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3)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是必要的。
本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旨在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规划原则和编制程序,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规划内容1. 规划目标:明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保护重点,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规范,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范围: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范围和保护级别,确保规划编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兼顾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3. 规划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应性强的管理原则和保护措施,充分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 规划编制程序:制定规划编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编制内容和评估指标,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编制方法与技术支持1. 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管理需求,对规划编制的各环节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3. 开展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征集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规划编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参考。
四、计划安排与预算1. 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明确各项任务的执行时间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
2. 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充分考虑规划编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的科学性。
五、编制成果与应用1. 生成详细的规划编制报告,包括规划目标、范围、原则和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2. 将规划编制成果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实践中,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一)水文喀纳斯保护区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我国阿尔泰山冰床的71.46%和79.08%,是阿尔泰山区最主要的冰川分布区,共有冰川210条,面积达209.51平方千米,冰储量13.042立方千米,折合淡水储量117.378亿立方米,是一座巨大固体水库,对区内水分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喀纳斯河发源于友谊峰下的喀纳斯冰川,全长约125千米,平均宽约50米,最宽处可达100米,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全区。
喀纳斯河流域森林密布,绿草如荫,植被覆盖度大。
由于植被对雨水和冰川融水的截持和阻滞效应,使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大大减弱,所以河水中泥沙含量低,每立方米含砂量仅6.5克。
因为气候的原因,区内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冰川融水又受季节影响,故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比拟明显,一般以6—8月河流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
另外由于冰川的作用,区内冰碛湖泊星罗棋布,数量众多,共有大小湖泊319个,其中喀纳斯湖最大,阿克库勒湖次之。
喀纳斯湖位于保护区西南部,为古冰川强烈刨蚀,终碛垄阻塞山谷积水而成。
湖长24千米,平均宽约1.9千米,平均水深约90米,面积45.73平方千米,蓄水量约40亿立方米,湖南端出水口流量约50立方米/秒,湖面12月冻结,翌年5月解冻。
阿克库勒湖〔即白湖〕位于喀纳斯湖上游,由喀纳斯冰川刨蚀而成,湖面呈$字形,面积9.5平方千米。
喀纳斯湖河阿克库勒湖〔即白湖〕对喀纳斯河的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湖面宽广,蓄水量大,使喀纳斯河常年累月流水不断,即使是枯水季节,河流也不枯槁。
此外,区内山谷洼地,高山低洼处,湖滨及河沿阶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沼泽将水贮存起来,并以各种形式不断向外补给。
喀纳斯河水,水质优良,矿化度低,水中各类离子总量27——7.02,属中性极软水。
保护区内丰富优质的水分条件,不仅为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南延及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水湿条件,而且也是布尔津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各县工、农、牧业生产河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目录1、总论 .............................................................................................................-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 ............................................................................................- 3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 -1.3.1 指导思想 .................................................................................- 3 -1.3.2 规划原则 .................................................................................- 4 -1.4 规划期限 ............................................................................................- 4 -2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5 -2.1基本情况 .............................................................................................- 5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 5 -2.1.2自然条件 ..................................................................................- 5 -2.1.3社会经济状况 ..........................................................................- 7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 - 10 -2.2现状评价 .......................................................................................... - 12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 12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 18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 - 23 -2.2.4保护价值 ............................................................................... - 23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 24 -3 总体布局 .................................................................................................... - 31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 31 -3.1.1保护区性质 ........................................................................... - 31 -3.1.2保护对象 ............................................................................... - 32 -3.1.3保护区类型 ........................................................................... - 32 -3.2规划目标 .......................................................................................... - 32 -3.2.1总体目标 ............................................................................... - 32 -3.2.2近期目标 ............................................................................... - 32 -3.2.3远期目标 ............................................................................... - 33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3 -3.3.1区划原则 ............................................................................... - 33 -3.3.2区划依据 ............................................................................... - 34 -3.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4 -3.4调整后的保护区整体布局 .............................................................. - 39 -4 规划内容 .................................................................................................... - 41 -4.1保护管理规划 .................................................................................. - 41 -4.1.