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合集下载

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满族研究2002年 第1期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王 纪 王纯信(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市 134001)摘要: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背筐的编制艺术即是其一。

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满族的背筐编制艺术,诸如历史源流、审美特点、编结材料、种类等详细考证介绍。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1-0087-07 长白山区具有浓郁满族传统的筐编艺术,由于材料不的同。

用途的不同,满族审美习俗的不同等差异而形成了造型的不同,编结工艺不同,大小不同等等差别,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背筐。

一、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的历史长白山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范畴的筐编艺术,在历史上与现代都闪现着异彩。

长白山区的满族人及其先民女真人,何时开始编筐,当时的筐是什么样子,难于找到确切记载。

但是在有关满族史籍中的字里行间,仍可找到关于筐的只言片语。

《满洲源流考》在描述满族住房的烟囱时写道:“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

”说的是用空树筒做的烟囱立在房檐外,其上扣一个荆条编成的筐,既不影响烟囱冒烟,又有遮避雨雪的作用。

满语称烟囱为“呼兰”,乾隆皇帝东巡时,在描写呼兰的诗句中也有“疏烟土锉烹蒸便,夜雨荆筐盖覆频”的描述。

(《长白汇征录》)可以说明女真时代,在长白山区筐的使用已很普遍,这筐不是竹编的,有别于中原,其材料是荆条,是长白山区生长的纤维植物,可以推断,这筐,是满族先民用乡土材料自己编制的。

《清太宗实录》卷十五载:天聪七年(1633年)九月,皇太极致朝鲜国王书,责斥他违约闭市:“辽宁原自产棉,但我国借天之庇,仗义兴兵,臣服诸国,筐篚之贡,丝(音xi,大麻的又名)相继,故不以织布为意耳。

……”这是说后金时期,手工业尚不发达,而是仰仗武力,迫使邻国提供工艺制品。

浅谈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我们感 到惊 叹,因此本文主要 以长 白山中的满族历史 文化进行研 究,通 过对满族居 民的起源地—— 长 自山以及其 文化特 点和居 民特 点进行研 究,让 人们充分 了解满族居 民与长 白山之 间的关 系特 点,然后进 一步对 生
活在 长 白山脚 下的满族居 民所 延续的礼仪特 点及 民俗风 情进 行研 究,从而更为全 面地 诠释满族 居民 的历史 文化,
贺 - o

在 过 节 杀 猪 的 这 一 天 非 常 的 热 闹 ,左 邻 右 舍 都 会 前 来 ,
些 人 进 行 帮 忙 ,东 家 则 会 运 用 猪 肉做 出 许 多 不 同 的 菜 品 对
大 家 进 行 招 待 ,在 这 当 中 最 具 特 色 的 菜 肴 则 是 猪 肉炖 酸 菜 ,
这 也 是 最 为 正 宗 的 东 北 大 菜 。除 此 之 外 ,东 家 还 需 要 为 没 有 前 来的邻居分别送去一些杀猪菜 ,从而让大家都品尝这些鲜 溯 源 长 ” ,因 此 ,长 白山 逐 渐 成 为 了满 族 的 故 乡 ,更 成 为 了 美 的 菜 肴 。 直 到 今 日,在 长 白山 区域 的一 些 乡 村 ,杀 年 猪 的 满 族 文 化 发 展 和 传 承 的文 化 摇 篮 。满 族 文 化 在 勃 兴 沉 浮 的历 风 俗 依 然 在 不 断 地 延 续 ,虽 然 人 们 对 于 吃 猪 肉 已经 失 去 了往 史演变过程 当中,与其他各民族在激烈 的搏击 当中共 同生存 日的感 觉 ,但 是 ,借 此 喜 庆 的 日子 与 亲 戚 朋 友 相 聚 ,也 会 使 和 融 合 ,共 同 谱 写 东 方 乔 岳 的 壮 丽 诗 篇 ,共 同融 人 生 生 不 息 得 相互 之 间 的 关 系 更 为 亲 近 、融 洽 。

浅谈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研究发表时间:2020-10-20T11:17:33.3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18期作者:孙玉龙1.2范立君1 [导读] 长白山作为孕育满族文化的摇篮和满族居民的发源地,其质朴且富有文化气孙玉龙1.2范立君11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2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摘要:长白山作为孕育满族文化的摇篮和满族居民的发源地,其质朴且富有文化气息的魅力让人感到惊叹。

为了对长白山与满族居民之间的关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理解,对满族文化有一个良好的传承弘扬,本文以满族历史文化为主线,对满族居民的重要发源地长白山展开了相应的文化与居民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历史文化;居民从古至今,满族的世世代代都与长白山具有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长白山是满族居民、满族文化发展弘扬的重要起源之地,对于文化的创造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长白山中的满族历史文化进行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长白山与满族的历史关联(一)长白山是满族居民以及满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在长白山地区,除满族居民外还有许多如汉族、朝鲜族、回族居民,这些都是从外地迁移到长白山地区的民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更迭,长白山地区已经将多个民族集于一处,成为了满族、汉族、朝鲜族以及回族的共同生存场所。

满族在长白山中具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最为悠久深厚,已经成为了长白山地区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土著民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居民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与卓绝的智慧,已经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传统优秀文化如典籍编修、剪纸刺绣、舞蹈音乐等,成为了长白山地区的特色招牌。

(二)长白山是满族文化发展传承的摇篮长白山地区是满族居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具有的别具一格的民族风俗与长白山地区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两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针对于满族居民来说,长白山地区可以说是满族文化创造与发展的根源之处,年俗活动有迎新年、除夕夜祭祀、扭秧歌、观灯等,满族居民将长白山奉为神祖,正所谓“白山发祥远,黑水溯源长”,因此长白山是满族居民的故乡,更是孕育满族文化的摇篮,其承载着满满的满族文化宝藏资源。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吉林师范大学 满族文化 研究所 哲学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研究机构 满族语言文化 东北地区
摘要: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是吉林省首家满族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也是东北地区较早成立的满学研究专门机构。

