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摘要: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少专家主张把语文教出“语文味”,不能使语文处于说教式的、空洞的、纯知识传授状态。文章认为,要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关怀传统文化阅读体验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取向的价值尺度,把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作为关注焦点,对中外人文精神传统进行创造性的吸收、整合、超越。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人才成长的差异,考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改变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长城,是

中华民族的黄河!”这是诗人余光中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赞美。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基本的社会公德一知半解,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支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如,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

“个性化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最终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只有使学生真正具备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才会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如何将阅读文本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阅读,是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的内容。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放眼社会生活,广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丰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今后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语文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以,我们提倡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不仅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而且是

落实“新课标”的一项操作性实践,希望能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完整、更具实践性的领域里有新的突破。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什么是美感?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教师应该吸取文本阅读中的愉悦经验,让学生意会,学会欣赏。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可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作者的心境、情怀。通过以上提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基本感受到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以及悲凉、孤寂之味,为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情感奠定基础。而《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在这里,诗歌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刘芳.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