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后CT评价
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50例肝癌患者进行CT扫描诊断,并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两组各25例,单号组进行介入治疗(观察组),双号组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的CT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典型性情况,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肝癌患者来讲,采用CT诊断是重要的辅助方式,其扫描的图像较为清晰、准确,在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介入治疗不仅对患者创伤小、花费较低,而且临床成功率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癌;CT诊断;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202-01作为当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加上治疗花费及操作技术的限制,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50例噶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50例肝癌患者进行CT扫描诊断,并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两组各25例,其中单号组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分布于40-71岁。
双号组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于41-72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症状,部分伴有消化道出血史。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2.1 CT诊断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使用CT-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影像学检查,造影剂为注射用典比乐370。
肝癌介入治疗影像表现评估ppt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8; 19:698 –705
AT1WI-动脉期
T1WBI-静脉期
T1WI-肝胆E期
右肝造影
TACE即刻 C
33m后新发灶 D
33m后新发F 灶
G
55岁男性,肝右叶HCC TACE后33m新发灶 AJR 2014; 202:744–751
肝癌TACE后ADC值变化情况
56岁,男性,HCCs
TACE后即刻平片
TACE后1m,残留
再次TACE Korean J Radiol. 2009 Sep-Oct; 10(5): 425–434
沉积良好≠完全坏死
Gut Liver. 2009 Dec; 3(4): 285–291.
78岁男性HCC 行TACE后7天碘油沉积良好,22周后肿瘤缩小,后部复发
碘油沉积:不敏感
DWI联合CE-MRI可作为TACE术后检测残留或复发的首选方法 Magn Resone Imaging. 2012,35(6):1388-1396.
TACE后MRI评估——残留及复发
T1WI椭圆形高信号, 碘油沉积良好; 无强化;低弥散。
TACE前,TRIP 及延迟期
TACE后,TRIP 及延迟期
61岁女性, TACE后残余灶,CT证据不足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 (2017) 98, 253—260
磁共振评估
坏死组织:T1WI等或略高信号 T2WI相对低信号 不强化、弥散不受限制
残留复发:T1WI上低信号、T2WI高信号 强化、弥散受限制;胆碱复合物升高; 31P谱磷酸单酯(PME)增高为特征
Med Sci Monit, 2011; 17(4): CR189-195
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的应用现状_邱国钦
·综述·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的应用现状邱国钦,陈玉强[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解放军第174医院)肿瘤中心,福建厦门361003]摘要: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中晚期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CT检查既能客观评价肿瘤局部情况和介入后疗效,又能指导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方案。
本研究主要就单纯CT平扫、CT双期扫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等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肝肿瘤:介入治疗;评价;CT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826.2013.02.39文章编号:1671-3826(2013)02-0203-04原发性肝癌(PL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就诊时多数为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以其安全有效、微创和可重复性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
TACE主要利用碘油栓塞肝动脉以达到阻断肝癌血供,及碘油所携带化疗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杀灭癌细胞,除达到肿瘤坏死缩小的目的外,又能改变瘤体内血液循环和内环境,进而为其他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
由于肝癌血运丰富、血管形态异常,缺乏完整的kupffuer氏细胞和淋巴系统,加上碘油的黏滞性,故碘油可长期滞留肿瘤内而不被清除,而且癌细胞对碘油的吞饮摄取,油珠越小,癌细胞生长越活跃,碘油越易进入细胞内。
因此碘油沉积越多,肝癌疗效越好。
由于组织学检查证实了TACE并不能杀灭所有癌细胞,所以往往需重复TACE或联合其他治疗。
冯峰等[1]研究表明肝癌非坏死区除了可存在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或肝动脉供血为主外,还可少部分存在门静脉或少血供等供血情况,对于肝动脉和双重供血者需继续行TACE治疗,而门静脉和少血供者则应选择局部消融或放疗等为宜。
因此如何客观评价介入疗效,确切掌握术后肿瘤的坏死程度、血供、复发转移等情况,对进一步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肝癌介入手术患者CT增强扫描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效果分析
