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1
1 《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三条发病途径(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问诊(4)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
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提要】本条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 的四种类型,常为外感病因。
暴雪下沈阳
沙尘暴
高温热浪
水灾
【分析】
冬至之后 :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得温和 时令到气候至 正常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天未温和
至而太过 至而未至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太过 不及
反常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分析】
五邪 特 性
致病规律
病位(时间) 病 变
风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令脉浮
属性
寒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雾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宿食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伤脾胃
(四)病 机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三)病 因
1.反常气候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 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至而太过也。(8)
【提要】 本条望形态并结合闻呼吸来诊察疾病。
【分析】
1.息摇肩:心中坚满,实邪壅塞胸肺——喘。 2.息引胸中上气:邪阻胸肺气道——咳。 3.息张口短气:肺脏萎弱不用——肺痿唾沫。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
(二)病因。
(一)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1.人与自然的关系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疾病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造成。
2.杂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3.杂病的发病原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2)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铎(宋):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4.预防措施(1)未病先防: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而且保持五脏元真通畅(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二)病因1.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金匮要略方论-纯条文背诵版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园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作痛)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治未病
宋二一 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 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
龚二四 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 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叶,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 肾气丸+四逆散
甘• 地黄30g 甘 山药30g 酸山萸肉20g
泽泻30g 甘茯苓20g 苦牡丹皮15g
辛• 桂枝10g 辛黑顺片(先煎)10g
甘党参15g 苦柴胡15g 酸白芍15g
苦• 麸炒枳壳10g 甘炙甘草10g
• 7付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反馈:刚吃完一周,感觉挺好的,胁不痛啦,一累生气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 还能帮我调理一下吗?谢谢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素问·玉机真脏论》
四季脾王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四季脾王
善用针者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 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 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 苦法。 川连,黄芩,乌梅肉,生白芍,广皮, 厚朴,荆芥炭,菊花炭。
【医案】 张某 女 54 胁痛
• 2021.3.2 正月十九 雨水后12天 周二
• 两胁下疼痛,情绪易怒,时有躁急,心烦,二便可,舌淡红苔轻度黄腻,苔水 滑,脉右关虚,左寸劲,双尺沉弱无力。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谷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肤,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3.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
(1)5.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2)6.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顷, 啜热粥发之。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取八合, 覆取微似汗。
金匮要略条文重点期末考试必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则与预防(1)治未病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虚实异治、表里分缓急【问曰,病有急当救表救里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新久有先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攻邪当随其所得【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三个原则(5)根据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护理。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治疗原则:发汗。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具去也。
】2、寒湿表实:寒湿伤表,营卫不和,麻黄加术汤。
3、风湿兼气虚:风湿在表,卫虚不固,防己黄芪汤。
益气除湿,调和营卫。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多因伤寒热病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定,口苦,便赤,脉微数。
2、百合病病因病机特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不合3、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润肺宁心,滋阴清热。
组成:百合、生地黄汁【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4、百合病误吐:百合鸡子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1、中风辨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口吐涎。
】2、历节病病机:肝肾不足,水湿内侵(肝肾);阴血不足,风血相搏;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3、历节病证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两条证及方方剂组成(1)风湿偏胜: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XXX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XXX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XXX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
