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共养”的情志护理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形神共养”的情志护理观
摘要: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对和畅情志、虚静守神、以情制情的护理思想的论述,旨在达到形神共养。

关键词:形神共养情志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4-02
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精神护理的重要性,我国历代医家有深刻的论述。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强调医护人员对患者应该体贴入微,使患者有较好的情绪和获愈信心,以达“形神共养”。

1 “形神共养”内涵
“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能够看得见,具有一定形状的器官。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就是说既重视保养形体,又重视调摄神气,力争达到“形与神俱”的目的[1]。

古人以修身为立世之本、生存之要,对衣、食、住、行等均有明确要求,《论语》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饱食
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内经》启篇即为论养生之道的《上古天真论》,而后又有顺养、调食、寿限等五篇系统论说摄生保健之法。

后世《简明医彀·却病延龄》总结养生保健大法为“清心寡欲,慎起居,节饮食,则病自不萌,而龄可延矣”,告诫人们“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古人还倡导“仁者寿”,孔子《礼记·中庸》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即以忠恕之道修身,以中和之德养生,强调怡情养性修德是养生长寿的根本。

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平衡,强调人的生理、心理及其外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孙思邈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正寿。

”仁者与人为善,七情中和,心情愉悦利于养生;仁者追求高尚道德,澹泊明志,心态平和易于养生;仁者宽仁厚爱,忠恕为怀,胸襟坦荡善于养生;仁者克己制欲,不计得失。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孟子强调:“养生莫善于寡欲”,皆言制欲以达“仁”而善养寿也[2]。

《素问·宝命全形论》还明确提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将调治心神放在如此突出地位,充分体现了以情施护的重要性。

2 和畅情志护理思想
和畅情志,指满足人体生理或心理需要,引起人的肯定态度,并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的护理方法。

长期过度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个体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引起气机的紊乱。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从而损伤脏腑。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此篇中还指出大怒、大喜会损伤机体的元阴元阳,如“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所以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主张调和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指出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地控制情绪,乐观的对待人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精神调养,如《寿世保元》中强调“养生莫若养性”。

《太平御览·道部·养月》引《太平经》中说:“人无忧,故自寿。

”指出人没有忧虑,所以自然能够长寿。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睡决”已有“能息心,自冥目”句,从而指出先使思想安静下来,自然就会入睡。

陶弘景《养生延命录》主张“少喜”和胡文涣《养生类纂·类修要诀》提出的“少思虑以养其神”中的“少”都是适度、不可太过的意思。

从而指导人们做到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

3 虚静守神护理思想
虚静守神,指运用自我心身调摄的方法使精神内守而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环境,排遣或消弭各种精神刺激的一种传统心理护理方法。

《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人先天之性本静,静的本质是自调和谐,动的原因在于性的需要和外物的诱发。

因此维护健康的方法就要恬静少私,通过对内在精神意识的调合,保持平静的心态,减少过多的欲
望。

道家老子主张“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养生观,“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庄子主张形神兼顾“抱神以静”的养生观,通过“坐忘”、“心斋”超越认识主体的限制,从而彻底忘掉物我彼此的差别。

历代医家都将“养静”作为摄生首务,《内经》不仅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虚静守神的原则和方法,而且特别强调了其防治心身疾病的保健意义。

这种虚静守神的养生方法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掘除思想的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不为物欲所累,不为色情所扰;以淡泊虚明为怀,以清静无为为境的心理境界。

4 以情制情护理思想
以情制情,指以事物、言行为手段,激起病人某种情志变化,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的心理护理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主张“以恬愉为务”来调节人的神情,这些原则为“以情制情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七情太过所引起,如果七情过度,超越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致使诸多疾病发生。

正如著名长寿学者胡夫兰法在《人生延寿法》一书中所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算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对此,一方面采取“移精变气”护理方法:一种特定的行为治疗,转移患者过分的病理体验。

另一方面可采取“阴阳喜怒”:以肯定之
喜治疗否定之怒,以阴阳两极调理过分情绪。

《养生四要》中亦云:“心常清净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得神与否,生死攸关。

只有“形与神俱”,才可“尽其天年”。

参考文献
[1]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湖北:湖北中医学院,2008
[2] 邰东梅.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