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与权力的地理_蔡志诚

合集下载

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_札记

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_札记

《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阅读札记1. 《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内容概览在《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作者深入探讨了近年来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空间转向。

这一转向不仅为传播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力工具。

该书开篇即对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传统研究多集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上,而忽视了空间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空间因素在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内容概述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空间转向的核心理念和理论基础。

空间被视为与时间同等重要的传播要素,它影响着信息的流动、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以及传播媒介的布局和运作。

作者还介绍了多种分析空间关系的方法和工具,如GIS技术、空间分析模型等,这些工具帮助研究者更直观地揭示空间因素在传播中的作用。

在后续章节中,作者结合具体案例,对空间转向在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分析广告传播时,作者运用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广告信息在不同空间中的扩散机制和受众的接受过程;在探讨社交媒体影响力时,作者则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社交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用户互动模式。

《传播地理学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一书通过对该领域前沿理论的全面梳理和实践应用案例的生动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对于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播地理学在媒介研究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媒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是指从传统的“中心边缘”研究模式转变为强调地域差异和多样性的研究视角。

这一转向的提出,旨在克服传统媒介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单一性、刻板性和片面性,更加全面地认识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和演变规律。

“空间”如何进入媒介研究: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

“空间”如何进入媒介研究: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

“空间”如何进入媒介研究: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媒介与空间的关系概述 (5)2.1 媒介的定义与特点 (6)2.2 空间的定义与特点 (7)2.3 媒介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9)三、理论源流 (10)3.1 李斯特.卡特和丹.席勒的媒介思想 (12)3.2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3)3.3 约赫.本克勒的媒介环境学 (15)3.4 胶囊理论 (16)四、媒介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17)4.1 空间作为媒介研究的理论视角 (19)4.2 空间与社会理论的关系 (20)4.3 空间在媒介地理学中的应用 (21)五、研究路径 (23)5.1 媒介空间的分类与分析方法 (24)5.2 媒介空间与权力关系的构建 (25)5.3 媒介空间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7)六、问题域 (28)6.1 数字化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 (29)6.2 媒介空间的全球化与地方化 (31)6.3 社交媒体空间的崛起与治理 (33)七、结论与展望 (34)7.1 研究总结 (35)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6)一、内容简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空间概念逐渐从物理维度拓展至虚拟与实体交融的多元领域,成为理解当代媒介生态的关键。

空间在媒介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用户参与和互动的场所。

媒介研究的理论源流可追溯至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的“场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观点为理解媒介环境中人的行为提供了重要视角,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对话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认为媒介作为对话平台促进了不同主体间的思想碰撞。

这些理论框架为探究空间在媒介研究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究路径方面,我们需关注空间如何塑造媒介内容的呈现与传播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立体。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作者:钟地长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空间思想与人文地理关有着密切的关系。

起、承、转、合为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从思想史角度划分而成。

空间几何学、激进的空间以及空间的生产等作为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重大转变,并且对人文地理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后现代空间思想的兴起,导致对人文地理学科的地位和身份问题争论颇大,以至于后来逐渐淡化,这就需要从多重面向进行人文地理空间的探究。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后现代空间人文地理学主要争论的问题是空间思想演变以及科学身份的关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思想以及理论也随之出现了多次的转变,导致分割思想转向出现了次数以及边界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人文地理学,对空间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分从四个阶段进行,主要为“起、承、转、合”。

一、起:视为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康德作为一位地理学家,对地理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他开启了地理学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先例,并对其系统的研究以及持续的讲授。

康德认为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与空间有关,他的这个空间思想有四大特点,主要为:“第一次的、专门的、三维的以及哲学的”,并对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由于康德的介入,使得人们对地理学学科的地位观点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地理学学科的地位从历史学的附属提升到能与历史学相提并论。

康德对知识的划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它将知识划分为概念、时间以及空间三部分,在《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里,他的空间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与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二、承:由空间到区域赫特纳以及哈特向作为区域学派的代表,将康德把地理学视为一门空间科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充分的发扬,并予以继承,将空间视为“被填充的容器”。

此后这种区域学派的空间观便长期的对地理学进行主导,成为地理学的范式。

区域学派将区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空间科学由于没有具体的方法基础,同时地理学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着很大的距离,而区域是将空间进行落实的概念,并且将区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类型的划分,这种类型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而另一方面是,不论东西方的地理学发展,都具有大量的旅行记和方志。

