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https://img.taocdn.com/s3/m/0198d0cf0508763231121235.png)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尤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看客的形象,字里行间都传递着对民族对国民的深沉思考和深刻反省。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鲁迅本想学医来救人救国,但在仙台求学时,学校放映日俄战争的画片时,“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于是鲁迅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民族的忧患与个人的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是鲁迅先生笔伐的对象,凝聚成鲁迅先生巨大的艺术结晶,这一形象也成为他小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鲁迅笔下看客们的形象,而这些看客又是些什么人呢?《祝福》中听祥林嫂故事的“善女人”柳妈、没趣的男人、陪出眼泪的女人、好奇的老女人;《药》中吃“人血馒头”的华家、嘲笑夏瑜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阿Q正传》中未庄里的酒店内九分得意的笑的“鉴赏家”们……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和那些“示众的材料”一样身份卑微,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罢了,但却乐于在别人伤口上撒盐,津津有味地赏玩着别人的痛苦,这不得不让人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那么这些看客为什么会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呢?他们又都看到了什么呢?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3f69d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8.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https://img.taocdn.com/s3/m/5a29f44af7ec4afe04a1dff1.png)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4e315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6.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1d806cbda38376baf1faec5.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刘彬(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鲁迅小说中叙述了很多的看客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读者通过这些看客形象,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家揭示了人们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即无聊、愚昧与虚伪的人性状况,接受了作家批判人们精神空虚、亟待疗救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的看客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看客呈现了国民的性格弱点,应该给予批判。
看客是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群众。
作家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的战斗。
”【1】在这句话里,作家深深地感到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准备进行韧的斗争。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归属一下:无聊的看客、愚昧的看客与虚伪的看客。
一无聊的看客简单地说,无聊就是说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是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感到厌烦。
无聊的看客是说他们心中无所事事、无聊无趣的心态。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2】文章说出了中国人的无聊处,自己的同胞即将死去,他们没有意义地前往观看,是属于无聊的看客。
这些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失去意义的,让人看了着实有一丝厌烦,一丝悲凉。
孔乙己是《孔乙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一个读书人,可是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酒店喝酒的时候,很多酒客都嘲笑他,说他脸上的伤疤是偷别人的东西留下的,讲他的腿断了是偷了丁举人的东西的结果。
这些看客既有靠出苦力挣钱的贫穷人,也有有钱的读书人和绅士,他们虽然阶级身份不同,但是在对待孔乙己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是在同情孔乙己的遭遇,而是在讥讽、挖苦,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是无聊的,只是觉得孔乙己是很可笑之人,拿他开心取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我见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a076c698804d2b160a4ec023.png)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我见摘要:“看客”形象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意和教育教育的启示意义,不仅能给予当下学生宝贵的精神思考和启迪,也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立人”的目的。
关键词:看客;鲁迅;语文教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文章退出初中语文教材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大争议,直到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问世,才以铁定的事实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
事实证明,鲁迅的文章不仅没有被删除,而且增加了其分量,选文由原人教54版的6篇变成了7篇,每一本教材里都至少有一篇鲁迅的文章,且这7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里都是精读课文。
除此之外,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必读十二本名著之一.五本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编选鲁迅文章一共有3篇,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甚至直接编选了一本《鲁迅作品选读》作为学生的选修教材.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在中学教材中这样的重要度,我国现当代作家极少能与之媲美。
在这众多篇目之中,当下对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解读和在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值得一线教师深究。
一、教材中“看客”形象的体现“看客”形象可以说是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
“看客”旧时称为观众,有进步的和落后的之分,进步的观众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身观看的行为和思想是积极和有意义的;落后的观众则是为了看而看,本身观看的行为和思想则反之。
在鲁迅笔下,后者是远远多于前者的。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被放在了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很显然,这个单元将人物置于具体事件中分析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566cd9448d7c1c708a145f1.png)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摘要看客形象在中国社会的进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总有这样或那样围观的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看热闹的人。
他们围观,他们“吃人”,他们是精神世界的施暴者。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虽然混沌不清,思想模糊,但是他们作为仆人公的时代和背景的衬托,对仆人公的形象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地位,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更加反应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对传统社会的批判态度和深刻认识。
