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内化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化的概念
内化(internalizats) :即接纳、吸收与合并外部东西为自身的一部分。

知识内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

所以,内化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孙彦老师用了小孩子摔跤来说明内化的过程。

儿童摔跤时,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应对摔跤,是因为父母有关爱他人、给他人安全和温暖的能力。

图二
爱的意愿是天生的,但是爱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因此,刚开始,是父母帮孩子应对摔跤的事,后来,孩子摔跤时会想到父母是如何做的,再后来,孩子摔跤时会自然而然的知道如何去做,并且认为就是应该这样去做。

这个时候,父母关爱、安全与温暖他人的品质已经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这就是内化。

所以,内化的目标是改变。

这样的改变,使我们具备一定的能力。

2、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
有人说:我和小王毕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做着同样的工作,为什么领导总说他的能力比我强呢?
看看能力的组成,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能力=知识+技能+经验+人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传承与文化
可见,能力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能做什么事情?而是一个集合。

其中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又称“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书刊、杂志、视听、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的知识。

简单地说,我们在网上能够搜到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

例如:能力构成中的知识、技能就属于显性知识。

隐形知识:属于个人思维或者know-how(诀窍)之类的东西。

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交流,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

例如:有些人只要听听,就知道机器故障在哪里?而有些人,把机器拆开检查很多遍,还是找不到问题所在。

这就跟经验和其他因素相关,属于隐性知识。

所以,当我们问其原因时,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

内化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从图一可见,内化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

在实践中个人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结合自身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个人有价值的知识财富。

二、如何促进内化?
孙彦老师的分享如下:
A 起点:思考/提问/阅读/比较/总结
B 快车道:认同与模仿
C 量变到质变:大量运用
D 自我的转变:演化和创新
我用下面的简笔画来汇总:
图三
图三
看了这个图,相信很多人非常震撼:原来自己还只是停留在“起点”上,难怪看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培训,还是没有太大收获。

没错!前面我们跟大家分享了:内化,就是把“显性知识”运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且它们之间的桥梁是实践。

这个实践,就是图三的“认同与模仿”、“大量运用”、“演化和创新”。

这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所以,“起点”是强化“知”的:思考/提问/阅读/比较/总结。

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和学习,没有思考、提炼和总结,所读、所学,永远的别人的东西,或大家的“显性知识”,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财富。

那么,该如何读书或学习呢?
为目标而读书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一)
分类:书海片段 | 标签:培训师苏平读书
2008-07-22 10:30阅读(1561)评论(23)
本书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

他还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
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这本出版于1940年的书,对我们现在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虽然,科技的发达、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使我们出于一个资讯无限丰富的时代。

正若老子说言:“少则得,多则惑”。

当我们太多人纠缠在网络的各种新闻之间,流连于网络游戏之中,或在一个个页面中带走光阴的时候,我们发出同样的感慨: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不必惊讶,因为时间非常公平。

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快乐烦恼,我们享有公平的一天24小时。

鲁迅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不同的人来看这句话,相信有不同的感悟。

关于鲁迅的成功,大多数人认为在于勤奋,而我却认为关键在于专注。

我们想想看:那些整天沉溺于网络冲浪的人们,难道不够勤奋吗?先生有个朋友,小两口是啃老族,都不工作。

天天坐在电脑旁边,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最后还打游戏打到胃出血。

成功学说:方向比努力重要!我很认同这一点。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确目标,我们的努力
才有价值。

人生如此,读书也是如此,如何取舍,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也是一种能力。

一、主动阅读
阅读,需要眼、脑协调运动,不存在完全的被动。

但是否充分调动了身体的相应器官,聚焦于所阅读的内容?这直接
影响到了阅读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朋友反映:现在年纪大了,看不进去书了。

但不学习,又怕适应不了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于是,只好逼着自己看书,但效果不是很好。

这其实是阅读技巧的问题。

我自己的经验是:第一遍:边读、边思考,边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第二遍:写读书心得。

第三遍(姑且算吧):
分享给别人,如在培训师沙龙QQ群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当然,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需要我们慎重选择书籍。

因为:错读许多书,也是无知的一种表现。

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明确阅读目标。

二、阅读目标
《如何阅读一本书》,给我们总结了两种不同的阅读目标:
1、为获得资讯而阅读
我们平时阅读报纸、新闻,或看成语大全、百科全书之类,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讯。

以我们现有的智慧和阅读能力,是很容易理解。

这样的阅读,对我们的理解能力提升没有帮助。

因为我们的理解力,
跟作者在同一水平上。

2、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阅读一般自己专业领域中的书籍时,相对轻松;而跨领域时,就显得有些吃力。

这样的区别,在于我们跟作者是否在同一个理解程度。

因为有了专业领域的支持,我们的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容易
跟作者达成一致。

反之,则相对困难。

当然,如果我们在这个行业刚刚入门,要阅读行业专家的书籍,也会因处于不同的理解程度而显得吃力。

其实,真正的学习,就是从这些“吃力”开始的。

因为: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习,理解了之前不能理解的事物,也是
一种学习。

但是,吸收资讯,运用的只是我们的记忆力,而阅读的目的却不止于此。

三、学习类型
让我们来看看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1、指导型学习
我们在学习的教育,大多都是指导型学习。

因为,我们的身旁,总是有老师从旁辅助、指导。

这个阶段,我们的
学习方式主要是:阅读的倾听。

我们一边看着书,一边听老师的讲解,接受老师口头或书面的教导。

2、自我发现型学习
当走出了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后,我们就进入了自我发现型学习。

这个时候,我们立足于自然或世界,充分
运用自己的思考来学习。

所以: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像的空间,还有训练有素的
分析、省思能力。

今天,您阅读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