肝癌介入手术患者CT增强扫描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手术患者CT增强扫描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癌介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观察增强CT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0.00%),以头痛、恶心、呕吐(30.00%)为主,其次为重度荨麻疹(6.67%),对照组患者4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71.67%),以头痛、恶心、呕吐(45.00%)为主,其次为重度荨麻疹(15.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中18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严重程度多为轻度(72.22%),而对照组患者中则有43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严重程度中度占比最高为(44.19%),其次是重度占(37.21%)。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癌介入手术患者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肝癌介入手术患者;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护理近些年我国介入治疗技术的日趋成熟,促使临床在中晚期肝癌患者中以广泛应用介入治疗,为患者改善病情、延长寿命,但临床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需通过CT增强扫描观察患者肿瘤位置与大小等,为患者的下一步诊治打下良好基础[1]。
与此同时,患者也会随之产生焦虑与紧张的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因情绪过于激烈在注射造影剂后产生不良反应,进而对CT增强扫描与治疗造成影响。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在收治的120例肝癌介入术患者CT扫描过程中全面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予以患者专业护理,观察其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癌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影像评价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5 2例 患 者 中 ,男 性 3 8例 , 女性 l 4例 ; 年龄 4 2 — 7 5岁 , 平均 5 5 . 2岁 ,病灶 大小 5 ~ 1 2 c m。所 有病例 复查 时均行 彩色 多普 勒和螺旋 C T扫描 ,肿瘤 介入治 疗后复 查时 间 ,最短 2 5 天 ,最长 4 5天 ,平均 3 0天 ,最 长随访 时间 6个 月 。
2 l 6
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 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卷第 7期
・
医学 影 像 ・
肝肿瘤 介入治 疗后 的影像评价分 析
( 河南 省滑 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 ,河南 安 阳 4 5 6 4 0 0)
李 自霞
摘要 :目的 探 讨彩 色多普勒 、螺 旋 C T对肝肿瘤介入 治疗效果的优 势 ,以指导 临床 正确 选择 检查方 法。方法 将 2 0 0 9 年 1月至 2 0 1 3年 3月问 5 2 例在 我院进行介入治疗后并定期 复查的患者临床 资料进行 总结 ,根据 患者不 同情 况选择 彩 超或 C T进行 复查 。并与血管造影进行 比较 ,观察 瘤体 的大小、形 态、数 目及血供及造 影剂沉积状况。结果 螺旋 C T 与彩 色 多普勒在 显示病灶形态、大 小、数 目上无 明显 差异 ,对瘤体血供 及栓塞剂沉积 方面及 门静脉 癌栓 形成情况螺旋 C T较彩 色多普勒准确 。结论 肝癌介入 治疗后首选影像 学评价 方式为螺旋 c T , 其 具有 方便 、直观、 简单的特点 ,对反 映栓 塞后 瘤体 大小变化 、栓 塞剂沉积、分布情况及血供 变化 方面优 势明显 ,值得 临床推 广应用。 关键词 :肝肿 瘤 ;介入 治疗后 评价 ;彩 色多普勒 ;螺旋 C T 中图分类 号 :R4 4 5 文献标识码 :B DO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7 . 1 6 6
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的应用现状
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的应用现状作者:张正信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1期摘要:肝癌介入术是肝癌中晚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术后CT检查能够对肿瘤的局部情况及介入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现对肝癌介入术后CT 评价(平扫、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和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肝癌;介入术;CT评价;应用现状肝癌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各类肿瘤总数的5%以上。
临床约有75%的肝癌患者因查发病变较晚而无法实施手术切除治疗[1,2]。
肝癌介入术是肝癌中晚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临床主要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肝癌介入术后CT检查是及时随访、评价疗效的重要保证[3]。
本文现对肝癌介入术后CT评价(平扫、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和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待为临床推广参考,具体报告如下:1肝癌介入疗效影像学评价肝癌介入疗效评价中CT、MRI、PET、DSA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优缺点,CT检查能够通过对肿瘤碘油沉积、密度进行观察来评价治疗肿瘤的存活或坏死,但对于碘油的沉积程度尚无量化标准。
CT检查的低密度影除了可以对肿瘤坏死显示外,还可对含有活性灶的纤维组织或癌灶纤维组织进行显示,其中活性灶的纤维组织或癌灶纤维组织可在CT检查中增强也可不强化,且高密度碘油对肿瘤强化观察也有影响。
碘油沉积不影响MRI检查,应用弥散成像可对存活区或坏死区进行较好的鉴别,但其信号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会对评价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PET检查对残留癌组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准确性较高,但检查费用昂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的推广应用。
其中DSA检查的评价效果最好,但作为有创性的操作,DSA检查不能够重复进行。
随着临床CT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推广,CI检查凭借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评价效果好等优点,在肝癌介入术后影像学评价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多排CT等高端设备在临床的应用,使肝癌介入术后影像学评价进入了全新的阶段[4,5]。
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25
