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迅速增加。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1 确定适应症:根据临床指南和相关研究,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确保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1.2 禁忌症的限制:明确抗菌药物的禁忌症,例如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禁止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1.3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确保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2.1 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优先选择能够覆盖目标细菌的窄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干扰。

2.2 合理选择联适合药:对于复杂感染或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考虑联适合药,但需遵循抗菌谱互补、药物相互作用和合理剂量等原则。

2.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过长或者过短的疗程,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三、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3.1 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的采集: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疗程等。

3.2 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监测和耐药性监测等,及时调整和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3.3 教育和培训: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规范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4.1 制定规范使用指南: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指南和标准,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管理要求,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

4.2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建立多学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包括感染科、药学、微生物学等专业人员,共同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药性的产生,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

2. 背景过度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使用规范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3. 使用原则我们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合理使用:只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和过度使用。

- 谨慎选择: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 按疗程使用:使用抗菌药物时,按照医嘱规定的疗程完成治疗,不可自行中止治疗或延长疗程。

- 避免联合用药:除非有特殊需要,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

- 控制用量:严格按照医嘱规定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不得随意调整。

- 监测效果:使用抗菌药物后,及时监测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使用流程为了使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我们建议以下使用流程:1. 临床医生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

4. 在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使用后及时汇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监测评估。

5. 后续措施为了保证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执行和效果的监测,我们建议:- 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 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育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 持续监测和研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使用规范。

6. 结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公众健康和减少抗菌药物滥用至关重要。

我们呼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以合理、科学、规范的方式使用抗菌药物,保护我们的健康。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本科室根据相关法规制定了以下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及范围:1.三级权限药师可以使用非限制使用级药物、限制使用级药物以及专家组会诊同意后的特殊使用级药物。

2.二级权限药师可以使用非限制使用级药物和限制使用级药物。

3.一级限制药师可以使用非限制使用级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目录:非限制使用级药物包括青霉素G钠、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等。

限制使用级药物包括美洛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等。

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病原菌对限制使用级药物敏感时,应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指标: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DDD。

5.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30%。

6.首次使用时间合理率≥90%(术前0.5-2小时)。

7.预防使用疗程合理率≥90%(预防使用时间小于24小时)。

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五、抗菌药物使用要求: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应严格控制,门诊不得使用。

2.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经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并由三级权限医师开具处方。

3.在抢救生命垂危等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需详细记录使用指征和限当天量,并于24小时内补办必要手续。

4、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控制在3-5天内。

如果病情在使用3天以上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应考虑收住院或留在门诊观察室治疗。

同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5、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应该严格控制。

6、口腔科临床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以下特点:口腔颌面部手术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应根据药物的特点、患者的情况和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方便、经济,但对于严重感染或胃肠道吸收不良的患者,应考虑静脉给药。

对于局部感染,可选用外用或局部给药途径。

4.疗程: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制订合理的疗程,一般情况下,疗程应不少于7天,严重感染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5.联合用药:应根据病原菌的特点和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情况,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耐药性发生。

二、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注意事项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仔细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临床指南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二)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但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同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控制。

三)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耐药性发生,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费用,同时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根据病原菌的特点和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情况,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方案。

四)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是当前临床治疗面临的严峻问题,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控制是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了解和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1.对于轻症感染,应该选择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而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对于重症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该采用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

当病情好转后,应该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该尽量避免。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凡在我国境内从事医疗服务、药品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三条抗菌药物是专门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包括广谱抗菌药物和狭谱抗菌药物。

第四条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抗药性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坚持“合理使用、谨慎使用”的原则,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第六条抗菌药物的配方应当由执业医师开具,严禁自行购买或使用他人留下的抗菌药物。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加强监督和检查。

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应当依法生产、销售抗菌药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第九条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细菌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第十条应当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按照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选择,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第十一条对于已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应当及时启用备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的进一步扩散和感染。

第十二条对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控制指征,避免滥用引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

第十三条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使用,应当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进行个体化用药。

第十四条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检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第十六条临床药师应当参与抗菌药物的选择、配方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七条对于抗菌药物的购买、储存、配送等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八条对于患者在医疗机构所购买的抗菌药物,应当由专人进行核对,避免错误发放和滥用。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的与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三、管理要求1.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 严格按照临床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遵循“合理、适当、经济”的原则。

- 优先选择对目标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 严禁使用未经批准的抗菌药物。

- 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 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流程- 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规范意识。

-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审批和监控。

-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疗效评价。

- 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的储存和配送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指南,指导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 推行抗菌药物的限制使用策略,如限制使用特定抗菌药物、限制使用剂量和疗程等。

