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分界

合集下载

科学和伪科学的几点区别

科学和伪科学的几点区别

科学和伪科学的三个区别要点“伪”在汉语里不仅仅是“假”的意思,往往还有“假冒”的含义,比如:伪科学,不仅仅是指假的科学,通常还打扮成科学的样子,和伪君子假冒成君子一样,不小心还以为是君子。

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恶就在于此。

正因为为科学的假冒性、欺骗性,善良的人们出于对科学的信仰,特别的容易上当,因此造成的危害更大。

有学者总结,伪科学是极端危险的:?渗透入政治,以人种纯化的名义为暴行辩护?渗透入教育,驱走科学和理性?在健康领域,导致了成千的不必要的死亡和痛苦?渗透入宗教,产生狂热,偏狭和圣战?渗透入媒体,使选民难以获得真实的公共信息(对此,深有同感,因工作关系,见过太多的案例。

)区别一个事物真假最确切的办法是更多地了解真的事物,同时将之与假的并列一起,通过对比,真假立判。

要区别科学与伪科学,对什么是科学必须要有所了解。

但世界纷繁复杂,学科众多,知识浩如烟海,了解科学不是简单的知道科学事实,比如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地球的年龄,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而是需要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方法,比如证据的尺度,试验的设计,可能性之间的权衡,假说的验证,理论的建立、正确的逻辑推演、、、、、、所有这些方法使我们面对层出不穷的事物(特别是极具伪装性的伪科学)时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符合科学的结论。

科学的方法是最根本的,但还嫌少许复杂,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方法供我们加以区别呢?有的,下面提到的一些特征,如果某事物仅有其中的任何一项即应该引起怀疑和警惕:一、科学既有历史性,又有发展性。

即现在的某个理论(产品、现象)你都可以往回找到他的历史,他不是凭空而来的。

比如,现在的智能移动电话,它的前身是上一代的数字移动电话,再前身是模拟移动电话,再往前有固定电话、有电报作为它技术的起源、、、、、、你不断往前找,总能找到它的起源,它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再比如飞行器,人类首先在大气层内飞行,然后突破大气层往外,先到月球、再到火星、、、、、、由近及远,一步步向太空发展;相应的亚音速、超音速、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这一系列的理论不断进步、逐步发展。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的初步探讨

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的初步探讨

摘要: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是当代应用范围很广的词,弄清它们的含义及其相互区别对科学研究及发展特别对社会的文明进步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三者的简单梳理,阐明它们的特征,表现与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一些人感到了担忧,甚至开始出现反对科学的思潮。

这些反科学主义者一味低毁科学,否定科学的一切价值,指责几乎所有的那些重视和倡导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观点,并以一种完全否定的立场和态度批判这些观点,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气功治病理论、国内某些道士的鼓吹的辟谷养生理论等。

反科学与伪科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最终危及到国家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危及到两个文明的建设,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不能任其发展因此,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对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有清醒的认识。

现在,我们对科学与反科学,伪科学作个初步界定一、科学什么是科学?从各种著作文章中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答案,难以计数。

辞海对科学的解释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

英文“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这是“科学”一词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第一,科学有客观具体性,即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物质运动,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和规律。

第二,科学具有社会性,即所有的科学实践,科学理论,都是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在人类社会中接受检验,并为整个社会服务。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科学和伪科学怎么区分?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科学和伪科学怎么区分?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科学和伪科学怎么区分?希望田野6102-05 23:39一、通俗地讲,科学就是各种客观存在(现象、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规律(或者说是变化原因)。

这个规律是客观的,不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即对一个观察对象,不能张三一套说法,李四又一套说法,如果张三李四的结论都正确的话)。

发现和掌握了这样的本质规律,就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正确地处理同类的问题。

例如,人们早就观察到木头(个別红木除外)能浮于水上,而石头铁蛋入水即沉,金属容器如果壁不是太厚的话也能浮于水上(青铜器大鼎则不行),于是人们就总结出了经验,编木筏或竹筏渡河(但不会用铁棍作筏子)。

编木筏渡河是不是叫做科学?不是,那只是经验。

真正能称之为科学的,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原理,即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量,这个浮力原理,就是客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或者本质规律。