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价值及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经临床、病理和螺旋CT综合诊断的58例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T平扫与强化CT双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
结果本组58例患者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强化CT双期扫描58侧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55例(94.8%),其中6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
结论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螺旋CT平扫与强化CT双期扫描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螺旋CT扫描评价意义【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10-02肝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由于大部分病例来就诊时已确诊为中晚期,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腹水等,据有关文献资料报告约有70%-85%[1]的患者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
随着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和栓塞剂的改进,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已得到肯定,已成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2],但是介入治疗属于姑息性治疗,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需要多次重复治疗。
因此介入治疗术后肿瘤的坏死与存活情况、有无复发转移、残存病灶及血供情况的客观评价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特别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TACE术后资料较为完整的5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CT平扫碘油沉积形态及非碘油沉积区双期增强表现,探讨在TACE术后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评估价值及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中晚期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5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7-78岁,平均(52.5±2.6)岁,病灶大小4.6cm-11.2cm;肝右叶35例,肝左叶23例。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目的探析螺旋CT扫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所发挥的评估作用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以该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所选患者均给予血管造影(DSA)和螺旋CT扫描及增强图像处理,对比两种处理方式下对栓塞后瘤体供血变化的显示情况及影像显示价值。
结果螺旋CT扫描结果和DSA检查结果在呈现病灶形态、大小、数量以及周边组织的血供情况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螺旋CT检查与DSA检查相比,可以更加清晰以及准确地显示患者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SA在显示动-静脉漏方面较螺旋CT而言有明显优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接受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给予螺旋CT扫描影像学复查,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无创,同时平扫及增强图像有助于呈现栓塞后瘤体周边组织的血供变化,这对于医师判断治疗效果和指导后续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标签:肝癌;介入治疗;影像学;评价价值目前,临床上对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三种,一种为内科药物治疗,一种为手术治疗,另一种为肝癌介入治疗,上述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其针对性不一,应用范围也不一。
而随着栓塞剂以及栓塞技术的的不断进步,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也获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都获得明显提升。
但不可忽视的是,内科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姑息性,并不能标本兼治,因此重复治疗次数较多,而重复治疗下了解肿瘤瘤体的存活和坏死情况,观察是否出现转移、瘤体血供情况、病灶残余情况等方面,不仅有利于疗效判断,更是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为探析螺旋CT扫描影像学检查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价值,该研究围绕该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进行研究,让入选患者接受DSA(血管造影)和螺旋CT扫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CT与MRI在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价值比较
浙江临床医学2021年1月第23卷第1期• 53••诊治分析•CT^MRI挪癌介人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平估价值比较陈高宏【摘要】目的比较C T、M R I影像技术对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至2019年经病理活检确诊肝癌患者40例,均实施介入综合治疗术,在术后3周行C T、M R I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C T与M R I评估肝癌介入术后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
结果同DSA金标准比较,M R I对术后肿瘤活性灶检出符合率高于CT (P<0.05) ; M 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 (1^0.05),C T与M R I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0.05)。
结论对肝癌行介入综合治疗术的患者,采取M R丨对术后肿瘤活性评估的 价值显著高于C T,且诊断效能高,但为了提高诊断效果可考虑将二者相结合以提升诊断效能。
