最终推动学生表达陈述出自己对议题的看法或见解。

登高悲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悲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悲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登高悲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深入解读和探讨登高悲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结合登高悲情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悲情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理解登高悲情的情节和主题,并能进行复述。

3.分析登高悲情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登高悲情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5.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流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登高悲情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登高悲情,以及对于诗词的印象如何。

2.整体阅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将登高悲情的全文分段给学生阅读,同时给予一定时间进行批注和理解。

学生可以标注重要词语、句子,并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3.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解读,并讨论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思考问题,如“诗人在登高过程中表达了何种情绪?”、“登高悲情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何关联?”等。

4.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悲情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使用,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学生可以通过标注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5.个人思考和感悟(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登高悲情的感悟文章,可以选择单独思考诗词中的某个片段,或者整篇诗词的意境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特的感悟。

6.总结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文章分享给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和讨论。

每个小组从中挑选一篇优秀的感悟文章进行集体分享。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学设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登高怀远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孙述斌

登高怀远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孙述斌

“登高怀远”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合水一中孙述斌教学设想: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常见主题,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

古往今来,文人政客就喜欢登高望远,抒发他们郁结于胸中的缕缕幽思,或是游子思乡,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文人悲歌......阅读“登高”组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蕴含的深沉情感。

登高组诗选择“三带三”模式。

第一个“三”,是第20课三首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

在这三首诗里,我们了解“登高”行为意象,理解诗人登高所抒发的情感。

这三首诗的指导步骤:第一、读诗,读出它们体裁的不同;第二、查诗,查它们的写作背景;第三、品诗,品登高所望、所想。

第二个“三”,指三首课外登高主题的诗,分别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次群诗重点整合前三首诗歌,附加后三首来补充。

从作者生活年代看,有唐有宋。

初唐诗人陈子昂;盛唐诗人王维,有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和李白,还有宋代的诗人王安石。

他们有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有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还有田园诗人代表。

从体裁上看,有古体诗,有近体诗,有律诗、有绝句。

总之,通过这次群诗教学,希望同学们能认识“登高怀远”的文化现象,能够赏析此类诗歌,能够领悟文人政客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登高怀远”是我们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登高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背诵)今天我们这堂课去探讨一下这类诗歌有什么特点?比如诗人为什么要登高?选择哪些地方登高?登高望见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抒情?二、读诗,辨体裁1.请大家齐读《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歌的体裁是什么?①生读;②辨体裁:《登幽州台歌》是古体诗;《望岳》和《登飞来峰》是近体诗,前者是律诗,后者是绝句。

③复习: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登高的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的阅读教学设计

登高的阅读教学设计导语:登高作为一种户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开阔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本文将结合登高活动设计一个有趣的阅读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乐趣,提高阅读动机。

2.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思维视野。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挑选适当的登高地点,确保安全可靠。

2.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包括描写登山经历的故事、名人登山经历的报道等。

3. 准备相关器材和设备,如登山杖、护膝等。

4. 分组安排,确保每个小组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活动。

三、活动步骤1. 分组讨论:学生按照小组分组,讨论关于登山的相关话题,比如登山的好处、名人登山经历等,提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背景知识。

2. 阅读材料分析: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名人登山者是如何达到顶峰的等等。

3. 实地登高:带领学生前往登山地点进行实地登高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路线,确保安全。

在登山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自然风光,体验登高带来的身心愉悦。

4. 分享心得: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轮流分享登山心得和所感所悟,鼓励学生用阅读材料中的知识来解释登山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

5. 阅读扩展: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阅读登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纪实性文章,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和分析不同的阅读角度和表达形式。

6. 活动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活动过程和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回顾登山活动的心得体会,并结合阅读材料,写一篇登山经历或心得体会的作文。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享和作文等,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理解的深度,以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怀远”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合水一中孙述斌教学设想: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常见主题,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

古往今来,文人政客就喜欢登高望远,抒发他们郁结于胸中的缕缕幽思,或是游子思乡,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文人悲歌......阅读“登高”组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蕴含的深沉情感。

登高组诗选择“三带三”模式。

第一个“三”,是第20课三首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

在这三首诗里,我们了解“登高”行为意象,理解诗人登高所抒发的情感。

这三首诗的指导步骤:第一、读诗,读出它们体裁的不同;第二、查诗,查它们的写作背景;第三、品诗,品登高所望、所想。

第二个“三”,指三首课外登高主题的诗,分别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次群诗重点整合前三首诗歌,附加后三首来补充。

从作者生活年代看,有唐有宋。

初唐诗人陈子昂;盛唐诗人王维,有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和李白,还有宋代的诗人王安石。

他们有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有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还有田园诗人代表。

从体裁上看,有古体诗,有近体诗,有律诗、有绝句。

总之,通过这次群诗教学,希望同学们能认识“登高怀远”的文化现象,能够赏析此类诗歌,能够领悟文人政客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登高怀远”是我们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登高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背诵)今天我们这堂课去探讨一下这类诗歌有什么特点?比如诗人为什么要登高?选择哪些地方登高?登高望见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抒情?二、读诗,辨体裁1.请大家齐读《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歌的体裁是什么?①生读;②辨体裁:《登幽州台歌》是古体诗;《望岳》和《登飞来峰》是近体诗,前者是律诗,后者是绝句。

