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
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
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
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Flt-3: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综述复方丹参注射液
综述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通过中药功效中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四方面讲解主要成分:每毫升相当于丹参、降香各1g功能主治:丹参适用于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
用于脑血栓形成的后遗症亦有效。
此外还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神经性耳聋、白塞氏综合征及结节性红斑等。
复方丹参注射液(以下简称复方丹参)有减慢心率、镇静、安眠和短暂降压作用。
现代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心肌梗塞、脑缺氧、脑栓塞、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和肾功能不全等。
用量用法:肌注:用于轻症病人,每次2ml,一日2次,2—4周为1个疗程;静滴:一日1次,以本品8—1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滴注,2—4周为1疗程。
不良反应:很少出现,但也有报道静脉滴注引起过敏反应。
医保处方用药我会从中药功效、中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三方面为大家讲解。
中药功效:复方丹参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由丹参和降香组成。
丹参性苦,微寒,入心、心包、肝经。
功能: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丹参作为活血祛(化)瘀药,可用于多种瘀血证,它的实际应用很广泛,丹参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故也可把它作为活血止痛药,其实很多瘀血疼痛证,包括痛经、行经腹痛、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头痛(瘀血性头痛、血管性头痛)、跌打损伤等,实际上用就是止痛作用。
另外丹参有消癥作用,《本经》“破癥消瘕”,治疗腹内的癥瘕积聚,比如说肝脾肿大、肝硬化、子宫肌瘤、子宫外孕或者一些腹腔的肿瘤,所以认为是活血消癥药也可以。
在骨伤科,发现丹参能够促进骨折以后骨痂的形成,而且能够增强骨痂的抗折能力,也是比较理想的活血疗伤药。
所以应用很广泛,可以活血止痛、调经、消癥、疗伤多方面的效果。
再加上这个药是偏寒的,不温燥,比较有优势,丹参在活血化瘀药中不伤营血,而且有利于营血的新生,尤其适用于瘀热(炎症)互结的病证。
近代以来,丹参在妇科中的应用居于次要地位,当代的丹参,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很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以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大量使用丹参,能够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效果,它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有效血流量,对心脏还有其它广泛的药理作用。
紫杉醇抗肿瘤的不良反应综述
紫杉醇抗肿瘤的不良反应丁晓晓,欧阳婷,钟理峰,杨琼梁(湖南中医药大学12级制药工程01班长沙410208 中国)摘要:紫杉醇作为从紫杉的树皮中提取的新型天然抗肿瘤药,目前已成为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线用药,其疗效也已在临床实践中得以证实.紫杉醇作为天然抗肿瘤药物,其抗肿瘤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对紫杉醇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作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紫杉醇;抗肿瘤;安全性Untoward effects of anti-tumor effect of paclitaxelDING Xiaoxiao,OUYANG Ting,ZHONG Lifeng,YANG Qiongliang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lass 01 of grade 12 of Hunan Univer 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Abstract:P aclitaxel as a model natural anti-tumor drug extracted from the bark of Taxus, has now become the first-line drug of lung cancer, breast cancer,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ts efficacy has been confirmed in clinical practice. Paclitaxel as a na tural anti-tumor drug, its anti-tumor mechanism is complex.At present ,t 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axol were further study。
Key words:P aclitaxel;A nti-tumor;Untoward effects紫衫在中国植物学志中的学名为红豆杉,大多分布于北半球。
医学-抗肿瘤药物综述
化疗药物通常为化学合成的小分子或高分子物质,通过注射、口服或局部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作用于肿瘤细胞 DNA、RNA或蛋白质合成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裂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化疗药物 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类等。
靶向治疗药物
总结词
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来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
激素治疗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等,通过调 节内分泌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生物反应调 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调节免 疫系统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其 他抗肿瘤药物还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新型治疗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与
