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逆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与应用案例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与应用案例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它们不仅提供人类所需的食物、纤维和药物,还能够改善环境和气候。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帮助植物更好地适应各种逆境,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和应用案例。
一、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可以揭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提高其抗逆性。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抗逆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使其对干旱、盐碱等逆境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此外,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和代谢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植物的应激反应机制。
二、激素调控方法激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也能够参与植物的抗逆性调控。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节植物的内源激素含量和信号传导途径,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例如,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干旱胁迫下的积累,能够促进植物的闭气孔、减少水分蒸腾,增加植物的抗旱性。
此外,利用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还可以增加植物对盐碱、低温等逆境的耐受性。
三、遗传改良方法遗传改良是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人工选育和遗传改造,科学家们培育出了许多对逆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植物品种。
例如,抗病虫害和耐盐碱性强的水稻、抗旱性强的玉米等,都是通过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方法培育而成的。
近年来,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改变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从而培育出更加耐逆的植物品种。
四、生理与生化方法生理与生化方法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和生化参数,可以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状态和适应机制。
例如,测定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等参数,可以评估植物的抗旱和耐盐能力。
此外,通过测定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等,可以研究植物的抗氧化适应机制。
植物抗逆生理学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生理学研究进展植物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种环境胁迫的影响,如缺水、过度施肥、盐渍化等。
这些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着生长发育退化和死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植物学家们通过研究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来寻求解决方法。
一、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遗传机制:在物种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基因对环境适应性的选择是人类难以企及的。
许多植物基因能够调控与环境胁迫有关的生理和代谢途径,从而增强抗逆能力。
2. 生理机制:植物能够通过调整光合作用速率、气孔调控、水分利用效率等途径进一步增强逆境下的生存能力。
3. 生化机制:植物在逆境下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相关代谢物的积累,从而保护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发挥抗逆生理作用。
二、植物的逆境处理策略1. 植物的缺水逆境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因素,缺水逆境会使植物死亡或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植物应对缺水的策略包括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蒸腾速率、和维持细胞渗透压力平衡等。
有研究发现,拟南芥响应缺水时,可转录因子DREB2A会显著增加,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促进拟南芥的生长与发育。
2. 植物的盐渍化逆境盐渍化逆境是指土壤中钠、钙、镁等离子浓度过大,从而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累增。
这种逆境会形成军团菌与其他植物有竞争关系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
植物应对盐渍化逆境的策略包括增强盐排泄、累积低浓度的有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等。
3. 植物的寒冷逆境植物在高寒气候中遭遇的寒冷逆境可引发多种冻伤反应,如损害膜的完整性、损伤细胞器官等。
植物应对寒冷逆境的策略包括提高细胞膜脂质含量、改善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增强它们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总之,逆境处理对于保护植物生长和抵御环境胁迫是至关重要的。
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逆境处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解决植物逆境问题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发现更多植物的抗逆机制,并寻求逆境处理的更多策略,以减轻环境压力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植物抗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第15卷第34期Vol.15No.342021年12月Dec.2021在自然界中,植物并非总是处在适宜的生境里,常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变化,超出了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范围,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不能正常存活。
不利的环境会直接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这种环境称为逆境,也称作胁迫。
根据环境胁迫因素的不同,可将逆境分为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1]。
植物在不同的环境胁迫下,都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植物适应性。
前人的研究表明,植物在不同逆境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方式,其适应机制存在差异。
1植物逆境类型1.1水分胁迫植物水分胁迫主要表现为干旱胁迫。
自然条件下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者植物本身的生理因素,导致植物从自然界中吸收的水分满足不了自身耗水,出现缺水状态,这时植物生长就会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
自然界中植物会受到不同因素导致的干旱胁迫,主要有大气干旱胁迫、土壤干旱胁迫和生理干旱胁迫[2]。
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大重要因素,当植物处在干旱胁迫环境中,植物细胞膜系统会发生紊乱,膜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的渗透性。
除此以外,干旱胁迫也会间接影响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功能,降低植物光合作用。
一般植物的抗旱反应表现在形态结构、原生质的保水性和渗透调节方面,如拥有抗旱性强的植物根系和发达的输导组织[3]。
1.2温度胁迫在温度胁迫中,冷害和冻害是植物受到低温胁迫的两大类型。
冷害和冻害都会对植物的生理机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的内部生理调节机制。
植物在适应低温环境时都会从外部性状和内部生理上表现出抗冷反应机制,在生理上主要通过改变细胞组分和生理功能来抵抗低温。
