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小城镇街道空间规划探析_以北京大兴瀛海镇区为例_金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郊小城镇街道空间规划探析
——以北京大兴瀛海镇区为例
金欣 夏哲
摘要:本文通过对京郊小城镇街道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的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 针对北京新城建设的全面 快速展开,结合北京大兴瀛海镇区城市设计实践,从道路断面、街道空间尺度和街道公共设施三方面提出 了思考和对策,以期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对小城镇的科学建设与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城镇;街道空间规划;城市设计
1.研究背景
为疏解中心城区的土地、交通和环境等压力,北京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城,引导中心 城部分功能和人口向新城疏散” 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这为京郊特别是交通廊道沿线的许多 小城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又是截流进城人口、接 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内外两重因素的促进下,北京郊县的众多小 城镇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 近年来,在奥运会、建国 60 周年等大事件的影响下,很多小城镇为提升环境品质普遍 开展了“环境设计” 、 “环境整治”等工作,街道作为城镇意象的重要载体,是这些设计工作 的重要对象之一。目前来看,这些设计大都为环境美化或详细设计层面上的工作,城市设计 层面的控制和引导型案例还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心城区的, 小城镇在人口结构、用地结构、空间尺度以及生活形态等方面都与中心城区有明显的差异。 如何针对小城镇的特征,开展城市设计层面的街道空间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衔接,指导下 层次建筑和街景设计,是当前快速发展的小城镇面临的新课题。
2.小城镇街道空间的特征
这里所说的街道空间不仅指街道本身,还包括沿线的建筑功能、界面等,它们共同构成 城市设计层面的街道空间概念,涉及了街道作为城镇生活空间载体、交通空间载体、景观环 境载体和功能权属界限等涵义。相比于中心城区而言,小城镇的街道空间主要有以下特征:
3056
2.1 对外交通的影响
京郊很多小城镇往往是依托对外公路形成和发展的, 有些城镇的主要街道目前以及在规 划中仍是过境的交通干道,如大兴瀛海镇区,104 国道和黄亦公路均穿城而过。一方面,交 通干道为小城镇提供了对外联系的通道,以及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活力;另一方面,随着 交通量及人口的增长,交通与城镇功能的复合也产生了内外交通、人车交通等矛盾。对于这 类街道,在遵循常规适当分离城镇功能,创造安全、高效的交通空间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 其 “经济长廊”的效应, 为城镇创造经济价值, 并且它们通常还是体现城镇对外形象的窗口。
图 01:104 国道和黄亦公路穿过 北京大兴瀛海镇区。
图 02:瀛海镇区沿 104 国道和 黄亦公路建设。
图 03:104 国道沿线的公共服 务设施带。
2.2 公共空间的核心
街道在本质上都具有“通道”和“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在中心城区,交通的压力让 通道性质更为突出,公共空间则更依赖于其它功能系统。 而在小城镇,大多数的社会交往、公共活动都发生在 适宜步行的街道上。对居民来说,在街道上除了交通,还 有商业、娱乐、交流、休憩等多种活动,是城镇里最具活 力的场所。而对于来访者来说,在街道上的体验也是对城 镇最频繁、最直接的印象来源,街道空间的品质传达了城 镇给予人们的感觉。 可以说,丰富多样的街道空间是小城镇公共空间的核 心, 也是小城镇文化特色的体现。 在高速城镇化的过程中, 城市设计应注重保存这种街道的生活性,避免被技术化、 标准化的城市模式所扼杀。
图 05: 人行道上的公共交往空间 图 04:有活力的镇区商业街
2.3 生活模式的特点
小城镇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小城镇内以小 企业、小商铺、独立居住形式为主的缘故,这种生活模式使得小城镇的街道空间呈现两个主
3057