03
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
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和分裂,从而达到缩小肿瘤、 控制病情的目的。
并克服耐药性。
免疫联合放疗
02
放疗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提
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免疫联合热疗
03
热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可增强抗肿瘤效
果。
个体化用药的进一步发展
1 2
基因检测与药物选择
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从而 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实时监测与调整
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01
02
03
联合化疗
通过同时使用多种化疗药 物,以提高疗效、降低耐 药性和减少毒副作用。
联合免疫疗法
结合免疫疗法和化疗或其 他治疗方法,以增强抗肿 瘤免疫反应。
联合靶向治疗
针对不同靶点联合使用多 种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 和降低耐药性。
抗肿瘤及痛风药
抗肿瘤药—基于微管蛋白上两个结合位点的药物—长春碱类化合物摘要:肿瘤目前已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而且由于环境污染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仅逐年上升。
因此,对肿瘤的防治工作已经非常迫切。
但由于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新型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药物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其中微管蛋白抑制剂又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方向。
关键词:长春仙碱;抗肿瘤活性;微管蛋白微管的信号转导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与细胞的极化、微管的不稳定动力学行为、微管的稳定性变化、微管的方向性及微管的组织中心的位置均有关。
由于微管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使得其与细胞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异常频繁而且不受控制,但其分裂繁殖过程离不开微管的作用。
因此抑制了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分别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或者抑制微管解聚为微管蛋白的方式,必将造成有避分裂无法进行或者造成有丝分裂停滞,这样最终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由于微管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使得微管成为比较理想的抗肿瘤药物研究点。
作用在微管蛋白上有两个结合位点的药物主要有长春新碱、美登木素等生物碱。
微管(microtubule)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组分,也是重要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标。
现有研究表明,微管蛋I中存在三个主要的药物结合位点:紫杉醇结合位点(Taxol site)、长春碱结合位点(Vinblastine sitc)以及秋水仙碱结合位点(Colchieinesite)。
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癌活性的一类生物碱,从60年代起几种主要药物如长春碱(vLB)、长春新碱(vcR)、长春地辛(VDS)和长春瑞滨(NvB)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长春碱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而长春新碱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小细胞性肺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和某些内瘤.它有剂量依赖性神经毒性副作用。
世界畅销抗肿瘤药销售及国产化概述
世界畅销抗肿瘤药销售及国产化概述近年来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胃癌发病率略有下降,但癌症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全球约有几百种抗肿瘤药,抗肿瘤药市场近几年来销售呈逐年增长的势头,目前抗肿瘤药物占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4.6%,年平均增长率高于15%,大大高于全球其它大类药物的年均8%的增长率。
现就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前20个抗肿瘤药品种的市场销售及国产化程度分别进行简要综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ituxan/MabThera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研制,于1997年11月获得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用于早期淋巴瘤的治疗。
是全球第一种成功瞄准癌细胞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本品在美国市场由基因泰克公司和Biogen。
公司共同推广。
而罗氏公司除了在日本与全蘖工业(ZenyakuKogyo)有限公司分享市场外,在全球其他地方独家享有本品的经营权。
本品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明星药,并且以其独特的药理,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获得重大的进展。
2006年3月,其被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新适应症通过批准为该药增加了10亿美元的收入。
2007年世界市场销售额高达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在全球畅销药名列第7位。
目前国内已开发出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抗新药,如成都华神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第四军医大学共同研发的碘[1311]美妥昔单抗,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中信国健等少数企业也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
▲赫赛汀/Herceptin通用名曲妥珠单抗,由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研发,1998年9月首先获准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乳腺癌。