- 开展抗菌药物的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 加强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

四、责任与监督1. 医疗机构-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规范意识。

-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疗效评价。

- 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抗菌治疗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治疗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治疗药物使用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抗菌治疗药物的使用规范,以确保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最佳实践和国家的相关法规。

2. 目的该规范的目的是:- 保护患者免受抗菌药物不当使用的风险;- 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 促进抗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使用原则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3.1 临床适应证抗菌药物仅在临床确实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医务人员必须根据国家和国际的治疗准则,明确定义的适应证以及相关的临床指南来判断抗菌治疗的必要性。

3.2 选择合适的药物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病原学资料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选择时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和患者的个体特征。

3.3 药物剂量和疗程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不得擅自延长或中断抗菌治疗。

3.4 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需谨慎,并根据临床需要和科学依据进行决策。

任何联合应用均应有明确的理由和依据。

3.5 药物监测和调整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菌治疗方案。

4. 监督与培训为了确保抗菌治疗药物的规范应用,需要进行监督和培训:4.1 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测和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4.2 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5. 结论抗菌治疗药物使用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患者的利益、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以及提高抗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范,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更好的抗菌治疗服务。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指导性文件,具体的抗菌治疗药物使用决策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的临床指南进行。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1. 前言
抗菌药物是一类有效对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不当使用会导致
抗药性增加,对公共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制定和遵守抗菌药物使
用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目的
本文旨在规范医务人员和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药性
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3. 使用原则
3.1 严守医学指南: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的医学指南和规范,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使用方案。

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仅针对确诊的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性感染及其他非细菌感染,应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3.3 适当的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最合
适的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3.4 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尽量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以免引发抗药性。

4. 患者教育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潜在风险,提高患者合理使用药物的意识。

5. 监测与反馈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医院和个体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反馈和指导。

6. 结论
遵守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预防抗药性的形成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共同努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健康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陈建光,刘志兰.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8): 1018-102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条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条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条例一、抗菌药物定义及分类抗菌药物是指用于防治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1. 严格遵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的抗菌药物。

2. 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 遵循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 尽量减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暴露。

5. 注意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使用、监督等工作。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使用范围、条件、程序等。

3.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4.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审核,确保合理使用。

5.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避免无指征使用。

2. 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频率和疗程,确保疗效。

3.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5. 避免在抗菌药物作用期间饮酒,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特殊人群1. 儿童:根据体重、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2. 老年人:注意肝肾功能变化,调整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3. 孕妇: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抗菌药物,避免病毒感染。

4. 哺乳期妇女:避免使用影响乳汁分泌的抗菌药物。

5.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调整剂量,避免药物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与评价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抗菌药物是一类特殊的药物,其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耐药菌株的出现。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的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1.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众健康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1.2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医疗机构和医生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

这些指南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指导医生在不同的临床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及确定剂量和疗程。

1.3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减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1 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药物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2 抗菌药物的禁忌症抗菌药物有一定的禁忌症,如对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和儿童等。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禁忌症,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2.3 抗菌药物的替代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抗菌药物可能不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对于一些轻微的感染,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局部抗菌药物、物理疗法等。

这样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三、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3.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的要求使用,包括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使用频率等。

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以免影响疗效和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疾病的临床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抗菌药物严禁在非临床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销售,在使用过程中应有医生的处方。

3.不滥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对于一些初步诊断或目前尚未确定致病菌的情况,应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4.通过预防与控制减少感染:强调手卫生、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减少感染的机会。

5.指导合理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

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规范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2.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与干预机制: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价与干预机制,对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干预。

3.制定临床路径: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明确适应症和用药方案,降低不合理用药的机会。

4.加强药品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采购、存储和配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5.开展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工作,了解使用情况和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时进行改进。

6.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不滥用的意识。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评估与干预机制、制定临床路径、加强药品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临床医疗中常用的药物类型,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日益严重,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文抗菌药物分类管理(1)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医师可根据需要开具。

(3)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疗效好、价格较高、安全性略差、有严格适应症的抗菌药物,须经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审核并签署《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后开具。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疗效不确切、价格昂贵、新上市或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物,须经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审核并签署《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后开具,并须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用药指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的原则,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实施监控。

(2)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检查要与抗菌药物的遴选相匹配。

在未获得细菌学诊断依据前,在权衡利弊后根据经验选用,一旦获得细菌学诊断依据无论结果如何,应及时停用。

对临床经过不典型者,在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诊断的同时合理用药。

若病情需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应尽早确诊并选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特别应注意与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有关的药物联用时的血药浓度变化。