有研究表明,植物体细胞膜脂组成与植物抗低温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植物细胞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植物的抗冷性呈正收稿日期:2021-05-25作者简介:黄相玲(1992—),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森林生态研究。
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
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于植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1. 转录因子的应用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抗逆性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例如,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植物能够更好地抵抗逆境,如干旱、病虫害等。
2. 外源基因的导入通过导入外源基因,能够使植物产生特定的蛋白质,进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一些抗生素、抗菌肽等外源基因的导入已经在植物育种中得到了应用。
3. 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技术是通过人为干扰RNA的合成和降解过程,来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
这项技术在抗逆性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改良植物的抗虫性方面,可以通过RNA干扰技术降低害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
二、基因工程改良植物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1. 蛋白质分析蛋白质是决定植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植物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从而提高植物的品质。
例如,通过增加某些关键蛋白质的合成,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2. 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是植物代谢活动的产物,也是植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植物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合成,从而改善植物的品质。
例如,通过改变合成花青素的基因,可以使植物呈现出鲜艳多彩的花朵。
3. 顶级代谢物分析顶级代谢物是植物特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顶级代谢物合成能力,可以增加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改良植物中特定类别次级代谢物的合成能力,有望提高植物的药用效果。
三、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的应用1.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的抗逆性和品质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可以减少因干旱、病虫害等逆境导致的产量损失。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植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压力。
而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成为热点领域,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提高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物抗逆性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1.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植物抗逆性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在环境变化和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通过对植物的耐旱、耐寒、耐盐、抗病等逆境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探索植物如何适应恶劣环境,并提高其抵抗逆境的能力。
1.1. 植物逆境信号转导通路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会启动一系列逆境信号转导通路,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激活抗逆性相关的突变体。
这些通路包括激活蛋白激酶、激活离子通道、调控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等。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这些信号通路进行探索,为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逆境胁迫下的植物生理响应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会调节其生理过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会通过调节开关孔、减少水分散失等方式来保持水分平衡。
而在盐胁迫下,植物则会调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这些生理响应对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展望植物抗逆性研究为农业生产和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未来,通过对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可能的应用前景:2.1. 育种选育抗逆性品种植物抗逆性研究能够为育种选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我们可以将植物中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转移到经济作物中,以提高其抵御逆境的能力。
例如,将耐盐性基因转移到盐碱地作物中,提高其耐盐能力,从而增加在贫瘠土地上的农作物产量。
2.2. 植物抗逆性调节相关产品的开发植物抗逆性研究还为开发植物抗逆性调节相关产品提供了可能。
通过研究植物抗逆性相关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可以开发出改善植物抗逆性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等。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无时无刻不在自身所处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生态系统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自然界中的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即阈值。
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了这一阈值,就形成了逆境。
因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
植物在长期与自然界相抗争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新陈代谢,直至发生有遗传性的根本改变,并且将抗性遗传给后代。
研究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以及植物对此的反应,是认识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为人类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可能性。
以下从逆境引起的膜伤害、细胞内生化效应等方面探讨植物抗逆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
1逆境引起的膜伤害1.1影响膜透性及结构细胞膜作为联系植物细胞与外界的介质,它的组成、性质与细胞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外界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危害,首先在膜系中有所表现。
干旱、低温、冻害、高盐碱度等几种胁迫,无论是直接危害或是间接危害,都首先引起膜通透性的改变。
至于膜上酶蛋白的变化以及脂类的组成也可随着胁迫的深化而有所改变,目前,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是低温引起膜脂相变的假说[1]。
在此之后,大量试验证明,膜脂的组分和结构与抗冷力密切相关。
构成膜脂的多种磷脂中,磷脂酰甘油(PG 起主导作用,膜脂相变温度的差异来自饱和度及相变温度较高的PG,抗冷性强的植物膜脂不饱和度高,相变温度低,其膜脂可在较低温度下保持流动性,维持生理活动功能。
另外,当植物处于高盐的环境时,植物的水通道蛋白将会产生作用。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特异的、高效转运水及其它小分子底物的整合膜蛋白,在植物中具有丰富的亚型。