目前由罗氏、基因泰克和中外制药共同生产销售,2007年世界市场销售额达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在2007年全球畅销药名列第15位。
国内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
▲阿瓦斯丁/Avastin,bevacizumab通用名贝伐单抗,由瑞士罗氏公司研发,2004年2月获准上市,用于治疗结肠直肠癌。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铂类抗肿瘤药的分类、发展和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分类、简介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癌症。
因此,加强抗肿瘤药物研究,降低癌症死亡率,是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主要以化疗为主,而铂类药物作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线化疗药物,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取得迅猛发展。
铂类药物的抗癌活性是由美国学者于1965年发现的,之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锡铂、顺氯氨铂,第二代铂类药物奈达铂、依铂、卡铂、卡波铂、碳铂,第三代铂类药物洛铂、奥沙利铂、诺贝铂、赛特铂等相继用于临床治疗(1)。
自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用于临床,铂类药物沿着两个较宽方向发展,一是改善顺铂的毒副作用;二是克服其在瘤体内的耐药性。
自70年代开始,人们从数千种铂化合物中仅筛选出10余种进行了临床试验。
至1986 年卡铂上市, 成为第二代铂类药物,目前顺铂与卡铂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随着近几年对铂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以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内外的深入研究, 发现以二氨基环己烷为载铂配体的一类铂配合物,不仅改善了顺铂及卡铂的毒副作用,而且扩大了它们的活性谱,对许多耐顺铂或卡铂的细胞株或瘤株具有活性(2)。
这种新型的铂类药物被称为第三代抗癌药,其代表药物有洛铂、奥沙利铂等。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上近百种抗癌药物进行评价,顺铂的疗效、市场等综合评价得分名列前茅,排在第2位。
另据统计,在我国医院抗癌化疗治疗方案中,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 80%(3)。
通过这些数据表明,铂类药物在化疗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本文就对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物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第一代铂类抗癌药1.1.顺铂顺铂的化学名为顺式二氨基二氯络铂,又名顺氯氨铂,英文缩写为DDP。
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等人发现,其顺式异构体有抗癌作用,而反式异构体无此作用。
奥利司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奥利司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陈少波(综述);张厚德(审校)【摘要】Fatty acid synthase is the key enzyme in the synthesis of fatty acids ,normally only expressed in the liver and adipose tissue etc.The presence of fatty acid synthase overexpression in many tumors suggests the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invasion,prognosi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tumor.Orlistat as fatty acid synthase inhibitor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induce tumor cell apoptosis, inhibit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and improve the drug sensitivity , 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study of antitumor drugs .Although the orlistat has a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its antitumor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studies .%脂肪酸合成酶是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正常情况下只在肝脏和脂肪组织等中表达。
研究发现,在许多肿瘤中存在脂肪酸合成酶过度表达现象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演变、侵袭、预后及耐药性有关。
舒林酸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舒林酸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舒林酸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除了环氧合酶-2途径外,其可以通过许多非COX-2依赖性途径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就舒林酸抗肿瘤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As a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sulindac has been found in recent years,in addition to the cyclooxygenase-2 pathway,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an exert anti-tumor through many non-COX-2 dependent pathways.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sulindac anti-tumor.Key words:Cyclooxygenase-2;Sulindac;Tumor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炎镇痛药物,也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常用药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选择性类,其可抑制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主要包括塞来昔布、NS-398等;另一类为非选择性类,其不但可以抑制COX-2,还可以对环氧合酶-1(COX-1)有抑制作用,主要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臨床上广泛用于抗炎、解热、镇痛和抗血小板聚集,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减少和预防胃癌、食道癌等肿瘤的发生[1,2]。