发展和掌握了这样的规律,相应的理论学说(包括建造铁甲船)才能称之为科学。

又如,古人早就观察到了日全食这种现象,但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准确的说是规律)不知道,于是就猜测为天上有条狗 ,叫天狗 ,是它把太阳吃了,叫做天狗吃日头。

这样的主观推断、假说(或者说臆想),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如果“天狗吃日头”理论的创建者承认自己的理论是假说,这倒没什么;但如果他硬是把自己的这套说法说成是科学,谁不信就跟谁急眼,那么他的“理论”就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

二、科学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独立于各种学科之外的工具,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人们发展和掌握的客观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不论你是否发现了它,它都在那里。

浮力原理在阿基米德出生之前就存在了,即使阿基米德没有发现浮力原理,这个原理也亦然存在。

怀疑探索者科学达人02-05 15:26如果一再按照标准的,一本正经的,用术语堆积的解答,大家看了也不会感兴趣,我干脆就是口语做解答吧。

首先说一说,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

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分界

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分界

2001年2月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1第10卷第1期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Social Sci ence)Vol.10No.1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分界阎平(西安石油学院社科部,陕西西安710065)摘要:伪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打着发展科学、提出新的科学假说的旗号欺骗群众。

科学假说所具有的假设性的特点,也给伪科学留下可乘之机。

本文从科学假说和伪科学与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检验三方面的关系,分析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从三个方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我们与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关键词:科学假说;伪科学;分界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1)01-0058-02科学假说是人们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

伪科学的歪理邪说,常常利用科学假说具有假定性的特点,打着发展科学、提出新的科学假说的旗号欺骗群众。

从理论上分清科学假说与伪科学的本质不同,对我们在坚持科学创新的同时,又能防止伪科学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会提出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凭感觉、凭常识就可以看清楚,用不着再探讨。

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会看到这二者的区分并非易事,有一些被我们视为显而易见的常识仍需要加以仔细分析。

这种分析中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决定了我们与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科学假说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它是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思维形式。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但客观事物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一部科学发展史,可以说是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当出现了用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科学家会对新事实作出猜想性的说明;当把某一理论推广到原来适用的范围之外,对其它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为解决新旧观测事实之间的矛盾,也会提出假定性的解释。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分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问题。

近百年来西方科学哲学主要研究了四大问题:第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第二,科学发展的模式;第三,科学理论的评价;第四,科学发展的未来。

其中,分界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三个问题。

时至今日,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陷入困境。

有人打着科学的幌子,把科学论与宗教、文学和巫术等混为一滩。

认为凡是无法用科学证明的一些结论和理论就是伪科学。

什么是科学?前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什么是伪科学?有人认为,伪科学就是指把没有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

例如,营养学的确是一门科学,但是许多人打营养品的广告正是利用营养学的幌子。

我们都知道人体需要诸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如果营养素缺乏身体就会出现故障。

许多科学实验都验证了这一点。

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保健品的功效远没有它们的广告吹得那样神,我们的身体也并不像它们的广告宣传的那样需要这些保健品。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是个历史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了。

三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第一、是否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假说甚至所宜称的实验结果,都持某种有理由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挑剔、自我批判的过程。

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

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

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魏屹东(山西大学哲学系,山西太原030001) 近年来在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讨论中,科学指的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且常常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同。

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对于科学,人们的理解不外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人们对它的理解主要有四:1.实证知识论从认识的结果看,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美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版)对科学的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看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系统化的这样一种知识”。

德国百科全书的解释为“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的总和,……或是在总体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

我国《辞海》和《自然辩证法词典》中解释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系统知识,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2.知识进化论从认识的过程看,科学是一种人类知识不断积累与深化而获得规律的过程。

日本世界大百科词典称“科学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是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现在还在继续积累的认识成果,即知识总体的总和和连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

原苏联大百科全书解释为“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3.反映论从认识过程和结果看,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反映。

英国新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按在自然界的秩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意义的认识。

”法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科学是通过揭示现象之中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之基础的认识论。

”4.文化现象论从文化大背景去看,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心智(理性)现象、语言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特有的现象。

以上四种观点远没有穷尽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仅是对科学这一整体现象(或活动)的不同侧面的解释和说明。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划分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划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的划分摘要: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关键词:伪科学,科学,界限1.伪科学家通常表现的十分可靠,但是对他们的引用的事实或者数据做进一步的检验,就会发现这些事实被歪曲或者被曲解了,或者是脱离了具体的环境,或者是偶然发生的,甚至是捏造的。