水通道蛋白通过转录调控、门控机制、聚合调控、重新定位等多种活性调控方式影响细胞膜系统的通透性,参与调节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运输。
盐害引起渗透胁迫、离子毒害、活性氧胁迫,影响植物生长;水通道蛋白通过多种调控方式,全程参与植物的盐胁迫应答[2]。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抗逆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抗逆育种中的应用人类对于植物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各种环境压力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人类对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植物抗逆育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基因工程技术简介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基因进行修改、转移和操作的一门技术。
通过选择优良的基因并将其转移到目标物种中,可以增强物种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特点。
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为植物抗逆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植物抗逆育种的意义植物在面对各种逆境时,会出现生长发育受限、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植物抗逆育种可以培养出更具抵抗力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减轻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压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抗逆育种中的应用1. 转基因植物的抗逆性提升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将一些与抗逆能力相关的基因导入目标作物中,从而提高其抗逆性。
例如,将耐旱基因导入水稻中,使其在干旱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育;将耐盐基因导入小麦中,提高其抵抗盐碱土的能力。
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精确修饰目标基因序列来改变物种基因组的方法。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科学家们能够针对植物在抗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基因修饰。
例如,针对一些敏感于低温的作物,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修饰相关基因,增强其抗寒性。
这种技术的应用在植物抗逆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RNA干扰技术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是一种通过RNA分子干涉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从而实现基因沉默的方法。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RNA干扰技术来抑制一些负调控因子的表达,以提高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抗逆性。
通过RNA 干扰技术,可以选择性地靶向抑制一些抑制因子,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抗逆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植物抗逆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病虫害等。
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的抗逆机制。
其中,抗逆基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植物抗逆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成为了当今植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植物抗逆基因的克隆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目标抗逆性状。
这可能是某种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生长的能力,或者是在高盐环境中不受到伤害的特性。
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基因芯片技术、转录组测序等,来筛选和鉴定与该抗逆性状相关的基因。
在克隆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
例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用于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
还有基因文库的构建,将植物的基因组 DNA 切成片段,然后插入到载体中,形成一个包含众多基因的文库,再通过筛选和鉴定,找到目标抗逆基因。
一旦成功克隆出抗逆基因,接下来就是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这通常需要借助基因工程技术。
将克隆得到的基因导入到模式植物中,如拟南芥,观察转基因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表现,从而推断该基因的功能。
研究发现,许多抗逆基因在植物的抗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一些与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
在干旱或高盐环境下,植物细胞内会积累一些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甜菜碱等,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
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着这些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还有一些基因参与了抗氧化系统的调节。
逆境条件会导致植物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对细胞造成损伤。
抗逆基因可以通过调控抗氧化酶的合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来清除这些活性氧,保护细胞免受伤害。
另外,一些基因与植物的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当植物感知到逆境信号时,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来适应环境。
这些基因在信号的传递和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植物抗逆基因的功能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抗逆机制,还为植物抗逆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植物农学中的抗逆性机制研究
植物农学中的抗逆性机制研究植物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科学。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需要抵御各种逆境(如干旱、高温、盐碱等),以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顺利进行。
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植物抗逆机制有助于开发对抗逆境的农业技术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植物农学中的抗逆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抗逆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环境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逆境条件下,植物必须应对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压力,以适应恶劣环境的要求。
抗逆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如何感知环境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植物的抗逆性机制不仅有助于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还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抗逆措施和管理策略的制定。
二、植物抗逆性机制的研究进展1. 能量代谢和调控: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需要增加能量供应以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