【关键词】CT M R I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术后肿瘤活性【A 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CT and MRI imaging techniques for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going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biopsy from 2018 to 2019 were selected. Intervention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in all the patients. C T, MRI and DSA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3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DSA gold standar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MRI in detecting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 P<0.05 ) . MRI diagnosis accuracy and sensitivity were higher than CT (P<0.05 ) ,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 T and M RI in specificity ( P>0.05 )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going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 is significandy higher than that of C T, an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is high. Howev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K ey w o rd s 】CT MRI Liver canc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治疗方法中,介人综 合术广泛用于临床,对提升肝癌存活率提供重要帮助[1-3]。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增强CT与MRI复查效果的对比评价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增强CT与MRI复查效果的对比评价目的探讨增强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复查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术后1、3和6个月增强CT和MR]检测。
以术后6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增强CT和MR]在TACE术后1、3和6个月诊断阳性率、阴性率以及准确率。
结果与增强CT比较,MR对患者原始病灶术后1个月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原始病灶3个月和6个月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诊断准确率较高。
与增强CT比较,MRI对患者TACE术后复发病灶3个月和6个月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RI对患者术后3个月新增病灶检测准确率高(P<0.05),两者在术后6个月新增病灶检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增强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复查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率,对于增强cT不确定结节应进行MR]复查。
标签: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术;增强CT;MRI[文献标识码]A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我国每年有10万以上人口因病死亡,而且据统计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虽然根除性手术是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肝脏自身的强代偿能力等因素,使得肝癌疾病的发现不及时,大多数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不适宜切除手术。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临床上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抑制和/或杀灭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影像学检测对患者TACE介入术后复查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增强CT和MRI是临床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本研究中我们以行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增强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复查诊断的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肝癌介入治疗影像表现评估
肝癌介入治疗
3 影像表现评估 在治疗方案制 定中的应用
肝癌介入治疗
4 影像表现评估 在疗效评估中 的应用
肝癌介入治疗
5 影像表现评估 在疾病监测中 的应用
肝癌介入治疗
6 影像表现评估 在基础研究领 域的应用
影像表现评估的方法
CT扫描:用于 评估肿瘤的大 小、位置和形 态
血管造影:用 于评估肿瘤的 血供和血管分 布
MRI扫描:用 于评估肿瘤的 血供和组织特 征
PET-CT扫描: 用于评估肿瘤 的代谢活性和 全身转移情况
超声检查:用 于评估肿瘤的 边界和内部结 构
病理活检:用 于评估肿瘤的 组织学特征和 基因突变情况
影像表现评估的重要性
准确诊断:影像表现评估有助于准确诊
01
断肝癌,为治疗提供依据
疗效评估:影像表现评估可以评估介入治
02
疗的疗效,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预后判断:影像表现评估有助于判断肝癌
03
患者的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监测复发:影像表现评估可以监测肝癌的
04
复发情况,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和精确性。
核医学技术的发展, 如PET/CT和
SPECT/CT,提高 了肝癌介入治疗影 像表现评估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
影像组学技术的发 展,提高了肝癌介 入治疗影像表现评 估的定量化和客观
化。
评估方法的优化
01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
应用:利用AI算法对影 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 提高诊断准确性
03 功能影像技术的应用:
经皮肝动脉栓塞术(PVE):通过导管将栓塞材 料注入肝动脉,阻断肿瘤血供,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通过导管将 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肝动脉,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 度,达到治疗目的。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CT评价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CT评价新进展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6 个月。