看客形象的研究是我们走进鲁迅,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选材,看客的心理特征分析,看客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一起走进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充分认识和了解看客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客形象AbstractOn spectator image of China’s upper and lowe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hether it is feudal society or today’s socialist society, there are always such or such onlookers, there is always one way or another to see the lively people. They surround themselves, they eat people, they are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In Lu Xun’s novels, although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 is confused and vague, but they play a role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as a backdrop to the times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otagonist. The Spectator is a unique artistic image in Lu Xun’s novel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position in his ideolog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spectator image in the novel contains a lot of information, the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by feudal socie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inferiority, and more reflects Lu Xun’s life experience and critical attitud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study of spectator image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content for us to walk into Lu Xun and understand Chi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be from Lu Xun’s novels in the selection of spectator imag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tator analysi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ectator’s existence, and so on into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 in Lu Xun’s novels, fully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Keywords: Lu Xun’s novels; Viewer; Viewer image目录前言 (1)一、形色各异看客形象 (1)(一)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 (2)(二)基层民众的看客形象 (2)二、看客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 (2)(一)内心愚昧无知 (3)(二)精神极度空虚 (3)(三)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4)三、鲜亮的文化背景是看客形象形成的根源(一)千年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 (4)(二)中国的现实环境的推动 (4)(三)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谢辞 (7)前言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五四以后我国的文学进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doc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doc](https://img.taocdn.com/s3/m/942b9f9b4b73f242326c5f0f.png)
浅中学教材中迅笔下的看客(一 )文关:看客麻木国民劣根性人性反抗文摘要:本文重在分析中学本所取的迅作品中的看客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并追根求源,而感受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作一代文豪兼思想家,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了“看客” 一群体形象。
于些看客,先生是深痛的,正如他在《(喊 )自序》中所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人格,“以引起救的注意”,而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成了迅先生的生追求。
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了先生所有的心。
在入中学本的多迅作品中,我都能看客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了一群中国人:“ 俄国人做探,被日本人捕,要了,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竟然无于衷,就像在看一般。
很想像群的看客心里在想些什么?然而先生内心的悲哀却是无法形容的 !可以正是些的看客,最初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了迅先生的“ 救”意,使他到“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他的精神”,于是最促使迅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再来看《孔乙己》一文:无是年最小的伙,是多广的掌柜,都只是把孔乙己当作茶余后取的象,尤其是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面着“穿着一件破,着两腿,下面一个蒲包,用草在肩上挂住”而且己不成子的孔乙己,掌柜竟然毫无之心,反而取笑孔乙己又西。
如果掌柜的取笑只是一个个例的,那么周数众多的酒客和者的嘲笑足以明生活在个社会的百姓大都是一群冷漠市、毫无同情心的人,孔乙己的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伙的存在似乎更印着:几千年的封建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孩子都耳濡目染,上了有色的眼,身上一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
面百无 -EIb 且愁潦倒的孔乙己,周的人或取笑他西,或拿他考秀才笑,都无非借此打。
殊不知些人的快都是建立在人的痛苦之上的。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82fda25aa00b52acec7cac6.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9becbaafe4733687f21aa83.png)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 ,在塑造阿 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 ,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
“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
鲁迅看客和闲人,写出严酷的现实,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儿子病危,无人关心,埋葬宝儿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 ,“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 ,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因为剪了辫子,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除八一嫂外,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 ,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
《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
对他们来说,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鲁迅眼中的看客,我眼中的鲁迅作文
![鲁迅眼中的看客,我眼中的鲁迅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a474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1.png)
鲁迅眼中的看客,我眼中的鲁迅作文提起鲁迅,那可真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他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犀利的文字,深刻的洞察,仿佛能穿透时光,直抵人心。
在鲁迅的笔下,“看客”是一群令人深思的存在。
他们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在别人的悲剧面前,只是伸长了脖子,瞪大眼睛,像被无形的线牵着,只为了满足那一点点猎奇和窥探的欲望。
里,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的未来而牺牲,可在刑场上,围观看热闹的人们却只把这当成一场戏,甚至还想着用他的血来治病。
他们的脸上没有同情,没有愤怒,只有那空洞的、呆滞的目光。
这些看客,在鲁迅的眼中,是社会的病态,是民族的悲哀。
他们的存在,让那些本应被唤醒的良知沉睡,让那些本应被推动的进步停滞。
鲁迅用他的笔,狠狠地戳着这些看客的脊梁骨,试图叫醒他们,试图让他们从那混沌的、愚昧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而我眼中的鲁迅呢,他就像是一位孤独的战士。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在沉睡,都在迷迷糊糊地过着日子,可他却醒着,而且醒得那么彻底,那么痛苦。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向社会的脓疮。