对于权力几何学的思考

对于权力几何学的思考

对于权力几何学的思考
权力几何学是一个涉及政治、社会和地理空间的复杂概念。

它涉及到权力在空间中的分布、控制和影响。

从多个角度来看,权力几何学可以被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地理学角度,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权力几何学研究的是政治实体如何通过地理空间的控制来行使权力。

这包括国家边界的划定、领土争端、政治地理的分布和影响等方面。

例如,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和边界划定都涉及到权力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2. 社会学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权力几何学关注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权力分布和互动。

这包括社会阶层、种族、性别等因素在社会空间中的权力关系。

例如,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布和权力关系就是权力几何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3. 地理信息系统角度,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权力几何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地理空间中的权力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例如,通过GIS可以对选区分布、资源分配等问题进行空间分析,从而揭示权力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4. 历史地理学角度,权力几何学也可以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权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的变化和演变。

例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政治中心、政治势力范围等都是权力几何学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权力几何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概念,需要从政治地理学、社会学、地理信息系统和历史地理学等多个角度来全面理解和研究。

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权力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影响,为政治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地理学经典解读

地理学经典解读

地理学经典解读1.彼得·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 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该书是经济全球化领域的经典和权威读物,是地理学家对全球化的全面解读。

作者将全球化置于技术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国家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的部门案例,为读者展示了21世纪全球经济“新地图”的形成过程。

2.蔡运龙、Bill Wyckoff《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一部出色的地理学综合评述性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地理学家仅仅提供了其他社会科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某种背景。

因此,认为地理学家只是在整合异质现象方面区别于其他科学家是荒唐的。

——摘自《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本书介绍和解读了西方现当代地理学思想的若干经典论著,是激发地理学者创新思维的必读文献。

内容包括对50余位地理学名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提要和影响等的介绍和评价。

这些论著通过对地理学思想、概念、哲学、方法论、研究内容、科学地位等方面的反思和争论,大致反映了现当代地理学的四个里程碑:传统的地理学、科学的地理学、人本的地理学和多样化的地理学,包罗了地理学领域的各主要思想流派。

3.R. H. 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部全面研究地理学与历史学两门学科相互关系的著作P.泰勒(P.Taylor,1999a,1999b)对16世纪以来现代世界发展的“地理史学解释”是一种方法,它“关注在特定时空坐标中社会实践的烙印”,它将“现代性的具体外貌”阐述为“单纯地相互联系的历史与地图”。

——R. H. 贝克该书集中探讨了北美、英国和法国的历史学者与地理学者的著述。

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学者和地理学者有关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观点;依次论述了区位地理学与历史学、环境地理学与历史学、景观地理学与历史学以及区域地理学与历史学。

为了跨越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鸿沟”,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关于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是一项旧学新研,意味着这门综合学科的一个“新开端”。

(整理)空间转向与权力话语

(整理)空间转向与权力话语

空间转向与权力话语——从空间形态分析布尔茹瓦作品中的权力建构内容提要198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第一次为一位女性艺术家举办回顾展览,这位艺术家即是路易斯·布尔茹瓦(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她被认为是当代雕塑领域的重要人物,是目前对艺术界影响最为广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在布尔茹瓦11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将自己的情人带回家里并借口做布尔茹瓦三个兄弟姐妹的家庭教师。

为了家庭的安宁,她的母亲一再隐忍。

在这种怪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布尔茹瓦充满了焦虑、嫉妒、和愤怒。

正是从少年的心灵创伤和精神焦虑中,她找到了创作的动力。

在布尔茹瓦漫长的创作时期存在几次明显的空间转变,空间转变背后的驱动力正是布尔茹瓦寻求身份转变的意图。

本文将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布尔茹瓦的艺术创作。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研究的重点不是客观的物理性空间,而是试图通过研究布尔茹瓦作品的空间形态转换来揭示作品背后的权力与观念。

