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研究2002年 第1期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王 纪 王纯信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市 134001)
摘要: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背筐的编制艺术即是其一。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满族的背筐编制艺术,诸如历史源流、审美特点、编结材料、种类等详细考证介绍。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1-0087-07
长白山区具有浓郁满族传统的筐编艺术,由于材料不的同。用途的不同,满族审美习俗的不同等差异而形成了造型的不同,编结工艺不同,大小不同等等差别,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背筐。
一、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的历史
长白山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范畴的筐编艺术,在历史上与现代都闪现着异彩。
长白山区的满族人及其先民女真人,何时开始编筐,当时的筐是什么样子,难于找到确切记载。
但是在有关满族史籍中的字里行间,仍可找到关于筐的只言片语。
《满洲源流考》在描述满族住房的烟囱时写道:“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说的是用空树筒做的烟囱立在房檐外,其上扣一个荆条编成的筐,既不影响烟囱冒烟,又有遮避雨雪的作用。满语称烟囱为“呼兰”,乾隆皇帝东巡时,在描写呼兰的诗句中也有“疏烟土锉烹蒸便,夜雨荆筐盖覆频”的描述。(《长白汇征录》)可以说明女真时代,在长白山区筐的使用已很普遍,这筐不是竹编的,有别于中原,其材料是荆条,是长白山区生长的纤维植物,可以推断,这筐,是满族先民用乡土材料自己编制的。
《清太宗实录》卷十五载:天聪七年(1633年)九月,皇太极致朝鲜国王书,责斥他违约闭市:“辽宁原自产棉,但我国借天之庇,仗义兴兵,臣服诸国,筐篚之贡,丝(音xi,大麻的又名)相继,故不以织布为意耳。……”这是说后金时期,手工业尚不发达,而是仰仗武力,迫使邻国提供工艺制品。其中提到了“筐篚”。这些或方或圆的筐,除了自己编制,还从朝鲜输入,与对纺织品的需求同提并论,可见这类器物在女真时期的生产、生活中需求量是很大的。
满族先民女真人当年在长白山区过着捕猎采掘生活,采掘人参是其重要经济收入,每年八、九月为“放红头”,参籽正红。人
—
87
—
们结伙进山,得遇人参,按山里的规矩,挖土、拔草、起参,将“挖出之参,杂以青苔,裹以松树皮,俗呼曰棒椎桶子,背负下山制售。”(《鸡林旧闻录》)应该补充说明的是,要将人参装进背筐里,才能背负下山,这背筐是山里人进山必备的器物,多是用树皮编的,是典型的满族筐。长白山遍处是宝,“山蔬野蔌(音s ,蔬菜的总称),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宁古塔纪略》)。“又其先祖当年创业艰难,曾入山剜采野菜”(《鸡林旧闻录》)。也是必备背筐,能两只手同时采撷山菜,边走边采,随手将菜放入背筐内,上、下山自如。
女真人当时尚无制铁、制铜、制陶工艺,“凡器皆木为之,大率出土人手上,箸、盆、盂比比皆具。”(《宁古塔纪略》)生产、生活器物都是用树木制作。这“木”应包括木头、树皮、树条,所制作的器物应包括编制的筐。
女真时代距今已有500余年,那时的筐编制品不可能保存下来,但作为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满族民族特色的筐编艺术却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绵延,代代相袭。
二、背筐在长白山区的广泛使用
顾名思义,背筐是背着的筐,能背的筐,这种造型是由特殊的用途形成的。长白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绵延,总面积八千余平方公里。长白山区森林茂密,植被繁生,素有林海之称。山民们在这一地理环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与山连在一起,真是“靠山吃山”。
春天,人们要上山挖野菜、采山菜,如大叶芹、刺嫩芽、蕨菜、猴腿儿、薇菜……,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绿色食品,除了自己吃,有的是皇家贡品,现在还销往国内外。早起进山,带上干粮,晚上回来,可采撷百余斤,这盛装之物靠的是背筐。筐背在双肩上,两只手都能腾出来,边走边采,连往筐里扔。背筐装的多,背着省力,是必备之物。
