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ee604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1.png)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古诗教学设计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审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乞巧》《嫦娥》是经典之作,适合进行深入的教学。
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堂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乞巧》《嫦娥》的故事背景和作者;2.能够背诵《乞巧》《嫦娥》;3.理解古诗《乞巧》《嫦娥》的意境和情感;4.能够通过欣赏古诗《乞巧》《嫦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教学:古诗《乞巧》《嫦娥》;2.文学知识:了解古诗的背景故事、作者;3.语言表达: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诗歌背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乞巧》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关于七夕的习俗以及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乞巧》(15分钟)学生跟读《乞巧》,老师解释诗中的生字词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合作朗诵《乞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学习《嫦娥》(15分钟)学生跟读《嫦娥》,老师讲解诗歌的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5.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古诗《嫦娥》的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美妙旋律,畅想其中的故事情节。
6.诗歌背诵(10分钟)学生进行《乞巧》《嫦娥》的诗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朗诵技巧。
7.操练与展示(10分钟)学生自由操练古诗的朗诵,并由几组同学进行现场表演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古诗《乞巧》《嫦娥》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和朗诵古诗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85df0501f69e31433294f3.png)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29.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5分●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10分●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0分●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fcdb3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b.png)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烛、晓”等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相关习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乞巧》和《嫦娥》。
2、板书课题:乞巧嫦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4、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乞巧》(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①指名读这两句诗,说说“今宵”“碧霄”“渡河桥”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想象七夕之夜,人们仰望星空,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理解“乞巧”的意思,介绍七夕节乞巧的习俗。
②说说“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③体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指导朗读。
2、《嫦娥》(1)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①理解“云母屏风”“长河”“晓星”的意思。
②描绘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嫦娥的孤独寂寞。
③指导朗读,读出孤寂的氛围。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说说嫦娥后悔的原因。
②体会诗人借嫦娥表达的情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比较《乞巧》和《嫦娥》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7f3836f18583d049645975.png)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教学设计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9fa25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1.png)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二、教学准备1.预先准备好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文。
2.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图表,用于辅助讲解。
3.打印教案,分发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课堂开始前,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播放节日音乐来热身,引起学生对乞巧节和中秋节的兴趣。
2.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古诗《乞巧》的标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诗的第一印象,并简单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3. 阅读与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乞巧》这首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是描写什么节日的?–诗中的“巧”指的是什么?–诗中提到的“女红”、“金钏”、“罗帷”等都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如何?有何感受?2.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与老师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文学创作1.学生以乞巧为主题,写一首自己原创的小诗。
2.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古诗《乞巧》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同时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引入新课《嫦娥》1.老师展示古诗《嫦娥》的标题,并与学生一同推测故事情节。
2.学生独立阅读《嫦娥》这首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诗中的“广寒宫”和“嫦娥”是什么意思?–诗中的“洁白皓齿”和“清纯无僻”等形容词是为了突出嫦娥的什么特点?–诗中的“清光”和“琼树”有什么象征意义?3.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与老师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6. 分组朗读和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动作和情绪的表达,将诗歌形象地展现出来。
7. 总结与展示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诵读表演。
四、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课堂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乞巧节和中秋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 你觉得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什么亮点和不足之处? - 在朗读和表演环节中,你对其他小组的表现有何评价?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文学创作以及朗诵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dad8fc71fe910ef02df834.png)
我读了古诗《乞巧》,明白这首诗表达了人们 的美好心愿。
三、默写古诗《乞巧》
■展示交流:
对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总结提升:
.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收集一些,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课题:29 古诗两首
第二 课时
授课时间: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学习流程】备 注■自主学习:
1、搜集《嫦娥奔月》的故事
我要把古诗读三遍,读准字音,并努力把它背下来
■ 合作探究:
见<一课一案>第120页合作探究2
■展示交流:
1、我读了古诗《嫦娥》,明白这首诗表达了
2、默写古诗《嫦娥》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嫦娥》,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丰富的想象,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能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流程】
备 注
■自主学习:
1、 自读诗句,我会做
(1) 《乞巧》是( )代诗人( )描写民间( )盛况的名诗。
(2) 辨字组词。
乞( ) 度( ) 宵( )
气( ) 渡( ) 霄( )
2、再读古诗,我会说每句诗的意思。
■总结提升:
1、《嫦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2932课)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p)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2932课)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p)](https://img.taocdn.com/s3/m/ec267a1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9.png)
2、背诵《嫦娥》,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媒体辅助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二、诗人简介
三、粗读古诗读正确
四、细读古诗会诗意
五、品读古诗悟诗情
六、深读古诗领悟哲理
五、品读古诗悟诗情
六、深读古诗领悟哲理
中秋节
回家团圆
善良、勤劳
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学生细细品读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嫦娥》
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而“神舟6号”、“嫦娥1号”又把国人的飞天梦想向前推进
教学反思
、
2、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
3、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关于林杰,你知道多少?