(4)因病情需要须较长时间用药者宜尽量使用“药效可靠、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的口服制剂。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应严格控制预防用药,尽量减少手术预防用药时间。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手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短于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制度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的发生,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制度,具体如下:
一、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1.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对确诊病原菌为细菌的感染疾病
方可使用。

2.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配方的规定,不得超量、超时使用或乱用。

3. 不得以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1.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2.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每半年公布本单位抗菌药物使
用情况,并进行趋势分析。

3.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抗菌药物滥用的警惕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操作规范
1. 根据病原菌敏感性测试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说明书的使用方法及用量使用。

3. 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不良反应,若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菌药物使用监管
1. 对违反规定,滥用抗菌药物的单位,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纳入卫生监督部门日常监督内容之一。

制度严格执行,将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情况的发生,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对于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以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除了掌握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2.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3.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4.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6.综合治疗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规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规定》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而制定的管理规定。

以下为1200字以上的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推进抗菌药物的可持续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保护人类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养殖业和个人使用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

抗菌药物包括化学合成的药物和天然产物等。

第三条抗菌药物的监管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的统一管理制度,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和管理标准,并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估。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养殖业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加强对养殖动物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估。

第六条个人使用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有关要求。

第二章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要求第七条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合理使用、科学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第八条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细菌的药敏性、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费用等因素,并依据临床诊断和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合理选择。

第九条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按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和标本的临床意义进行综合判断,明确病原菌的类型、药敏性和致病程度。

第十条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严禁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剂型和使用时间。

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第三章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信息系统,记录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用药时长等。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对超过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警示和纠正,并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抗菌药物滥用、滥用和耐药性增加的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扩散,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三、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医疗机构的审批,严禁医务人员私自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3. 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四、具体要求1.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a. 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由专家组成,负责审批抗菌药物的使用申请。

b. 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填写使用申请表,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药物选择和使用理由等,并提交给审批委员会。

c. 审批委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选择的合理性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因素进行审批决定,并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

2.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a. 医务人员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要求进行处方。

b. 医务人员应在处方上注明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等信息,并签名确认。

c. 药师在发药时,必须核对处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有问题应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3.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a.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b. 监测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使用指标的合理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

c.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反馈和培训。

4. 抗菌药物知识培训a.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工具,对于控制和治疗感染疾病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三、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内涉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四、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药物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遵循最新的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准则。

2. 限制使用:对于广谱抗菌药物和高危菌株,应限制使用,并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监测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教育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意识。

5. 多学科合作: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包括医生、药剂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策略和措施。

五、具体要求1.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和禁忌症应明确,医生应严格按照指南和准则进行选择和使用。

2. 抗菌药物的开具和使用应有明确的医嘱,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信息。

3. 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储存应符合药物管理的规范,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应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使用量、使用频率、耐药性发生率等指标,并及时报告给医务管理部门。

5. 对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应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包括教育、警告、处罚等措施。

6.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路径和规范化治疗方案,推广和应用临床抗菌药物审批制度,减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风险。

六、监督与评估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监督机制,包括定期内部评估和外部审核,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规定1.合理使用原则: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医学需要,基于临床必要性进行判断,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选择适当的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对目标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可能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3.遵循剂量和疗程:按照临床指南和药物说明书的建议,准确计算剂量,并保证疗程充足,以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

4.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多种类型病原菌的能力,但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谨慎使用,尽量选择狭谱抗菌药物。

5.避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仅在必要情况下才使用联合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1.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设立临床药学部门,由专业医师负责制定药物使用指南和审核处方,定期进行药物使用审查和监测。

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3.临床网络系统的建立:建立电子处方和临床网络系统,实现医务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以便更精确地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并及时做出干预措施。

4.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抗菌药物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的数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更全面的干预和管理。

5.加强宣传与合作: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倡导和国际合作等途径,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强调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和责任。

总之,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规定是指导和管理医务人员和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手段,旨在减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保护人类健康并延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管理,加强培训,加强监测与报告,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积极配合和支持相关措施的实施。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防止药物滥用和抗药性的发生,特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结核药物等。

第四条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药敏情况、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的效果等工作。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提高用药水平。

第七条患者应当如实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用药史、过敏史,配合医疗人员进行相关检查,接受必要的治疗和监测。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八条医务人员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的药敏情况进行选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等。

第九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病原体具有高度活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第十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按照药物的说明书或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使用,遵守药物的给药方法、剂量、疗程等要求。

