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牛顿环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牛顿环](https://img.taocdn.com/s3/m/27b58b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5.png)
学习使用干涉现象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总结词
本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使用干涉现象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学生 应能掌握这一测量方法。
分光计的测量精度高,是牛顿环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器材。
牛顿环装置
牛顿环装置是一种光学干涉实验装置,主要由平 行玻璃板和反射镜组成。
平行玻璃板用于产生干涉现象,反射镜用于反射 光线。
牛顿环装置能够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是验 证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器材。
钠光灯
01
钠光灯是一种单色光源,能够发出波长为589.3nm的黄色可见 光。
02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曲率半径,可以计算出单色光的波 长。
03
通过测量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在牛顿环装置中形成的干涉条纹间 距,可以推算出该单色光的波长,进而确定该单色光的频率。
03
实验器材
分光计
分光计是一种测量角度的精密仪器,主要由望远镜、分光仪和载物台三部分组成。
望远镜用于观察和定位目标,分光仪用于测量角度,载物台用于放置被测物体。
禁止随意拆卸或改动 仪器的结构,以免造 成损坏或影响实验结 果。
在调整望远镜和分光 计的载物台时,应避 免与仪器的其他部分 发生碰撞。
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防止光学元件被污染
1
在实验前应将实验区内吃东西、抽烟等行为,以免落入 杂物影响光学元件的表面清洁度。
3
在调整光学元件时,应使用专用的擦镜纸轻轻擦 拭,避免使用粗糙的布或手直接接触。
大学趣味物理实验优秀教案
![大学趣味物理实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661d9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f.png)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掌握摆长、摆角、质量等因素对摆动周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掌握单摆周期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验证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理论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单摆实验装置(摆球、细线、支架等)3. 秒表4. 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摆动现象(如钟摆、秋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摆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实验原理1. 介绍单摆的周期公式:T = 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2. 分析摆长、摆角、质量等因素对摆动周期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1. 组建实验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单摆实验装置。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摆动周期数据。
a. 调整摆长,观察摆动周期变化。
b. 改变小摆角,观察摆动周期变化。
c. 改变摆球质量,观察摆动周期变化。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摆长、摆角、质量与摆动周期的关系图。
2.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质量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讨论1. 对比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分析误差来源。
2.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单摆周期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2.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3. 总结与反思: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长度和质量的测量两篇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长度和质量的测量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96aa4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3.png)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长度和质量的测量两篇一、引言1.1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米尺和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习长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2 实验要求(1)了解米尺和天平的工作原理;(2)熟练使用米尺和天平进行长度和质量的测量;(3)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长度测量2.1 米尺的使用(1)了解米尺的刻度;(2)学会米尺的放置和读数方法。
2.2 测量物体长度(1)选择合适的米尺;(2)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三、质量测量3.1 天平的使用(1)了解天平的结构;(2)学会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2 测量物体质量(1)选择合适的砝码;(2)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四、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4.1 数据处理(1)计算长度和质量的平均值;(2)绘制图表,展示测量结果。
4.2 误差分析(1)分析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2)计算误差范围,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五、总结与思考5.1 总结回顾实验过程,总结长度和质量测量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5.2 思考(1)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思考实验结果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实验一:米尺测量长度6.1 实验原理根据物理学中的定义,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程度,是标量。
米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通过比较被测物体与标准长度的刻度来确定物体的长度。
6.2 实验步骤(1)检查米尺的零位是否准确,如有偏差需调整;(2)将米尺放置在水平面上,使其与被测物体平行;(3)从米尺的零位开始,沿被测物体边缘读取最接近的整数刻度;(4)记录测量结果,并重复步骤(2)和(3)至少两次;(5)计算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长度测量值。
六、实验二:天平测量质量7.1 实验原理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天平是一种等臂杠杆,通过比较被测物体与标准质量的砝码来确定物体的质量。
7.2 实验步骤(1)确保天平在水平位置,调节平衡螺母至天平平衡;(2)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3)逐渐增加或减少砝码,直到天平重新平衡;(4)记录砝码的总质量,即为物体的质量;(5)重复实验至少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质量测量值。
大学物理实验讲课教案设计
![大学物理实验讲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c9c38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原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方法: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实验设计等实验方法。
3. 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获取、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验演示或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 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内容和要求。