3、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教师讲一讲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五、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fba44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1.png)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乞巧》与《嫦娥》这两首经典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林杰和宋代诗人苏轼之手,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乞巧》:诗中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纷纷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的情景。
2. 《嫦娥》: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把握诗意,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乞巧》和《嫦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c. 逐句解析古诗,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d.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意象:织女星、银河、鹊桥、巧手c.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2. 《嫦娥》:a. 作者:苏轼b. 意象:明月、嫦娥、广寒宫、桂花c.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
b. 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需自行完成背诵。
b. 示例:在《乞巧》中,作者通过描绘织女星、银河等意象,表达了女子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在《嫦娥》中,作者通过描绘嫦娥、广寒宫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045a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5.png)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理解和感受古诗意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验古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诗人李商隐。
2.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通过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乞巧》和《嫦娥》的注释和赏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播放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
3. 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讲解重点字词含义,梳理诗意脉络。
4. 情境体验: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绘画或短文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乞巧》和《嫦娥》的理解,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诗。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古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https://img.taocdn.com/s3/m/20df591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7.png)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认识“乞、霄、渡”等几个生字,会写“乞、锦、渡”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七夕、浩瀚、银河、传说”等词语。
2.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通过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表达对牛郎和织女的同情与祝福。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通过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表达对牛郎和织女的同情与祝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跟“乞巧”有关的古诗。
二、学习《乞巧》1.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1)自由读诗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
借助字典认字。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3)班内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重点强调“霄”的读音及字形。
(4)指名读古诗,正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读古诗文,然后质疑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班内交流学习情况。
(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讲,学生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4)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书写生字1.学生观察生字,书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展示优秀作业。
四、作业设计:熟读古诗《乞巧》,试着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初读课文《嫦娥》1.学生自由读诗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
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教师重点强调“烛”字的读音及字形。
理解“碧霄”“碧空”的意思。
还有哪些词的意思与这两个词相近?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如果你实在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我来帮助大家解决困难。
(学生可能会提出“深”、“夜”、“步”、“轻”、“影”、“照”等词语。
)2.学生练习读古诗文,教师指导朗读。
指名读诗文,正音。
全班齐读诗文。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重点指导“嫦娥奔月”、“仙药”、“机”、“云母屏风烛影深”等词语。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65975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5.png)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两首》,具体包括《乞巧》与《嫦娥》两首经典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乞巧》: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向织女星乞求巧手艺的情景,以及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传说。
2.《嫦娥》: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乞巧》与《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 领会古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寓意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寓意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乞巧》为例,讲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嫦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寓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乞巧》《嫦娥》2. 内容:《乞巧》:七夕、乞巧、牛郎织女、浪漫传说《嫦娥》:嫦娥奔月、月亮崇拜、美好愿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乞巧》与《嫦娥》。
(2)分析两首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谈谈你对这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原文。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乞巧》与《嫦娥》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古诗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69ae4e81c758f5f71f6765.png)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10分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
通过看注释、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0分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10分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10分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
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
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
课标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设计
![课标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78bf9b376baf1ffd4fad5d.png)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4.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
(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1dda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e.png)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情感。
2.掌握两首诗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分析。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林杰。
(2)讲解“乞巧”的来历。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乞巧、灵巧、乞巧楼”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牵牛织女、乞巧楼、灵巧”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
(2)讲解“嫦娥”的传说。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嫦娥》。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讨古典诗词的美。
2.诗歌创作(1)让学生模仿《乞巧》和《嫦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3.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将创作的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ab835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1.png)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诵读并理解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诗词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借神话故事抒发情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以及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并深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哲理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2. 与《乞巧》和《嫦娥》相关的神话故事资料;3.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字卡、图片等;4. 预设一些课堂活动题目及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七夕节的故事引入《乞巧》,介绍节日背景,引出诗题。
2. 诵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乞巧》,指导注意平仄音韵,体会古诗韵律美。
3. 解析赏析:逐句解释诗句含义,描绘画面,揭示诗人对民间习俗的赞美与寄寓的情感。
4. 同样方式解析《嫦娥》,结合嫦娥奔月的传说,理解诗人借月抒怀的深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对比分析。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作绘画,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寻找更多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乞巧》和《嫦娥》中所体现的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表现等;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查阅他们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成质量;3. 反馈评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以期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f631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d.png)
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学习重点及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抄好古诗的黑板一、课前谈话我们中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你读过哪些?和大家说说二、揭题,比较,读好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9课《古诗两首》。
出示两首古诗。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烛(zhu),应(yīng)悔齐读,你发现了什么?1. 每行的字数相同。
是的,每行7个字也叫七言诗。
七言诗在朗读时是二二三的节奏,(课件出示,指名读)你能像这样给《嫦娥》这首诗也标上节奏号读一读吗?男女生读。
2.每首诗里都有一个神话传说。
一个是《牛郎织女》,一个是《嫦娥奔月》。
还真是,古诗里有写到神话故事的内容,我们是头一次遇到。
三、学习《乞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乞巧》1. 乞字怎么记?吃-口,对,注意最后一笔横折弯钩,横折往左斜。
书空2. 乞巧是什么?读一读资料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交流:①乞巧是个节日。
(是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夕节)②传说……向织女乞取智巧。
(你知道织女吗?)生介绍织女。
小结:织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栩栩如生,她织的花,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像活了一样!乞巧原来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取智巧。
③乞巧的方式很多。
对月穿针,正午观影乞巧节的习俗真有意思,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交流:1.体会想象丰富在七夕节的晚上,牛郎织女相会了。
(从哪儿读懂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从哪里读出是七夕节的晚上?(七夕今宵,)噢,宵就是晚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个案部分一、素养训练: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
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合作探究:1�笨吻埃�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三年级语文教案
3�崩斫馐�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云母
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
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三.拓展延伸:
关于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
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
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
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
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
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
”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
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
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
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