研究表明,植物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能量代谢途径来应对逆境。
此外,激素水平的调节以及DNA修复和蛋白质修复等机制也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
2. 抗氧化系统:逆境条件下,植物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氧化损伤。
植物通过一系列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来清除自由基,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
研究人员还发现某些植物具有特殊的抗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帮助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更好地适应。
3. 基因表达调控:逆境条件下,植物通过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并发现许多与逆境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
这些基因的调控对于植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4. 细胞膜的稳定性:细胞膜是植物细胞与环境之间的重要界面,也是植物对逆境的第一道防线。
研究发现,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通过调节细胞膜的脂质组成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减轻逆境带来的损伤。
5. 根系结构和功能: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
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学研究
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作为生物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然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旨在揭示植物在不良环境下通过生理和生态学机制调节其生长和发育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抗逆机制、逆境因子以及重要逆境中的热逆境和盐逆境等方面介绍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植物抗逆机制植物抗逆机制包括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多种反应过程。
在逆境情况下,植物通过多种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减少损失。
生理机制包括调节根生长、保持水分平衡、调节光合作用和呼吸等;生化机制包括合成、积累和分解蛋白质、核酸和亚细胞结构等;分子机制包括转录、翻译和修饰等。
这些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逆境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开发植物抗逆剂和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二、逆境因子植物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的逆境因子包括缺水、高温、低温、盐胁迫、重金属胁迫、干旱、氧气亏缺等。
这些逆境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例如,缺水和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不足,进而影响植物的饮食、生长和发育;盐胁迫则会对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下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深入了解这些逆境因子对植物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影响和逆境机制对植物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重要逆境:热逆境和盐逆境热逆境和盐逆境是目前热门的研究方向。
高温和高盐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热逆境会导致植物的气孔关闭,叶片水分蒸发减少,光合作用受阻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和氧化物质的过度产生。
同时,高温下,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也会受到限制。
因此,解析植物在高温逆境下的适应机制,对于深入了解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盐逆境则是指植物在高盐胁迫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高盐胁迫会导致液泡中的离子浓度升高,并影响植物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抗逆基因与抗逆性状的研究
植物抗逆基因与抗逆性状的研究植物的抗逆性状是指植物在环境压力下的稳定生长和发育能力。
这些环境压力可以是气候变化、干旱、盐碱、病虫害、重金属等。
对于植物来说,这些压力因素都会给生长和发育带来影响和破坏。
因此,研究植物的抗逆基因和抗逆性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和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抗逆基因的研究抗逆基因是指在环境压力下,植物受到诱导而表达的基因。
在植物体内,这些抗逆基因可以调控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以达到抵御外界环境压力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抗逆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利于深入了解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与调控。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正在通过基因突变、转基因和RNA干扰等技术手段来研究植物的抗逆基因。
例如,针对植物对于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基因与其相关。
如DREB/CBF基因家族调节植物对寒冷和干旱的胁迫反应。
另外,利用直接测序、表达谱分析等技术方法,可以得到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从而筛选出关键抗逆基因,为植物育种提供有力支持。
二、植物抗逆性状的研究植物抗逆性状是综合性的性状,包括植株生长、发育、形态和亲和力等方面。
特别是在极端环境条件下,例如水分、盐分等因素的极端胁迫,植物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与生态适应能力,才能维持其生长发育。
植物抗逆性状与环境适应性息息相关,通过优化植物的形态、生理、代谢等方面进行反应和适应。
例如,在干旱区域,植物通过调节根系生长和分布,以提高植株吸水能力。
在盐碱地区,植物则通过提高叶片中离子调控有效性,以增加盐分的转换和排泄效率。
因此,研究抗逆性状不仅包括单个基因的研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环节的协作作用。
综合利用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技术,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抗逆性状调控机制,为植物遗传育种提供新思路并优化农业生产。
三、植物抗逆基因和抗逆性状的应用前景研究抗逆性状和抗逆基因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前景广泛。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第一章:简介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面对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生长发育状态。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压力,植物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以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然而,很多复杂的环境因素会对植物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如高温、干旱、盐碱和金属离子的胁迫等。
为了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抗逆性的研究。
第二章:植物抗逆性的机制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性机制来应对环境胁迫。
其中,调控基因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植物在面临环境胁迫时,可以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启动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以适应环境变化。
另外,植物还通过产生抗氧化物质、调节激素水平以及改变细胞壁和膜结构等方式来增强其抗逆能力。
