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合集下载

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开放与国际合作的实践
0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02
“一带一路”倡议
03
国际科技合作
04
跨国教育合作
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改革攻坚 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 深化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开放风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需要应对 外部经济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 和挑战。
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 下,中国在社会、文化、教育、 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 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
会福利。
增强国际竞争力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全 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国际 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
对全球治理的贡献
推动全球化进程 引领发展中国家发展 维护国际和平稳定
探索开放新模式
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以 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
挑战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国际竞争加剧,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引中国 实现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的转型,释放了经济活力,
只有通过改革,打破旧体制的束缚, 才能为开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改革为开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开放则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 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 深化改革。 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 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 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 谈起,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 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 难。 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 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胆子要大,步子 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把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 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 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 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 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 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 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 制。
3.宽领域:范围、空间、形式
宽领域: 在开放范围上,除经济上开放外,在 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 在开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 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 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 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 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相互联系的改革论和开放 论及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2、社会主义改革基本理论
关于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 次革命。
关于改革的地位: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 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 验”
1978-2996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状况(元)
1978 1985 1990 1995 1999 2004 2005 2006
134 397.6 686.3 1577.74 2210 2936 3254.93 3587
2006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
名次 经济体 国内生产总值
7780 250000 23938 200000 57733 150000 89442 100000 120333 50000 159878 0 210871
1985 1992 1993 2000 2002 2004 2006
1978-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长状况(元)
1978 1985
关于开放的相关思想观点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和世界市场
的理论; 列宁关于吸收、借鉴和利用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关于开展对外交往,发展 对外贸易,“学习资本主义国家 合乎科学的东西”,处理好中国 与外国关系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的理论体系与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观点 体系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
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 球化结合起来;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 定结合起来;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结合起来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第七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开放理论第一节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之路第二节第二节坚定不移推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改革第三节第三节毫不动摇坚持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厚德博学筑基建业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革命:指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 态.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 采用暴力的手段. 体制改革: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为巩固和完善现存社会制度而对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制进行的变革.中心问题 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特点 是自我的完善.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 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 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 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1.为什么要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由此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 革的配合,因此,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
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也随之深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涵
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合理的具体制度;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GDP达到9038.66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8%。同期,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提高到11.5%。 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2%,2012年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 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 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 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有利于”、“三个不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等。

其中,“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这三个有利于本质上都是为了达到一项根本目标,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三个不变”则是指不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改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不改变党的领导地位。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则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力量,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上理论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推进计划经济转型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推行企业自主经营、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逐步建立市场机制等措施。

此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等。

2. 完善市场化体系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步完善市场化体系,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

此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农村市场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

革理论研究2023-10-28CATALOGUE目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概述•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社会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0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概述背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重要战略。

意义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背景与意义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全面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推进、问题导向等原则。

同时,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02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市场化改革探索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市场化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旨在破除制约市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包括市场垄断、市场失灵、市场摩擦、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

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 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 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 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 了22年。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 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 30年代。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大逃港”事件
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 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 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 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 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 多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 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62个市(县)。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视频:对外开放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 技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印度, 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 后发达国家40年左右。与韩国、新加坡、中国的 香港和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 大差距。
邓小平:“不改 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提高人民生活,只 能死路一条。”
改革后,我们的国家,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实行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后经济实力大幅 提升 ——
“文革”前中国的GDP是日本的 1/4,人均是日本的1/30。改革后中国的经 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0%以上,我国2005年GDP超过 英法,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 GDP39.8万亿元(5.94万亿美元)是 1978年的115倍,超过日本位居第二,是 俄罗斯的4倍,是美国的1/2。
“大包干”1979年就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 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 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 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 但是,20多年后,即沈浩2003年刚到任时,小岗村 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 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多年没有选出“两委” 班子。
风云激荡1978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30年的回忆:高考制度的恢复
第 二 篇 章
恢复高考后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30年的菁菁校园
上世纪80年代,留长发穿喇叭裤手抱吉他, 唱着当年流行的校园歌曲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
新优势。
P140-141
提高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 “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海开放,
实现对内外开放相互促进。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 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 贸易。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 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 成改革合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必然要求。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 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 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 《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 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 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 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 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 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 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 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 济中心。
实际与关键
三个“性”与 六个“紧紧围绕”
其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 和问题。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
❖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特点:体现了从实际出 发和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 统一。
❖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 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 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 会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互关系
❖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 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改革和扩大 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 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 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 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 大胆改革。
❖ 斯大林:苏联1936年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 期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他坚信苏联的社会生产 关系“完成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晚年认 识到社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 作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
❖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一起来。
❖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目的
❖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 的中华民族
人’。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 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 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 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师承与创新
❖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 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 了问题,还须知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
本章主要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包括哪些
内容? ❖ 3、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举措? ❖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 5、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6、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 7、我国扩大开放碰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 8、为了扩大开放,我们采取哪些对策?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 “文革”遗留下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拨
的边缘
混乱现象极其严重 乱反正出现徘徊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 一批发展中国国家
革命蓬勃兴起
迅速发展
❖ 国内背景: ▪ 先看市民生活 ▪ 再看农民的生活
❖ 国际背景: ▪ 新科技革命 ▪ 美欧日经济实力 ▪ 中国差距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掌握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1、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当惊世界殊”的历史;2、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3、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4、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5、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6、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国内环境:“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 有坚实基础。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 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 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以开放带 改革,以改革推开放,改革开放互相促 进,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经 验。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发展 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 现国内发展的手段。 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本章小结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法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 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 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 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 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 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 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 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 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和目标任务?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特色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 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 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 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 法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 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是 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一、不能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判 断社会性质的标准混为一谈。
二、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 准,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判别一种经济 现象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 ,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 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1.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一、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 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 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
二、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 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 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 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 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的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 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 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 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 受能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 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 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 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 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 任务统一起来。主要矛盾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 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 会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284页)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经济 体制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 革等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力。
改革的原则:“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 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 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123页)。
2、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 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 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 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邓 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
教育的改革——78年北京某大学在 北京站迎接77级新生入学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今日小岗村

安徽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专题: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一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动力
三3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四3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 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 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 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 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 又相矛盾的情况。”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 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既要推进 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要为经济社会稳定打 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 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三者关系处 理得当,就能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处理不当, 就会遭受挫折。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 仍然存在着矛盾。毛泽东 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 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 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 同罢了。正是这些矛盾推 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 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和特 点。基本矛盾,仍然是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
第三,指出我国存在着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 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 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 活的主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 本矛盾理论,也概括为四方面: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 适应,主要看它是否 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四,指出解决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 途径是改革。找到了社 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 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文革”结束后的严重局 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 1955年我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78年 下降到2、5%。60年我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 80年只占日本的1/4,85年又下降到1/5。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改革的方法:渐进式发展。邓小平主张改革 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中 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 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要 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 科研人员,美国120万、苏联90万、中国20万且 老弱病残居多;农村未普及小学教育,有相当数 量的文盲、半文盲;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 占70%以上,受大学教育的只占0、6%。
• 58年——78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从73元——133、 6元,年均增长不到3元,2、5亿多农民未解决 温饱;城镇居民也仅从235元——316元,年均 增长不到4元;商品匮乏。
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 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
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 本身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在 经济技术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很 大的差距,社会主义优越性还不可能充分 得到体现,因此存在着使怀疑和否定社会 主义的思潮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