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致死率中占第二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a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首选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CT是评价介入治疗疗效的最佳手段 [1] 。
TACE (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术前 CT 分析能明确病灶的影像学情况,了解病人的预后,确立介入治疗方案;目前 TACE 多使用碘化油及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但是,TACE 后肿瘤完全坏死率不高,因此,治疗后随访观察、判定疗效对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也非常必要。
本文就 CT 在肝癌 TACE 前后疗效评价进展作一综述。
一 TACE 疗效的术前 CT 评价 CT对肝癌TACE术前疗效评估对医生及患者非常有益。
术者可根据患者对TACE敏感性的预测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则有利于他们了解其病情和预后,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术前肿瘤大小对预后的影响颇有争议,一般来讲,肿瘤越大,其生存率越差[4]。
但也有学者认为[30]肿块大小对肝癌预后影响没有显著性意义。
1/ 3以往以CT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或二维测量值来评价肿块大小对生存率的影响,它们与肿瘤真正的体积有一定的差异。
Lieven[27]等研究结果肝肿瘤螺旋CT三维容积测量能代替一维线性测量技术或二维测量值进行CT随访研究,三维容积测量能更准确反映肝癌形态学特征及对预后的预后影响[27,28,29]。
Vogl等[5]研究CT三维容积测量肿瘤及肝脏体积对预后的影响。
肿瘤容积与肝脏容积百分比小于5%者26例,小于15%者33例, 大于15%者26例。
研究发现肿瘤容积小于200 mL (P lt;0 .02) 及与肝容积比小于5% (P lt; 0.01)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弥漫型肝癌生存率明显降低。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研究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和血管减影造影(DSA)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49例行TACE介入治疗的原发肝细胞癌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螺旋CT复查和DSA复查资料。
结果:螺旋CT复查与DSA复查在病灶形态、供血动脉、肝内染色、强化(染色)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静脉主干癌栓和动-静脉漏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螺旋CT能反映肝癌介入治疗后瘤体组织学变化和血供变化,且方便无创,应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螺旋CT DSA【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238-02全球范围内,原发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居癌症第5位,死亡率居癌症第3位。
目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原发肝细胞癌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客观评价TACE术后肿瘤存活程度、复发转移及血供等情况是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和提高TACE疗效的关键环节[1]。
本研究回顾分析49例原发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螺旋CT复查与DSA复查资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TACE介入治疗的原发肝细胞癌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2.8±1.9)岁;病灶大小3.9~11.6 cm,平均病灶大小(5.2±0.9)cm。
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血管减影造影(DSA)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再次行介入治疗。
1.2 方法螺旋CT复查采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Plus 4型螺旋CT机,先行平扫,嘱患者屏气,螺旋连续平扫患者上腹部,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经患者肘静脉以3ml/s 的速度注射碘海醇80~100 ml,扫描电流为280mAs,电压为120kV,扫描螺距为1~1.5,层厚为5~10 mm,肝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5~30 s,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60 s。
CT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
CT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S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就诊我科患者的HCC患者100例,依据碘油沉积CT分型和mRECIST标准,将患者分类并统计,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依据术前术后AFP应答情况,将病例分为AFP应答组和非应答组,比较两组在不同疗效构成比的情况。
结果:碘油沉积CT分型与疗效存在关联,完全型临床获益率最高,稀少型最低。
AFP应答组与非应答组疗效构成比不同,应答组临床获益率高于非应答组。