2. 实验基本原理讲解- 针对本次实验,讲解相关的物理原理,使学生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 结合实例,阐述实验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方法讲解- 介绍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分析方法,强调实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 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实验方案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等。
4. 实验步骤讲解- 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获取、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等。
5. 实验演示-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问题。
- 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实验总结与评价-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实验答辩: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答辩,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物理实验》2. 实验仪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实验仪器3. 多媒体课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4. 网络资源:实验视频、实验报告模板等六、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示例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abb0bb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1.png)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2. 学会使用折射仪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2. 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折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2. 折射仪的调整和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方式,提出问题: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 通过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原理1. 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如斯涅尔定律。
2. 讲解折射仪的工作原理,包括光路图和各个部件的功能。
三、实验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折射仪。
2. 实验步骤如下:a. 将折射仪放在实验台上,调整至水平状态。
b. 调整折射仪的物镜和目镜,使成像清晰。
c. 调整入射角,观察折射现象,记录数据。
d. 改变入射角,重复步骤c,记录数据。
e. 分析数据,验证斯涅尔定律。
四、实验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2. 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五、实验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折射仪2. 多媒体设备3. 光学实验教材教学反思:本次实验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8e32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7.png)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大学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
(2)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
(3)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难点(1)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2)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演示法:教师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学习。
3、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四、教学过程1、实验前的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并检查其性能是否正常。
(2)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实验课的导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与本次实验相关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实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实验的重要性。
3、实验原理的讲解(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实验的物理原理,结合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强调实验中的关键概念和公式,让学生清楚实验数据的计算方法。
4、实验步骤的演示(1)教师亲自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2)演示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仪器的读数方法和数据的记录方式。
5、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6、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指导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计算。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数据中的规律和异常点,并探讨产生异常的原因。
7、实验报告的撰写(1)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大学物理实验_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b780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9.png)
教案: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如测量、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增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安全意识。
实验一:测定弹簧常数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2. 测定弹簧的常数。
实验原理: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即 F = kx,其中 F 是弹力,k 是弹簧常数,x 是伸长量。
实验步骤:1. 安装弹簧测力计,并调零;2. 分别测量不同伸长量下的弹力;3. 绘制 F-x 图像;4. 计算弹簧常数 k。
实验二: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2. 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 s = 1/2gt^2,其中 g 是重力加速度,t 是时间。
实验步骤:1. 准备自由落体运动的装置,并确保安全;2. 使用计时器测量不同高度下的落地时间;3. 绘制 s-t^2 图像;4. 计算重力加速度 g。
实验三:测定光的折射率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折射计进行折射率的测量;2. 测定光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关系,即n1sin(θ1) = n2sin(θ2),其中 n1 和 n2 分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 和θ2 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实验步骤:1. 准备折射计,并调整至适当位置;2. 测量不同入射角下的折射角;3. 绘制sin(θ1)/sin(θ2) 与入射角的关系图;4. 计算光的折射率 n。
实验四:测定电路的电阻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的测量;2. 测定电路中的电阻。
实验原理:电路中的电流 I 与电压 V 和电阻 R 之间存在关系,即 I = V/R。
实验步骤:1. 搭建电路,并连接万用表;2. 测量不同电路元件的电阻;3. 计算电路的总电阻;4. 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大学物理实验_教案下载
![大学物理实验_教案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f67e3c6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8.png)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授课对象:大学物理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复杂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讲解1. 详细讲解本次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示范1. 教师现场演示实验操作,包括仪器的组装、调整和操作方法。