2001年被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确立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被增设为吉林省东北谱牒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2012年,吉林师范大学以满族文化研究为依托,成功获批“满族语言文化”专业博士点,现已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长白山一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

长白山一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

长⽩⼭⼀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滿洲民族聖⼭“果勒敏珊延阿林”(⾧⽩⼭)长⽩⼭⼀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长⽩⼭是满族的发祥地,延边也是满族的故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地上繁衍⽣息,因⽽对⼭川江河,城镇村屯多以满语称谓。

满语地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与汉语的⼭川沟⾕等⾃然地理实体相结合⽽形成的。

如布尔哈通河,“布尔哈通”是满语,河则是汉语,⽽语意系指“布尔哈通”⽽⾔的,也有个别与古城、卫或⽅位、量词等组合⽽成。

现将延边保留的295条满语地名及其语意摘记如下: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延吉 野⼭⽺或⽯⽺ 鸡林 靠⼭草⽪沟 阴晾 岔板沟 罗底清茶馆 五道门鸟 爱丹河卫 野猪布尔哈通河 柳条通或丛柳 慕义洞 ⼤树底下养义洞 粘 达⾥洞 ⽯头楞⼦龙林洞 垂柳 盐锅城 豹⽪卧龙洞 绊脚之地 黄记沟短 腿熊图们 万 ⽯岘 榛⼦阿苏城 鱼⽹满台城 馒头包 阿苏城 鱼⽹⽔礼 ⾖奶奶 ⼋叶⼭ 富灰慕洞 梭⼦ ⽯建 棒⼦始建 棒⼦ 东京村 ⽔的喧闹声烟集 野⼭⽺或⽯⽺ 原沟 盘道满堂湖 馒头 菜营沟 清⽔南张芝 ⽩鳔⼦鱼 北张芝 ⽩鳔⼦鱼沙松背 喜鹊 罗圈沟 吊锅依兰 三岔张硕沟 酸梨 依兰 三岔吉青岭 寒⾷雀 狐狸岭⼦ 松⼦鹤林 ⾼坡 ⼤母⿅沟 ⼭脊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母⿅沟 ⼭脊 马屁股⼭ 坡⼤细鳞河 ⼩鲤⼦鱼 ⼤麦岭 长⾍⼤麦沟 长⾍ ⼩麦沟 长⾍⼤蒜⼭ 东或左 兀良哈岭 猪头顶⼦兀良哈岭 猪头顶⼦⾃味沟 花⿏⼦ 下马来 榔头夹⽪沟 窄 ⼋⼈班 富裕之地马⿅沟 枫树 南阳 ⽔流⼦南阳 ⽔流⼦阳⽀沟 ⽜样⼦ 海兰乡 榆树上所 喜鹊 独轿峰 脑袋夹⼩明 弯曲 汗王⼭ 难攀登甑峰⼭ ⽣⿏ 青龙长 猞猁⾦⼭ ⼩ ⼴浦德 射箭九龙峰(王⼋蜂) 母⿅ 银⽩砬⼦ 霭⽓扎机峰 长⽊头垛 凤林洞 短太阳屯 ⽕烧地岔板沟 罗底 太阳屯 ⽕烧地郭将沟 光棍伊泉 青⾊ 郭将沟 光棍明⼭ ⼩鱼 头隆峰 桦⽪顶半截沟 野兽繁殖的地⽅ 东京德⼀ 流⽔的喧闹声敖东城 风 鄂多⾥ 风⼝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阿克敦 信 镜沟 响箭或信号箭⼑把岭 越过 拉拉沟 粘朱墩岭 长 拐⽼婆沟 对头楼岭 黄⼟ 悬天岭 ⼤公熊上马场 长佩箭 四⼈班 好地⽅海浪河 榆树 兔⼦河 ⼟夜猫⼦⽯门岭 鹞鹰 西北叉 草(上艹下坐)⽼虎洞 河湾⼦宣⽺砬⼦ 黄⽯ ⽼虎洞 河湾⼦⼌前 蝌蚪塘 五⼈班 稀泥塘地⽅牤⽜沟 急流 张⼴才岭 吉样如意寒葱沟 猎⼈⽀锅的地⽅ 黄匣沟 核桃挂牌沟 三⾓ 凤凰沟 槐树阳保太⼤顶⼦ 豹花 阳⼦哨⼭ ⽜样⼦弯碱场沟 ⼩ 当⽯河 鹞鹰苏⼦河 鱼鹰 都陵河 跳板牡丹岭 湾 牡丹江 湾富尔岭 红⾊ 富尔河 红⾊浪柴河 树叶茂密 意⽓松 落叶松珠尔多河 急驰 额穆 酸枣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亮帽顶⼦ 蓝⾊ ⿊⽯(赫⽯赫) 远望⼤蒲柴河 ⼩林⼦雷风⽓河 熊⽪ ⼤蒲柴河 ⼩林⼦滴达咀 尖 威虎岭 尖⼭塔拉站 草甸⼦ ⽑骑⼭ 胯⾻弯哈尔巴岭 肩胛⾻ 和龙 ⼭⾕太兴⼭ 野马 虎⿐⼭ 公到⽼树上太阳屯 ⽕烧地 ⽯头⽼爷佛 ⾼墙镇兰 媒⼈ 银洞财 ⽅便⼤⾏沟 复盖 双芽⼭ ⼤坡亚东 