夏日,要背上背筐,去山上采“猪食”。满族先人历来有养猪的传统,山里人家家养猪,秋、冬多喂粮食、秕糠,而春、夏则要以野菜、野草代之,可以节省许多粮、糠。能供作猪饲料的植物很多,如线钱、灰菜、抓根菜、水稗子、红眼儿巴子……农家妇女手疾眼快,一会儿就采满一筐,背回家来,要拦上几刀,放在大锅里煮开。这些野菜、野草,味儿微甜,猪爱吃又上膘儿,猪多的人家,需肩不离筐,往返奔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民们起五更爬半夜进山,称之为“小秋收”。一是挖人参,人参是关东三宝之首,有延年益寿之效,传说中吃长白山老山参,能长生不老,起死回生。明朝初年以来,与建州女真在边境进行“马市贸易”,女真人以人参、貂皮、东珠等山林资源,与明人换取布匹、农具、炊具等物。据稻叶《清朝全史》载,万历年间,建州女真每年准备出售的人参达数万斤。人们结伙进山,由参把头带路,带足用具和粮食,都靠的是背筐。在森林中觅参时,是身背背筐,两手握着索拨棍,扒拉草丛,细细辨认。找到了人参,要按山里的规矩起参,然后用树皮和苔藓包好,装在背筐里下山来……
二是捡蘑菇。老林里长着的猴头蘑、榆黄蘑、榛蘑、松树伞、黑木耳、金银耳、扫帚蘑、鸡油蘑……不可计数,遇到一棵大倒木,就会找到一大片蘑菇,够你采一天,让你拿不动,背筐装满了,还要把裤子脱下来,用绳扎上腿脚儿和裤腰,里面全装上蘑菇,挎在脖子上下山……
三是采药材。长白山的珍稀中药材是很多的,因为是纯天然植物,所以药效好,售价高。除人参,还有黄精、三七草、三花龙
—
88
—
胆、天麻、大独活、大叶柴胡、长白瑞香、不老草……足有数百种,这些中药材有的要采撷,有的需挖掘,背着背筐,两手握着小稿头,边走边挖,随手扔进筐里……
四是采山果。秋天,各种各样的山果成熟了,如山杏、山梨、山里红、榛子、李子、山核桃,还有一种最有长白山特色的山果,那就是松籽儿。红松是参天大树,树龄达500年,树高达35~40米,红松的种子,即松籽儿,含油率70%以上,种仁儿白色,肉细腻,含脂肪,味美,可制高级糖果。还有山葡萄,色深味醇,制成的葡萄酒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通化葡萄酒,以山葡萄为酿造原料,享名国内外。
人们成群结队,背背筐进山,在密林中穿行,两只手攀缘陡壁、高坡,还要爬上几十米高的树端打松籽儿、打核桃,十分危险,可以看出山里人的胆量。每日进山,都是满筐而归,一个秋天,日夜奔忙,把各式各样的山宝背下了山,背上了市场,背筐立下汗马功劳。
冬天,一落雪,长白山密林中的动物都换上了新毛,是打猎的好时机。猎人背上背筐,里面满装干粮、食盐、白酒及衣物等。头戴皮帽,脚穿,带着猎枪、腰刀等物进山了,他们要在老林中转悠多日。晚上,在积雪中挖雪穴、拍雪墙,抵挡风雪,燃篝火取暖。天一亮,顺着雪地上的兽踪爬山过岭……
生活于针叶林中有珍贵的毛皮动物紫貂及飞鼠等,在针阔叶林带生活有东北虎、马鹿、野猪、狍子、黑熊等,既有珍贵的毛皮,又有鹿茸、熊胆、虎骨等稀有药材。
如今,许多珍稀动物得到严格保护,除此,猎人仍有所获。
……
背筐是山里人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往往一家几口人就有几个背筐,按男、女、大人、小孩而筐的大小有别。同样是背筐,所用的编结材料多有不同。
三、背筐的多种编结材料
长白山素有林海之称,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满语称森林为“窝集”,不同志书上亦写作“乌稽”、“沃沮”,“吉林全”四十八窝集,大者亘千余里,小者亦百数十里。蔽日干天,人迹罕到。”“其产树,如松、杉松、黄花松、紫白松、香柏松、榆木、楸子、椴木等,皆硕大坚致之材。其他杂木,尤不可胜数。”(《鸡林旧闻录》)这些森林资源为满族的筐编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资源。
1.树皮材料
用树皮编筐是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的典型特色,体现了地域资源特色与民族造型特色。可用于编筐的树皮主要出自桦木和椴木。
(1)桦树皮
桦树,属桦木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20余米。生长于寒冷地区,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多分布在我国东北、蒙古、朝鲜、俄罗斯等地,生长于阔叶林或针阔叶林混交林带,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
我国的桦树计有六属一百余种,在东北白山黑水间桦树到处可见,有白桦、黑桦、风桦、红桦、亮叶桦等。
桦树皮的剥取和使用,有着久远的历史。1963年,在黑龙江莺歌岭原始遗址发掘中,曾出土了一件桦树皮器皿,据测定,距今约3000余年;1975年在黑龙江省白金宝原始遗址中,发现了一件“仿桦树皮器皿小陶罐”,可见桦树皮的使用具有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形成了“桦树皮文化”。满族先民用桦树皮搭房、造船、制作盆、碗、盘、盂及裹缠弓柄、刀把等。同时,用桦树皮编筐,是满族筐编艺术中的重要品类。
清代,在长白山区“乌拉向有桦皮屯,
—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