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 41 -4.1.2保护措施 ............................................................................... - 42 -4.1.3保护方式 ............................................................................... - 44 -4.1.4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 45 -4.1.5防火规划 ................................................................................- 51 -4.1.6病虫害防治规划 ....................................................................- 55 -4.2科研监测规划 .................................................................................. - 56 -4.2.1任务与目标 ........................................................................... - 56 -4.2.2开展科研的原则 .................................................................... - 57 -4.2.3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 - 57 -4.2.4科研工程与规模 ................................................................... - 59 -4.2.5科研队伍建设 ........................................................................ - 74 -4.2.6科研组织管理 ........................................................................ - 74 -4.2.7科研档案 ............................................................................... - 75 -4.3宣传教育规划 ................................................................................... - 76 -4.3.1对参观者的教育 .................................................................... - 76 -4.3.2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 - 76 -4.3.3职业培训 ............................................................................... - 77 -4.4基础设施规划 .................................................................................. - 77 -4.4.1局、站址规划 ....................................................................... - 77 -4.4.2标桩、标牌建设规划 ........................................................... - 80 -4.4.3道路建设规划 ....................................................................... - 86 -4.4.3供电与通讯计划 ................................................................... - 86 -4.4.4生活设施规划 ....................................................................... - 89 -4.5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1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 91 -4.5.2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3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92 -4.5.4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 - 93 -4.6生态旅游规划 ................................................................................ - 106 -4.6.1生态旅游原则 ..................................................................... - 106 -4.6.2规划的指导思想 ................................................................. - 106 -4.6.3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 107 -4.6.4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 109 -4.6.5环境容量分析 ..................................................................... - 110 -4.6.7客源和市场分析 ................................................................. - 111 -4.6.8环境质量控制 ..................................................................... - 112 -4.6.9绿化美化规划 ..................................................................... - 113 -4.6.10三废处理 ........................................................................... - 113 -4.6.11旅游项目规划 ................................................................... - 114 -4.6.12生态旅游工程 ................................................................... - 117 -4.6.13旅游效益分析 ................................................................... - 124 -4.7多种经营规划 ................................................................................ - 125 -4.7.1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 125 -4.7.2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 125 -4.7.3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 125 -4.7.4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 126 -5 重点建设工程 ........................................................................................... - 127 -5.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 127 -5.2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 127 -5.3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 127 -5.4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 127 -5.5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 128 -6 投资估算 .................................................................................................. - 128 -6.1估算依据 ........................................................................................ - 128 -6.2估算范围 ........................................................................................ - 128 -6.3投资估算及投资及资金来源 ........................................................ - 128 -7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34)7.1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134)7.2组织机构 (134)7.3人力资源配置 (143)8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48)8.1政策与法规需求 (148)8.2资金需求 (148)8.3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149)8.3.1管理机构 (149)8.3.2人员编制 (149)9.效益评价 (150)9.1生态效益 (150)9.2社会效益 (151)9.3经济效益 (152)1、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面积约2000km2,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实施方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实施方案1.总体目标2.整治范围3.整治内容3.1生态系统保护(1)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土壤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2)实施植被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物种保护,防止入侵物种扩散。
(3)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保障生态水需求,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监测和保护体系。
3.2保护区功能提升(1)加强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提高对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的监测和保护能力。
(2)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
(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建立生态保护区与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持续性管理。
3.3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1)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公众对保护区的参与度。
(2)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4.实施路径4.1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自然保护区整治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加大经济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