胖 凤照村 槽⼦沙洛峰 原枣⼦ 道⼤沟 ⼤马蜂卧龙湖 线⿇ 华集沟 森林古洞河 浪花翻滚 墟菜城 梨树⽼岭 宽⼤ 惠章 美⼈红旗河 ⼭核桃 三城岭西⼭ ⽊⽿天⽒⼭ 虎 东京坪 喧闹声海兰江 榆树⽼⾥克湖 长脖⼦ 海兰江 榆树汪清 河坎⼦ 峰哨沟 亮堂头龙峰北⼭ 桦⽪ 浪溪 粘⼟地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道芬 桥 雪岭 猞猁荒沟 ⼭头 满河 贫瘠⾦沟岭 ⼲净 ⾦华岭 元钱苍林 麝⾹ 埋汰顶⼦沟 长⾍⽼太太沟 神仙 马村 河边何奎⼦沟 蛇 厚眼⽪沟 湾河满⼦沟 核桃 柴营沟 清⽔流⼦夹⼭沟 ⽃⼦ 周营沟 ⼑刃⽕⽯沟 核桃楸⼦ ⽕树沟 核桃楸⼦⾼桥沟 裤裆 西⼤瓮 西⼤坎⼦绥芬河 锥⼦ 裤裆地沟 急流⼦摩天岭 遮挡兵胜沟 涝⽔ 摩天岭 遮挡庙岭 回弯 蟹夹沟 长袍明⽉沟 肘⼦弯 ⾦城 ⼩塔⼦沟 ⽼虎⽯林沟 猞猁 塔⼦沟 ⽼虎地阴沟 鼯⿏ 阿⽶达沟 ⼩叶杨树嘎呀河 长布衫 闹枝 拳头⾼丽沟 ⼩槐树 碱场沟 很⼩⽜圈沟 绿⽔ ⿅圈⼦ 挂锅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天桥岭 遮挡 天齐⼭ 遮挡五站 槽⼦ 牡丹川 湾凤林 短 荒坪洋 通过⼤荒沟 ⼭头 ⽼虎沟 ⼩弯铁帽⼭ 驼腰⼦ 百草沟 百合花冰窖沟 ⼩林⼦⼆甲⼭ ⼑削 冰窖沟 ⼩林⼦秃⽼婆顶⼦ 桦⽪ ⼋⾳沟 富转⾓楼 撅咀⽩鱼 吊⿅砬⼦沟 粘⽪南城⼦ 鸦鸪鸟桶⼦沟 好处 南城⼦ 鸦鸪鸟⾼丽井 坎⼦⼤吉岭 狗熊 ⾼丽井 坎⼦⼤肚川 居住地 春阳 黄⼟地马⿅沟 枫树 猴⼦⽯ 顶⼦盖背沟 三⾓ 杜荒⼦ 桥⼤满堂沟 馒头包 ⽼松岭 蔫拉其岭 杂乱 马桥⼦沟 胯⾻珲春 江岔或河岔托盘沟 桔梗 珲春 江岔或河岔母⿅沟 ⾼岗上 罗圈沟 吊锅薄荷桥 墨 半拉窝集沟 刺茅林⼦靰鞡塔⼦ 鸡树条⼦ 哈达门 驼腰岗⼦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槟榔沟 ⼩河 伊良⼭ 花密江 长箭 南秦孟 鸦鸪鸟依⼒哈达 三个顶⼦ 东阿拉 岗⼦⽼爷岭 蔫 马滴达 尖⽺砬⼦沟 ⼩南别⾥沟 ⽣菜盒⼦ ⽺砬⼦沟 ⼩转⼼湖 鹰⼟⾥沟 镜 转⼼湖 鹰葫芦鳖沟 ⾕河 通肯⼭古城 ⿎冰湖沟 ⼩⽔ 杜北⼭ 狐狸太阳沟西⼭ ⽕烧地 抬马沟 洼地贩西⼭ ⾼攀 蒲⼭ 黄波罗树乌蛇沟 ⼭⿇ ⼩饽饽沟 窝棚⼆⾓⼦沟 削平 荒沟岭 ⼭头英安 稠李⼦ 温特赫部城 祭板、姓楼居洞 树⽊茂密 鹤林 ⾼坡⽕龙沟 ⼭⾕ 旱道河⼦ 褶皱图鲁 军旗湖龙 ⼭⾕ 图鲁 军旗夹信⼦ 窄 太阳 ⽕烧地⼤⿇⼦沟 ⼤核桃 ⾦泉岗 ⼤座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琵琶河 有东西的地⽅ 乌尔浑⼭卫(古鲁浑) 灰⿏⼦南⼤(穆克德赫) 卡伦兴隆 防川(⿊穆积) 野⼤麦安图 ⼭的阳坡 荒沟河 ⼭头马趟岭 ⼭包 满堂湖 馒头包古洞河 急流 下庆沟 青⽔崇⽯ 地窨 倒⽊沟 ⽔⾊深下奈堡 狗头雕 汉阳 盘绕娘娘库 ⼤雁住的地⽅ ⽼狼部 粘泥湾⼦布勒瑚⾥ 龙驹 同林岭 百灵鸟⼩蒲柴河 树林⼦窝集沟 森林 ⼩蒲柴河 树林⼦⽑⼦营沟 野麦草 秫秸垛 ⼩⽩鱼⼗骑街 榛⼦ 热闹街 狗头雕代店沟 ⽊炭窑 母树林河 鲤鱼闼门 ⽔洞⼦ 阿吉格·吐拉库 ⼩瀑布安邦·吐拉库 ⼤瀑布 塞因纳因 好流额⿊纳因 浊流开原锡伯研究团队摘⾃《延吉州志》。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重构研究》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重构研究》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重构研究》一、引言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机构,承担着保护、传承和展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活态重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为例,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满族作为吉林省的世居民族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满族刺绣、满族剪纸、满族歌舞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和失传的危机。