通过分析布尔茹瓦艺术生涯中几次重要的空间形态转变,文章试图揭示空间演变背后布尔茹瓦创作意图的转变,以及空间是如何被具体化在作品中以达到她所追求的精神意蕴。

本文以列菲伏尔与福柯两位哲学家的观点作为理论支撑。

因为空间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由来已久的。

正是由于这两位哲学家对空间的探索,一向被认为停滞、静止、僵死的空间受到了哲学家的广泛关注。

空间才与权力和社会生产联系到了一起,空间也超越时间成为重要的哲学思考要素。

而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前的空间理论,都认为空间是与物质分离的。

空间在长期的社会理论研究中一直处于缺席的位置。

列菲伏尔和福柯将空间与社会生产和权力运作的关系揭示了出来,“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

”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艺术空间的内涵才成为一种可能,而不仅仅是对作品形式的表面分析。

关键词:路易斯·布尔茹瓦空间权力列菲伏尔福柯1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1页。

底层叙事的现代性悖论

底层叙事的现代性悖论

底层叙事的现代性悖论
蔡志诚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蔡志诚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一种现代性文化理论内涵的新阐发——评《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J], 杜红艳
2.现代性的“消散性”悖论——兼论资本现代性的速度视角 [J], 汪斌锋;郭强
3.文化悖论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发展——兼评马尔库什的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 [J], 孙建茵
4.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评房伟《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 [J], 王金胜
5.《时间去哪儿了》底层叙事中的"现代性"悖论 [J], 范冬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转向和“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

空间转向和“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
无 穷 的 问 题 意 识 、 深 度 的 权 力 解 析 与 自觉 的 理 论 关 联 。 ”…“ 所 以 ,空 间 理 论 与 文 艺 学 存 在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但 是 , 目前 看 来 , 国 内在 引 介 国 外 空 问 理 论 的 时候 ,似 乎 存 在 着 一 些 理 论 接 收 方 式 上 的 偏 颇 。 国 内很 多 关 于 研 究 空 间 方 面 的 文 章 ,在 没 有 完 全 理 清 国外 “ 空 间 ” 概念 提 出的 背 景 以及
它 所 涉 及 的 一 些 基 本 性 或 前 提 性 问题 的情 况 下 ,就 以 一 步 迈 别 人 十 步 的 速 度 转 向 了 西 方 空 间 理 论 思 想 的 核 心 问 题 , 比 如 列 斐 伏 尔 的 “三 维 空 间 ”、索 亚 的 “第 三 空 间 ” 和 哈 维 的 “剥 夺 性 积 累 ”, 而 “ 空 间 ” 这 个 概 念 为 什 么 被 单 独 提 出 ? 空 间 为 什 么 不 再 具 备 纯 粹 的 含 义 ?传 统 的 时 空 观
份 等 主 题 的 思 考 ,但 是 它 对 文 学 或 文 化 与 地 理 、都 市 、 民族 、政 治 、经 济 等诸 多 关 系 的 思 考 都 提
出 了一 些 新 的 观 点 。 “ 通 过 性 别 、 阶 级 、种 族 三 个 具 体 领 域 , 空 间 理 论 表 现 出 鲜 明 的 理 论 气 质 :
作为后现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学科当代地理学家也同样反对为这门学科设定各种研究的前提他们也像当代的文学理论一样企图打破一种学科的边界将地理学当作一个有争议的论辩领地看作是一系列与世界在知识上的并且核心是政治性的接触所以文化地理学是一种思想风格既不固定在时间中也不固定在空间中o73尽管文化地理学同样具备了后现代思想的风格就像利奥塔所说的对元叙事的怀疑油h它对本学科的以往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从而更新或者变革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的取得是建立在对现代和后现代建筑经验性批评基础上取得的暂时性成果可是这种暂时性似乎又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或者前提性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内容提要】本文在当今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分析了科学风格和科学现场(主要是实验室)空间化研究的情况,认为科学知识空间化导向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相对于“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进步,但因为它强调社会化的空间概念,所以又有着强烈的否定科学理性的“特殊主义”色彩。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转向/地方主义【正文】关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科学知识,人们一直是奉行普遍主义的观念在客观本体论、方法论和逻辑结构上探讨它们的普遍价值意义。

但在最近的10多年中,随着在众多学术话语中空间转向的明显出现,空间和地点问题也成了科学和科学知识社会研究关注的焦点。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这一标签下,许多学者不仅研究了科学实践的地理特征,而且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空间特质。