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要做到未病先防,XXX指出要“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
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
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
《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 金匮 课件
原文:第2条 提要: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论疾病发生原因,强调防重于治及早期治疗。 第l段:有两层精神。一是从“夫人禀五常……
人即安和”,论气候正常与异常对人体的影响。 正常气候能生万物,如六气;不正常气候能伤 害万物,如六淫。
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对于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等亦有一定适应能力,若自 然界变化超出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适应能力下 降,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同“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正气能否 抵御致病邪气。
3、湿邪(浊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 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4、雾邪(清邪):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其性升散, 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5、谷饪之邪:为膏粱厚味、不易消化之食品,易致 脾胃损伤,或形成宿食。
第14条:提要:论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1、先里后表—内伤杂病,里证急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篇名提揭《金匮》下属各篇是以脏腑经络病变为 主;“先后”二字揭示脏腑经络先后发病的传变 规律;“脉证”是指脏腑经络病变,必然反应于 脉证,临床可据脉证表现,推断脏腑病变及预后 转归。
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发病的病因病机、疾病传 化、诊断、治疗原则等的纲领性篇章,属全书之 概论。为杂病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④四季脾王:王,通旺。。
提要: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运用 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举肝病为例,阐明脏腑疾 病相传规律。
强调“治未病”、既病防传、整体调理、虚实 异治等治则。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头痛大声则愈甚,故声不扬,细小而长
(三)切诊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 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9)
【解析】 寸脉浮(关前)-其病在表(寒热等表证) -外感病 尺脉浮(关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短气等里证) -内伤病
(四)四诊合参
【原文】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5) 【提示】论察呼吸,望形态的诊断方法。(略)
鼻居中央-脾 (2)以鼻头为例,鼻为“面王”,内应于脾。
2. 注意面部分部: 五色分属五脏:青色-肝,黄色-脾, 赤色-心,白色-肺, 黑色-肾 3. 临床主病举例:
3. 临床主病举例: 色青:腹中痛-肝乘脾,苦冷者死-脾阳衰败 (1)鼻头 微黑:有水气-肾水侮脾土 (2)面色 胸上有寒:脾虚不运,寒饮内停 黄 便难:湿热蕴结,脾气郁滞 白 (恍白无华)亡血也(失血-血枯-虚劳):血不上荣于面
(三) 病因 1.反常气候
【原文】(8)
【提示】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气温和——正常气候 太过 异常气候 冬 天温如盛夏 ——至而太过 至 致病因素 之 后 已得甲子,天未温和 ——至而不至 不及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2. 五邪中人
【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设微赤非时者死-血去阴伤,虚阳上浮(病情危重)
痛-血脉凝滞 青: 劳-肾精不足 黑: 风-阳邪,多从火化。风热上攻(外感)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内伤) 赤: 面目浮肿-水饮上泛于面 鲜明者:
(3)目-正圆:痉病-肝风内动,五脏之精气亡绝,则
病情危重或不治
【临床应用】
1. 望气色要结合全身症状具体病情 综合分析。 2. 望诊是重要内容之一,应结合四 时气候变化和个体差异,四诊合参,方能 辨证准确。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D )A.客气邪风侵袭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C)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E)A.六种疾病B.六淫C.六经D.六气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Λ )A.风邪B.寒邪C.湿邪D.雾醵之邪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勝的病邪是(D)B.湿邪C.寒邪D.雾錄之邪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慕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B)A.风邪B.寒邪C.湿邪D. 饪之邪E.雾靈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C )A.虚劳B.肝病C.肾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B )A.鼻头色白B.鼻头色青C.鼻头色黄D.鼻头色赤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Λ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其吸促D.呼吸动而振振摇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B )A.其吸而微数C.呼吸动而振振揺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B)A.头中病B.骨节间病C.心膈间病D.腹中痛E. 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D )A?语芦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 ?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CA.色青脉石B.色靑脉毛C.色白脉毛D.色青脉弦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D )A.表卫不固B?阳气涣散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D )A.肺气郁闭B.邪犯肺卫C.肺气虚D.金克木E. 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BA.邪热消谷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C )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B.气血逆乱C.邪气闭阻, 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盛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E )A.寒邪B.雾露之邪C.热邪D.风邪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BA.色白B.色黑C. 色黄D.色赤E.色青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单项选择题1.痉病的主脉是(B )A.浮紧脉B.紧而弦脉C.沉迟脉D.沉而细者E.浮数脉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E )A.调胃承气汤B.根汤C.防己黄英汤D.止痉散E.枯萎桂枝汤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E )A.刚痉B.欲作刚痉C.柔痉D.表热致痉E.里热成痉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D )A.血痹B.历节C.痛痹D.湿痹E.风痹5.太阳中竭,津气两伤,治用(C )A.白虎加苍术汤B.白虎汤C.白虎加参汤D.竹叶石膏汤E.白虎加桂枝汤6.麻杏玫甘汤证属(E )A.风湿表虚B.风湿阳虚C.寒湿表虚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在表.化热倾向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B )A.