活态重构是一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和再创新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在活态重构中的作用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重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博物馆通过收藏、整理和研究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其次,博物馆通过展览、教育和宣传等方式,向公众展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与社区、学校等合作,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四、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非遗活态重构实践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在非遗活态重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首先,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使非遗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播。

其次,博物馆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通过邀请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此外,博物馆还与社区、学校等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非遗走近公众、贴近生活。

五、案例分析:满族歌舞的活态重构满族歌舞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歌舞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浅析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浅析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浅析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作者:赵悦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长白山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人在长白山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白山绿水间过着游猎骑射的生活,养成了淳朴、豪放、骁勇善战的民风。

长白山满族剪纸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长并世代传承,它浑然天成、独具本土特色、朴拙的造型、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单纯的色彩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是满族文化中一颗重要的历史文化珍宝,且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成就第一章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历史及产生长白山满族剪纸产生于何时,难以查证,但从剪纸的发展史上推断,满族剪纸用纸做材料的“纸上剪纸”始于明代以后,据《满族史论丛》记载,后金皇太极时女真族已开始自己造纸,纸张的出现是“纸上剪纸”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但是在没有纸张时满族人已有了“剪纸”,早期的满族民间艺术家用其他材料剪刻而成的“非纸剪纸”,那是用野兽皮、桦树皮、鱼皮、苞米叶、麻布等材料来完成剪纸艺术的。

满族先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对大自然的天地山河、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加之自然灾害的无情威胁,使他们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萨满教。

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不仅对天地崇拜,对自己的祖先视为神,也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视为神,萨满教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将神的形象加以强化、突出化,扩大其影响力。

这种需要扩大了萨满巫术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显然无法否认。

“在人类早期阶段,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巫术与艺术难分难解的阶段,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阶段,象现在人们所设想的那种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萨满教信奉神灵多达一百七十多个,满族人将各种掌管事物的神用剪纸的形式表达,长白山满族剪纸在独特的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与萨满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章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长白山这块黑土地孕育了满族的生命,也造就了满族人的性格,满族人不惧怕严寒酷暑、雨雪风霜,承受着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磨难,致使他们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放、洒脱的性格。

长白山满族刺绣特征与流变研究

长白山满族刺绣特征与流变研究

长白山满族刺绣特征与流变研究
王纪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5)1
【摘要】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满族民间刺绣。

这块土地经历了多次大的人口迁徙,这对满族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从留存实物的种类、技艺方法上,很难总结满族刺绣的特点。

通过对东北地区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这些在历史上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与满族相近的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后发现,满族刺绣起源于结实耐磨的缝补工艺,又在发展过程中将剪、缝、纹饰三者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方民族民间刺绣艺术。

满族刺绣在传承发展中逐渐融入外来文化的色彩观、价值观,因此造型、色彩、针法、绣技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当我们理清这一发展脉络时,便会惊讶和感叹满族原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总页数】11页(P1-11)
【作者】王纪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长白山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长白山满族剪纸的艺术特征研究
2.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3.满族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及文创应用研究
4.长白山地域性文化设计趣味性研究——满族刺绣衍生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汉族移民视角下长白山地区治理及满汉关系探析

清代汉族移民视角下长白山地区治理及满汉关系探析

清代汉族移民视角下长白山地区治理及满汉关系探析清代汉族移民视角下长白山地区治理及满汉关系探析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长白山地区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汉族移民。

在长白山地区的治理中,满汉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清代汉族移民的视角出发,探讨长白山地区的治理及满汉关系。

清朝建国初期,长白山地区形势复杂,原有的满洲和宁古塔蒙古各部落仍存在,对该地区的控制力较弱。

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清朝政府鼓励汉族移民前往长白山地区。

在清代治理长白山地区的过程中,汉族移民扮演了重要角色。

汉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他们还引入了新的农作物和养殖业,丰富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同时,汉族移民的到来也推动了该地区的交通和商业发展。

汉族移民经营农田,将当地的农产品通过交通网络运输到其他地区,促进了长白山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长白山地区的交通和商业发展,为该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然而,在汉族移民的带来的同时,也给满洲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满洲农民独立经营农田的机会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加剧。

此外,部分汉族移民会占用满洲农民的土地,满洲地主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些问题引发了满洲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满汉关系变得复杂而紧张。

清朝政府意识到满洲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满汉关系的紧张局势。

例如,政府鼓励满洲农民与汉族移民合作经营农田,共同分享农业发展的成果。

此外,政府也采取了保护和维护满洲地主利益的措施,减轻了满洲农民的负担。

清朝政府还通过一些政策来平衡满洲和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

例如,清朝政府实行了族籍制度,对满洲和汉族移民进行管理和区分。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满洲农民的利益提供保护,减轻了满洲农民的经济压力,增加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对满洲身份的认同。

综上所述,清代汉族移民对长白山地区的治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们引入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长白山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长白山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长白山传统文化调研报告长白山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火山链之一。

长白山区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充满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元素。

本次调研就是为了深入了解长白山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长白山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和现状,为长白山地区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采访:通过采访当地居民、文化专家和传统艺人,了解他们对长白山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2. 实地观察:深入长白山风景区,参观传统村落、庙宇和古建筑,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3. 文献资料研究:阅读相关研究文献和历史记录,了解长白山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事件。

四、调研结果1. 长白山传统文化的特点长白山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中包括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长白山地区有着独特的满族文化和朝鲜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长白山传统文化。

2. 长白山传统文化的价值长白山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东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长白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3. 长白山传统文化的现状长白山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很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

此外,长白山地区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五、保护与发展建议1.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

2. 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加强对长白山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保护长白山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 开展文化旅游推广:充分挖掘长白山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展相关旅游宣传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长白山的传统文化。