本文就是要考察科学知识话语空间转向的文化背景,展示在这一转向过程中有关科学知识空间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就科学地理学作出相关的评论。

一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哲学等学术领域对文化生活中的空间特质的重视密切相关,这里将首先简略考察一下一般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情况。

(1)空间化的历史关于历史空间化的问题是随着法国后结构主义学者福柯(M.Foucault)的写作开始的。

在福柯看来,空间、知识和权力问题乃是建构历史的核心问题。

他反对对历史做线性的目的论的解释,而是非常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和中断性。

他集中地对规范的理性观念进行了颠覆,并表明规范的理性观念在历史上都是偶然的。

因此,福柯把知识当作是权力的形式,并把自己关心的问题转到社会中权力的地点性、特殊性和情境性运行上,因为他坚信权力的分析就是空间的分析。

他指出:“知识一旦按照区域、领地、移植、置换、过度来加以分析,人们就会捕捉到知识作为权力形式和传播权力效应的过程。

”〔1〕福柯在这里已将空间概念坚固地植入了文化的探讨中。

在此基础上,萨伊德(E.Said)根据“思想和理论处于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旅行之中”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出发,提出了所谓“旅行理论”〔2〕。

社会学论文-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

社会学论文-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

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何雪松内容提要 福柯是将空间议题置于社会理论架构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评述福柯关于知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论述,从而展现福柯地理学转向的基本理论脉络。

关键词 空间 权力 知识 福柯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厄里(John Urry)宣称:“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且空间的缺席尤盛。

确实,很长时间以来,社会理论对空间的认识乏善可陈,地理学的想象力似乎在社会理论中蒸发,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S oja)称此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即时间(或历史)消解了空间。

②对社会生活的历史情境的过分强调掩盖或扼杀了社会理论的空间想象力。

尽管经典社会理论家涂尔干、马克思和齐美尔都涉及空间这一要素,但对空间的较为详细的讨论则要到1970年代以后,社会理论的演进呈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地理学转向或曰空间转向,即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的架构之中或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

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在现代性架构下认识到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试图以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福柯是后者的代表性人物,他旨在由此颠覆历史决定论和扭转空间在经典传统社会理论中颇受轻视之境遇。

学界对福柯的空间阐述已有所论述,③但对其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空间化的讨论尚嫌不足。

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特定层面进一步厘清福柯地理学转向之理论意涵。

地理学转向的缘由与空间隐喻的滥觞空间的隐喻在福柯的论述中不断呈现。

他在一次访谈之中进行如此回应:“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着迷。

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移植、移位、换位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

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的政治、权力的关系,它们是穿越知识的途径,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方式。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强乃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动态》副编审【目录】一空间转向是什么1.含义和演变2.空间转向的背景(1)从理论看主要和法国哲学传统重视空间有关。

(2)空间转向是一个现实问题3.空间的含义(1)福柯(2)哈维 (3)索亚二女性主义空间转向的两个流派1.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视角2.空间转向的研究角度中的两个方向(1)英美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转向(2)法国学者:空间(建筑)、语言、精神分析和性别三朵琳·玛赛:空间和性别(英国)第一空间和性别联系在一起。

第二,地理和地理学受到性别的影响,反之依然。

第三,城市和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家庭是一个规训女性的地方。

四伊莉格瑞(Luce Irigaray):建筑、空间与性别(法国)1.“二在”(being-two):爱与居2.建筑与女性的自我建筑五克里斯蒂娃:语言、精神分析、性别与空间(法国)1.背景、语言哲学、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2.精神分析:性别、空间、所指和能指辩证法3.克拉(chora)4.走出困境:爱、流放、革命六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批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公共空间的研究为例【正文】一空间转向是什么1.含义和演变空间转向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时期,其含义的侧重点不同。

从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来看,主要在1960年代开始,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空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与结果,受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化和资本化的生产模式的制约。

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看,主要在1980年代,理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入地理和空间的视角。

城市化、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等是资本保持正常运行的形式,是资本主义历经危机而幸存的路径。

从社会哲学或社会科学哲学的角度看,,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在进行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的过程中,空间与社会、时间是同样重要的要素或者维度。