第十一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十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停止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停药指南进行停药。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注意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防止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的发生。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得私自开具处方,私自使用或泄露抗菌药物。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妥善保管药物,避免药物的被盗或滥用。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

2. 工作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科负责日常工作。

3. 工作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公室,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使用原则1. 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毒副反应,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2. 遵循分线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应用抗菌药物,提倡应用第一线药物,控制第二线药物,严格控制第三线药物的使用。

3. 普通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倡首选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由主治医师以上批准后方可使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药敏或有关专家会诊或疑难病讨论意见,由经管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审批,报分管院长或质管科审批后方可使用。

4. 实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登记制,审批后的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期限不超过七天,若确需继续使用,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5. 门诊处方抗菌药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三天量,最多不超过7天,严格控制联用,三联用药原则上禁用(抗结核药物除外)。

6.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2)有样必采:在使用或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正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及药敏试验,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
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
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7、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

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

(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原则
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和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需要外一般用点滴法;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抗菌药物的皮试,保证用药安全;更换药品要慎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在用药三天以上无效时方可考虑更换。

3、对于严重特殊的细菌感染病人,除必须及时送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外,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联合药敏、血清杀菌效价等项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4、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可结合临床对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

选用抗菌药物同时要注意药品来源及价格。

静脉滴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抗菌药物一般使用至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

6、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72小时后如效果不显或病情加重者,应多方面分析原因,确属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或根据药敏试验,改用其他敏感药物。

(三)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
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2、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

3、需用药时间较长有产生耐药可能者。

4、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者。

5、需联合用药的严重感染(如消化道穿孔性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6、病原菌末明的严重感染,可先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后,即可开始联合用药,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联合用药应选择协同或相加作用的组合,多数病人应选择二联用药为宜,一般不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如选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应适当减少各药的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中至少一种对致病微生物具有相当抗菌活性,另一种也不应为病原菌对其高度耐药者,最好按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合理用药。

(四)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1、总原则:
(1)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态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

(2)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3)无感染迹象的昏迷、脑血管意外、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接受导尿插管术者不必采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4)只针对某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地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

(5)微生态失衡时应进行菌群调查,可根据优势菌选药。

(6)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

(7)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能放松诊疗操作、手术技巧及严格的消毒隔离。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而有明确指征者仅限于下列少数情况:
a.选用适宜抗菌药物以防止风湿热的复发,并对风湿热等慢性疾病病人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保留导尿等过程中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b.预防流脑。

c.烧伤后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败血症。

d.外伤或创伤后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气性坏疽。

e.新小儿眼炎的预防。

(8)器官移植及直肠结肠手术病人在术前肠道准备时的选药原则是:
a.口服不吸收;
b.肠道药物浓度高且受肠内容物影响少;
c.对致病菌和易于肠道异位的革兰阳性和阴性需氧菌、真菌有强大杀菌活性的药物。

(9)围术期预防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微生物、手术持续时间选用抗菌药物。

2、围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I类切口,原则上不使用预防用药,对出现感染可能性大的可以选择应用。

如(1)远处有感染灶;(2)心脏瓣膜病或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3)应用人造血管或移植物;(4)估计分离组织广泛,手术时间较长,局部组织血供不良;(5)有易患感染的伴随疾病、营养不良,接受激素治疗或全身情况差者。

预防应用的方法是:
(1)手术前在麻醉诱导期或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一次足量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在手术中血液及组织内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2)手术时间超过4—6小时或超过已给予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的;应在手术中再给予一次足够量的抗菌药物,以维持术中及手术部位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手术后回病房后应再给一剂足量抗菌药物或分次给药,但最多不超过48小时。

3、内科系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1)对内科病人进行介人性(有创伤性)检查、治疗不一定都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确有指征应用者,也要严格掌握疗程和剂量,不应超过外科手术预防应用范围,即在术前30—60分钟给予—次足量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在介入性治疗和检查期间血液及组织中有足够的血药浓度;介入检查和治疗超过4—6
小时即超过已给予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可在术中再追加给予一剂足量的抗菌药物,以保持血液和组织中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介入检查和治疗后回病房应用一剂足量抗菌药物,最多给药也不应超过48小时。

这样足以保证介入(有创性)检查和治疗不会发生感染。

术后无感染的和无明确的感染诊断不得随意应用抗菌药物。

无指征的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药物不仅达不到预防目的,而会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毒副作用和其他的药物不良反应。

(2)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要有足够的认识,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
切可能发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致病菌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