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的意义

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的意义

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的意义张玉东【摘要】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是我国年俗中十分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品位,具有独特的魅力.从长白山满族年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满族质朴淳厚的民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可以窥见到满族敬重祖先、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关爱自然、和邻睦友的优良传统.长白山区满族年俗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有力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满族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长白山文化的集中展示.【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长白山区;满族;年俗文化;优良传统【作者】张玉东【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过春节,又叫过年,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普及的传统节日,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地的年俗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年俗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中最富有色彩的一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这里虽然满汉长期共同居住生活,但在很多方面还保留着满族固有的一些习俗,在过年的欢庆形式上,就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特别是一些比较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过年时还基本延续本民族的习俗。

满族的岁时节庆在时间上与汉族基本相同。

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活动主要包括迎新年、除夕之夜祭祀、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年、正月十五扭秧歌、观灯等几大部分,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迎新年一进腊月就开始了,主要是办置年货,满族人叫做买“年嚼果”。

过去,长白山区条件艰苦,劳累了一年的人们,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

全家老小坐着牛车或赶着爬犁,要到很远以外的集市或供销社去采购过年的物品,这些物品有年画、红纸、挂签、糖块、冻梨、鞭炮、布料、赠送亲友的酒和点心,还有祭祀用的香、腊烛等。

虽然脚下是厚厚的大雪,帽子和头巾上挂着霜,但人们仍然是喜笑颜开,特别是孩子,高兴的又蹦又跳。

长白山区满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长白山区满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长白山区满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张立秋;张晓燕;秦汝兰;薛长松;于俊林【摘要】目的通过野外调查研究掌握长白山区满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现状.方法应用民族植物学并结合满族医药传统知识及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研究方法,对长白山区满族药用植物资源进行野外样地实地踏查及民间走访调查.结果调查到该地区满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共49科、83属、86种,生活型有4个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结论应加强对长白山区满族药用植物资源及民间应用现状的调查,以利于今后该区药用植物资源与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开发.【期刊名称】《人参研究》【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长白山区;满族;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作者】张立秋;张晓燕;秦汝兰;薛长松;于俊林【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国的民族医药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多元的集合体,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文化[1]。

长白山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满医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地区满族医药文化丰富。

据刘淑云[2]报道,满族药物有300多种仍在应用,多数药物为长白山区植物药。

另据宽甸、新宾、桓仁、清原、本溪满族自治县资料记载,这些满族地区使用药用植物资源达几百种之多,常用也有百种以上[3]。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人参、石柱参、木鸡、辽细辛、辽五味等质量上乘、享誉中外的道地药材[4~6]。

满族分布较多的长白山区,河流纵横,森林资源丰富,是药材生产的重要基地[7]。

悠久的历史及丰厚的满族医药文化和药材资源为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满族先民与长白山的早期开发

满族先民与长白山的早期开发

按照 马克 思 主义 的理论 , 地理条 件是 人类历史 发 生 、 发展 的前 提之 一 。 马克 思 指出 : 任 何 人 的历史 的第 一 个前 提 , 疑 是有生命 的个 人 的存 在 , 有生命 的个人 的存 在 , 必须 无 而 又 有 一定 的 自然基 础 ,任 何历 史记 载都应 当从这 些 自然基 础 , “ 以及 它 们在 历史 进程 中由 于
维普资讯
满 族研究
20 0 6年
第 3期
满 族 先 民与 长 白 山的早期 开发
张 杰
( 宁大 学历 史文化 学 院 , 宁 沈 阳 1 0 3 ) 辽 辽 1 0 6
摘 要: 满族先 民, 指唐 代渤海政权统一东北 地区之前 居住 在长 白山的肃慎人 、 是 挹娄人 、 勿吉人和琳辐人 。狩猎
人 们 的活 动而 发 生 的 变更 出发 。②自然基 础应 当包括 人 们 自身 的 生理 特性 , ” 以及 其他 各 种 自然条 件 , 如 地质 条件 、 诸 地理条 件 、 候条 件等等 。 中对 人类 活动 影响最 大 的是地理 气 其
和气 候条 件 , 简称 为地 理条件 。从古 代文 献记 载中我 们发现 , 自西周 的肃 慎人 到唐初 的棘
勿吉和棘 辐人 。 以往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满 族先 民称谓 变化 的考证 , 重 于他们 与 中原 中央 侧
政权 的隶 属关 系上 , 文则力 求展 现满族 先 民在 长 白山 的艰 苦生 活 , 本 论述 他们对 长 白山早
期 开发 的历史 贡献 。


形 成 发 展 的 地 理条 件

3 — 1
维普资讯
慎人 是生 活在 东北地 区的少数 民族 。 国最早 的地 理文献 《 我 山海 经 》 书 , 次将 肃慎人 与 一 首 长 白 山联 系起 来 : 大荒 之 中有 山 , 日不咸 , 肃 慎 氏之 国 。 ∞ 此可 知 , 咸 山即长 白 “ 名 有 ”据 不 山, 是肃 慎 人居 住 的地 方 。长 白 山是一个 广 阔的地 理概念 , 秦 时期 的肃慎 人具 体居住 在 先

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满 族 先 民 用 乡 土材 料 自己编 制 的 。

长 白 山 满 族 筐 编 艺 术 的 历 史
长 白 山 是 满 族 的 家 乡 , 满 族 文 化 的 是
发 祥 地 , 存 有 丰 富 的 满 族传 统 文化 , 为 遗 作
民 间 美 术 范 畴 的 筐 编 艺 术 , 历 史 上 与 现 在 代 都 闪 现 着 异 彩 长 白 山区 的满旗 人 及 其先 民女真 人 ,
何 时 开 始 编 筐 , 时 的筐 是 什 么 样 子 , 于 当 难
找到确 切记 载 。
意 耳 。 … …” 是 说 后 金 时 期 , 工 业 尚 不 这 手 发 达 , 是 仰 仗 武 力 , 使 邻 国 提 供 工 艺 制 而 迫
品 。 其 中 提 到 了 “ 篚 ” 这 些 或 方 或 圆 的 筐
述 。 《 白 征 录 》 可 以 说 明 女 真 时 代 , (长 ) 在
美 习 俗 的 不 『 差 异 而 形 成 了 造 型 的 不 司等
同 , 结 工艺 不 同 . 小 不 同等 等差 别 , 编 大 可 谓 丰 富 多 彩 , 中最 有 特 色 的 是 背 筐 其