重视空间在当下成为一种范式、共识或者话语。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下,西方国家城市化迅猛发展,也出现很多城市问题。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精选全文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精选全文

2024/10/2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2
➢ 根植性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重要概念 ➢ 核心: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精确结合 ➢ 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网络中, 能减轻风险和不确定性,增进经济交易、提高效益 ➢ 类型:文化根植性、结构根植性、政治根植性 ➢ 根植性也有负面影响,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对生产经营构成限制
2024/10/2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7
3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
大量的机构(企业、地方当局,金融制度、发展机
构、 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 为经济活动提供基础
✓ 各种机构间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
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
的同构
✓ 制度厚度取决于主体结构,通过联合建造和集体存
在, 将部门主义和制度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
✓ 上述三方面导致一种涵化和集体动员,使各部分围
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
形成共同感,从而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
✓ 这些因素的结合反映了地区的制度厚度的程度与性

2024/10/2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8
( 2 )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①制度过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以制度能力定义 区域,提供了支持地方作为主体的思想的框架;通过建 立信用关系,促进产业地区根植性和创业环境;通过制 度化过程,形成一套共同认可的行为、支撑和操作规范, 使每个个体如鱼得水。
9
(三)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通过定量化研究,建立
正式规范的科学。后来计量化受到挑战。
2.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理由新古典学派转向政治经

人文地理学PPT

人文地理学PPT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与发展分布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种 民族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 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 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 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 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 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 的文化产品.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地关系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 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 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文 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主讲: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 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和低死亡 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 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 增长率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人文地理学博士生书单

人文地理学博士生书单

人文地理学博士生书单作为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建议你阅读以下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领域和问题。

1.《人文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作者,James M. Rubenstein.这本书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教材,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

2.《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转向》(The Spatial Turn in Human Geography)作者,Barney Warf, Santa Arias.这本书介绍了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转向”理论,探讨了空间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并提供了相关案例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非常有帮助。

3.《文化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作者,Timothy Oakes, Patricia L. Price.本书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化景观、身份认同和地方性等重要主题。

4.《社会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ography)作者,Danny MacKinnon, Andrew Cumbers.这本书提供了社会地理学的综合介绍,涵盖了社会空间、社会不平等、城市化和全球化等重要议题,对于研究社会与地理关系的学者非常有价值。

5.《经济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作者,Danny MacKinnon, Andrew Cumbers.这本书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讨论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全球经济体系、产业地理和城市经济等重要内容。

6.《政治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作者,Martin Jones, Rhys Jones, Michael Woods.本书探讨了政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国家边界、政治权力和地缘政治等主题,对于研究政治与地理关系的学者非常有用。

文化视域、历史脉络与文学的精神测绘--台湾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文化视域、历史脉络与文学的精神测绘--台湾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文化视域、历史脉络与文学的精神测绘--台湾文学研究的新空