4.2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4.3强化执法监管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严格的保护区管理规定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4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整治工作,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5.实施效果评估定期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实施方案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保护区功能,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并通过政策支持、组织协调、执法监管和国际合作等手段推动整治工作的落实。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目录1、总论 .............................................................................................................-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 ............................................................................................- 3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 -1.3.1 指导思想 .................................................................................- 3 -1.3.2 规划原则 .................................................................................- 4 -1.4 规划期限 ............................................................................................- 4 -2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5 -2.1基本情况 .............................................................................................- 5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 5 -2.1.2自然条件 ..................................................................................- 5 -2.1.3社会经济状况 ..........................................................................- 7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 - 10 -2.2现状评价 .......................................................................................... - 12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 12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 18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 - 23 -2.2.4保护价值 ............................................................................... - 23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 24 -3 总体布局 .................................................................................................... - 32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 32 -3.1.1保护区性质 ........................................................................... - 32 -3.1.2保护对象 ............................................................................... - 32 -3.1.3保护区类型 ........................................................................... - 32 -3.2规划目标 .......................................................................................... - 32 -3.2.1总体目标 ............................................................................... - 32 -3.2.2近期目标 ............................................................................... - 33 -3.2.3远期目标 ............................................................................... - 33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3 -3.3.1区划原则 ............................................................................... - 33 -3.3.2区划依据 ............................................................................... - 34 -3.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5 -3.4调整后的保护区整体布局 .............................................................. - 39 -4 规划内容 .................................................................................................... - 41 -4.1保护管理规划 .................................................................................. - 41 -4.1.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 41 -4.1.2保护措施 ............................................................................... - 42 -4.1.3保护方式 ............................................................................... - 44 -4.1.4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 45 -4.1.5防火规划 ................................................................................- 51 -4.1.6病虫害防治规划 ....................................................................- 55 -4.2科研监测规划 .................................................................................. - 56 -4.2.1任务与目标 ........................................................................... - 56 -4.2.2开展科研的原则 .................................................................... - 57 -4.2.3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 - 57 -4.2.4科研工程与规模 ................................................................... - 59 -4.2.5科研队伍建设 ........................................................................ - 74 -4.2.6科研组织管理 ........................................................................ - 74 -4.2.7科研档案 ............................................................................... - 75 -4.3宣传教育规划 ................................................................................... - 76 -4.3.1对参观者的教育 .................................................................... - 76 -4.3.2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 - 76 -4.3.3职业培训 ............................................................................... - 77 -4.4基础设施规划 .................................................................................. - 77 -4.4.1局、站址规划 ....................................................................... - 77 -4.4.2标桩、标牌建设规划 ........................................................... - 80 -4.4.3道路建设规划 ....................................................................... - 86 -4.4.3供电与通讯计划 ................................................................... - 86 -4.4.4生活设施规划 ....................................................................... - 89 -4.5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1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 91 -4.5.2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3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92 -4.5.4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 - 93 -4.6生态旅游规划 .................................................................................- 107 -4.6.1生态旅游原则 ......................................................................- 107 -4.6.2规划的指导思想 ..................................................................