长 白 山 区筐 的使 用 已很 普 遍 , 筐 不 是 竹 这 编 的 , 别 于 中 原 , 材 料 是 荆 条 , 长 白 其 是 山 医 生 民的 纤 维 植 物 , 以 推 断 , 筐 , 可 这 是
R7 一
维普资讯
们结 伙 进 山 , 遇人 参 , 山里 的规矩 , 得 按 挖 土 、 草 、 参 , 挖出之 参 . 以青苔 , 拔 起 将“ 杂 裹 以 松 树 皮 . 呼 日 棒 椎 捅 子 , 负 下 山 制 俗 背 售 。 ( 鸡 林 旧 闻 录 ) 该 补 充 说 明 的 是 , ”《 应 要 将 人 参 装 进 背筐 里 , 能 背 负 下 山 , 背 才 这 筐 是 山 里 人 进 山必 备 的 器 物 , 是 用 树 皮 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座著名的火山群,也是中国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满族剪纸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在长白山地区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一、传承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满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当地的剪纸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剪纸艺术是一种通过剪刻纸张来表现各种形象和图案的手工艺,它不仅在装饰艺术、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

长白山地区的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满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长白山地区,满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家庭和民间传统的方式。

当地的老艺人们将自己的技艺代代相传,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法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使得这一传统艺术能够得以延续。

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地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和学习者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从而使之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发展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一方面,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剪纸艺术在设计与制作上得到了更多的便利,例如数字化的设计软件、先进的刻制工具等,使得传统剪纸艺术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更多的魅力。

一些满族剪纸艺人也开始尝试将传统剪纸艺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相结合,创作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作品,从而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除了传统的手工剪纸艺术之外,现代的创新也为当地的满族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一些文化节庆活动中,满族剪纸作为重要的装饰品和展示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更多的人们能够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

一些文化机构和企业也积极地开展了满族剪纸艺术的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和学习这一传统技艺,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白山地区满族木雕文化传承研究

长白山地区满族木雕文化传承研究

智库时代 ·127·智库观察长白山地区满族木雕文化传承研究吴卫东(北华大学,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摘要: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满族木雕有其悠久的历史,木雕作品多是以实用为目的制作,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

造型风格粗犷豪放,朴实无华,代表了长白山地区民族艺术特征。

关键词:长白山地区;木雕;满族中图分类号:J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3-0127-002位于吉林省白山市的长白山山脉,最早文字记载于4000多年,在《山海经》中称“不咸山”,朝代更迭又有不同称谓,北魏时为“徒太山”,唐朝时的“太白山”,宋金时期才称为“长白山”。

长白山的地质特征于四十五亿年前基本形成。

其广义范围包括了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再加上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诸多余脉,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

长白山主峰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森林茂密,植被物种丰富,水源丰沛,物产丰富,因为有海拔落差,部分地区还有垂直气候的变化。

这一片地区自古便有先民栖息繁衍,孕育了悠久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经历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及后期的满族,满族的祖先在最初的长白山丘陵地区生活,后期才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慢慢走近平原地区,丰饶美丽的长白山也成为了满族的文化圣山。

曾经与一位非洲木雕艺术家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做泥塑,只作木雕?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们那里没有泥!”。

可以想到,并不是这位非洲艺术家的家乡没有泥土,而是木材资源丰富。

恰如我国吉林长白山地区,茫茫林海,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驱车入山时尽是满眼绿色,更不用说百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空间了。

满族木雕艺术正在被大众所遗忘,他像一颗明星藏在悠远的岁月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这仿若珍馐的民间艺术。

一、满族木雕的木料选用满族先人在长白山脉狩猎、采参、挖药,树木成了他们维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材料。

红松、桦木、椴木、水曲柳、榆木、柞木,如此之多的木材资源是长白山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恩赐,更为满族木雕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老黑河遗址发现的带字铁皮桶

老黑河遗址发现的带字铁皮桶

作者: 刘派[1];丁文博[2];孟庆旭[3]
作者机构: [1]吉林博物院,吉林长春130117;[2]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0000;[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出版物刊名: 文物春秋
页码: 93-9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老黑河遗址;伪满时期;带字铁皮桶;石油
摘要:老黑河遗址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老黑河北岸密林深处,是1940—1945年日伪政权掠夺长白山地区林业、资源的基地.2020年4—6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及周边相关遗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采集到多件铁皮桶,部分铁皮桶顶部见有文字或商标,显示这些铁皮桶来自伪"满洲国总署局""朝鲜株式会社""旭日火油公司",为装载石油所用.这为进一步研究当时日伪政府对东北地区石油市场的管制措施、欧美对日石油政策等问题提供了佐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研究2002年 第1期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王 纪 王纯信(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市 134001)摘要: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背筐的编制艺术即是其一。

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满族的背筐编制艺术,诸如历史源流、审美特点、编结材料、种类等详细考证介绍。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1-0087-07 长白山区具有浓郁满族传统的筐编艺术,由于材料不的同。

用途的不同,满族审美习俗的不同等差异而形成了造型的不同,编结工艺不同,大小不同等等差别,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背筐。

一、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的历史长白山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范畴的筐编艺术,在历史上与现代都闪现着异彩。