舒林酸(sulindac)为较新型的NSAIDs,对肾及胃肠道损伤较小,是环氧合酶的选择性抑制剂,目前国内外对舒林酸防治肿瘤的研究较多,现对舒林酸抗肿瘤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与输注时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0期185投稿邮箱:sjzxyx88@·药物研究·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与输注时限王海秀,杨寿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0 引言抗肿瘤药物调配后的稳定性与输注时限,关系到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作者就这两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以提高医、药、护对这方面的重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1 抗肿瘤药物的输注时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1.1 药物作用特点:包括半衰期、分布特点、作用机制等。
1.2 药物稳定性:多数化疗药物对光、热等环境敏感,稳定性差,输注时间过长可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药物刺激性: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注时间过长对血管及周围组织伤害性大,可能导致严重静脉炎或药物外渗。
1.4 不良反应与输注时间的相关性:输注速度的快慢,可影响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2 配制好以后的成品输液可放置时间配置好的成品输液可安全放置的时间,应根据药品自身稳定性、溶媒的选择和微生物控制等方面来综合考量。
2.1 从微生物控制的角度考虑输液放置的时间2.1.1 病区治疗室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 )的空气质量: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附着在尘埃粒子上,尘埃粒子数代表了污染可能性的高低。
病区普通治疗室的空气在工作状态下为500-1227.89 cfu/m 2,每立方空气中粒径≥0.5μm 的尘埃粒子数以千万计、粒径≥5μm 的尘埃粒子则数以万计;合格的PIVAS ,是在万级背景下设置百级操作台,粒径≥0.5 μm 的尘埃粒子数量≤3500个、粒径≥5 μm 的尘埃粒子不得出现,沉降菌数量≤1/皿。
有条件的医院,应该建立PIVAS 。
2.1.2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10-2016)中7.7.2条款规定:“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撰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中也明确要求:“配制好的药液放置时间不超过2h ”。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综述
靶 向抗肿瘤药物 的研 究综述
陈有娥 ( 湖北省 蕲春县人民医 院药剂 科 蕲春 4 3 5 0 0 0 )
摘要 : 本 文根据近年 来抗肿 瘤药物的研发 及使 用状况 , 特别是靶 向给药对 于肿瘤 的预 防与治疗这一新兴学科 的发展 , 从 药物研 究背景 、 作 用机制 、 使 用状况 、 研 发前景等方面对近几年 的靶 向抗肿 瘤药物的研 究做 出综述。 旨在 为更好 的抗肿 瘤药物靶 向技 术 研 究 提供 参 考 及 指 导 。 关键词 : 抗 肿 瘤 药物 靶 向治 疗 作 用 机 制 研 究进 展
中图分类号 : R9 7 9 . 1
1研 究 背 景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4) 0 2 — 0 0 6 5 — 0 2
化疗 的毒性 , 从 而为提高患者 的生命质量提供 了可能 。 随着医药学 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 于许多疾病 的治疗 取得 此外 ,人体还有许多与细胞 凋亡有关的基因 ,包括 p 5 3 、 了有 目共 睹的成 就。癌症这些疾病 , 如今仍是 困扰医学界 的一 b c l 一 2 、 m d m 2等 , 而细胞凋亡平衡 的改变也可能会导 致许 多肿 大难题 。对 于抗肿瘤药物 的研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瘤 的发生 。故通 过对这些基 因的作用 , 它们成为很好 的肿瘤治 肿瘤 在本质上是基 因病 ,是 由于各 种环境和遗传致 癌因 疗靶 点 , 比如重组人 腺病毒 一 p 5 3注射液 ( g e n d i e i n e , 今又 生 ) , 素 以协 同或序贯 的方式造成 D N A损 害 , 激 活原癌 基 因 , 继 而 也是一种很好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 具有广谱抗癌作用 。还可有 引起表达水平异常而致病 的。2 O世纪 4 0年代 至今 , 已投入 临 针对性 的以免疫微粒作为载体提高抗癌药物疗效[ 9 1 。 床使用 的抗 癌药物 中 , 西 药近三百 种 , 中成药物超 过二百种 。 3前 景 展 望 近年来 , 临床上常用 的抗肿瘤 药物近七十种 , 而 由于其可观 的 据 WH O统计 , 全世界平均每 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 为 8 7 0 前景 , 处于临床试验 阶段 的抗肿瘤新药有三百多种。抗肿瘤药 万例 , 死亡人数达 6 9 0万人 , 且还在逐年增加 。近 2 0年问死 因 物数量繁多 , 但理想 的抗肿瘤药物稀少l 1 . 2 1 。随着对抗肿瘤药物 中恶性肿瘤 的比例 已由 1 2 . 6 %升至 1 7 . 9 %。 在抗肿瘤 药物 的研 的不断研究 和肿瘤 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人们逐渐 认识到细胞 究 进程 中 , 靶 向给药技术 由于其低 毒 、 定 向等优势 , 越来 越受 发生癌变 的本质是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失调 ,从 而导致细胞 的 到人们 的重视 , 而其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大 。 2 0 0 2年我国全 国医 无 限增生 。研发 焦点也就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 向针对肿瘤发 院用药共 5 7 3亿元 ,其 中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 达 5 1 亿元 , 占 生发展过程 中众 多靶 向环节 。这些 靶点新药针对 正常细胞与 全 国医院用药 总额 的 8 . 9 %,全 国医院用抗 肿瘤药物 1 9 9 9年 肿瘤细 胞间 的差 异 ,能 够克服传 统细胞毒 药物的选择 性差 、 3 2亿元 , 2 0 0 0年 3 6亿 元 , 到2 0 0 2年则 为 5 1 亿元 , 后 2年平 毒副 作用 强 、 易 产生 耐药性 等缺 点 , 可 达到 高选择 性 和低毒 均增长 1 6 . 