他不怕得罪人,不怕被打压,只为了说出真相,只为了能让这个社会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不停地写,不停地呼喊,哪怕声音沙哑,哪怕无人回应。
记得有一次,我读鲁迅的,那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呐喊。
狂人看到周围的人都想吃他,那种恐惧和绝望,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
而鲁迅,就是通过狂人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吃人的社会。
当时我就在想,他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把这样的真相揭示给大家看啊。
还有里的阿 Q,那个自欺欺人、浑浑噩噩的小人物,不也是当时社会中众多人的写照吗?鲁迅把阿 Q 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笑过之后,又忍不住心里发酸。
他就是这样,用一种看似荒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
鲁迅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经历过家庭的变故,看过太多的世态炎凉。
但他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把这些经历都化作了创作的源泉。
他在北京的时候,住的房子不大,条件也不好,可他就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埋头写作,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ba85d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f.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浅谈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浅谈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f7e7865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2.png)
浅谈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
中国民众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非议。
有人说,鲁迅是反动的,他丑化了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地懂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性。
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中向前发展.鲁迅是一位善于深刻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批判.1902年,为了国家的富强,鲁迅来到日本留学,选择了医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军医。
但是,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大的理想。
在课堂上,日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内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俄战争。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来要砍头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
他们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仁的,这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族的悲哀,而在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呼,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文学救国的道路.“幻灯片事件”使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愚昧的灵魂,认识到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
因此,他把对国民的这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作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革命中.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https://img.taocdn.com/s3/m/a9dc810584868762cbaed536.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
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
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
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8d30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c.png)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鲁迅,笔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翻译、杂文等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形象——看客。
那么,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旁观者,他们站在一旁,目睹着社会或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不作为。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昙花是一名看客,他看到了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但是他并没有去阻止医生的荒唐行径,反而对自己身上的病态失去了信任。
在《狂人日记》中,则有一段描写:“有些人看到乞丐,就可以高声喝骂;有些人看到赌徒,就可以揭穿他的底细;有些人看到毛贼,就可以领奖金把他缉拿;有些人看到穷人,就可以用刀子鞭打他……”这些人都是看客,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看”的而已。
其次,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有阶级性或者政治性的。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阿Q的死,主角阿Q最终死在了看守所里,而旁观者——执法者则以一种客观和非人性化的方式回应了他的死,完全没有对他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或者愤怒。
这些执法者,在阶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并且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协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除此之外,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角色——群众。
在鲁迅的作品里,被剥夺了人性的群众被视为一种听从命令和被支配的存在。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怀疑性、无神论者的姿态,阐述了人类之间尤其是信仰关系的本质。
他为群众们刻画出悲哀、悲壮的形象,时常挥之于一叶三舟之间,甚至于人类的世界之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象征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他们一方面是旁观者,他们看到了社会和历史中的某些事情,但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并且扮演着协助或者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同时,群众这一看似忽略的角色,也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耐人寻味,充满深意。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d076cf36edb6f1afe001f13.png)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
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 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
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
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
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
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
"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
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
"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400作文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400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85603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02.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400作文《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写了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