2. 强调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学生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
2. 组长组织组员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教师讲解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2.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六、实验报告撰写1. 教师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和内容。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七、总结与讨论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1. 实验指导书2. 实验原理课件3. 实验数据记录表4. 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
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考察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3. 实验操作示范:15分钟4. 学生分组实验:60分钟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5分钟6. 实验报告撰写:15分钟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教学总结:本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教案大学物理实验
![教案大学物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37fee8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9.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了解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树立良好的实验道德。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原理2. 实验仪器及操作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4. 实验误差与处理5. 实验报告撰写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 介绍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基本原理1. 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2.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及操作1. 介绍实验仪器,如天平、计时器、测力计等;2. 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学生分组进行仪器操作练习。
(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3. 对比不同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五)实验误差与处理1. 讲解实验误差的来源,如仪器误差、环境误差等;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提出处理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误差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六)实验报告撰写1. 讲解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3.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指导学生修改。
(七)总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的重要性;2. 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熟练程度;3. 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4.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113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7.png)
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方法, 学会使用分光计测量角度 。
分光计、平面镜、三棱镜 等。
调整望远镜和载物台的水 平,使它们垂直于分光计 的主轴。调整望远镜的目 镜和物镜,使其聚焦在无 穷远处。
将平面镜放置在载物台上 ,调整其角度,使反射光 线与望远镜的光轴重合。 记录望远镜的读数和平面 镜的角度。
将三棱镜放置在载物台上 ,调整其角度,使光线通 过三棱镜后产生最小偏向 角。记录望远镜的读数和 三棱镜的角度。根据折射 定律计算三棱镜的顶角和 折射率。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
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热传 导系数,并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 值的差异及可能原因。
热力学第一定律验证实验
热力学第一定律简介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验证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实验装置与步骤
详细介绍实验装置(如绝热容器、加热器、温度计等)和实验步骤(如加热过程、温度 测量和数据记录等)。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观察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理解光的波动 性质。
激光器、双缝干涉装置、单缝衍射装置等 。
观察双缝干涉现象
观察单缝衍射现象
将激光器发出的光照射到双缝干涉装置上 ,观察在屏幕上出现的干涉条纹。记录条 纹间距和光源波长,计算双缝间距。
将激光器发出的光照射到单缝衍射装置上 ,观察在屏幕上出现的衍射图样。记录衍 射角和光源波长,计算单缝宽度。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电容的伏安特性曲线,分析电容的充电和放电 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电感的伏安特性研究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电感的伏安特性曲线,分析电感的自感和互感现 象及其影响因素。
电容和电感的串联与并联
设计实验探究电容和电感串联与并联时的伏安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388b7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
(3)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干涉条纹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2)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实验准备(1)仪器准备:干涉仪、光源、屏幕、光具座、标尺等。
(2)实验原理讲解: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光源、干涉仪、屏幕等仪器按照实验要求放置在光具座上。
(2)调节光源:调整光源的入射角,使其满足干涉条件。
(3)观察干涉条纹: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条纹间距。
(4)测量条纹间距:使用标尺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记录数据。
(5)数据处理:计算条纹间距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实验误差。
3. 实验讨论(1)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2)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总结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1)总结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干涉条纹的形成特点。
(2)总结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3)对实验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实验讨论等。
2. 评价标准:(1)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合理。
(2)课堂表现积极,实验操作规范。
(3)实验讨论参与度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干涉条纹的形成特点。
2.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8de58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6.png)