当然,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在《巴尔的摩事件》这本书里,科学史家Daniel Kevles 清楚地说明了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下,检测一个欺骗性的信号是很困难的,这是科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独立的调查委员会详细检查了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的实验室的相关记录,发现了大量的错误(mistakes)。

但是委员会认定这不是Baltimore的过失,因为那些错误是随机的,非定向的。

2、通过这些资料是不是会得出相似的结论?伪科学家有脱离事实的习惯。

水成论者(相信诺亚洪水科技解释众多地貌形成的神创论者)一贯蛮横做出与地质科学没有关系的的主张。

当然,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也经常脱离数据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思想。

康奈尔大学的Thomas Gold以激进主义思想闻名,但是在其他科学家看来,他的主张并非毫无道理。

例如Gold认为,石油根本不是一种化石燃料而是地下深热生物圈(由地壳深处的微生物组成)的副产品。

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学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的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

对没有能力理解或验证的人讲科学,应该叫启蒙教育,多用于在儿童还不知道基本科学验证方法的时候讲述科学知识。

这不适用于理论交锋之时,此时主要讲证据。

学校的教材才是经得起推敲和实验证明的标准的科普读物。

迷信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或多或少的迷信权威、专家,不经验证而相信。

所以迷信不可怕。

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学和假科学。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

这是科学的内涵。

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

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对人类来说首次揭示出客观实际事物本来面貌的内容是科学发现;变革现实使它产生从未有过的客观实际是科学发明;按照客观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与客观规律进行的思考是科学思考(逻辑思维);运用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与问题是科学分析;依据科学分析作出的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决策是科学决策;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思考,看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什么样的客观实际,能否创造出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这种态度是科学态度。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边界的确定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界线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将首先回顾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与非科学界定的不同观点。

接着,文章将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分析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只有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也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在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探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严谨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和数据的准确性;实证性则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可观测和可验证的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可重复性则要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相比之下,非科学则缺乏这些特点。

非科学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它们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者其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非科学并不排斥主观性和个体经验,其知识来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信仰或权威。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划界问题。

虽然人们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形而上学解答,但是瑞典科学哲学家图奥梅拉在其代表作《科学、行动和实在》的第十章中,还是力图尝试找到一些标准,来刻画科学的本性或科学研究活动及科学方法的特征,把科学与伪科学加以区分。

首先,科学的客观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研究领域的客观性:科学审查实在的事物,它们是石头、动物、电子和历史文献。

其二在于科学至少在主体间性方面是客观的,科学探索的行为者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探索的促动背景是由它们的共同态度(或共同意向、共同需要和共同信念)形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的特异希望和想法形成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至少必须原则上是彻底开放的,这个特征也包括(至少在原则上)可重复性的要求,例如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尽管可重复性的严格内容是有争议的,但是一些有关的可重复性依然应该加以坚持。

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批判性。

科学的批判本性并没有对所有的预设放任不管,而是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怀疑的态度。

在科学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脱批判的武器,预设、概念、理论和假设、理论推导、实验装置和实验设施、从数据引出的结论等等都要受到无情的批判和严格的审查。

不用说,一切批判和怀疑也以它自己的背景假定为基础,但是这些假定能够修改和变更。

与科学的批判本性相关,科学也具有可检验性。

所谓可检验性,特别指的是经验可检验性(该性质依赖于探索领域)科学方法相对于进入理论形成的思想而言是极其宽松的,容许大胆的、可能靠不住的思想存在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不要压制科学的创造性,容许所有的花都开放,但是,必须把理论和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和可以证伪的)要求加于其上。

可检验性仅仅是间接的,它建立在大量辅助假设的基础上。

但是理论容许的检验越严格,则理论越好。

如果科学不满足可检验性的要求,它就不会再生产和发展,就会变得僵化,乃至转化为伪科学。

批判性和可检验性与自我矫正性密切相关。

自我矫正性是科学方法的一个主要特征。

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概念辨析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出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进而对其剖析,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随之而产生的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等严重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认识,那么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呢?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没有功利性、有可证伪性。

科学不等于技术,科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非科学——不是科学,但并不一定是错误的。

