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2011--2020年)

我校已走过100年的发展历程,各项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明确我校新百年开端10年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特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

一、战略背景

从全球范围审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和气候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从国家战略审视,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战略意义。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包括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在内的能源资源领域的革命。

从教育改革审视,未来10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

整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伴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高校之间的竞争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将呈现新的态势。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与责任。应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校未来10年改革发展首要的战略选择。

从煤炭行业审视,煤炭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煤炭行业和能源结构正经历着重大的战略性转型,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资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彰显特色,拓展优势,在煤炭资源科学开采与利用等方面抢占制高点,是我校未来10年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从区域发展审视,当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升级将进一步加速江苏省现代化步伐,“江苏创造”的战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徐州尽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对我校提出了新任务、新需求。作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内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我校应主动适应江苏省、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发挥学科、技术、人才优势,扎实推进省部共建我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从我校发展审视,经过100年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出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我校以建设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建设了若干水平较高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能源资源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由一所学科结构比较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特色鲜明的

提升拓展,更加重视特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特色,在能源资源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提升我校的办学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凝心聚力,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统筹兼顾,更加重视和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协调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学科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改革、发展、民生之间的关系,实现我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战略目标

我校未来10年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完成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实现以能源资源领域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力争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育人为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秉承“好学力行”精神,能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到2020年,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控制在24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0人,其中博士生1500~2000人,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争取举办远程网络教育学院。规范办好徐海学院和银川学院。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努力打造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教师总数达到1800人,其中聘任科研岗位者达到200人,95%以上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

60%。到2020年,教师总数达到2000人,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形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矿业科学中心、国内有重要话语权的低碳能源研究基地。到2020年,力争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0亿元,在SCI、SSCI源期刊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100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长20%以上,科技竞争力进入全国高校前20名。

在学科发展方面,集成建设矿业工程、深部地下工程、矿产资源与环境3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高峰,加强建设特色学科群和基础学科群,集中培育新能源和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等新兴学科。到2020年,力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20个。

在管理服务方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效优质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管理、教辅、后勤等事业编制数量控制在1200人之内。

四、战略实施

(一)教育创新工程。树立治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改革招生办法,扩大自主招生,探索联考联招模式,逐步实现按学科门类招生。逐步扩大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比例,最终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施“拔尖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