结论:MSCT是一种相对经济、简便、准确的评价HCC介入治疗疗效的方法,结合血清AFP水平变化情况,可以为介入科医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he value of CT in evaluati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Xie Baojie,Zhu Lina,Zhao Jingqi,Wang Qiuxiang,Li Zhi gang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Fourth Hospital,050011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SC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HCC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lipiodol deposition CT classification and mRECIST criter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as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according to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FP response,th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AFP response group and non-response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 in different treatment ratio of the situation. Results:CT classification of lipiodol was associated with therapeutic effect,and the clinical benefit rate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rare type was the lowest. The response rate of AFP response group and non-response group was different,and the clinical benefit rate of respons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response group. Conclusion:MSCT is a relatively economical,simple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CC,and it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interventional physicians in combination with serum AFP levels.Key words tomography,X-ray compute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是我国消化系统肿瘤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由于其具有早期症状不典型、较高的恶性程度、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待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死亡率较高。
36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术后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36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术后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术后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系,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术的认识及对预后的判断。
方法从本科室2002~2008年6月期间CT检查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而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36例患者,对其介入栓塞术后的CT表现及临床征象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36例患者中有24例(667%),发生沉积区丢失碘化油现象其中第一次栓塞后丢失15例。
24例中有例,均出现碘化油不同程度的沉积不全,因肿瘤复发增大及肝功能下降等,在两年内死亡。
生存两年以上的22例。
12例碘油一直沉积,其余皆及时介入治疗使碘油保持沉积。
结论采用CT扫描,动态随访,观察肿瘤部位碘化油沉积形态的改变,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维持疗效,判断预后的有效方法。
1资料与方法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一叶内的原发性肝癌,平均直径在45 cm左右,均有完整CT随访资料。
男26例,女10例,年龄28~67岁,平均543岁,均经临床、B超、CT及DSA检查证实,符合2011年全国肝癌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血管造影后行肿瘤供血血管超选,均获成功后注入稀释后的化疗药5FUl0 g、卡铂300 mg、再用10 mg丝裂霉素、表阿霉素与10~20 ml 超液化碘化油混合液进行肿瘤血管栓塞治疗3~6次平均46次。
所有病例均在第一次介入治疗后2~3周作肝区常规CT扫描,螺距以及层厚和层距均为10 mm。
以后每隔1~2月作一次CT复查进行前后对比[14]。
2结果临床疗效36例患者共行156例次肝动脉联合化疗加栓塞术(TACE)治疗,手术全部均顺利完成,其中治疗最多的为6次。
随访5~25个月不等。
经2次手术后行CT增强扫描检查评价疗效,肿瘤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碘油沉积,并出现部分坏死。
36例患者均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9例,进展(PD)4例。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增强CT与MRI复查效果的对比评价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增强CT与MRI复查效果的对比评价发表时间:2018-03-29T14:49:28.2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作者:段彬罗成静罗海阳[导读] 分析讨论增强CT和MRI复查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具体效果。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 610021)【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增强CT和MRI复查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具体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人54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两组,每组27例,1组为对照组,使用增强CT诊断治疗;两组为观察组,使用MRI诊断治疗。
对比两组病人诊断准确率。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依次为92.59%和77.7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MRI复查可以大幅度提高诊断正确率,可在医院大规模开展实施本项复查措施。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增强CT;MRI;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210-01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对人体危害极大,尽早诊断可以增加治愈率,所以有效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有重大意义[1]。
CT和MRI是医院中最常用的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检查有重要帮助。