是指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

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

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

但是,如果它们被当成科学来发展和应用,那么最终会损害这些被当成科学的非科学自身。

反科学——认为科学有邪恶的一面。

表达的是一种怀着批判的态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精神。

科学一定会是人类进步吗?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怀着质疑的态度。

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科技的进步人类丧失了很多能力等等,这都应该是人们重新反思科学对于人类的意义。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自近代科学以来,常常出现利用划界问题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比如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 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提出决 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迫使大批科学家入狱。 “伪科学”
非科学特点
非科学按其完备程度及其与科学密切的程度可分为系统性非科学和非系统 性非科学。 前者如形而上学和宗教具有较完备或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具有科学的部分特 征如理性和逻辑性,与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促进科学 的一面,又有阻碍科学的一面。 后者如神学、灵学、占星术和迷信等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的特征,其体系一般 也不完善,远离科学而靠近愚昧,与科学完全对立。因而有必要作区分。但需澄 清的是,非科学还不是伪科学,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伪科学,当且仅当它冒充 科学时。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动科学院B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科学不同于其他非科学的观念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或者说是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许多相 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意识形式 更容易区别,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总结
显而易见,知识体系论从静态对自然科学进行描述,不足以反映自然科学的本 质。探索活动论从动态对自然科学进行考察,关注的仅是其认识过程,而忽视其 作为知识的一面。 工具论将自然科学当作应付环境的工具,仅注意到其功利的一面,是典型的实 用主义。约定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突出了其主观性、非理性和社会性的 一面,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信念论关注人的精神方面,将自然科学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与宗 教的信仰方式没有多少区别,因而不可取。 概言之,科学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 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 逻辑性等特征,并通过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 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对科学、反科学、伪科学三者关系的梳理-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对科学、反科学、伪科学三者关系的梳理-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对科学、反科学、伪科学三者关系的梳理-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 科学是我们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有力保障,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文明提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辩证的看,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会产生他们的对立面,科学的对立面就是反科学、伪科学。

自从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反科学和伪科学也就应运而生,科学注定不会轻松自由的存在,它要不断的同非科学做激烈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才会越发犀利,不断进步,用自身的发展来击破所有质疑。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坚决反科学与伪科学,还原一个真实的科学,并以此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科学; 伪科学; 反科学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这三个词应用的范围很广,但究竟它们的确切涵义如何,对此现代人可以说是非常含混的。

要辨别三者,需将它们区别开来,首先就涉及到科学的界限问题。

只有搞清了什么是科学, 那么反科学、伪科学的含义就清楚了,容易理解了。

因此,关键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科学什么是科学?对此哲学家们早就有了汗牛充栋的鸿篇巨着。

但是对于常人每个人都对科学持有各自不同的印象。

有的人认为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也有人认为科学是追求真理的阶梯,同时也有人认为科学是少数人的霸权,更有人认为科学是毁灭人性的元凶。

中立的人可能认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在具提供好处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

反科学什么是反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反科学历史悠久。

当科学处于原始形态时,反科学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宗教科学人生观。

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被歧视为制造空洞预言的人。

中世纪时代,自然科学同科学家们一起被送上了绞刑架。

近代,科学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也成为反科学的敌对对象。

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反科学带上了色彩,反科学主义者坚决主张一切与科学有关系的社会现象都应成为被研究的对象,否认科学方法可以成为提示社会运动规律的有效工具。

伪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最简单地说当然就是真科学的反面,也就是说它和真科学是对立的。

04 第四讲 科学划界问题——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之分

04  第四讲 科学划界问题——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之分





5月27日,美国公民自 由联合会(ACLU)提出 上诉; 原告方认为,“590法 案”违犯了联邦宪法 第一修正案中国家与 宗教相分离的有关条 款。


被告方则认为,“590法案”并没有支 持或偏袒任何一个宗教派别。 “创世科学”与“进化科学”是关于 起源问题的两个不同的科学模型。

“创世科学”的科学模型
②用鼻认字
1980年初,发现辽宁本溪人张宝胜能用鼻认 字,6月,该市科协组织对张的测试,肯定了 他的功能。后又发现他能作人体透视。
③特异功能、气功热
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特异功能的宣传开始 改头换面,与气功联系在一起。认为‚气功‛ 可以开发‚特异功能‛,于是掀起了气功热。
某著名科学家发表文章,认为‚中医、气功 和人体特异功能的统一,可能引起医学的革 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引起整个科学的革 命。……那是翻天覆地的事,是科学要整个 改变面貌,整个世界也会大大地向前发展。”
美国“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 (20世纪) ‚美国的反进化论运动不只是 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表现,也 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愚昧无 知者的反科学运动! 不同的科学观念或科学划界标 准在特定社会、政治和文化背 景下的直接碰撞!‛
这场争论始终贯穿着 “科学是什么或科学 不是什么?”这一主 题; 这场争论导致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国 家法律禁止或捍卫一 个具体的科学理论。


