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埃博拉病毒感染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 皮肤、粘膜、体液(血液、唾液、呕吐物、 尿、便等)

人感染后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病人血、 尿、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均 带病毒,各脏器均能查出病毒


家庭内感染:护理、葬礼
院内感染:治疗、护理、不安全注射 其他可能:气溶胶传播?(动物实验)注

病毒抗原检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抗原。病
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IgM捕获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间接法ELISA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IgG抗体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废弃物处理要求
实验操作废弃物及时处理及高压灭菌 临床样本检验后废弃物及时处理及高压灭菌 具备标准的实验室废气物处理程序 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埃博拉病毒最新动态
利比里亚是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最迅速的国家,该国在 8月13日收到三剂数量稀少的试验性药物ZMapp.当局决 定用它来治疗三名患病的医生,他们分别是利比里亚籍 的波尔波、艾尔兰,以及尼日利亚籍的伊诸古。 8月27日利比里亚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医生,在接受 试验性药物ZMapp治疗后仍不治身亡。 埃博拉病毒目前无药可医,也没有疫苗可预防该病毒。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个人防护要求
病原学实验室检测
全面部防护或护目镜、应戴N95口罩,面罩覆盖口鼻,佩戴手套,穿
防液体喷溅及液体渗透的防护服;必要时佩戴正压头盔。 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查(非病原学检查) 常规检测包括传统的血液学和生化学检查以及其他因支持和治疗 患者需要的化验检查。同样需要上述个人防护措施。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标本采集
所有的实验人员和相关医护人员在处理疑似病人血液标 本或其他标本时,无论被认为是否具有传染性,均应严 格遵守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穿戴正确的个人防护装 备( PPE ),全面部防护或护目镜、面罩覆盖口鼻,佩 戴手套,穿防液体喷溅及液体渗透的防护服。必要时, 带正压头盔。
要求具备独立负压区域及相应的临床检验设施施设备, 尤其是II级生物安全柜。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实验室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为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主要检 测方法:采用Real-time PCR 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诊断,患者 血清或血液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 。传 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使用受限,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
戊二醛、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剂,SDS、曲拉通X-100(Triton X100)等常见去污剂,紫外线、γ射线等敏感,可灭活病毒。
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感染和院内感染
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条件下,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实验动物, 但在医院和社区环境中没有发现人间气溶胶传播。尸体解剖感染的
大猩猩,因尸检过程中手直接接触猩猩血液而感染,或液滴溅到脸

埃博拉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性 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度抵抗力,液体条件下, 在4℃存放5周其感染性无明显改变,干燥条件下体外存活数天,在 尸体中可以存活数周,-70℃可以长期保存。 灭活条件 60℃ 1小时可灭活病毒。煮沸5分钟可灭活病毒。病毒对含氯消 毒剂、脂溶剂、酚类消毒剂、过氧乙酸、酯类、脱氧胆酸钠、2%
多种不规则形态;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 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南非等国家流行。2014年西非,扎
伊尔型(Zaïre)为主;
临床上引起最严重的出血热,即ຫໍສະໝຸດ Baidu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达80-90%。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结构
埃博拉病毒感染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埃博拉病毒感染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赵联营 咸阳市中心医院
埃博拉出血热爆发
2014年3月以来,埃博拉(Ebola)出血热疫情在西非 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爆发,截至 2014年8月13日,共向WHO报告了2127例病例,其中1145例 死亡,病死率为55-60%。这是在西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 埃博拉出血热的疫情爆发流行。

国家政策层面各项措施、疾病控制监测、社区宣传教育、各部门单位协 调应对等 口岸控制、检测和监测及有效的病人隔离措施 实验室标本检测实验活动中的风险控制,及检测方法的及时和准确性 临床病人救护和诊治过程中的生物风险控制及设施设备需求



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
个人防护装备(PPE)需求和供应:包括医护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 保洁员,家属、埋葬人员和其他人可能的密切接触者;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实验活动分级
凡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需在生物安全4级 (BSL-4/ABSL-4)实验室内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需在生物安全 3级(BSL-3)实验室内进行。建议进行血清学检测时,所有材料需在 60℃,1小时灭活,后续检测应在生物安全3级(BSL-3)实验室内进行。 进行核酸检测时,需在生物安全3级(BSL-3)实验室内加入核酸提取 裂解液完成病毒RNA提取,后续检测可在生物安全2级(BSL-2)实验 室进行。
感染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等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泄漏的;
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因素
需要有所有应对预案和措施,并应该有指定医院及指定 联系电话或联系人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临床救治生物安全要求
病房设施需求 临床医生救治埃博拉出血热病人应当在负压病房进行,负压病房 应该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需求 要求全面部防护包括护目镜和面罩、戴N95口罩,面罩覆盖口鼻, 佩戴手套,穿防液体喷溅及液体渗透的防护服,必要时,带正压头盔 临床常规检验 要求有独立的负压区域及相应的血液分析和生化分析等临床检验 设施施设备及II级生物安全柜。 临床废弃物处理 埃博拉病毒病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可通过直接与血液以及其 他分泌物(尿、便、精液、乳汁等)或接触了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 品而感染。所有废弃物均因及时高压灭活,特殊 处理。 临床医院生物安保问题
埃博拉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
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 5个型:扎伊尔型(Zaïre)、苏丹型(Sudan)、塔伊森林型(Taï Forest)、 莱斯顿型(Reston)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长微丝状,直径约100nm。 其长度从300~1500nm,平均970nm。病毒颗粒呈现长丝状、卷曲状等