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检测方法有很多种,我院对增强CT和MRI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查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1.1.1一般资料选取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人54例为研究对象,其于2014年7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两组,每组27例,1组为对照组,两组为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43~61岁,平均年龄(52.7±4.4)岁;观察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52.9±4.5)岁,两组病人在基础信息上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影像评价分析
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影像评价分析霍磊【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卷),期】2016(22)5【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50例,对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扫描,并将CT扫描图像同患者的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对栓塞区域非坏死低密度灶同供应血管的关系及其强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CT、DSA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肝癌病灶供血情况的检查效果(66.00%,7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螺旋CT对于门静脉主干癌栓的检出率(28.00%)明显高于DSA(8.00%),DSA对于动脉-静脉漏的检出情况(26.00%)则优于螺旋CT(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可有效反应栓塞后瘤体的供血及组织学变化,同时结合DSA检查,可有效检出新发病灶,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展开.%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ssessed value of imageological examination for tum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effect.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February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plain scan and dual-phase enhanced image pared angiography result and CT scan images.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embolism regional non-necrotic lesions with low density and supply blood vessels,hardening rules.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ecking effect forliver cancer tissues' blood supply of two kinds of check methods (66.00%vs.70.00%;P>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spiral CT for major portal vein cancer metasta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SA (28.00%vs.8.00%),the detection rate of DSA for arteriovenous fistula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piral CT (26.00% vs.10.00%),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 CT plain scan and dual-phase enhanced scanning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blood-supply of the tumor after embolization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effectively detect new lesions combined with DSA examination,in favor of the expansion of follow-up treatment.【总页数】3页(P686-688)【作者】霍磊【作者单位】463000 驻马店肿瘤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兔VX-2肝肿瘤模型及影像学评价方法 [J], 刘嵘;王建华;周康荣;颜志平;钱晟;邵国良;罗剑均;姜莺;沈继章2.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超声疗效分析 [J], 黄敏;沈延政;郭建峰;孙勤;严禹;周轶群;徐颖3.射频切除术(RFA)治疗肝肿瘤及其影像学疗效评价的现状 [J], 陈卫国;黄信华;李彦豪4.CT引导下肝肿瘤冷冻消融治疗后疗效影像学评价分析 [J], 石彦斌;僧松娟5.CT引导下肝肿瘤冷冻消融治疗后疗效影像学评价分析 [J], 石彦斌;僧松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
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陈勇【摘要】目的:评价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92例在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给予单纯磁共振(MRI)检查,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对比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7.82%高于对照组76.08%,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MRI联合检查诊断准确性极高,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适用范围广等临床优势,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准确、丰富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09【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CT扫描;磁共振;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作者】陈勇【作者单位】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CT室辽宁营口 11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癌属于肝脏部位的恶性病变肿瘤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腹部癌症之一,位居临床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位,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排位第三[1]。
