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 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人类有机体一
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归属感。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的、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我们有归属感,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有益于能力发展,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自主需要。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
是由自我决定的,是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界的奖励或压力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教育中只有由学生自我决定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对其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自我决定论包含着四个分支理论,即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
本心理需要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根据该理论,所有的事件都有控制和信
息两个方面。当一个事件是高控制的,也就是它强迫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行动时,学生体验到较少的自我控制感,从而削弱内部动机;例如,老师在表扬学生时说“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你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了。”这种高控制性的语言暗示的是,成功归因于老师。这样就破坏了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内部动机。
如果该事件是信息性的事件,它提供给学生信息以增加其胜任感,其内在动机就会增强。
有机整合理论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
有机整合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
先天倾向,高度自主,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并非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自我决定行为源自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高度内化的外在动机。该
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在动机的内化。同时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从外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了外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
外在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行为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获得
附加报酬,体验到冷漠或被控制。自主程度最小。
内摄性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虽然吸收了外部规则,但并没有完全内化为自我的一
部分,相对受到控制,其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维持价值感。
认同性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对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评价,如果发现该行为
重要,就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决定成分较高。
内在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行为与其价值观和需要相一致,与自我充分同化。其行
为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自我决定成分最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外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
达成将学习作为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关系支持加以实现。
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发展的倾向。德西认为个
体身上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因果定向,即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不同因果定向水平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高自主定向的个体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寻求有趣的和有挑战性的活动;高控制定向的个体注重财富、荣誉和其它一些外界的因素;非个人定向的个体认为满意的结果是运气的产物,自己无法控制,所以他们从来不进行规划,并且墨守陈规,随波逐流。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解释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涵义以及心理需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决定论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自我决定论中动机内化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尤为密切,其核心认为动机内化的程度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函数。基本心理需要的观点已经成为自我决定论许多重要假设建立的基础。
教育启示
教育要关注学生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我决定感,培养学生高自主定向的倾向。
努力创造高自主定向的学习环境。
既要注重外部动机,又要注重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关注学生的基本需要,将内部需要与外在目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