“进化科学”的科学模型

“进化科学”是指进化的科学证据以及从这些科学 证据中得出的推论。 (1)宇宙从无序的物质中通过自然过程产生,生命从 非生命中通过自然过程产生; (2)变异和自然选择足以使较早时期的低级生命种类 发展出现有的所有生命类别;

识别科学与伪科学的十条标准

识别科学与伪科学的十条标准

识别科学与伪科学的十条标准美国科学史学家迈克·舍尔梅尔在会上作了“辨别真理与谎言界限”的发言。

该发言的文稿被刊登在2001年第10期《科学美国人》杂志上。

以下是该文的摘要。

如何辨别真理和谎言?怎样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当我们在报刊上看到不同寻常的假说或者是发明时,如何区分是真正科学领域新的突破还是假学者的臆造呢?美国科学史家迈克·舍尔梅尔提出十个问题,十条标准。

也许,对您能有所帮助。

l、对发明人的发明能相信到什么程度?只要对伪科学理论进行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事实与数据被歪曲,断章取义甚至粗制滥造。

当然,在一般的科学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错误,但是在伪科学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有意识的歪曲事实的迹象。

信与不信还与研究者的声望和名气有关。

比如,美国著名的地球化学家托马斯·果尔多的一种假说,他认为,从久远的过去以来,地球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而它们又在不断地形成,这源于地球深处地质层中存在着的微生物。

他的同事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一假说,但是果尔多是以许多著名发现而著称的,所以没有人认为他是冒牌学者或者是骗子。

2、审视发明人是否经常有“伟大的发现”?一个人在工作中具有太多的“伟大发现”是不能不引起怀疑的。

3、新发现是否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可?当其他专家对新发明进行鉴定时,假发明是得不到认可的,他们只能得到与发明者观点一致的人的认同。

典型的事例是所谓的“冷核聚变”的发明。

4、新发明能否置身于世界复杂的情景中?应该把新发明或者是某一种新假说,都放到我们对这些问题所具有的认识中的大环境中去进行观察。

所以,当出现了关于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建于一万多年前掌握了“高级知识”、而后又消亡了的无人知道的文明社会的假说时,我们不妨要问一下:这个消亡了的文明社会的其他痕迹在哪儿?艺术作品、器械、服饰、劳动工具又在哪儿?任何一种文明社会总会产生垃圾和废弃物,这些东西又在哪儿?5、假说发明人是否找到过推翻自己假说的方法或者只是挑选了对自己假说有利的依据?科学需要经常的多次的检验和再检验,重复的实验和测试,其中包括一些互不相关的质疑。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界定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界定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界定摘要:近些年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如火如荼的讨论中,科学指的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常常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为一谈。

本文从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概念、特点及异同出发,利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三者的界定。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界定引言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揭示自然界客观规律方面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举世公认。

在价值判断上,已把科学作为真理、先进、文明、正确的代名词。

因此,迷信科学、崇拜科学的唯科学思想也应运而生。

持此论者不考虑非科学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些领域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的条件限制,偏激地认为科学对人类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最有益的。

在他们看来,既然科学是最有价值的,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只有科学方法才是具有普遍效力的,既而推出,凡是不能放到科学方法的手术台上解剖的事物、现象和领域就是应该批判和改造的。

正是受这种荒谬的思维逻辑的影响,才使传统文化的一些领域,典型的如中医,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在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后,我对科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经过认真的反思,现对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做一个浅显的探讨。

1 科学关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不仅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还涉及伪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以及大科学的难题。

若要给科学以严格而准确的定义,或正确回答并界定上述问题,需对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些必要的介绍、说明及评判。