桂枝加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C.桂枝去芍药汤D.防己黄茂汤E.甘草附子汤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C )A.痉病B.湿病C.竭病D.历节病E.水气病9 ?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E )A.风湿在表B.风湿兼气虚C.风湿兼阳虚D.风湿表里阳虚E.寒湿郁表10.防己黄茂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Λ)A.恶心B?身重 C.恶风D.汗出重E?脉浮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S其中“一宗"是指(D )A.先天之本肾脏B. 主血脉的心脏C.朝百脉的肺脏D.包括心肺两脏2.百合病的病机是(A.心脾两虚D.心肾不交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A.清养肺胃D.调补脾胃4.百合病的治疗主方是(A.百合滑石散D.百合地黄汤E.宗气B )B.心肺阴虚E.肝肾阴虚B )B.润养心肺E.滋养心脾D )B.百合鸡子汤E.滑石代赭汤C.心肝血虚C.滋养心肾C.百合知母汤5.《金匮》治百合病诸方,皆为下列哪种治法而设?(B )A.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C. 见阳攻阴D.见阴攻阳E.汗.吐.下6.百合病的服诸方,多用下列哪种水煎煮?(D )A.浆水B.甘澜水C.米j甘水D.泉水 E ?河水7.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Λ.水洗 B.水渍去沫 C.炙D.以泉水煎E.擘8?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DA.干血B.近血C?远血D.地黄本色E.蓄血9.下列哪味药物须“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C )A.百合B.当归C.赤小旦D.瓜子E.慧菽仁10.据《金陵》原文,赤豆当归散主治狐惑病何症?( C )A.前阴蚀烂B.后阴蚀烂C.眼部化脓D.咽喉蚀烂E.面部变色11.狐惑病的主症是( C )A.状如伤寒B.默默欲眠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D.目四皆黑E.恶闻食臭12.狐惑病的成因是( B )A.感染疫毒B.湿热虫毒C.阴虚热D.情志牝火E.感受风热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 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 都尽。
l气候反常为病因之一
冬至之后,甲子( 60 日以后,为雨水节 气)夜半少阳(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 和)。
l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l至而不至—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l至而不去—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l至而太过—以得甲子—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2.疾病分类与病邪性质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 、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 、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 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 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十三)
l面部望诊
鼻头色青——木克土(肝气犯脾)腹痛 苦冷——阳衰 微黑——水侮土(脾肾两败)浮肿 面色黄——胸上有寒(黄为脾色,寒为 停饮,胸膈或腹) 白——亡血 面色微赤非时——死(面色与四时不符) 青——痛(血脉凝滞) 黑——劳(肾虚色泛) 黄——便难(热蕴气滞) 鲜明——留饮(水泛于上,面目浮肿)
l新病痼疾,治有先后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四)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 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十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补曰]所谓十八九十一百八病,古必实有名目,今无考据。
浅注之说虽通,不必果合经旨。
问日: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日:病为医者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证急而身体疼痛者,表证亦不可缓,二者相权,急当先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体疼痛,若服药后清便自调而身仍痛者,急当救表也。
此言证有表里之殊,治有缓急之异也。
伤寒论中最详,不必多赘。
夫病者有平时之痼疾,而加以一时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难拔,审其先后,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权缓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旧之不同,治者审难易而分其先后也。
师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有得之情志相胜者,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悲胜怒之类。
有得之时日者,如病在肝,愈于丙,喜得子气,制其胜我之类。
有得之饮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是也。
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
五脏病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也。
而且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何以谓之不喜,与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
不仅以所恶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举一端而言之,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脏气为邪气所变,而食之转助病气,必发热也。
若伤寒证,渴欲饮水少与之法,不在此例也。
此一节,言病以脏气为本也。
五脏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宜,足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
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者,谓失其所宜,适以忤脏气而助邪病也。
所得所恶不喜,著一所字,所包者广。
[正日]浅注添各得字,勉强嵌入,并无确据,虽义例颇多,究与原文未合,幸下节得字,尚可互证。
夫诸病在脏,法宜攻下,而阳明六腑则不传,腑犹脏治也。
若果实在肠胃,虽十日不更衣,无所苦,谓不宜急下也,而唯阳明、少阴中,有急下之证。
夫日急下,
以当直攻而无疑矣。
然攻之一法,最为元妙。
若欲攻之,当随其所同中得其所独而攻之。
阳明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日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日阳明病,发热汗多者;一日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急防其悍气盛而阴绝也。
少阴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一日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一日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此急防其火,不戢将自焚也。
如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第见其渴者,即论中所云,少阴病下利
六七日咳而呕渴,必烦不得眠者是也。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也。
二证均与猪苓汤。
寓育阴于利水之中,则热从小便去而渴亦止,此与攻下法相表里也。
余皆仿此。
此一节,言邪之在脏者宜攻,而攻法之神妙者,在于随其所得四字。
徐忠可顺文敷衍绝无发明,尤在泾以水血痰食添出蛇足,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正日]得者,合也。
古训相得为相合。
《内经》云:五脏各有所合。
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攻字,古训治不尽训。
攻下,观下文。
如渴者,与猪苓汤,即是随其所合以攻治之也。
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
仲景举猪苓汤,以证随其所得攻治之法,又言余仿此,则知心痛治小肠.肺病治大肠,肝治胆,脾治胃,其余皆不外此。
总见病在脏者,随其所得而攻治之耳,义甚明了。
后人误解得字,又误解攻字,又不玩诸字、如字、余皆字,所以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