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他笔下的看客形象。
在鲁迅先生的书里呀,有一种人叫看客。
就像《孔乙己》里,孔乙己被人嘲笑,大家都在旁边看着,指指点点,还笑话他。
这些看客们一点都不关心孔乙己的痛苦,只是觉得好玩。
还有《药》里,革命者被杀害,周围的人也只是麻木地看着,就好像在看一场无关紧要的表演。
他们不明白革命者为什么要牺牲,也不想去明白。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鲁迅爷爷书里的一些特别的人,叫看客。
比如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叫祥林嫂的可怜阿姨,她命运悲惨,总是和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
可是那些看客呢,一开始还听听,后来就不耐烦了,甚至还嘲笑她。
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心。
再比如,有个人在街上摔倒受伤了,大家围过来,不是赶紧帮忙,而是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也是看客。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看客哦,要做善良、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就伸出我们的小手。
这样,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c77a29484868762caaed52e.png)
鉴赏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王彦婷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犀利是鲁迅在人们心中的第一印象,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鲁迅以笔为剑,写下众多文章。
小说在鲁迅的著作中所占比重并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华,在这些小说中,“看客”的形象尤为突出:有愚昧无知、冷漠麻木的看客,也有空虚无聊的看客,这些看客形貌不一、神色各异,但每一个都是当时愚弱的中国人,就在这样的“看”与“被看”之中形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模式。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与“被看”鲁迅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看客”是鲁迅对愚弱的国民的定位,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中,看客形象虽然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反复出现。
可以说,鲁迅的一生并不是平凡、安稳的。
鲁迅年幼时父亲生了病,他就每天去给父亲买药,往返于家、质铺和药店,把衣服或是首饰送到质铺的柜台,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
鲁迅家也终于从小康到了困顿,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也在这个时候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少年的心总是敏感、自尊的,他厌恶这里的人们,渴望离开。
多次辗转,鲁迅到了日本的一个医学院学医。
一次在课上,老师放映了关于战事的影片。
影片中有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一群人是在看日军将这个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斩首示众。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就这样,他扔掉了手中的手术刀,拿起了笔去医治中国人。
鲁迅笔下的这些看客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愚昧无知的看客在《狂人日记》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04ce37569eae009581bec76.png)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
论文关键词:看客麻木国民劣根性人性毁灭反抗
论文摘要:本文重在分析中学课本所选取的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毁灭并追根求源,进而感受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作为一代文豪兼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看客”这一群体形象。
对于这些看客,先生是深恶痛绝的,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
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在编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看客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
很难想像这群围观的看客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然而先生内心的悲哀却是无法形容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围观的看客,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最终促使鲁迅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再来看《孔乙己》一文:无论是年龄最小的伙计,还是见多识广的掌柜,都只是把孔乙己当作茶余饭后取乐的对象,尤其是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面对着“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而且己不成样子的孔乙己,掌柜竟然毫无恻隐之心,反而取笑孔乙己又偷东西。
如果说掌柜的取笑只是一个个例的话,那么周围为数众多的酒客和围观者的嘲笑则足以说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百姓大都是一群冷漠市侩、毫无同情心的人,孔乙己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伙计的存在似乎更印证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连孩子们都耳濡目染,带上了有色的眼镜,身上一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侩。
面对百无-EIb且穷愁潦倒的孔乙己,周围的人或取笑他偷东西,或拿他考秀才说笑,都无非借此打发时间。
殊不知这些人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
而孔乙己呢?明明被取笑,却不知悔改、死要面子,既鄙视劳动又不能生活自给,简直迂腐透项!真可谓“衷其不幸,怒其不争!”
和《孔乙己》相比,我们会发现《祝福》中所刻画的看客更为清晰、具体。
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称作看客:从封建制度的卫道者到最下层的老百姓,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都和祥林嫂有着相同的身份——鲁四老爷家的帮工,但可悲的是,她们不仅没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对祥林嫂也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且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正是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之门。
当祥林嫂再进鲁镇时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已然看出祥林嫂从精神到肉体所受到的摧残。
而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无疑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背上了更重的精神包袱。
当柳妈以一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祥林嫂时,她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和祥林嫂其实有着同样的命运。
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
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却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则表现得极为冷酷、虚伪。
在得知祥林嫂被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认为祥林嫂被劫是对他家尊严的冒犯,所以说了两个“可恶”,却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丝毫同情;但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拥护者,他
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
对于祥林嫂的再嫁鲁四老爷认为是伤风败俗,因此以后“只能帮忙,祭祀时不能让她沾手。
”这更让我们看到了上层人物的虚伪、市侩,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思想面。
最终祥林嫂也因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大门而沦落为乞丐,在别人“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时候,怀着无限的恐惧和悲痛,无声无息地惨死在风雪中,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其人可悲,其行可怒!
以“旷代文章数阿Q”而著称的《阿Q正传》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