长白山区的满族人及其先民女真人,何时开始编筐,当时的筐是什么样子,难于找到确切记载。

但是在有关满族史籍中的字里行间,仍可找到关于筐的只言片语。

《满洲源流考》在描述满族住房的烟囱时写道:“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

”说的是用空树筒做的烟囱立在房檐外,其上扣一个荆条编成的筐,既不影响烟囱冒烟,又有遮避雨雪的作用。

满语称烟囱为“呼兰”,乾隆皇帝东巡时,在描写呼兰的诗句中也有“疏烟土锉烹蒸便,夜雨荆筐盖覆频”的描述。

(《长白汇征录》)可以说明女真时代,在长白山区筐的使用已很普遍,这筐不是竹编的,有别于中原,其材料是荆条,是长白山区生长的纤维植物,可以推断,这筐,是满族先民用乡土材料自己编制的。

《清太宗实录》卷十五载:天聪七年(1633年)九月,皇太极致朝鲜国王书,责斥他违约闭市:“辽宁原自产棉,但我国借天之庇,仗义兴兵,臣服诸国,筐篚之贡,丝(音xi,大麻的又名)相继,故不以织布为意耳。

……”这是说后金时期,手工业尚不发达,而是仰仗武力,迫使邻国提供工艺制品。

其中提到了“筐篚”。

这些或方或圆的筐,除了自己编制,还从朝鲜输入,与对纺织品的需求同提并论,可见这类器物在女真时期的生产、生活中需求量是很大的。

满族先民女真人当年在长白山区过着捕猎采掘生活,采掘人参是其重要经济收入,每年八、九月为“放红头”,参籽正红。

人—87—们结伙进山,得遇人参,按山里的规矩,挖土、拔草、起参,将“挖出之参,杂以青苔,裹以松树皮,俗呼曰棒椎桶子,背负下山制售。

”(《鸡林旧闻录》)应该补充说明的是,要将人参装进背筐里,才能背负下山,这背筐是山里人进山必备的器物,多是用树皮编的,是典型的满族筐。

长白山遍处是宝,“山蔬野蔌(音s ,蔬菜的总称),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宁古塔纪略》)。

“又其先祖当年创业艰难,曾入山剜采野菜”(《鸡林旧闻录》)。

也是必备背筐,能两只手同时采撷山菜,边走边采,随手将菜放入背筐内,上、下山自如。

女真人当时尚无制铁、制铜、制陶工艺,“凡器皆木为之,大率出土人手上,箸、盆、盂比比皆具。

”(《宁古塔纪略》)生产、生活器物都是用树木制作。

这“木”应包括木头、树皮、树条,所制作的器物应包括编制的筐。

女真时代距今已有500余年,那时的筐编制品不可能保存下来,但作为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满族民族特色的筐编艺术却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绵延,代代相袭。

二、背筐在长白山区的广泛使用顾名思义,背筐是背着的筐,能背的筐,这种造型是由特殊的用途形成的。

长白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绵延,总面积八千余平方公里。

长白山区森林茂密,植被繁生,素有林海之称。

山民们在这一地理环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与山连在一起,真是“靠山吃山”。

春天,人们要上山挖野菜、采山菜,如大叶芹、刺嫩芽、蕨菜、猴腿儿、薇菜……,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绿色食品,除了自己吃,有的是皇家贡品,现在还销往国内外。

早起进山,带上干粮,晚上回来,可采撷百余斤,这盛装之物靠的是背筐。

筐背在双肩上,两只手都能腾出来,边走边采,连往筐里扔。

背筐装的多,背着省力,是必备之物。

夏日,要背上背筐,去山上采“猪食”。

满族先人历来有养猪的传统,山里人家家养猪,秋、冬多喂粮食、秕糠,而春、夏则要以野菜、野草代之,可以节省许多粮、糠。

能供作猪饲料的植物很多,如线钱、灰菜、抓根菜、水稗子、红眼儿巴子……农家妇女手疾眼快,一会儿就采满一筐,背回家来,要拦上几刀,放在大锅里煮开。

这些野菜、野草,味儿微甜,猪爱吃又上膘儿,猪多的人家,需肩不离筐,往返奔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民们起五更爬半夜进山,称之为“小秋收”。

一是挖人参,人参是关东三宝之首,有延年益寿之效,传说中吃长白山老山参,能长生不老,起死回生。

明朝初年以来,与建州女真在边境进行“马市贸易”,女真人以人参、貂皮、东珠等山林资源,与明人换取布匹、农具、炊具等物。

据稻叶《清朝全史》载,万历年间,建州女真每年准备出售的人参达数万斤。

人们结伙进山,由参把头带路,带足用具和粮食,都靠的是背筐。

在森林中觅参时,是身背背筐,两手握着索拨棍,扒拉草丛,细细辨认。

找到了人参,要按山里的规矩起参,然后用树皮和苔藓包好,装在背筐里下山来……二是捡蘑菇。

老林里长着的猴头蘑、榆黄蘑、榛蘑、松树伞、黑木耳、金银耳、扫帚蘑、鸡油蘑……不可计数,遇到一棵大倒木,就会找到一大片蘑菇,够你采一天,让你拿不动,背筐装满了,还要把裤子脱下来,用绳扎上腿脚儿和裤腰,里面全装上蘑菇,挎在脖子上下山……三是采药材。

长白山的珍稀中药材是很多的,因为是纯天然植物,所以药效好,售价高。

除人参,还有黄精、三七草、三花龙—88—胆、天麻、大独活、大叶柴胡、长白瑞香、不老草……足有数百种,这些中药材有的要采撷,有的需挖掘,背着背筐,两手握着小稿头,边走边挖,随手扔进筐里……四是采山果。