第三章: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3.1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植物可以获得抗逆性相关的功能基因。
例如,引入耐旱基因、耐盐基因和耐高温基因等,可以使植物在面临相应胁迫时具备更好的适应和耐受能力。
3.2 基因静默技术基因静默技术是通过RNA干扰机制来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抗逆性。
研究表明,在一些植物中,靶向关键抗逆基因的静默可以导致植物对胁迫的敏感性增加。
因此,通过基因静默技术,可以鉴定关键抗逆基因,并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机制。
3.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定向修改。
这项技术可用于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或者通过敲除或替换特定基因,来调节植物的抗逆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为植物抗逆性研究提供了更加灵活和精确的手段。
第四章: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案例以转基因技术为例,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植物在面临逆境胁迫时,相比野生型植物,具有更强的抗逆性能。
例如,转入抗旱基因的玉米在干旱环境中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和干物质积累。
类似地,转入抗盐基因的水稻在高盐环境下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植物对抗逆境的生物技术研究
植物对抗逆境的生物技术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态之一,它们在地球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植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逆境环境。
逆境环境指的是高温、低温、干旱、盐碱胁迫以及重金属等不良环境条件,这些条件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引起植物死亡。
为了解决逆境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人们开始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以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
生物技术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改变植物自身基因表达,来增强植物的逆境适应能力。
下面将分别从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两个方面来介绍植物对抗逆境的生物技术研究。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表达相关的蛋白质,从而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耐盐碱的基因导入到作物中,使其具备耐盐碱性。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善植物的抗旱性、抗寒性等逆境适应能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改良后的转基因植物能够在逆境环境中保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对抗逆境的生物技术研究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利用CRISPR/Cas9系统等工具,直接修改植物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从而改变植物的性状和表达方式。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静默,抑制植物对逆境的敏感性。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基因组的表达模式,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高精度的优势,并且不像转基因技术那样引入外源基因,更符合公众对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可控性的要求。
除了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人们还利用其他生物技术手段来研究植物对抗逆境。
例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提高植物对光照不足的抗逆性能。
此外,通过调控植物内源物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增强植物对逆境的耐受能力。
总之,生物技术为植物对抗逆境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
水稻育种与抗逆性研究进展
水稻育种与抗逆性研究进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科学家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抗逆性挑战。
因此,水稻育种和抗逆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水稻育种的历史与现状水稻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作物之一,育种历史悠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手段,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传统育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育种方法,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近年来水稻育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的特定标记位点,科学家们可以迅速鉴定出具有抗逆性的基因型,并进行选择育种。
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三、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抗逆性转基因技术是目前水稻育种中的另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将具有抗逆性基因的外源DNA导入水稻基因组中,科学家们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例如,转基因水稻中引入的耐盐基因可以使水稻在高盐环境下生长更好。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四、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水稻抗逆性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水稻抗逆性的机制。
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水稻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抗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利用遗传多样性提高水稻抗逆性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是提高抗逆性的重要资源。
科学家们通过收集和保存不同地理种质的水稻,建立了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库。
这些种质资源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背景,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六、利用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水稻抗逆性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快速繁殖和筛选具有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基因工程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的遗传组成,从而改善其性状。
在农业和医药领域,植物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多成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 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植物基因工程已成为提高农作物生产力和减少害虫、病害侵害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基因技术,植物可以抵抗不同的病虫害和环境胁迫,如干旱、高温等,以提高植物生长的适应性。
同时也可用基因技术改善作物品质和品种特性,例如提高作物营养价值、耐贮藏性和产量等。
2. 医药领域除了农业应用外,植物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植物可以被利用为生产药品的工厂,例如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蛋白表达系统,生产一系列各种药品。