5 %, 均高于医院整体用药总额 的增长率 。 性 的治疗效 果I 3 1 。由此 , 抗肿瘤 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 在抗肿瘤药物不 断发展的今天 , 随着肿瘤发生机制 的逐步 揭示 , 细胞 、 分子靶 向治疗在肿瘤治疗 中的作用越来 越受到重 段—— 靶向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 。 2药 物 及 其 作 用 机 制 视, 这将 为肿瘤治疗开辟一片新的天地。靶 向抗肿瘤药物 的应 通 过药物对细胞生长 阶段所需代谢 物质 的抑 制或协 同作 用越来越广 , 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 肿瘤应该能够像糖 高血压一样作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相信随着生命科 用, 如蛋白激酶的抑制 、 细胞周 期调节因子及细胞 凋亡 调节因 尿病 、 子 的作用 ,根据其不 同作用机 制已研制 出较为成功 的靶向抗 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 分子肿瘤学等一系列新 的研究方法 的不断应 用, 各种新型的抗癌靶点及其靶 向抗癌类药 物将 会不断被 研发 肿瘤药 物。 l 1 ] 。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需继续努力 , 且前景极好 。 研究 表明 , 人体 内蛋 白激酶 南于突变或重排 , 可 引起 信号 m来l 传 导过程 障碍或 出现异常 , 导致 细胞生 长 、 分化 、 代谢 和生物 参 考 文 献 学行 为异常 , 并常引发肿瘤口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 G F R) 酪氨 『 1 1 刘璎婷 , 陈瑛 , 罗清平. 蛋 白酪氨 酸激 酶靶 向药物研 究进展 酸 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是迄今 为止研 究最为广泛 的 口服小 『 J 1 . 长春理 工大学学报 ( 高教 版 ) , 2 0 0 9 , 4 ( 5 ) : 1 7 6 — 1 7 9 . 分子抗肿瘤药物 , 其作用机制如下 : 通过与 A T P竞 争性 结合胞 【 2 ] R O S J R, R O D R I G U E Z , L O P E Z J N, G A R C I A C A N O V A S F . f e c t o f L— — a s c o r b i c a c i d o n t h e mo n o p h e n o l a s e a c t i v i t y o f t y — - 外 的配体结合位点 , 阻断分子内酪氨酸的 自身磷酸 化 , 阻断酪 Ef 氨酸激酶活化 , 抑制 E G F R激活 , 从 而抑制细胞周期进程 、 加速 r o s i n a s e [ J ] . B i o c h e m, 2 0 0 6 . 3 1 田红. 靶 向 抗 肿 瘤 药物 的研 究进 展 世 界 临床 药 物 , 2 0 0 8 , 2 9 细胞凋亡 、 抑制血管生成 、 抑制肿瘤细胞 的浸润和转移I 4 1 。这类 『 药物耐受性好 , 毒副作用小 , 但会 H { 现痤疮样皮疹 的不 良反应1 5 1 , ( 8) : 4 9 4 — 5 01 . 『 4 1 任晓岚 , 汪鑫, 李志裕 , 等. 表皮生长 因子受体( E G F R) 酪氨酸 从而为抗 肿瘤药物的靶 向技术提供很好的治疗方 法与手段 。 J 1 . 中 国新 药杂 志 , 2 0 0 5 , 1 4 ( 7 ) : 8 2 1 — 8 2 6 . 细胞 周期调 节正控 蛋 白有 细胞周 期蛋 白( C y c l i n ) 和细 胞 激 酶抑 制 剂 的研 究进展 l 周期蛋 白依赖性激酶 ( C D K) 等若 干种 。而 C D K是一类重要的 [ 5 ] B a n e r j e e R, R a c h i d Z , M c N a me e J , e t a 1 . S y n t h e s i s o f a p r o — r u g d e s i g n e d t o r e l e a s e mu l t i p l e i n h i b i t o r s o f t h e e p i d e r ma l 苏 氨酸 、 丝氨酸 的蛋 白激 酶 , 通过与 C y c l i n结合的复合形式 出 d g r o w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a n d a n a l k y l a t i n g a g e n t ; a 现。它有助于激活 C D K, 进行底物磷 酸化 , 并驱动 细胞周期各 o v e l t u m o r t a r g e t i n g c o n c e p t『 J ] . J M e d C h e m, 2 0 0 3 , 4 6( 2 5 ) : 项 进程 , 从而引起 细胞的生长 和增生 。有研究表 明¨ 引 , 9 0 %以上 n 5 46- 55 51 . 肿瘤有 C D K过 度表达的状况 。故设想若抑制 C D K, 可有效地 5 6 】 李文赘, 张磊 , 李福龙 , 等. 抗肿瘤细胞周期蛋 白依赖性激酶抑 阻止细胞的增殖 , 进 而促进 细胞 的分化 、 成熟 , 加速细胞 凋亡 , f 达到对肿瘤进行靶 向治疗 的 目的I 6 1 。鉴 于 C D K在调控肿瘤 细 制剂的研究进展『 J 1 -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 2 0 0 9 , 3 0 ( 3 ) : 1 1 3 — 1 2 0 . 胞 增生与死亡中所起 的关键作用 , 通过抑 制 C D K治疗肿瘤成 『 7 1 崔永梅 , 南发俊 . 生物 电子等排原理在 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 为近年来抗 肿瘤 药物开发的热点之一 。已经研究 并加 以使用 中的应用l J 1 . 生命科学 , 2 0 0 6 , 1 8 ( 2 ) : 1 6 1 — 1 6 7 . 8 1 商 火. 盘点 2 0 0 7年 全 球 批 准 ��
得力生注射液联合抗肿瘤药物多种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综述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
Joumal of Luzhou MedicaI CoUege
第32卷
VoL32 No.4
第4期
2009
9.
巫正伟,李高峰.得力生注射液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明.现代肿瘤医学,
2006;14(11):1444
14.李旭,陈智,郑卫红,等.得力生注射液联合化疗治 疗老年肺癌的lJ缶床观察D】.现代肿瘤医学,2007;15(2):
7得力生注射联合EP方案治疗老年肺癌 李旭M等,将57例老年肺癌分为对照组(顺铂+足叶乙 甙)和治疗组(得力生+顾铂+足叶乙甙)两组,分别给予相应 治疗。对照组用DDP30Ing/m2,第1嵋天加生理盐水200111l 静滴;VP一16 60mg/m2,第1 ̄4天加生理盐水500rnl静滴;化 疗前给予5一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预防消化道反应。21天为一 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46.7%、40.O%(f哆O.05)。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两组比较,差
0200 15.
10.杨和平,宫亮,唐春兰,等.得力生注射液配合NP方 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癌58例田.现代肿瘤医学,
caJl小cridjn jn t11mor cdls D】.Biochem Pharmacol,
2005;69(5):811
3.