秋天,各种各样的山果成熟了,如山杏、山梨、山里红、榛子、李子、山核桃,还有一种最有长白山特色的山果,那就是松籽儿。

红松是参天大树,树龄达500年,树高达35~40米,红松的种子,即松籽儿,含油率70%以上,种仁儿白色,肉细腻,含脂肪,味美,可制高级糖果。

还有山葡萄,色深味醇,制成的葡萄酒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

通化葡萄酒,以山葡萄为酿造原料,享名国内外。

人们成群结队,背背筐进山,在密林中穿行,两只手攀缘陡壁、高坡,还要爬上几十米高的树端打松籽儿、打核桃,十分危险,可以看出山里人的胆量。

每日进山,都是满筐而归,一个秋天,日夜奔忙,把各式各样的山宝背下了山,背上了市场,背筐立下汗马功劳。

冬天,一落雪,长白山密林中的动物都换上了新毛,是打猎的好时机。

猎人背上背筐,里面满装干粮、食盐、白酒及衣物等。

头戴皮帽,脚穿,带着猎枪、腰刀等物进山了,他们要在老林中转悠多日。

晚上,在积雪中挖雪穴、拍雪墙,抵挡风雪,燃篝火取暖。

天一亮,顺着雪地上的兽踪爬山过岭……生活于针叶林中有珍贵的毛皮动物紫貂及飞鼠等,在针阔叶林带生活有东北虎、马鹿、野猪、狍子、黑熊等,既有珍贵的毛皮,又有鹿茸、熊胆、虎骨等稀有药材。

如今,许多珍稀动物得到严格保护,除此,猎人仍有所获。

……背筐是山里人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往往一家几口人就有几个背筐,按男、女、大人、小孩而筐的大小有别。

同样是背筐,所用的编结材料多有不同。

三、背筐的多种编结材料长白山素有林海之称,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满语称森林为“窝集”,不同志书上亦写作“乌稽”、“沃沮”,“吉林全”四十八窝集,大者亘千余里,小者亦百数十里。

蔽日干天,人迹罕到。

”“其产树,如松、杉松、黄花松、紫白松、香柏松、榆木、楸子、椴木等,皆硕大坚致之材。

其他杂木,尤不可胜数。

”(《鸡林旧闻录》)这些森林资源为满族的筐编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资源。

1.树皮材料用树皮编筐是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的典型特色,体现了地域资源特色与民族造型特色。

可用于编筐的树皮主要出自桦木和椴木。

(1)桦树皮桦树,属桦木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20余米。

生长于寒冷地区,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

多分布在我国东北、蒙古、朝鲜、俄罗斯等地,生长于阔叶林或针阔叶林混交林带,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

我国的桦树计有六属一百余种,在东北白山黑水间桦树到处可见,有白桦、黑桦、风桦、红桦、亮叶桦等。

桦树皮的剥取和使用,有着久远的历史。

1963年,在黑龙江莺歌岭原始遗址发掘中,曾出土了一件桦树皮器皿,据测定,距今约3000余年;1975年在黑龙江省白金宝原始遗址中,发现了一件“仿桦树皮器皿小陶罐”,可见桦树皮的使用具有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形成了“桦树皮文化”。

满族先民用桦树皮搭房、造船、制作盆、碗、盘、盂及裹缠弓柄、刀把等。

同时,用桦树皮编筐,是满族筐编艺术中的重要品类。

清代,在长白山区“乌拉向有桦皮屯,—89—世管佐领,带有兵丁剥取入贡。

雍正年间,裁去世管佐领,将兵丁拨给官地交粮,改为八旗官兵剥取。

”(《吉林外纪》)当时,官府设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进山剥取桦树皮,并列为贡品,可见此物的广泛应用。

桦树皮的采集是夏天入山,此时树木浆水饱满,选择高而直的桦树,在树干的上、下两端将树皮横切一刀,再纵剖一刀,皮就会脱木而下,捆成一卷,带下山来。

使用时,需先用水煮或用火烤,使桦树皮遇热而变软,再压平,即可剪裁,用于编筐或缝结各种器物。

据《柳边纪略》记载,满族先民加工桦皮的方法是:“春秋间剥其皮入污泥中谓之糟,糟数日乃出而曝之,地白而花成形者为贵,金史所谓酱瓣也。

”就是将剥下的桦树皮放在泥水中浸泡数日,使其变软,再取出晒干,以白色地子,暗红色花纹如同大豆酱瓣颜色者为佳品,用于制作各种器物,这种制作传统可以上朔到金代。

(2)椴树皮用椴树皮作编筐材料,史籍上也有记载:“桦树皮之外,尚有一种椴树皮,亦为树皮工艺原料的一种”(《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椴叶大,纹细微赤者,曰紫椴,人参生于其下。

”“叶似桐,质白者曰糠椴,其皮可制绳,引火枪,军中需之。

椴类银杏,可为器,其皮可代瓦,浸水久之,可索(音t o,绳索)。

”(《吉林汇征》)椴树皮经水浸泡,韧性加大,十分耐用,是用来编绳、编筐等的理想材料。

椴树为落叶乔木,椴树科,高可20余米,全国各地多有分布,种类繁多,有紫椴、蒙椴、糯米椴、糠椴、白椴、鄂椴、华椴等。

椴木松软,不变形,适用制作家具、胶合板、火柴杆、纤维板等。

椴树皮纤维柔韧,可代麻。

在长白山区生长着两种中国其他地域难于找到的椴树品种,树木高大,木质优良,树皮强韧,那就是糠椴和紫椴:糠椴与紫椴的树皮绵而韧,拉力好,是编筐的上好材料。

椴树皮的剥取和加工方法是:椴树皮分为多层儿,外面一层为老皮,黑而糙,不可用。

内里的皮黄白色、细密、有韧性,是编筐的材料。

每逢六、七月份,是剥取椴树皮的最佳时机,其间正是树皮“跑浆”的时候,里外两层皮“离骨儿”,容易剥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