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的测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速的测量

实验目的:1、了解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法;

2、加深对振动合成、波动干涉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掌握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声速。

实验原理:(见预习报告)

实验仪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超声声速测定仪、频率计等。实验内容:1、调整仪器使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1)旋松发射换能器S

1固定环上的固紧螺丝,使S

1

的端面与卡尺

游标滑动方向垂直后再旋紧,将S

2移近S

1

,旋松S

2

的固紧螺丝,

调S

2,使其端面平行S

1

的端面在旋紧,两端面严格平行。

(2)调整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谐振频率

ν

连好仪器后,调整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幅度,同时调整接

收端的示波器,使示波器屏幕上有适当的讯号幅度,然后移动游

标卡尺寻找讯号幅度最强的位置,找到后,调节信号风生水起的

输出频率,使示波器上地讯号幅度最大,再用微调旋钮微调输出

频率,是示波器上有更大的讯号幅度,此时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频

率值即为本系统地谐振频率

ν。为了精确,可以重复几次。

2、驻波法(共振干涉法)测波长和波速

(1)根据原理图连接好仪器,示波器上接通道1,测量前移动游标,

将S

2

从一端缓慢移向另一端,并来回几次,观察示波器上的讯号幅度的变化,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2)测量,S

1与S

2

之间的距离从近到远,选择一个示波器上的讯

号幅度最大处(驻波的波腹)为起点(游标的读数为5cm左右即可),

记下S

2的位置,缓慢移动S

2

,依次记下每次讯号幅度最多时S

2

位置(驻波的波腹)x 1,x 2,…,x 12,共12个值,见原始数据。

(3)实验中要记下实验室的温度t (取实验开始时的室温与实验结

束时的室温的平均值),见原始数据,我记了结束时的温度,由于温

度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对结果的影响不会很大,可以忽略。

3、相位比较法测波长

(1)在上面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再在信号发生器输出接线柱上再增

加一根导线,接到示波器的X 输入,将示波器X 扫描旋钮旋至“外

接”,将通道1关闭,通道2打开。

(2)调节示波器使屏上出现李萨如图,缓慢的增加S 1与S 2之间的

距离(即改变两输入波的相位差)。

(3)同样记录之间的距离,选择一个示波器上的李萨如图为直线处

为起点,记下S 2的位置,缓慢移动S 2,依次记下每次出现与刚开

始同样李萨如图时S 2的位置x 1,x 2,…,x 10,共10个值,见原始

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原始数据见数据记录纸):

1、(1)数据的处理使用逐差法;

(2)由公式:v t =v 015

.2731t +,计算得t=24.8C o 时的参考声速为:,v t =346.17s m

2、驻波法(共振干涉法)测波长和波速数据处理

(1)波长λ:

逐差法处理:

271λ=617x x -=6

32.7824.109-mm= 5.15mm ,71λ=10.30mm ; 282λ=628x x -=6

54.8332.114-mm= 5.13mm ,82λ=10.26mm ;

293λ=639x x -=660.8850.119-mm= 5.15mm ,93λ=10.30mm ; 2104

λ=6410x x -=6

74.9366.124-mm= 5.14mm ,104λ=10.28mm ; 2115

λ=

6511x x -=690.9874.129-mm= 5.15mm ,115λ=10.30mm ; 2126

λ=6612x x -=6

16.10490.134-mm= 5.12mm ,126λ=10.24mm ; 所以

:λ=6

126

115104938271λλλλλλ+++++=6

24.1030.1028.1030.1026.1030.10+++++mm=10.280mm=1.0280*210-m;

所以:σ=

)16/()(12726--∑=-i ii λλ=0.004mm ,故u A =σ/=0.0015mm ,

取P=0.68,则t 因子值为t p =1.11,

∴A 类不确定度为:ΔA =t P ·u A =1.11*0.0015mm=0.0016mm

B 类不确定度为:u B=ΔB /C=Δ卡/

C =0.02/3mm=0.012mm

∴波长λ的合成不确定度为:

U λ==0.012mm=1.2*510-m;

故驻波法(共振干涉法)测得的波长λ的最终结果为:λ=

(10.280*210-±0.012*510-)m ,P=0.68。

(2)谐振频率ν0只有B 类不确定度,u B=ΔB /C=Δ仪

/C=50/3Hz=16.7Hz,所以:U 0ν= u B =16.7Hz 。

(3)实验中:0ν=34.46*103Hz ,由V=0νλ知:

v=0νλ=34460*1.0280*210-s m = 354.25s m ;

v 的不确定度计算公式为:U v =v*200

2)()(ννλλ

U U + 。

所以v 的不确定度为:U v = 0.45s m ,U v 95.0= 0.90s m ;

则驻波法(共振干涉法)测得的v 的最终结果为:

v=(354.25±0.45)

s m , P=0.68. v=(354.25±0.90) s

m , P=0.95. (4)与v t =346.17s m 做比较:∆=

%100*17

.34617.34625.354-=2.33%。 (5)结果讨论、分析 由实验实际测得的声速与用理论公式计算所得的声速之间的误差高

达2.33%,这次实验的误差有点大了,应该在1%以内才算可以。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差,原因有:

一、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在不断的变化,虽然实验过程中间不断地调

节以便保持其值的不变,但在示波器的屏幕上可以看出,读数有波

动,将近100Hz ,在加上其它的误差,相乘之后,声速就可能会达

到零点几米的误差,也就是大约0.5%这个幅度。但从操作的过程来

看,我认为我实验的误差仅仅有部分来源于此。

二、游标卡尺等其它仪器本身的误差;

三、在观察讯号幅度最大处(驻波的波腹)即S 2的位置时,主观的

因素很强,肉眼难以准确判断出真正的最大处,这样的误差是本实

验中误差的最重要的来源!即使判断有很小的误差,由于频率为

34460Hz 左右,相乘的结果更有可能达到几米,我认为这也是我的

实验结果的误差的主要来源。

虽然误差比较大,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说成功地完成了实验,

达到了实验目的。

这些也是实验测得的V 的不确定度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