异有显著性(P.<O.05)。提高了化疗疗效,改善了生活质量并 减轻患者化疗毒副反应。 8得力生注射液联合CE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 刘子洋旧等对治疗组(80例)、对照组(82例)化疗方案相 同,均采用CE方案(卡铂+足叶乙甙),cBP300mg/m2,第1 天;VP一16 100mg,第1 ̄5天;每3周重复。治疗组同时配合得 力生注射液40lll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llll缓慢静滴,1 次/每天,20天为1疗程,配合化疗2吗疗程后,两组疗效比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二)各类概述及代表药物简介
1、单克隆抗体
Page 18
1986年,FDA批准了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目罗莫 那(muromonab-CD3/Orthoclone OKT3),用于预防 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从此,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 身免疫系统缺陷治疗领域,得到了有力的推广。因 能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具有高效、低毒等特点,在 肿瘤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Page 21
单 克 隆 抗 体 的 结 构
Page 22
单克隆抗体分类
抗肿瘤单抗分两类: 1)抗肿瘤单抗药物,这类药物能结合到肿瘤细胞 ,通过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胞死亡,如抗 CD20嵌合性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an)、抗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
20余年来,FDA共批准了近20个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其中有9种药品已用于肿瘤治疗。
Page 19
FDA已批准上市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商品名
阿伦单抗 倍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奥吉珠单抗 钇90-替伊莫单抗 帕尼目单抗 利妥昔单抗
靶的
CD52 VEGFR EGFR CD33 CD20 EGFR CD20
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的自身特性和肿 瘤内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
Page 6
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Page 7
传统化疗的缺点
对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 肿瘤细胞的耐药
疗效提高不明显
对某些类型肿瘤的治疗力不从心 毒副反应明显
Page 2
近代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药物化学论文-5-氟尿嘧啶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5-氟尿嘧啶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的研究进展课程名称:药物化学任课教师:班级:学号:姓名:5-氟尿嘧啶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的研究新进展摘要: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之一,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生,对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癌症显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
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强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5-氟尿嘧啶进行有效的分子修饰,以克服其缺点,提高其靶向性和选择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活性作用和减轻毒副作用,已成为当今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根据不同靶向载体,对近年来国内外各种修饰的5-氟尿嘧啶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及其抗肿瘤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5-氟尿嘧啶前药、肿瘤细胞、靶向性、新进展综述: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之一,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生,主要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1].但由于首过代谢显著且亲脂性较低,5-FU的生物利用度低,影响抗肿瘤疗效,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临床应用时引起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为了降低5-FU 严重的不良反应,提高其中肿瘤靶向性,国内外学者对5-FU进行了大量的化学修饰工作,合成了多种5-氟尿嘧啶衍生物。
其中替加氟(tegafur)、卡培他滨(caoecitabine)最具代表性,虽然它们毒性均5-氟尿嘧啶低,化疗指数较5-FU,但对肿瘤细胞无选择性,故不能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利用某些结构对肿瘤细胞的特殊亲和力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已成为当今靶向药物研究的热点。
目前,肿瘤细胞靶向性药物可根据靶向部位不同分为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肝靶向性前药、直肠靶向性前药、骨靶向性前药等。
现根据不同靶向载体,对5-FU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进行综述和介绍。
肿瘤细胞是分裂增殖失去调控的细胞,要抑制其生长而又尽量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关键在于利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别,增加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29卷第4期J O URNAL OF T HE GRAD UATES VOL129l42008S UN YAT2SEN UN I VER SIT Y(NAT URAL SC I ENCES、MEDI C I NE)200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郑晓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摘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二。
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
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
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作为药物筛选靶点,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
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 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
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
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收稿日期:2008-10-08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 i2 ki118576@sohu1co m。
黄芩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新进展