蔡志诚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蔡志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近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简评《文化视域中的近古文学研究》
2.近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简评《文化视域中的近古文学研究》
3.清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评《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
4.台湾文学研究所课程分析与批评——以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为例
5.幕府文化视域下文学研究的新突破--评吕靖波《明代文人游幕与文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简述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简述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简述
梁彬;颜秉秋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本文全面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形成过程、哲学思潮以及新的进展,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即政治经济学分析、空间理论和社会-自然关系理论,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总页数】11页(P18-28)
【作者】梁彬;颜秉秋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地理学、空间正义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论戴维·哈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改造
2.空间经济研究的转向——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3.走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学——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转向原因探析
4.走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学——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转向原因探析
5.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 虚静的诗意空间因此具有了超越世俗 以创造一种新的多点透视观, 以考察文学和
空间的向度,指向更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 这 文化活动、交流和流通。 只有以这种方式,我
样,从日常生存空间到诗意的想象空间,再到 们才可能获得对于我们今天寓居其中的全球
虚静的宇宙空间, 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开辟了 空间的复杂性和原创性更加丰富的理解。 ”⑧
分析,揭示出诗意空间的生存本体论意义。 在 学家的努力从文学理论家那面获得的支持,
《空间诗学》中,他对居室、壁橱、箱子、角落、 比从社会理论家那里来得多……我认为这里
鸟巢、 贝壳等微型空间进行了精神心理和生 蕴涵了将美学和社会理论的观点融汇一起的
存意蕴的分析,因为,这些微型空间中潜藏着 重要意义”。 正如哈维所说的那样,地理学可
史建构的空间场所进行知识考古学的探查, 的丰饶与空间的湮没成为反差强烈的景观。
以揭示空间、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内在关联。 空 人 们 更 多 地 关 注 文 学 的 历 史 叙 事 与 历 时 书
间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反思的基本向度, 写,故事情节、性格发展、戏剧冲突、历史事件
“存在与空间”取代了“存在与时间”的传统命 等历时性因素建构起文学艺术的史诗意识,
斯》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重写了个 列斐伏尔看来:“如果不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
人时间与意识的神话, 老式的现代主义对历 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
史的感觉是一种对时间性、 或者说对往昔怅 然若失、痛苦回忆的感觉,它建构了一种异化
空话。 ”因此,“为了改变生活……我们必须首 先改造空间”。 ①空间的重组是战后资本主义
代。 ”引发今天争论的某些意识形态冲突,“就 且有待意义充填的空洞容器。
呈现在时间的忠实传人与空间的强悍居住者
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源于大规模现代都
之间。 ”③
市空间生产所带来的新型空间感觉经验,是
福柯对当代空间理论的贡献源于他对权 对这些新型空间经验的理论反思与总结。 现
力的独特思考。 福柯认为,权力在传统社会主 代都市社会的建立和现代工业城市的崛起,
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 化等) 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此同
简单、错误看法。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 时,消费主义也开启了生产“全球化空间”的
11
学术评论·2012 年第 6 期
可能性,于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差异性的压制成为日常生 从权力出发, 把空间看作是一种权力秩序的
活的社会基础。 社会空间之“生产性”催生出 场所,清理了君主专制时期到当代社会,空间
斐伏尔和米歇 尔·福 柯 对 空 间 在 西 方 现 代 性
间不是被动的容纳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空间 系由社会生产,同时也生产社会关系。 对空间 的征服和整合, 已经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
规划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 列斐伏尔 的主要手段。 因为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
在1974年的法文版著作 《空间的生产》 一书 中, 力图纠正传统的社会政治理论对空间的



论 丛
时间的绵延丰饶播撒历史曲折变迁的踪 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相反,当
迹,存在与时间的诗与思传递个人、命运与历 今的许多社会空间往往充满矛盾性地相互重
史的多向交响。 现代主义对时间的深度开掘, 叠、彼此渗透。 空间既是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出
开始了文学向内转的进程,乔伊斯的《尤利西 来的,又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 在

另一位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于1976年发 政治、冲突与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争夺的

表了题为《空间、知识与权力》的访谈,他确 对象。


信:“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
历史决定论的强势话语形成思维的定势

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 ”福柯更为关注的 与方法的盲区, 传统的文学研究始终存在着
是空间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关系, 倾力于对历 注重时间维度而轻视空间维度的倾向, 时间
学术评论·2012 年第 6 期
10


理 论 视 点
学 术
空间转向与权力的地理


文/蔡志诚

特 别 关 注
关键词:空间;地理;权力;现代性
深 度
中 图 分 类 号 :I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8402(2012)06-0010-04


作者简介:蔡志诚,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要通过国家机器的惩戒来实现对人的统治,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时空结构, 时间被光
而在现代社会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等的规训 怪陆离的都市景观所分解, 被多重并置的视
来实行对人的控制与监视,由此,空间也就是 觉感官所淹没,时间被空间化,空间化的时间
一种通过权力建构的人为空间, 是权力机构 因此丧失了连续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空间转
常生存空间是一种充盈着意象、想象、梦想、 改变人们对文学史和当代文化实践的思考方
幻想的空间, 凝神冥想于这宁静致远的空间 式。 “所有这些理论化都强调,有必要在绘制
中,摆脱纷乱琐碎的事件堆积的时间束缚,从 任何全球空间的地图时超越经典的高雅与低
时间历史之维中逃逸出来, 进入虚静的诗意 俗的对立,超越中心与边缘的空间对立,代之
一个世界, 从房屋开始, 人立即成为一种价 格纳进一步提出全球化空间重组是文学理论
值”,所以,“若不写出房屋的历史就无法写人 空间转向的直接动因, 对全球化的历史空间
的无意识史”。 ⑥巴什拉将存在与时间的诗意 维度的关注, 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学和其
栖居转向存在与空间的诗学解读, 此在的日 他文化文本是如何表现空间的, 这种关注将
“空间时代”崛起的前瞻 性 观 察 ,从20世 纪 中 自然场所的鲜明差异表现在它们并不是简单
后期开始, 当代西方学术中出现了一种广泛 的并置:它们更可能是互相介入、互相结合、
的“空间化”趋势,对漠 视 空 间 的 古 老 传 统 展 互相叠加— ——有时甚至互相抵触与冲撞。 空
开了极大的挑战。 空 间 转 向 发 端 于20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 ,列