一、实验名称:使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的折射率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中光线在介质界面折射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分光计的使用方法,提高光学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并学习数据处理方法。
三、实验原理: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棱镜的折射率可以通过测定入射角和折射角来计算。
具体原理如下:- 光线在空气中的入射角θ1。
- 光线进入三棱镜后,在棱镜内部折射,折射角θ2。
- 光线从三棱镜另一面出射,再次进入空气,折射角θ3。
通过测定θ1、θ2和θ3,可以使用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来计算三棱镜的折射率。
四、实验仪器:1. 分光计2. 平行光管3. 三棱镜4. 目镜5. 照相机(用于记录数据)6. 计算器五、实验步骤:1. 安装分光计,调整平行光管,使其发射出平行光。
2. 将三棱镜放置在分光计的载物台上,调整三棱镜的位置,使入射光线垂直于棱镜的顶角。
3. 调整望远镜,使望远镜中的十字线与入射光线重合。
4. 旋转三棱镜,记录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出射光线与十字线的夹角。
5. 重复步骤3和4,至少三次,以减少实验误差。
6. 使用计算器计算三棱镜的折射率。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分光计的光学轴线水平。
2. 在调整望远镜时,避免对望远镜进行剧烈震动。
3. 记录数据时,注意准确测量角度,并保留有效数字。
七、数据处理:1.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
2. 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入射角、折射角和出射角。
3. 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三棱镜的折射率。
八、实验报告:1. 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2. 描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和出射角。
4. 计算三棱镜的折射率,并分析误差来源。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学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操作分光计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长江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教案
![长江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0feb8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熟悉物理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仪器:介绍实验所需的仪器,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骤,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
4. 数据处理:讲解实验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5. 实验报告: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物理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原理讲解(1)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实验仪器介绍(1)介绍实验所需的仪器,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组织学生进行仪器的操作练习。
4. 实验步骤讲解(1)详细讲解实验步骤,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2)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监督;(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数据处理(1)讲解实验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7. 实验报告撰写(1)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2)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8. 总结与反思(1)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2)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团队合作精神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结论等方面。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03e47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b.png)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大学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仪器的使用、数据的测量和处理等。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准确测量实验数据。
2、难点(1)对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处理。
(2)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2、演示法:教师示范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3、分组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实验前的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性能良好。
(2)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课堂讲授(1)讲解实验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
(2)详细阐述实验原理,通过理论推导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依据。
(3)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强调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4)说明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
3、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人数根据实验的复杂程度和仪器设备的数量确定。
(2)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
(3)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数据处理与分析(1)学生完成实验后,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合理性,找出可能存在的误差。
(3)指导学生运用误差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5、实验报告(1)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果分析和讨论等。
(2)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反馈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大学生物理趣味小实验教案
![大学生物理趣味小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f9a4b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5.png)
教学目标:1.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材料:1.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白纸、硬币、透明玻璃杯、装水的脸盆、日光灯、铅笔、桌子、激光笔、通宁水、牙签、冰块、花椒面、肥皂、纯净水、黑色水杯等。
2. 实验辅助材料:记录本、白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一:人造彩虹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玻璃杯、一张白纸。
2.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将杯子拿到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2)把纸放到阳光透过杯子投射进来的地方,观察纸上的颜色。
3. 讨论实验现象及原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色散。
三、实验二:硬币的隐身术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一个装着水的脸盆。
2. 实验步骤:(1)将一元硬币放入装有水的脸盆中;(2)将玻璃杯子微微倾斜,盖在硬币上,观察硬币;(3)将玻璃杯从水中取出,再以垂直方式盖下去,观察硬币。
3. 讨论实验现象及原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
四、实验三:光的游戏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支日光灯、两支铅笔、一张桌子。
2. 实验步骤:(1)打开日光灯,在灯下把两只铅笔靠在一起,在铅笔中间留一个细缝;(2)让铅笔之间的细缝与日光灯灯管平行,透过细缝观察;(3)使铅笔之间的细缝变窄,观察现象。