要特征:一个是沿街建筑,其功能往往是综合的,而且沿街方向建筑的界面为利于产销而通 常是开放的,建筑形态也因为功能和界面的变化而呈现多样性。另一个是临街空间,许多一 体化的建筑尤其是对外经营性的建筑,需要一定的临街 空间用于经营和缓冲,这些需求既有分时段的,也包括 全时段的。目前在一些退让条件不允许的街道便存在占 道经营、影响人车通行的情况。 这种一体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对于居民的切身利 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小城镇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 06:上居下业的一体化住宅
城市设计不能简单搬用中心城区的做法,无视和单纯消灭这种现有的传统,应尊重并改进、 延续这种模式,在空间、功能、景观方面创造多样的形态和地域的特征。这不论对保持传统 的街道特色还是对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施组织上也具有灵活性和连续性。
2.4 空间尺度的差异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尽管增长迅速,但总体来说一般不大,中心城的某些大型社区即能 与之相当。但相比于中心城的社区,小城镇功能结构的 完整性和复杂性要更高,其功能要素的尺度往往更小、 联系更紧密。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针对中心城而设立 的道路密度、间距、面积比等规范,而要结合小城镇的 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度指标。 其次,小城镇的交通结构以步行为主,即便是在成 规模的产业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后,人口结构仍然是以 原城镇居民和城镇化农民为主,带来的机动车交通也主 要是对外性的。这种步行为主的交通结构决定了相比于 与中心城,小城镇大多数街道尤其是车行道的尺度要小, 街道的高宽比要更宜人。
图 08:瀛海镇区的街道结构 图 07:瀛海镇区的街道肌理和尺度
另外,小城镇一般有一条或几条主要街道,承担着城镇的大多数公共功能,其余街道作 为联系街坊与主要街道的廊道,通常尺度较小、断面简单,并且垂直于主要街道方向。这种 因街道的功能结构形成的尺度结构同样是小城镇的特色, 并决定了小城镇的街坊尺度和城镇 肌理。
3058
3.几点思考与对策
在城市设计层面,街道空间规划已经形成了包括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空间形态、景观 环境、建筑形态等多项内容的控制和引导体系。下面将针对上述小城镇特征,就街道城市设 计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街道断面——场所与交通的整合
街道断面的处理是整合街道交通和场所的重要手段, 恰恰也是一个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 问题。目前的规划中,大都依赖以交通工程为基础的标准设计模式,仅仅依据通行能力以及 车辆、行人的物理特征来确定路板的形式和尺寸,断面形式也大都简单中央对称设置,人的 行为需求被完全掩盖在流量的测算之下。 小城镇街道的交通压力相对中心城区要小、 承载公共空间的需求更多, 街道的交通与场 所两大功能不再仅仅是矛盾体, 还需要交织在一起而互相促进。 断面也不仅用于分隔和限定 不同的交通方式, 还是创造街道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 而且当大部分街道重复地采用类似的 断面形式时,独特的断面设计可以成为城镇的风貌特征。
3.1.1 断面设计思路的转变
首先,应更多地考虑小城镇街道功能的混合性,机动车的行车效率不再是唯一目标。街 道空间应当同时容纳多种交通方式,特别步行交通,并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街道空间还要 鼓励容纳除交通以外的多种生活功能,提升街道的活力。 其次,新的交通安全观更能适应小城镇的交通特点。不是只有宽敞的行车道、各种交通 的严格分离才能保证交通环境的安全。 在合理设 计的前提下, 有着多样性使用功能、 很多交叉口、 或是综合人行道功能的林荫道等等, 它们并不意 味着更低的安全性。 另外, 断面的设计应纳入到体系化的城市设 计中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独的项目, 应协调考虑街 道沿街建筑的功能尤其是底层功能、 沿街建筑形 态、以及街道景观风貌等各项因素。
图 09:瀛海镇区街道主要功能定位
3.1.2 断面设计策略
断面的设计必须结合上述因素来确定街道内各要素的尺寸, 不同定位、 建筑以及景观的
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