此外,利用植物细胞表达蛋白,生物制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药物,并改善药物生产的质量。
3. 环境污染的治理植物基因工程的另一应用是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污染以及空气中有害气体污染。
这些污染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给人类健康和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这些治理办法受到热切关注。
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可以将污染物直接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而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研究人员们已经成功地应用了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
CRISPR/Cas9技术可选择性地打断或粘接一段DNA序列,从而实现对基因组的精准编辑。
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在内的许多农作物的育种中,使其产生更高产、高品质和抗逆性更好的表现。
2. 植物载体的高效表达在基因表达方面,植物基因工程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的载体表达系统,其中基于冠状病毒的载体系统最为成功。
这种系统提供了高效表达基因的平台,被广泛用于一系列药品的生产中,包括疫苗和各种单克隆抗体等。
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
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农作物的抗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业科学家们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不断寻找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方法,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方法和研究成果。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直接修改作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来达到改良目的的方法。
该技术能够精确地引入或删除目标基因,从而增强或削弱农作物对特定逆境的响应能力。
例如,在农作物中加入耐旱基因DREB1,则能够提高其耐旱性;而在水稻中抑制特定负调控基因,则能够增加其耐盐性。
基因编辑技术为改善农作物抗逆性提供了新途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农作物基因组中,以赋予农作物新的性状或增强其原有性状的方法。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培育出了多种抗逆性强的转基因作物品种。
例如,转Bt基因的棉花具有抗虫性,转⼀种植物去除某个消耗养分的基因,可以提高其对养分贫瘠土壤的适应性。
转基因技术能够迅速引入所需基因,具有改良作物抗逆性的快速和高效的优势。
三、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一种传统的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方法,通过杂交选育、自然交配和突变育种等手段,筛选出对逆境具有耐受性的品种。
在遗传改良中,科学家们会利用现有的多样性基因资源,通过多代选择和后代评价,逐步筛选出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
遗传改良虽然相对较为耗时,但是由于不涉及外源基因导入,所以在部分地区更受到接受。
四、生物农药的开发除了改良作物本身的抗逆性,发展生物农药也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真菌、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生物源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农药。
通过开发有效、低毒、环保的生物农药,能够维持农作物的健康,减轻病虫害给作物带来的损害。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较低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对农作物抗逆性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起来,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是当前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植物及其抗逆性研究
植物及其抗逆性研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恶化,人类和植物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抗逆性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它们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建材等,还能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为人类提供大气和水循环等环境服务。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恶化,植物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在灾害发生时,如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等,植物容易受到伤害,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因此,研究植物抗逆性,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保障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1、植物抗逆性的遗传调控植物抗逆性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研究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基因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其中一些基因是优化植物胁迫响应的重要因素。
例如,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对象,发现它具有多个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可以响应各种环境下的胁迫。
这些 TFs(转录因子)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调控植物对不同胁迫的抗性。
此外,还研究了其他植物的基因序列、表达谱等,初步揭示了植物抗逆性调控的基因网络和遗传机制。
2、逆境响应蛋白的研究植物中的逆境响应蛋白(ARP)是重要的抗逆性分子。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代谢、蛋白合成等过程来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抗性。
研究表明,ARP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胁迫响应,如促进逆境条件下产生的酶的活性,调节植物的寿命等。
此外,通过研究植物抗逆性的蛋白改性及其功能等,可有助于揭示ARP的分子机制和作用方式。
3、植物次生代谢物与抗逆性研究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抗逆性、保护作用等功能,是植物中重要的保护机制。
植物次生代谢物主要分为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其中一些物质具有广泛的抗逆性表现。
研究表明,植物通过合成和积累这些物质,可以在外界胁迫因素强烈时提供一定的防护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萜类物质可以在干旱或高温等不适宜的环境中提高植物对病菌和昆虫的抵抗力。
植物抗逆性基因的功能及机制探讨
植物抗逆性基因的功能及机制探讨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从干旱的沙漠到寒冷的极地,从贫瘠的土壤到病虫害的侵袭。
然而,植物并非束手无策,它们拥有一系列的抗逆性基因,这些基因就像是植物的“秘密武器”,帮助它们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
植物抗逆性基因的功能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帮助植物应对干旱胁迫。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植物来说更是如此。
当面临干旱时,植物体内的一些基因会被激活,从而促使植物调整生理和代谢过程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比如,某些基因可以控制植物叶片气孔的开闭。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但同时也是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
在干旱条件下,相关基因会促使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除了干旱,植物还需要应对低温的挑战。