首先,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

同样用以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科学只是其中被事实证明为有效的一种。

其次,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再次,科学的不一定必然正确,不科学的也不一定必然不正确。

但是科学追求正确,而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的结论接近正确的可能性要比非科学方法要大得多。

另外,科学=逻辑+实证。

逻辑用以概测其可能性,而实证用以确定结论。

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这个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2月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1第10卷第1期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Social Sci ence)Vol.10No.1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分界阎平(西安石油学院社科部,陕西西安710065)摘要:伪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打着发展科学、提出新的科学假说的旗号欺骗群众。

科学假说所具有的假设性的特点,也给伪科学留下可乘之机。

本文从科学假说和伪科学与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检验三方面的关系,分析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从三个方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我们与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关键词:科学假说;伪科学;分界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1)01-0058-02科学假说是人们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

伪科学的歪理邪说,常常利用科学假说具有假定性的特点,打着发展科学、提出新的科学假说的旗号欺骗群众。

从理论上分清科学假说与伪科学的本质不同,对我们在坚持科学创新的同时,又能防止伪科学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会提出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凭感觉、凭常识就可以看清楚,用不着再探讨。

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会看到这二者的区分并非易事,有一些被我们视为显而易见的常识仍需要加以仔细分析。

这种分析中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决定了我们与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科学假说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它是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思维形式。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但客观事物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一部科学发展史,可以说是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当出现了用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科学家会对新事实作出猜想性的说明;当把某一理论推广到原来适用的范围之外,对其它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为解决新旧观测事实之间的矛盾,也会提出假定性的解释。

科学假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解释是一种试探性的看法或猜测性的说明。

这种试探和猜测往往是在科学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

在未来它可能被基本确证并经修正完善后成为理论,也可能在未来被证伪而淘汰。

例如,在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过程中,经历从古希腊对原子概念的直观性猜测,到卢瑟福的核原子模型,再到现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的不断否定、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伪科学首先是非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招摇撞骗,进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或经济目的。

科学假说在科学理论建立过程中的不可缺少和其具有假定性的特点为伪科学的歪理邪说提供了可能利用的机会。

科学假说是试探的、猜测的、甚至是可错的。

伪科学的贩卖者正是利用这一点将自己的歪理邪说混入大胆探索、发展科学的队伍之中。

科学家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具有试探和猜测性的假说,与伪科学的歪理邪说有哪些本质区别呢?在分析之前,我们要强调的是区别肯定有,但非常容易混淆。

首先,我们从科学假说和伪科学歪理邪说与已知的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的区别。

传统的说法是科学的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

哪收稿日期:2000-11-20作者简介:阎平(1957-),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学院社科部,哲学专业副教授。

##58怕只有一件事实和假说相矛盾,这个假说也应该被修改甚至被摒弃。

是否与已知科学事实相一致这一点一直被视为区分科学假说与幻想,真科学与假科学的首要标准。

我们权威的科学技术哲学教科书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常识和直觉也告诉我们这一点很明白也很重要。

这一标准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伪科学常常正是利用这一点用虚假、歪曲的事实欺骗群众,进而达到混入科学假说行列的目的。

所以在坚持这一标准时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

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则是主观的。

对同一客观的事件,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合理而描述为精确的科学事实,也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不合理而描述为粗糙的乃至歪曲的事实。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为地设置障碍造成对事实的虚假描述。

有的伪科学贩卖者甚至利用魔术表演中常用的障眼法来欺骗观察者,而我们不少善良的群众在/眼见为实0的常识指配下,对看到的许多虚假表演信以为真,成了伪科学的受害者、传播者。

在科学事实的获取过程中我们不应忘记:客观事件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区别,但经过主体收集整理的经验事实则存在着可错性,甚至人为的虚假性。

所以我们在搜集、整理科学事实的时候,要坚持科学事实获取过程的公开性、可重复性,以减少经验事实的虚假程度。

当然这只能是尽量减少。

科学事实形式的主观性以及伪科学孳生土壤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我们在科学事实获取中减少污染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长期的。

其次,我们从科学假说和伪科学歪理邪说与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来看二者的区别。

一般说来,科学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例如,现代科学拒绝研究任何形式的永动机方案,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普遍成立的能量守恒定律。

但这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来说。

科学史表明,在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科学理论,后来被否定的例子很多。

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心说开始被看作邪说,而地心说是正统的经典,但科学的发展却无情地打破了许多人的信念。