· 综述 ·黄芩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新进展董家潇1,金永生2,曹 莺1(1.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药学部,江苏苏州 215600;2.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摘要] 黄芩素(baicalein, BE)是来源于黄芩干燥根中的有效成分,在结构上属于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其中,黄芩素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它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清除自由基等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黄芩素在其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为寻找开发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芩素;抗肿瘤;机制[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11(2021)01-0009-04[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4030New advances in baicalein's antitumor effects and mechanismsDONG Jiaxiao1,JIN Yongsheng2,CAO Ying1(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Zhangjiag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600,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Abstract] Baicalein (BE) is an active ingredient derived from the roo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t is a polyhydroxyflavonoid in structure and has man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mong them,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baicalein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t exerts anti-tumor effects by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and invasion,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 and eliminating free radica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works of baicalein in its anti-tumor effects and mechanisms. It is ai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new anti-tumor drugs.[Key words] baicalein;anti-tumor;mechanism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大多数癌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
柴胡皂苷抗肿瘤综述
柴胡皂苷抗肿瘤综述刘美玲(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08药学<2>班,200821051,江苏省,盐城市,邮编:224300)摘要: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柴胡皂苷(saikosaponin, SS),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分为SSa、SSb、SSc、SSd、SSm、SSn、SSp和SSt等数种,一般认为SSa和SSd为其有效活性成分,而尤以SSd的药理活性最强。
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有关SSd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其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柴胡皂苷; 抗肿瘤药(中药); 作用机制; 综述正文:1 免疫调节作用早期的研究报道,从狭叶柴胡中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S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随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S可诱发巨噬细胞聚集、增加巨噬细胞的任意游走、激活吞噬,并且可以通过刺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Sd在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每一阶段均可调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且部分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某些功能来活跃体内免疫淋巴细胞的功能而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
Kumazawa等[1]研究发现,腹膜注射绿脓杆菌引起感染的小鼠,在感染前1天给予SSa和SSd,可明显提高小鼠的非特异性抵抗力,SSd的代谢产物柴胡皂苷元d也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
参与这一作用的效应细胞可能是巨噬细胞,因为巨噬细胞是这一过程中腹膜内最早出现的细胞,且腹膜内巨噬细胞的胞内杀菌活性明显提高。
SSd本身没有促有丝分裂作用,但它可降低脾细胞对T细胞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增加脾细胞对B细胞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提高体外绵羊红细胞免疫后抗体IgM溶血空斑试验数量,以及增加小鼠脾细胞在免疫前后对T或B细胞促有丝分裂素的增殖反应[2]。
SSd还可显著提高绵羊红细胞免疫后小鼠巨噬细胞的扩展能力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由乙酰肉豆蔻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 PMA)刺激产生的化学发光作用和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呈剂量依赖性增长,表明SSd可活跃体内免疫淋巴细胞功能而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3]。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抗肿瘤临床应用概况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抗肿瘤临床应用概况摘要:中成药制剂复方苦参注射液主要用于肺癌、肝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有效的减轻化疗副反应,减轻患者癌痛的功效。
本文主要对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抗肿瘤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毒副作用;癌痛苦参为豆科苦参属植物,我国中医将其应用于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的治疗。
从苦参中分离的主要代谢产物包括生物碱和黄酮两大类,生物碱主要为奎诺里西汀类,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氧化槐根碱、槐定碱等,含量最高的为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是目前公认的苦参药材的活性成分。
众多研究表明,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肿瘤、抗炎、抗心律失常、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
因此,苦参类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复方苦参注射液又名岩舒注射液,由苦参和白土苓提取精制而成,富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生物碱,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抗乙肝病毒、抗炎、抗过敏等方面。
本文就近年来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抗肿瘤研究及应用综述如下。
1 抗肿瘤作用苦参碱具有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在肺癌患者的化疗中,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增强化疗的疗效,使患者近期受益。