在寒冷的环境中,植物的细胞膜容易受到损伤,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时,一些抗寒基因就会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合成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稳定细胞膜的结构,防止细胞膜在低温下破裂。
同时,抗寒基因还能促进植物体内一些物质的积累,如糖类和抗冻蛋白,这些物质可以降低细胞液的冰点,防止细胞内部结冰,从而保护植物细胞免受低温的伤害。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还经常受到土壤中高盐度的影响。
高盐环境会导致植物细胞内水分外流,造成细胞脱水,同时还会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然而,植物的抗盐基因能够帮助它们应对这一困境。
一些抗盐基因可以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阻止过多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同时促进钾离子的吸收,维持细胞内的离子平衡。
另外,抗盐基因还能促使植物合成一些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甜菜碱等,这些物质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增强植物在高盐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植物抗逆性基因的作用机制也是十分复杂的。
这些基因的表达通常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
以干旱胁迫为例,当植物感受到水分缺失时,会产生一系列的信号分子,如脱落酸(ABA)。
ABA 会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抗逆性基因的表达。
植物逆境反应机制及其对抗逆能力提高引发方法
植物逆境反应机制及其对抗逆能力提高引发方法植物作为生物界的基础,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然而,植物也面临着各种逆境因素的挑战,如高温、低温、干旱、盐碱等。
为了适应这些逆境环境,植物采取了多种逆境反应机制,并通过这些机制提高自身的逆境抗性。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逆境反应机制以及对抗逆境能力提高的引发方法。
一、植物的逆境反应机制1. 脱水逆境反应机制:在干旱或高温条件下,植物会通过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腾,并通过产生保护性蜡质或毛发来减少水分流失。
同时,植物会积累特殊的蛋白质和其他分子来保护细胞膜结构,防止脱水造成的细胞损伤。
2. 温度逆境反应机制: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植物会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水平、合成特殊的蛋白质和抗氧化物质来抵抗温度应激。
此外,植物还通过促进细胞膜的稳定和维持正常的细胞膜流体性来应对温度逆境。
3. 盐碱逆境反应机制:在高盐或高碱环境下,植物会通过调节离子平衡,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抗氧化系统来降低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植物还能调节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来最大程度地适应高盐和高碱的土壤条件。
二、植物对抗逆境能力提高的引发方法1. 基因工程:通过转基因技术引入特定的逆境响应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逆境抗性。
例如,在玉米中引入耐旱基因,可以提高玉米的耐旱能力。
但是,基因工程也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
2. 选择育种:利用自然界中具有良好逆境抗性的植物品种进行杂交和选择育种,可以获得适应特定逆境条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是一种相对安全和可行的方式,但是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的试验和筛选。
3. 生物调节剂应用:通过应用逆境调节剂,如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茉莉酸、茴香酸等,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抗性。
这些生物调节剂可以改变植物的生理状态和代谢通路,从而增强植物的逆境反应和逆境抗性。
4. 生态系统恢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植物的整体逆境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逆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黎昊雁Ξ 徐 亮(浙江检验检疫局) 摘 要 环境因子和病虫害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研究植物抗逆机制,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逆植株具有重要意义。
就植物耐盐、重金属、寒冻、氧化等非生物胁迫和抗真菌、虫类、病毒等生物胁迫方面的机制及其相关基因工程进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抗逆机制 基因工程1 前言植物生长的外在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中水分、盐浓度等发生急剧变化或大气污染(如S O2、臭氧)、紫外线辐射、农药及病原体等作用于植物时,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全球由于环境胁迫给作物造成的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的损失是惊人的,因而了解植物抗逆机制,提高植物抗逆性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近年来,研究植物抗逆机制,并利用基因工程策略增加抗逆性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从而获得耐逆转基因植物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2 耐盐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的耐盐机制十分复杂,生物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1)积累小分子渗透保护剂,如脯氨酸、甘氨酸甜菜碱、胆碱、三甲基甘氨醛、二甲基甘氨酸、肌醇及其甲基化衍生物、甘露醇、山梨醇、环状多元醇等。
例如脯氨酸,它水合趋势大,水合能力强,是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它的积累有助于细胞和组织的保水,从而保护酶和细胞结构;多元醇类则似乎在两方面起作用,一是渗透调节,二是渗透保护,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应地,这些保护剂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成为了重要的耐盐基因,如脯氨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P5CR(吡咯啉-5’-羟酸还原酶)、P5CS (吡咯啉-5’-羟酸氧化酶)、甘氨酸甜菜碱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C M O(胆碱单氧化酶)和BADH(甜菜碱醛脱氢酶)、甘露醇和肌醇生物合成所需酶基因ImtD(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基因)等。
(2)离子区域化,维持离子平衡,从而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内稳状态。
如H+—ATPase是质膜与液泡膜上的一种H+泵,可维持细胞质的Na+,Cl-浓度。
Na+/H+逆向转运蛋白则在外界环境的Na+浓度提高时,通过Na+/H+逆向转移将Na+转运到液泡中,实现区域化,从而减少细胞质中的Na+浓度。
H+—ATPase基因和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等与离子平衡有关的基因是耐盐基因工程研究的对象之一。
(3)脱落酸积累。
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促进叶子脱落和芽的休眠,并诱导抗胁迫基因的表达。
(4)产生和积累高盐诱导表达的大分子蛋白,如调渗蛋白、水通道蛋白,可协助水分子在细胞间的转运;晚期胚胎发生富集蛋白(LE A)则具有中和浓度过高的离子、水通道、保护细胞膜等的作用,从而使细胞免受水势降低的损伤[1]。
编码这些大分子蛋白的基因均是耐盐基因工程的潜在的分子工具。
探讨植物耐盐机制,分离与克隆耐盐相关基因,并通过其转化获取耐盐转基因植物,对于开发盐碱和干旱地区的土地,改造世界上6000万公顷被盐化损伤的农田有着重要意义。
K ishor P BK[2]等人将P5CS基因导入烟草中,发现其脯氨酸含量明显提高,耐盐性得到改善。
美国加州大学Blum wald、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 ong-X ia Zhang等将钠转运蛋白基因导入西红柿中,获得了耐盐植株。
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大年研究员主持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近来获得了重大进展,胆碱单氧化酶等5个耐盐相关基因被成功导入水稻中,得到了可在0.75%NaCl 环境中生存的植株。