3. 讨论实验现象及原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实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验四:激光顺水流到手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水的脸盆。
2. 实验步骤:(1)将激光笔对准水面,观察激光在水中的传播;(2)尝试改变激光的角度,观察现象。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长度和质量的测量两篇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长度和质量的测量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3005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e.png)
一、教案:长度测量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尺、卡尺、千分尺等常见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1)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训练。
(3)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教学过程(1)讲解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分析讨论测量结果,总结长度测量技巧。
(4)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
4. 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生能独立完成长度测量任务,测量结果准确。
(3)学生能理解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案:质量测量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天平、电子秤等常见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质量测量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质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1)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质量测量的基本技能训练。
(3)质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教学过程(1)讲解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质量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分析讨论测量结果,总结质量测量技巧。
(4)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日常物品的质量。
4. 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生能独立完成质量测量任务,测量结果准确。
(3)学生能理解质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案:长度和质量测量实验原理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长度和质量测量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课件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e05a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2.png)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课件一、引言1. 实验目的:通过大学物理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内容:本实验教案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多个物理学领域。
3. 实验要求:学生需提前预习实验原理和步骤,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纪律,积极思考,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二、力学实验1. 实验一:测定弹簧常数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弹簧的常数。
实验原理:胡克定律实验步骤:安装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拉力下的弹簧伸长,绘制力-位移图,计算弹簧常数。
2. 实验二:测定小车滑块的加速度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光电门和计时器,测定小车滑块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实验步骤:安装光电门和计时器,测量小车滑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计算加速度。
三、热学实验1. 实验三:测定水的比热容实验目的:测定水的比热容。
实验原理:热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使用热量计和温度计,测量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热量变化,计算比热容。
2. 实验四:测定气体定律实验目的:学习使用气压计和温度计,测定理想气体定律。
实验原理:理想气体定律实验步骤:调节气压和温度,测量气体的体积和压强,计算气体定律的参数。
四、电磁学实验1. 实验五:测定电阻的温度系数实验目的:测定电阻的温度系数。
实验原理:电阻-温度关系实验步骤:测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计算温度系数。
2. 实验六:测定电磁感应电动势实验目的:测定电磁感应电动势。
实验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步骤:调节磁场强度和导体运动速度,测量感应电动势,计算感应电流。
六、光学实验实验七:测定光的折射率实验目的: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斯涅尔定律实验步骤:使用折射计,测量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角度,计算折射率。
实验八:双缝干涉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并研究双缝干涉现象。
实验原理:波动光学原理实验步骤:设置双缝,调整光源和屏幕距离,观察干涉条纹的分布,分析干涉条件。
大学物理实验讲课教案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讲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ed651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c.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及方法2. 实验仪器及操作3. 数据处理与分析4. 实验报告撰写教学重点:1. 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 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概念。
2. 引入本节课的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 讲解本节课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
2. 讲解实验方法,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仪器及操作1. 介绍实验所需的仪器,讲解仪器的原理和结构。
2. 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讲解数据处理方法,如作图法、计算法等。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操作及数据采集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采集实验数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 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报告撰写1.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教师点评实验报告,指导学生修改和完善。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原理、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2e654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7.png)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一、引言1.1 实验目的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原理,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二、力学实验2.1 实验一:测定弹簧常数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弹簧的常数。
实验原理:胡克定律实验步骤:(1)安装弹簧测力计,调整至零位。
(2)分别施加不同的力,记录测力计的读数。
(3)根据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常数。