- 107 -4.6.3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 107 -4.6.4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 110 -4.6.5环境容量分析 ..................................................................... - 112 -4.6.7客源和市场分析 ................................................................. - 113 -4.6.8环境质量控制 ..................................................................... - 113 -4.6.9绿化美化规划 ..................................................................... - 114 -4.6.10三废处理 ........................................................................... - 114 -4.6.11旅游项目规划 ................................................................... - 115 -4.6.12生态旅游工程 ................................................................... - 118 -4.6.13旅游效益分析 ................................................................... - 126 -4.7多种经营规划 ................................................................................ - 126 -4.7.1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 126 -4.7.2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 126 -4.7.3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 126 -4.7.4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 127 -5 重点建设工程 .......................................................................................... - 128 -5.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 128 -5.2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 128 -5.3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 128 -5.4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 128 -5.5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 129 -6 投资估算 .................................................................................................. - 129 -6.1估算依据 ........................................................................................ - 129 -6.2估算范围 ........................................................................................ - 129 -6.3投资估算及投资及资金来源 ........................................................ - 129 -7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36)7.1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136)7.2组织机构 (136)7.3人力资源配置 (145)8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52)8.1政策与法规需求 (152)8.2资金需求 (152)8.3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153)8.3.1管理机构 (153)8.3.2人员编制 (153)9.效益评价 (154)9.1生态效益 (154)9.2社会效益 (155)9.3经济效益 (156)1、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面积约2000km2,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1. 引言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境内,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太白山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制定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2. 规划目标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保护太白山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其原生态风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并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体验。
具体目标包括:•保护和恢复太白山的自然景观,维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和增加太白山的物种多样性,促进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规划内容3.1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太白山的生态环境,规划中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太白山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控制水源地的开发和利用;•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强对太白山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太白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测,制定保护计划,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3.2 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中还将促进太白山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如景区观光路线、生态步道等,提供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旅游体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旅游管理和监测,保证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3.3 管理和保护措施为了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中将加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加强巡护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工作;•完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保护区的法律监督和保障。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2)可编辑全文
自然生态系统类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
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
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
(国家环境保护局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07-19发布 1994-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529-93)
自然保护区分级
提交申请 材料不 合格
材料合格
国家林业局5日内出 具补正通知
国家林业局审查
不符合条件 不予行政许
可
符合条件但需要 符合条件且不需要专家评审
专家评审
国家林业局20日内
国家林业局10内出
出具行政许可
具评审通知书
专家评审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材料清单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原件) 1、由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被许可人提交。带文头的正式文件或普通文字材料均可,但必须标明日期并加盖印章。印章内容应 与被许可人名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及相关材料一致。
自然保护区晋升与调整
晋升与调整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及报批程序相同,分为三个阶段
资格 审查
报送 材料
评审 审批
每年8月底之前,各省(区、 市)需将下年度拟申报晋升 及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单及审核材料报到国家林 业局保护司,进行资格审查。
经保护司审查符合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晋升及调整要求的,于 次年1月15日前将申报材料上 报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 中心。过时将转入第二年。
1
2
3
4
5
6
申报函╳5
土地权属证明╳2
省、自治区或直辖市 人民政府同意申报晋 升国家级保护区的正 式文件(原件5份) 文件中请明确写明拟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的总面积、三区 (核心区、缓冲区和 实验区)面积、边界 四至范围等相关内容; 范围功能区调整自然 保护区请注明变动范 围及面积
国有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
1 5 自 然 保 护 区 功 能 区 的 划 分 、 应 性 . 划 分 功 能 区 以 适 应 科 学 管 理 的 需 要 ,既是 自然 保 护 区 保 护 目标 的 体 现 , 也 是 为 了 更 好 实 现 保 护 目标 。按 现 行 《 中华 人
前 言
民共 和 国 自然 保 护 区条 例 》的规 定 , 自然 保 护 区 可 划 分 核 心 区 、 冲 区和 实 验 区 。 心 区应 是 缓 核
最 具 保 护 价 值 或 在 生 态 进 化 中起 到 关 键作 用 的 保护 地 区 , 占面积 不得低 于该 自然 保护 区 所 总面积 的 1 3实验 区所 占面 积不得 超过 总 面积 的 1 3 三 /, /。 区 的划 分不应 人为 割断 自然 生态 的连续 性 , 可尽量
( 、 ) 第 七 批 全 国 生 态 示 范 区 建 设 试 点 市 区 为 地 区 ( 单 详 见 附 件 ) 名 。 二 、 苏 省 常 熟 市 、 仓 市 、 山 市 、 家 港 江 太 昆 张
少 、 员 缺 乏 培 训 等 人
4 .规 划 期 目 标
重 点 项 目 为 实 施 主 要 规 划 内 容 和 实 现 规 划 期 目标 提 供 支 持 ,并将 作 为 编 报 自然 保 护 区 能 力 建 设 项 目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的 依 据 。重 点 项 目建 设 规 划 中基 础设 施 如 房 产 、 路 等 , 以在 道 应 原 有基 础上 完善 为 主 , 尽量 简约 、 能 、 节 多功 能 ; 条 件 装备 应实 用高 效 ; 件 建 设 应 给予 足够 重 视 。 软
物 多 样 性 指 数 下 降 等
3 2 内 部 的 人 为 因 素 :如 过 度 开 发 、城 . 市 化 倾 向 等 3 3外 部 的 自 然 因 素 : 区 域 生 态 系 统 . 如 劣 变 、 岛 效 应 等 孤 3 4 外 部 的 人 为 因 素 :如 公 路 穿 越 、截 .