因此将沙漠变成绿洲,用海水灌溉农田并不只是一个梦想。
2 耐重金属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重金属对植物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由于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造成的。
其可与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蛋白的巯基结合,导致蛋白质构象变化,酶活性丧失,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和代谢;其还可通过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而导致细胞的氧化损伤。
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理不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排斥机制,即阻碍重金属的吸收或其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吸收后又排出体外。
(2)区域化机制,即使重金属在植物的液泡、叶片表皮毛、细胞壁等特定部位积累,从而与细胞中的其他组分隔离,达到解毒的效果。
(3)络合机制,即植物体内物质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
包括与无机物络合形成硫化物,与小分子有机物如谷胱甘肽(G SH)、草酸(oxalic acid)、组氨酸(His)、柠檬酸盐(citrate)等络合后在液泡中聚集,与大分子的金属螯合蛋白络合。
其中大分子金属螯合蛋白的螯合能力最强,它又可分为金属硫蛋白与植物螯合肽。
前者是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残基的金属结合蛋白,由于其巯基含量高,对重金属的亲和力大,因而对多种重金属都具有螯合作用,其由MTs基因直接编码合成,在特定条件下如重金属离子胁迫或其他逆境条件下表达。
后者也是一种巯基含量很高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后从细胞质向液泡中转运并在液泡中积累,其是以谷胱甘肽为底物,在G CS(γ-G luCys合成酶)、G S(G SH合成酶)、和PCS(植物螯合肽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的[2]。
与上述机制相关的基因,如与具有重金属络合能力的・35・Ξ黎昊雁:女,1976年生,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系,已发表论文2篇。
物质的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与低毒络合物转运有关的基因等对于耐重金属基因工程的发展都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
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特别是酸雨或生态的变化使一些非溶解性重金属也被溶解,对植物的发育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耐金属基因工程的发展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生物修复被污染的水体与土壤。
哥斯达黎加《熔炉》科技杂志报道了玛尔塔・巴尔斯德的科研小组用基因枪法转化水稻植株,获得了具有耐铝能力的水稻新品种。
4 抗冻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细胞生理学家认为,冻害主要是由于冰晶对生物原生质损伤造成的。
生活在寒带和寒温带海洋和陆地上的许多鱼类与昆虫,为适应寒冷环境,都能产生大分子抗冻物质。
其中研究较为透彻的是鱼类的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AFP),它可有效地减缓细胞中冰晶形成的速度,改变冰晶结构与大小,与冰晶结合从而降低体液冰点,还能通过与细胞表面和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保护细胞膜免受低温破坏,阻止离子渗漏,提高鱼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存能力[4]。
抗冻蛋白可分为抗冻糖蛋白、第一类抗冻肽、第二类抗冻肽及第三类抗冻肽,是一个大小和序列都具有异质性的分子群体,由多基因家族编码。
近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活性更强的昆虫抗冻蛋白和植物、细菌中的冷诱导蛋白及控制它们的基因。
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植物抗冻基因工程提供了良好基础。
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植物可使其在低温环境中免受冻害。
James cole报道了加拿大Delhi研究所从深海大头鱼中分离到抗冻基因,转移到烟草后获得了抗冻品种[5]。
Sallis将合成的植物凝集素-抗冻蛋白基因导入马铃薯,使其耐冻能力提高[6]。
我国科学家傅桂荣等将美州拟鲽抗冻蛋白基因转入番茄,这种转基因番茄植株耐低温能力大,有望抵御北方晚秋凌晨低温的伤害[7]。
抗冻蛋白基因还被导入了玉米、桃树等植物中,抗冻蛋白基因工程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5 抗氧化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环境胁迫会使植物体内产生大量活性氧,虽然其在有些代谢过程中可被有效利用从而帮助植物抵御病原体侵袭,但活性氧不及时清除将会造成分子间和分子内的交联,产生多种氧化损伤,如蛋白质损伤、膜脂过氧化、碱基突变、DNA断裂等。
植物体内清除活性氧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2种:(1)酶促脱毒机制。
过氧化物歧化酶(S OD)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可清除细胞中多余的超氧根阴离子,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G AT)均是清除H2O2的主要酶类。
(2)非酶促清除机制。
非酶类抗氧化剂包括类黄酮、α-生育酚、抗坏血酸、谷甘胱肽、胡萝卜素和甘露醇等。
这些物质既可直接同活性氧反应,将其还原,又可作为酶的底物在活性氧的清除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抗坏血酸和谷甘胱肽可清除过氧化氢,甘露醇可清除氢氧根离子[8]。
对S OD基因家族、APX 基因、G AT基因和非酶类抗氧化剂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的研究为植物抗氧化基因工程提供了工具。
Shen B (1997)等报道了将细菌编码的甘露醇-1-磷酸脱氢酶Mt1D 转入烟草中,体外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绿体中有甘露醇积累,清除OH-的能力增强[9]。
几种S OD的cDNAs已从植物中得到克隆并用来转化不同植物,S OD在转基因烟草、苜蓿、土豆、棉花中的表达提高了它们抗臭氧、辐射等氧化胁迫的能力。
6 抗病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6.1 抗病机制有关植物抗病机制的理论包括:(1)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 -for-gene hypothesis),由Flor于1947年提出,基本要点是:病原与寄主的关系分亲和与不亲和两种类型,亲和与不亲和的病原分别含毒性基因vir和无毒基因avr,亲和与不亲和的寄主分别含感病基因r和抗病基因R,仅当植物与病原具有相匹配的R(受体分子)、avr(信号分子)基因对时,两者才互作诱发特异的抗性反应[10]。
(2)与亲和因子相关的机制,由Scheffer 提出,其基本内容是病原所具有的与互作相关的基因,仅导致病原与其寄主发生亲和性互作,抗病是通过修饰病原合成的亲和性因子,修饰或缺失亲和性因子的作用受体来实现的[11]。
(3)病毒病害与真菌、细菌等病害的机制不同,病毒病转基因抗性机制是转录后基因沉默,即入侵病毒RNA基因组中包含有与植物转基因或内源基因同源的片段时,寄主植物即产生针对病毒RNA的互补的反义RNA,从而将病毒RNA破坏,达到抗性目的[12,13]。
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寻找植物防御系统与动物免疫系统的对应性与进化上的同一性[10]。
6.2 抗病基因工程进展6.2.1 抗真菌、细菌植物抗病基因工程首选的目的基因是来自植物本身的抗病基因R,目前已成功得从植物中克隆到至少16个R基因,用它们来转化植株,安全性较高。
病原体无毒基因avr的利用可改善转基因植物抗性单一的问题,将avr基因与相应R基因共导入植物内,然后置于可受各种非专化病原诱导的启动子之下,可获得广谱和稳定的抗性[14]。
病程相关蛋白(PR)如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等可抗微生物活性或干扰其繁殖周期。
Brogile等将菜豆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烟草,获得了抗性植株[15]。
Otsuka-Chem将大豆葡聚糖酶基因导入烟草,获得了抗赤星病、根腐病等的转基因植株。
山西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孙毅等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中,获得了抗丝黑穗病菌的转基因株系。
将病原菌抗自身毒素的基因导入植物中可保护植株免受其侵袭。
现已经从烟草野火病细菌、菜豆晕斑病菌中克隆了降解相应毒素的基因ttr和argk,有望导入烟草与菜豆中获取抗性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