2.2 实验二: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目的: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实验步骤:(1)设置自由落体运动的起始点,测量高度。
(2)使用计时器记录物体落地的时间。
(3)根据位移时间公式计算加速度。
三、热学实验3.1 实验三:测定水的比热容实验目的:测定水的比热容。
实验原理:热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1)准备一定质量的水,测量初温。
(2)给水加热,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变化。
(3)根据热量守恒定律计算水的比热容。
3.2 实验四:测定气体的体积实验目的:测定气体的体积。
实验原理:玻意耳定律实验步骤:(1)准备一定量的气体,测量初始压强和体积。
(2)改变气体的压强,记录对应的体积变化。
(3)根据玻意耳定律计算气体的体积。
四、电磁学实验4.1 实验五:测定电阻的值实验目的:测定电阻的值。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2)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值。
(3)重复实验,求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4.2 实验六:测定电容的值实验目的:测定电容的值。
实验原理:电容的定义式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测量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2)根据电容的定义式计算电容的值。
(3)重复实验,求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六、光学实验6.1 实验七:测定光的折射率实验目的:测定光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斯涅尔定律实验步骤:(1)准备光学元件,如棱镜,调整实验装置。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22b6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0.png)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一、引言1.1 实验目的通过大学物理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要求(1)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设备;(2)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3)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4)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结论。
二、实验一:测定弹簧常数2.1 实验原理弹簧常数是描述弹簧弹性的重要参数,通过测定弹簧常数可以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
2.2 实验设备弹簧、测力计、尺子、细线、支架等。
2.3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设备,将弹簧固定在支架上,挂上测力计;(2)测量弹簧的自然长度;(3)分别测量不同拉力下的弹簧长度,记录数据;(4)计算弹簧常数。
2.4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常数。
三、实验二:测定平面镜的焦距3.1 实验原理平面镜的焦距是描述平面镜成像特性的重要参数,通过测定平面镜的焦距可以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3.2 实验设备平面镜、光屏、光具座、刻度尺等。
3.3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设备,将平面镜放在光具座上;(2)调整光具座,使物体、平面镜和光屏依次排列;(3)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观察成像位置;(4)测量成像位置,计算平面镜的焦距。
3.4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成像公式计算平面镜的焦距。
四、实验三:测定光的折射率4.1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率是描述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的重要参数,通过测定光的折射率可以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4.2 实验设备折射计、光具座、透明介质等。
4.3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设备,将透明介质放在光具座上;(2)调整光具座,使光线垂直入射;(3)测量不同入射角下的折射角,记录数据;(4)计算光的折射率。
4.4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光的折射率。
五、实验四:测定电路的欧姆定律5.1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是描述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通过测定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了解电路的基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比较法测酒精粘滞系数
◆提问:什么叫比较法?举一些比较法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原理:比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实验是用奥氏粘滞计(奥斯特瓦尔德粘滞计),根据泊肃叶公式,如果测得液面自m降至n的时间t,那么在t时间内流经毛细管的液体体积tLpprVη8)(π214−⋅=。式中r和L分别为毛细管的半径和长度。
2.读数显微镜的回程误差要再一次强调。
3.用夹子夹粘滞计时,注意要多加些海绵,以免夹破。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第2次课2学时
实验项目
力学(Mechanics)和热学(thermology)基本量的测量
实验性质
基础性实验
实验内容
1.铜圆柱密度( fluid )的测量
2.比较法测酒精的粘滞系数(viscosity coefficient )
3.毛细管法测表面张力系数(coefficient of surface tension )
◆提问:如果用同一体积的两种液体,且已知一种液体的粘滞系数,则另外一种液体的粘滞系数的公式是什么?
教
学
进
程
◆公式:比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公式是112212)()(tbMtbM−−=ηη,其中M1(M2)为装满第一(二)种液体的容量瓶的质量,b为空瓶容量瓶的质量。
3.毛细管法测表面张力
◆推导:本实验研究玻璃毛细管插入水和酒精中的情况。根据高度为h的液柱受到的表面张力和重力相平衡,得:
四.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玻璃器皿要轻拿轻放;
2.螺旋测微计和游标卡尺均需零点修正;
3.螺旋测微计要在旋转测力装置听见第一声“咔哒”声时;
5.测酒精的粘滞系数时,水和酒精的体积要相等。
五.指导学生做实验
观察学生做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或不当的实验操作,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解决实验所遇到的疑问。
教
学
进
程
7.测时间应先让液体在粘滞计内上下流动几次后再读数。
8.学生为观察液柱方便,特意向纯净水中滴一滴墨汁。
9.在测量毛细管内径时,读数显微镜未调焦。
六.实验结果检查
检查实验数据,特别要注意检查各种仪器测量数据有效数字的保留及其单位。
作业
1.本次实验报告
2.预习电学基本量测量实验
课后总结分析
1.学生在使用螺旋测微计时,在何时开始读数以及零点修正两方面容易出现错误,今后还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启发式提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在调节物理天平时,没有将物理天平处于止动位置。
2.在记录数据时,忘了“零点”修正。
3.在使用电子天平时,没有将电子天平调水平就进行称量。
4.将酒精和水弄混了且用吸管不规范。
5.奥氏粘滞计没有处于竖直向下的状态。
6.测酒精的粘滞系数时,体积应为10ml,结果有些学生装入了30多ml。
grghrrρρϕα32π31πcosπ2+=
式中ϕαcosπ2r为表面张力,是高度为h的液柱重量,ghrρ2πgrρ3π31为高度是h液柱上面的部分液体的重量。
◆公式:)6(41dhgd+=ρα
d为毛细管内径,因此,本实验的关键是如何精确地测量毛细管内径d和上升液柱高度h。
◆提问:上升液柱高度h如何测量,下液面以何处开始读数?
教
学
进
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
二.讲解实验任务
1.铜圆柱密度的测量;
2.比较法测酒精的粘滞系数;
3.毛细管法测表面张力。
(备注:以上实验内容任选做其中之一)
三.实验原理
1.铜圆柱体密度的测量
◆推导:设体积(volume)为V的铜圆柱体的质量(mass)为m,则该物体的密度ρ等于
hdmhdmVm22π44π===ρ
(备注:实验内容任选做其中之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的测量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测量密度、粘滞系数、表面张力系数等,掌握实验数据的正确记录、运算及测量结果的正确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记录有效数字和使用相关仪器设备,掌握比较法
难点:游标卡尺(vernier caliper)、螺旋测微计(spiral microcallipers)、读数显微镜(microscopes)等仪器的正确使用,间接误差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