(完整word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1 总论1。
1项目背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棗鄱阳湖西北角,处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400公倾,栖息着鸟类312种,数量多达数十万只。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属罕见。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数量占全球的95%以上。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数量达6万只以上.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其中包括4种哺乳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保护区建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有效地保护越冬水禽,保护区在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社区共管、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通过实施GEF项目和搬迁工程项目,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基础设施和设备正在逐步完善,各方面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建区以来长时间的投入不足,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仍然与国家级保护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各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步入规范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在区划布局、保护设施、科研设备、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社区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为加速保护区的建设步伐,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建设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系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编制本总体规划,以实现永久性保护和维持以白鹤为主的迁徙水禽及其栖息地的完整性;达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一致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5)《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管理办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8)《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0)《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11)《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3.31•【文号】环办函[2012]400号•【施行日期】2012.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环办函[2012]4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局办公厅(室):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我部组织拟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在申报工作中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1制定目的为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制定本规范。
2材料范围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及附图、调整论证报告、彩色挂图、音像资料和图片集。
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应当提交相关土地/海域权属证明复印件,或土地/海域管理协议等有关资料复印件。
未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的,需提供海洋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
2.3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需要而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应当提交该项目的立项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及相关协议等材料或复印件,详细说明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区域内所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
2.4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调整论证报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等材料需用A4纸印制,同时提交OFFICE WORD格式的电子文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图件需提交JPG等图片格式的电子文件。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十二五”计划与2020年发展规划》(2006—202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4.规划期目标规划期目标是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目标的具体描述,是保护目标的阶段性目标。
4.1 规划期:一般可确定为10年,并应有明确的起止年限。
4.2 确定规划目标的原则确定规划目标要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需要,坚持从严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简约、实用并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坚持社区参与管理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4.3 规划目标容4.3.1 自然生态/主要保护对象状态目标4.3.2 人类活动干扰控制目标4.3.3 工作条件/管护设施完善目标4.3.4 科研/社区工作目标5. 总体规划主要容5.1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5.2 工作条件/巡护工作规划5.3 人力资源/部管理规划5.4 社区工作/宣教工作规划5.5 科研/监测工作规划5.6 生态修复规划(非必需时不得规划)5.7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如生态旅游等)5.8 保护区周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建议6.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重点项目为实施主要规划容和实现规划期目标提供支持,并将作为编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中基础设施如房产、道路等,应以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为主,尽量简约、节能、多功能;条件装备应实用高效;软件建设应给予足够重视。
重点项目可分别列出项目名称、建设容、工作/工程量、投资估算及来源、执行年度等,并列表汇总。
7. 实施总体规划的保障措施7.1 政策/法规需求7.2 资金(项目经费/运行经费)需求7.3 管理机构/人员编制7.4 部门协调/社区共管7.5 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8. 效益评价效益评价是对规划期主要规划事项实施完成后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和分析,如所形成的管护能力,保护区的变化及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等。
附录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功能区划分图、建筑/构筑物分布图。
本附录只适用于已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申报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附录事项按现行要求不变。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为进一步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化建设(一)总体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效”的原则。
建设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
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1、保护管理站(点)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0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
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检查站等),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2、界碑界桩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围的界桩、界碑。
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执行。
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
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成熟的可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3、交通设施自然保护区应建设路网、码头等必要的交通设施,能够满足保护区巡护、防火、监测和日常管理的需要。
不得以管护为名铺设旅游道路,破坏生态环境。
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
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
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保护管理站(点)、瞭望塔(台)、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
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
海洋和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4、巡护执法设备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
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5、防火设施设备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瞭望塔(台)、防火道和防火隔离带,配备灭火设备,以满足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
在自然保护区制高点及易发生火灾地区,应设置瞭望塔(台),瞭望半径应覆盖高火险地区,数量能够满足防火需要。
瞭望塔应配备瞭望、监控、报警和通讯设备。
自然保护区森林或草原植被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宜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
6、野生生物保护设施因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人工鱼礁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
(三)科研监测设施建设1、科研中心(站)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监测基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建科研中心(站)。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应尽量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
科研中心(站)建筑面积以100-500m2为宜,可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2、定位监测站(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监测站(点),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
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环境等定位监测站(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与保护管理站(点)的选址统筹安排。
定位监测站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配备相应的定位观测设备。
3、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自然保护区必须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地、固定样线或站位断面,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
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应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调查和监测的需要设置。
(四)宣传教育设施建设1、宣教场馆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参观人数、宣教需要建立宣教场馆,满足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要求。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5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以500-2000m2为宜。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1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馆,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
其他自然保护区可在管理局设置宣教室,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2。
宣教场馆可设置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2、宣传牌自然保护区应在道路出入口、居民点等人为活动频繁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宣传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围、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容。
(五)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应建设适当的办公及附属设施,满足开展办公、管理等需要。
保护区的办公用房应按照便于保护和管理及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原则,将建设地点选择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中心城镇。
办公用房应尽量与科研和宣教设施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办公用房的建设规模,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定员确定。
编制定员每人平均建筑面积不大于18m2(不含会议室等共用设施)。
办公用房的附属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
三、规化管理(一)行政管理1、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部科室设置应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可设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社区科、办公室、管理站等,并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