庞东生[1]将 62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P 方案,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P 方案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
目前,胃癌的化疗在临床上尚无统一的一线方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肿瘤,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近期疗效,而且还能减少化疗所产生的毒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尹莉[2]通过纳入 1004 例患者荟萃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改善率、白细胞减少率等均优于单纯化疗。
国内学者的大多数研究均肯定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提高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减毒、改善肝功能等作用,但肝癌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期短,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能否延长生存期等问题,目前报道较少,仍需大样本实验进一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II.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烷化剂:氮芥、 环磷酰胺
金属铂类:顺铂; 抗生素:阿霉素
奥沙利铂、 紫杉醇、
卡培他滨等
靶向药物: 替尼类、单抗类
1940-50s
1970s
1990s
2000s
2011年《新编药物学》(第17版)收编的抗肿瘤 药物通用名药98个,将其按来源及结构分为6个大 类。
上海罗氏
3.30
5.35
18.63
4.54
6.51
4.46
87.77
3.87
17.31
市场份额 (%) 9.15 8.39 5.50 5.30 4.56 4.54 4.28 3.63 3.57 3.09
肿瘤 肺癌 胃癌 乳腺癌 肝癌 结肠癌 直肠癌 食管癌 膀胱癌 胰腺癌 脑肿瘤
城市
发病率 (1/10万)
构成(%)
49.19
19.25
肿瘤 胃癌
26.64
10.43 食管癌
23.65
9.26
肝癌
22.73 15.10 13.30 11.73 7.40 6.92 5.97
8.90
肺癌
5.91
乳腺癌
5.21
1
紫杉醇
植物类
南京思科44.3%、施贵 宝19.8%、新基10.6%
9.61
11.44 19.01
2
多西他赛 植物类
恒瑞35.7%、赛诺菲 30.6%、齐鲁17.1%
9.73
10.49
7.81
3 培美曲塞 抗代谢
豪森32.3%、齐鲁 31.6%、礼来28%
4.77
6.88
44.32
4 奥沙利铂
铂剂
Thissen34.8%、恒瑞 28.7%、赛诺菲18.3%
膀胱癌 卵巢癌
5.60
2.39
胰腺癌 胰腺癌
4.46
1.91
白血病 食管癌
4.08
1.74
淋巴瘤 子宫癌
3.82
1.63
脑肿瘤 脑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 胞失去基因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 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 和恶性两大类。
病因
内在 因素
• ⑴ 遗传因素
• ⑵ 免疫因素 • ⑶ 激素因素 • ⑷ 性别和年龄因素 • ⑸ 种族因素 • ⑹ 精神因素 • ⑺DNA损伤修复能力
外在 因素
• ⑴ 化学致癌因素 • ⑵ 物理致癌因素 • ⑶ 生物致癌因素
◦ 手术治疗 ◦ 化学药物治疗 ◦ 基因治疗 ◦ 生物治疗 ◦ 放射治疗 ◦ 光动力治疗
直肠癌
4.59
结肠癌
2.90
胰腺癌
2.71
鼻咽癌
2.34
宫颈癌
农村
发病率 (1/10万)
构成(%)
50.74
21.69
男性 肺癌
女性 乳腺癌
43.71 36.33 33.52 7.92
18.08 15.53 14.33 3.39
胃癌
肝癌 结肠/直肠 癌 食管癌
肺癌 结肠/直肠 癌
胃癌
肝癌
7.07
3.02
他莫昔芬 美司钠、昂丹司琼
平消胶囊 顺铂、奥沙利铂、卡铂、亚砷酸、替加氟、门冬酰胺酶、
亚叶酸钙、维A酸
I.国际抗肿瘤药市场情况 II.中国抗肿瘤药总体市场情况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419
100
0 2007
622
494
524
560
亿美元
2008
2009
2010
2011
据IMS统计,抗肿瘤药自从2007年超越降血脂 药后,一直是全球医药市场的领头羊!!
6.28
6.625.515 Nhomakorabea康艾
中药
吉林长白山制药
4.32
5.70
31.94
6 卡培他滨 抗代谢
上海罗氏
4.92
5.68
15.45
7 利妥昔单抗 单抗
上海罗氏
4.51
8
吉西他滨
抗代谢
豪森49.5%、礼来43%、 誉衡4.1%
4.26
9
替吉奥 抗代谢
鲁南56.6%、恒瑞 17.1%、大鹏17%
2.48
10 曲妥珠单抗 单抗
序号 1 2 3 4 5
6
药品分类
数量
代表药物
烷化剂 抗代谢药 抗肿瘤抗生素 植物碱及其衍生物
16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卡莫司汀
16
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培美曲塞、氟尿嘧 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
10
表柔比星、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霉 素
12
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羟喜树碱、 长春地辛、长春瑞滨、替尼泊甙
2012年版国家基药目录首次增加抗肿瘤药类别,其中包 括26个化药和1个中药。
类别 烷化剂 抗代谢药 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植物成分药 抗肿瘤激素类 抗肿瘤辅助药 中药 其他
药品 司莫司汀、环磷酰胺、白消安 甲氨蝶呤、硫嘌呤、阿糖胞苷、羟基脲、氟尿嘧啶 丝裂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紫杉醇、高三尖杉酯碱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208.2 254.5
315
587.4 501.5
405
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亿元
国内抗肿瘤药市场以传统药物为主
传统化疗药
激素
抗体
小分子靶向
排 名
药物名称
分类
前三位公司份额
2011(亿元)
2012(亿 元)
增速 (%)
肿瘤的定义、病因及治疗
肿瘤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 最严重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 10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700多万人死于癌症, 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
在我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亡人数约为 130万。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抗肿瘤激素 铂类及其他
15
戈舍瑞林、亮丙瑞林、来曲唑、他莫昔分、 甲羟孕酮、甲地孕酮
卡铂、奥沙利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
29 厄洛替尼、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贝 伐单抗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基 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 的西药抗肿瘤药由细胞毒药物、激素类药物、辅助 及其他药物3大类组成,共80个通用名药物,抗肿 瘤中成药及辅助用药共34个药物,合计114个药物。 比2004年版医保目录增加了8%。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商品名 美罗华 赫赛汀 安维汀 格列卫 雷利米得 力比泰
万珂 爱必妥 希罗达 特罗凯
通用名 利妥昔单抗 曲妥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 伊马替尼 来那度胺 培美曲塞 硼替佐米 西妥昔单抗 卡培他滨 厄洛替尼
公司
罗氏 罗氏 罗氏 诺华 新基 礼来 武田、强生 施贵宝、默 克 罗氏 罗氏
2011(亿美 元)
64
2012(亿美 元)
71.4
56
62.7
56.4
61.4
46.6
46.8
32.1
37.7
24.6
25.9
18.6
22.4
18.5
19
14.4
16.2
13.3
14
增速(%) 11.6 12.1 8.9 0.3 17.4 5 20.2 2.9 12.5 4.7
罗氏独霸天下!!!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