的、空无的体验空间。 “写作,就是投身到时间 重新定位, 也断言要以很多不同的方式改变
关 注
不在场的诱惑中去。 无疑,我们在此正在接近 文学和文化分析。 ”⑦因此,一种独具特色的新
孤独的本质。 ”⑤布朗肖的文学空间分析始终 批评形态--空间批评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化研
坚持从生存论视域出发, 将文学空间理解为 究的前沿热点。 美国学者大卫·哈维在《时空

他看来, 文学空间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景观或 纳在《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


场景,也不是见证时间在场的固化场所,文学 本性》 一文中提出:“对空间生产的这种新的

空间的生成源自作家对于生存的内在体验。 关注,已经从诸多角度进入了文学研究。 列斐

因此,文学空间是一种内在的、深度的、孤寂 伏尔、 福柯和其他思想家所提出的概念上的

能被谈论和理解,无论是按照日常的常识,还 间是“异位”,这不是中世纪等级体系的“整体


是通过处理空间实践的学术上的学科 (工程 空间”,也不是伽利略的“安置空间”,在这种

学、建筑学、地理学、统筹学、社会生态学一类 “异位”空间中,“我们生命、时代与历史的融

学科)有时候神秘的专业术语。 ”而且,“表达 蚀均在其中发生,这个紧抓着我们的空间,本
13
学术评论·2012 年第 6 期
空间理论的文化研究以现代性社会组织和制 文化症候或意识形态反映。 苏贾认为,后现代
度安排为考察重点, 分析空间生产的现代性 地理学视角使 “现代性的体验获得了一面感

特征,揭示权力政治空间、民族国家空间、制 觉的大网, 这一大网反映了人类存在最基本
论 视
度监管空间、市民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空间所 和最具建构能力的三个方面的诸种意义:空
控制民众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 向颠覆了传统文学理论中时间性的权威垄断
公开场面的社会,而是一个监视社会”,福柯 地位,将空间性提升到高于时间性的地位,为
学术评论·2012 年第 6 期
12


文学艺术研究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 对空间原型的现象学分析道路, 从微观到宏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以马拉美、卡夫卡、 观重构了文学的空间想象, 为文学的空间转
与焦虑的深度心理模式。 然而,“沉湎于历史” 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面
的知识传统往往扼杀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空间 对资本主义无孔不入的大规模空间生产与重
性的敏感性, 历史决定论的历时线性规划掩 组, 列斐伏尔将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为
盖了空间的批判维度。 随着福柯等思想家对 其日常生活批判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空间与

就有存在(列斐伏尔)。 ”布朗肖关于文学空间 何被创造和利用作为人类记忆和社会价值的

的生存性思考, 无疑更为切近现象学和存在 固定标记。 关于不同形式的生产出来的空间,


论的精神实质, 同时也更加切近文学空间的 如何抑制或促进了社会变迁的过程, 我们可
内在本质。 巴什拉则以诗的空间创造为文本 以从美学理论学到很多。 有趣的是,现在地理
生命的无意识和存在的秘密。 巴什拉认为空 以从美学和文艺理论中获得更多的思想资
间乃存在之友。 “房屋是我们在世的一角”; 源,反之亦然,美学和文艺理论同样也可以从
“房屋对于思维是最伟大的一体化力量之 地理学或空间理论中获得更多的思想资源,
一”;“房屋是躯体, 是心灵”;“房屋是人的第 以拓展艺术的空间性思考。 随后,菲利普·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