确保医护人员得到设施设备和PPE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包括正确使用个人
防护用品,酌情增加风险津贴;教育培训等; 确保航空运输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协调沟通和管理疑似病例、

接触者追踪和客运定位器记录等;

其他可能的风险控制措施及生物安保措施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生物安全管理要素

埃博拉病毒实验活动生物风险评估 埃博拉病毒实验活动分类分级管理 埃博拉病毒实验操作标准操作程序 临床标本采集、包装、运输和保藏管理 实验室和临床废弃物处理、消毒与管理 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 临床和实验室人员个人防护培训和健康计划 埃博拉出血热生物安全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安全和安保计划审核、检查及不断改进 文件记录、存档和资料控制 数据分析系统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应急预案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意外事故处理:
实验人员的损伤(意外注射、割伤和擦伤)、手套破损,感染
皮肤、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离心机内装有潜在感染性物 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等
实验室感染事故,
实验室操作人员出现发热等的临床症状、体征或者疾病尚不能 排除实验室感染的;实验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非实验室人员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设施设备保障

病原学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要求 要求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及其相应的设施设备,包
括气流、压力、生物安全柜、高压设施、离心机等;设施设
备管理、维护、校准和检验;要求实验室整体环境、工作区域 的整洁有序;实验室进出控制设施等。

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查(非病原学)生物安全设施要求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标本采包装和运输
院内转运,标本应该放置在耐用的、防渗透的二级容器中进行转 运。为减少任何标本破、漏的风险,不要使用任何气动传输系统 来转运任何可能疑似的患者标本。 转运至CDC的Ebola标本应该充分包裹,转运时不能开盖或是分装 标本。标本转运应该是符合三重包装系统要求:内层是主要的容 器(一个可密封的标本袋缠绕以可吸收材料),二层是是防水、 防渗漏的容器;另外是外层用于转运的包装。

侵犯宿主的凝血系统和免疫防御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病毒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 噬系统的细胞 细胞因子风暴,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的通透性增强
埃博拉病毒自然宿主
埃博拉病毒自然宿主尚不明确,可能为非洲果蝠(狐蝠科的锤头果蝠、 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蝙蝠或猪等;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方 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一般认为和死亡的黑猩猩、 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射途径(意外事故)、性传播?
(精液中检测到病毒,但无病例)
埃博拉病毒感染和潜在暴露结果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发病后患者 多有高滴度病毒血症,血中病毒抗原可维持2-3周。
实验室诊断:核酸和抗原检测及IgM和IgG抗体检测;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38.6度以上;剧烈头痛、肌肉痛、呕吐、 腹泻、腹痛, 结膜充血、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重症患者出现嗜睡、 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不同程度出血,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 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DIC、多脏 器受损等,导致死亡。
上引起。针刺引起实验室意外。 院内感染
本病发生人人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
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 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在治疗、护理 病人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 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人员素质要求和培训

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 埃博拉病毒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设施设备了解和操作技能 各类标准操作程序执行状况和能力 个人防护装备及选择 相关的健康监测和医疗控制手段 事故和其他应急处理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
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爆发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对他国家的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鉴于埃博拉病毒毒力强,埃博拉疫区和周边高危地区 国家社区人口密集、卫生设施和健康体系落后所形成 的疾病传播模式等因素,埃博拉出血热形成国际传播 的可能性在增大,形势严峻;
为预防埃博拉出血热国际传播,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 措施是必要的


本病发生人人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我国无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人群普遍易感,缺乏处理经验及可能的误导; 人口流动性和口岸风险,本次西非流行发生省会城市几代人-人传播;


医务人员成为医院设施和防护不够或不当时人-人传播高危人群;
实验室感染意外事故多发生于个人防护或操作不当。
埃博拉病毒感染和传播风险控制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重组DNA技术要求
埃博拉病毒感染风险因素特性概括

本次西非爆发流行为扎伊尔型(Zaïre型)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55-60%; 潜伏期可长达21天,血中病毒抗原可维持2-3周; 病人出血症状明显,血中病毒载量高,可达每毫升107以上; 病毒侵犯宿主的凝血系统和免疫防御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出血; 病人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