③复习: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押韵,首尾可押可不押。

2.再读群诗三首,辨别体裁。

明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律诗、《登岳阳楼》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

三、查诗,查背景,查作者。

1.阅读课本上右边的注释和《初中文言文》的相关资料。

2.学生展示,说背景,说作者。

3.教师补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人、文学家。

24岁举进士,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以上书论政得武则天赏识,后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和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

此诗写于696年(当时35岁),武则天当政时期,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被采纳,被贬为军曹。

陈子昂苦闷忧愤,登上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贤士而建立的幽州台,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登幽州台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县)人。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

其代表作品《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此诗写于736年(当时诗人24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写下的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诗写于1047年,诗人当时26岁,1042年高中进士。

四、品诗,品登高所望、所感。

(一)赏析《登幽州台歌》1.读《登幽州台歌》,想想用什么样的节奏和什么样的声调来诵读?大家试读一下。

2、生读,揣摩体会。

明确:舒缓的节奏,悲怆的声调。

3、陈子昂在什么地方登高?明确:幽州台补充:幽州台的典故。

战国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

诗人虽在幽州台,但是燕昭王这样的明君可遇不可求,吊古伤今,引发诗人无限的感慨。

4、用舒缓的节奏和悲怆的声调再次诵读,想想陈子昂等幽州台,“望”见了什么?明确:古人,来者,悠悠天地。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仙君;“来者”:指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天地”:辽阔、清远、广漠5、诗人登幽州台,引起了怎样的遐思?诗人心中理想的“古人”和“来者”,皆不见,登高远眺,见到的只有广阔天地,古往今来,亘古如斯,时空的浩瀚与人生之须臾,两相对照,想起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热泪飞洒。

诗情:登幽州台,诗人吊古伤今,借天地时空的广阔,感叹人生的短暂,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愤之情。

小结:人生苦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该当登高遣悲怀。

(二)赏析《望岳》1.诗人年轻时候,意气风发,漫游天下,待时而飞,当他来到齐鲁大地,望见五岳之首——泰山,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一读诗歌,体会诗情。

2.二读诗歌,登高望岳,望了什么?首联:远眺泰山。

运用设问和夸张,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表现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突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的特点。

颔联:近望泰山。

(静)上句通过拟人手法,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泰山的高耸入云,是实写。

颈联:细望泰山。

(动)抓住“云”和“鸟”细笔描绘,表现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尾联:登临绝顶,众山皆小。

登高望岳,望见了泰山的巍峨绵延、神奇秀美。

3、三读诗歌,登高望岳,诗人抒什么情?明确: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主旨句)品析:站得高,确实看得远。

化用“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深刻含义: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小结:年少有为,意气风发,该当登高寄豪情。

(三)赏析《登飞来峰》1、一读诗歌,体会诗情。

2、二读诗歌,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所见有哪些?明确:千寻塔,冉冉升起的太阳。

意象特点:高、新、代表希望。

此时王安石高中进士,年少有为,意气风发。

见此情境,有所感。

3、三读诗歌,体会所感。

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浮云”,比喻奸佞小人。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小结:才高志大,胸怀天下者,定当登高望远寄壮志。

(四)、统整诗歌“登高”,是一种行为,意蕴深厚,且称之为“行为意象”。

诗人就通过登高这一行为意象来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五、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几首登高怀远的作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唐.李白唐.杜甫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最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同样的地方,不同的人看见的,想到的都不一样。

读诗,想想杜甫李白登岳阳楼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⑴分析:李白(701-762)诗写于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当时诗人58岁,首联:登上岳阳楼,洞庭之景尽收眼底。

远山,苍翠巍峨;洞庭,浩渺无垠。

颔联:登楼仰观天宇。

鸿雁南飞,带去忧愁;日升东山,万物有情。

颈联:极言楼高。

“连”、“接”二字,以夸张笔法表现宴酣之乐,突出愉悦心情。

尾联:写宴酣之乐。

醉酒之后翩翩起舞。

小结:时来运转,也要登高望远,表达诗人流放获释后的喜悦心情。

⑵分析:杜甫(712-770),此诗写于768年,诗人离开重庆来到岳阳,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

此时诗人距生命结束仅有两年,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凭轩远眺,面多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感慨万千。

首联:首先叙事今昔对照。

慕名已久的岳阳楼终于得见,难免喜悦。

颔联:写洞庭壮阔之景。

颈联:写自己处境。

一生政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

尾联:心系边防,心忧天下。

小结:纵然一生凄风苦雨,好男儿登高望远,不忘心忧天下。

2.乐观派诗人登高远望寄喜悦;现实派诗人登高寄家国情怀。

与世无争的田园诗人王维登高寄乡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王维十七岁时,诗人正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东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故称家乡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辟邪、头插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的习俗。

2.分析:一二句:客观叙事,逢佳节,思亲人。

三四句:直接抒情,插茱萸,少一人。

他们会想我的。

小结:飘零他乡,登高望远思亲人。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才子政客,他们满腹的愁怨,一腔的豪情,都抛撒在华夏大地的名山古迹中。

年少时,登高抒豪情;年老时,登高遣悲怀。

文人登高,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歌;政客登高,抒发凌云之壮志。

游子登高,可以抒发羁旅之乡情。

试问人生,何以解忧?答曰:唯有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