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与归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几个基本概念:1、知觉…
2、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不能解释则产生新的图式。图式是一种网络,是知识经验的网络,是知识经验,图式不是图。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几个概念
1、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初次印象:又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4、中心品质模式: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区别:形成是信息输入,是对他人的感觉,管理是信息输出,是让他人对自己如何感觉
印象管理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社交的技巧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大多数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面具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归因
一、概念: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是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和外因:
行为内因: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努力程度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行为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
外归因(情境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
综合归因: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内因稳定,外因易变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因素的归因,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较可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测。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控制事情的发展和结果。
外控者:生活中多数事情的不是个人能控制的,相信命运、机遇,个人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责任。
四、归因的原则
1、不变性原则:人们归因时,通常会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创始人:海德;
2、折扣原则:如果同时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研究者:凯利
3、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人们归因时涉及的因素:归因的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考虑的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
2、共同性信息: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角色与处境不同,对行为原因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领导与被领导)
2、自我价值保护: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狡辩
成败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减少对失败的责任
竞争条件下:他人的成功处归因,减小对他人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他人失败内归因
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倾向,这种倾向称之。
3、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英雄的作用
4、时间因素: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第二课社会动机概述
一、几个概念(社会动机是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引起、推动、维持、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走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
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二、动机过程:需要(新的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与调节功能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