伪科学的贩卖者最喜欢利用这一点,千方百计使人们相信,今天他的邪说虽与科学基本理论相悖,但明天会乌鸦变凤凰,邪说成科学。

谁敢不同意他的歪理邪说,就反告你思想保守、阻碍科学发展。

我们承认在这点上反击伪科学的进攻是很困难的,但也并非无标准可依。

当假说与已有的理论相矛盾时,首先应当怀疑假说,对它进行检查。

但是,如果新的科学事实不断支持假说,就预示着新假说对旧理论的突破。

这里强调新事实的不断支持,如果搜集的事实零零星星、半遮半掩、不可重复,它们的份量是很轻的,不足以动摇已有理论的地位。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旧理论让位于新假说是一个需要反复证明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不同态度最能区分真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的任务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造福人类;而伪科学却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目的。

如果一种假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可能代替已有的理论,科学家的常识和良知会告诉他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在学术范围内进行争鸣,任何急功近利地随意扩大实验范围、传播范围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伪科学的传播者们在这一点上的急功近利、不负责任常常表现得极为突出。

第三,我们从可检验性原则来看科学假说与伪科学歪理邪说的区别。

科学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

不可检验的假说是非科学的。

举一个普通的例子:一些宣扬迷信的巫婆神汉常吹嘘自己遇到了鬼神的指点,当问及鬼神的模样形态时,他们会说来无踪、去无影,非常人所能见。

用科学语言来分析,可以说他们所宣扬的东西不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当然无法被人们接受。

但仔细分析可检验性原则,会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哲学家们已再三限制可检验性原则的适用程度:由证实退到可验证,由当前的可验证退到理论上的可验证。

科学假说的命题通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称命题,它们的完全被证实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科学对宏观、微观领域的研究所提出的假说,大多数只能验证其推论。

由推论的真,很难保证作为前提的假说为真。

我们也无法肯定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无法检验的假说在将来也不能被检验。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科学假说可检验性原则的一再放宽,给伪科学的贩卖者们也提供了可乘之机。

表面上看,我们的确无法用可检验性原则来完全区分开科学假说和伪科学的歪理邪说,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依据。

一种思想如果眼下连可检验的可能性都还不具备,那么它的可信度是很低的,向理论转化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它的传播范围也应该是很小的甚至只有倡导者本人自我欣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提出者还要不负责任地超出它可能的理论探讨和传播范围,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就应该用党纪国法予以严厉地打击。

(责任编辑刘家珉)(下转第88页)#59#综上所述,胡适白话诗的散文化,是早期新诗的重要现象,又是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胡适等前期诗人在新诗发展道路上所起的开创和铺垫作用,才使得现代新诗创作在此后一步步皈依缪斯的怀抱。

参考文献1祝宽.中国现代诗歌史[M].西宁:青海民族学院出版社,1982.2胡适文集(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尝试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闻一多全集(3)[M].北京:三联书店,1982.5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责任编辑王诠)On the Prose Tendency of Colloquial Poem by Hu ShiLI Dan(L iter atur e Dep ar tment,Shaanx i Nor mal Univer sity,X i.an,Shaanx i,710062China)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m,Hu Shi.s A Collection of Attemp ting Moder n L angnage Poem is a sign of new era.Nevertheless,if these poem are remarked w ith the new poetic standards,they could be found lacking of the poetic qualities,such as skipping,refining and musical rhyme,and show some qualities of prose.The reasons are that the logical thinking of Hu Shi is stronger than imaginary thinking,and the T mbalancing betw een his w r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using the method of w riting prose to w rite poem as w ell.Key words:H u Shi;A Collection of Attemp ting M odern L anguage Poem;the qualities of prose(上接第59页)Separatrix between Science Assumption and Pseudoscience HeresyYAN Ping(Depar tment of Social Science,X i.an Petroleum I nstitute,X i.an,Shaanx i,710065,China) Abstract:One of the striking features of pseudoscience is that it deceives the m asses by presenting new sc-i entific hypothesized also prov ides room for pseudoscienc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scientific hy pothesis and pseudoscience by elaborat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facts,scien-tific theory and scientific testing so that the readers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truggle against pseudo-science w ill be a long one.Key words:science assumption;pseudoscience;separatrix##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