大部分原发性肝癌发病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随疾病进展与迁延后,再进行检查诊断,此时疾病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根治效果差,风险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肝癌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
原发性肝癌主要给予影像学及肝病理组织活检等方式。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92例在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5±7.2)岁,病灶直径(7.1±1.5)cm;实验组患者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2±7.8)岁,病灶直径(7.2±1.4)cm。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分析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变化,分析其表现特征。
方法:将在我院行介入治疗肝癌的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4~9次的CT复查资料,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胆汁瘤的发生率以及CT动态情况。
结果:参加本次研究的77例患者中有4例并发胆汁瘤,并发率是5.19%;其中3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2个);病灶位置:右肝3例(4个),左肝1例(1个);胆汁瘤直径4.6~9.1cm,平均(7.51±1.44)cm;瘤体呈囊状4个、柱状1个。
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发生胆汁瘤时临床特征不明显,需要患者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时注意检查有无胆汁瘤形成,尽早发现根据胆汁瘤变化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胆汁瘤增大导致发生梗阻性黄疸。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胆汁瘤;CT【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060-02肝癌作为恶性肿瘤早期检查确诊较难,导致患者确诊时已是癌症中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都不理想。
介入治疗肝癌可以缓解癌症细胞生长扩散但是并发症较多,胆汁瘤是其中一种,其自身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影响肝癌进一步治。
我院研究,通过分析56例患者检查资料,分析胆汁瘤的CT动态,为其预防及治疗做理论基础。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2011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肝癌的77例患者是本次研究对象,男40例、女37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8.64±5.17)岁;原发性肝癌31例、乳腺癌肝转移19例、胰腺癌肝转移10例、肺癌肝转移17例;肿瘤直径:3.5~15cm,平均直径(7.54±3.15)cm;介入治疗2~7次,平均(4.48±1.07)次;术后复查次数4~9次。
1.2 方法征求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复查资料,包括CT平扫资料和增强资料,统计胆汁瘤发生率,分析胆汁瘤CT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依据
多螺旋CT可以对介入治疗后肿瘤大小及肿 瘤内碘油沉积情况进行观察,通过分析肿 瘤内碘油的沉积情况(沉积的范围、分布、 形态)以及肿瘤大小的变化判定介入治疗 的效果。
CT还可以发现术前CT扫描未发现的子灶。
TACE后碘油分布形态分型
Jinno分型及Maki分型等等 中国学者……
理论基础
主要原理
癌组织碘油沉积的原因:肝癌组织血运丰 富、血流量大,血管走行迂曲,管壁缺乏 弹力层,无神经支配,血管形态结构异常, 血管通透性增高;碘油本身的粘滞度大不 易被血流冲散,易沉积。——易滞留
癌组织缺乏完整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 巴系统。——不易被清除
主要原理
研究认为碘油在肝癌灶内呈明显的稳定的 高密度影一般时间在3 周左右。☻
一组15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研究表明,在肝 癌TACE后CT扫描均发现主瘤周围及其它肝 叶有多个(4~10个)子灶,而放弃了手术 治疗。
结论
经TACE后肿瘤内碘油沉积密集、而且边缘 完整的部位,病理检查显示无存活的癌细 胞,几乎不出现复发。
结论
经TACE后肿瘤内碘油沉积表现为稀糙型和 缺损型者,病理上显示缺乏碘油部位有较 多存活的癌细胞,复发率极高,且复发时 间较早。
稀糙型:碘油在肿瘤内分布不均匀,呈斑 片样、点状或无分布子灶检出方面的意义
碘油能进人术前或超声检查未发现的 <10mm的癌灶;也有文献报道可以在3mm 左右病灶内见到碘油沉积,因此应用碘油 可以发现小的子灶,并可观察其对子灶的 治疗情况如子灶的缩小、消失或增多等。
HCC为HA及PV双重供血,中心往往为HA供 血,交界区由PV供血,介入治疗后更是这 样。当HA栓塞后,中央部供血阻断,边缘 仍有PV供血,而且PV被认为是肿瘤的引流 静脉,这些特点对HA栓塞后肿瘤的残存、 继续发展和肝内转移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肝癌介入后增大、复发主要发生 于肿瘤的边缘部。
所以,复查CT应以观察栓塞后肿瘤边缘为 主,复发的主要表现为肿瘤的边缘部局部 增大。
国内学者根据肝癌灶周边部碘油潴留形态, 将栓塞术后肿瘤整个周边的碘油分布分为 四型:密整型、稀糙型、缺损型和混合型。
常规窗口技术:窗宽100~150;窗位50~70。
扩大窗口技术:窗宽1500~2500;窗位 500~700。
密整型:碘油潴留密度均匀,边缘完整, 呈完全沉积。
缺损型:在肿瘤局部碘油缺如,表现为低 密度值,碘油沉积区同密整型。(环型: 碘油呈环型分布,中央或偏一侧为极低密 度区。)
问题?
什么是TACE? 碘油为什么能够选择性的沉积? TACE后CT怎样来评价?
肝癌介入术后CT疗效评价
背景资料
肝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目 前,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 之一,但由于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已确诊为 中晚期,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腹水等, 丧失了手术治疗时机。
肝癌化疗栓塞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中、晚 期肝癌的重要姑息手段之一;是治疗肝癌 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主要原理
并认为最佳的行碘油CT检出时间为介入治 疗后4周。
组织病理学
TACE后癌组织病理学阶段: 1个月:凝固性坏死;血管内膜增厚,管腔闭
塞。
1~3个月:坏死更广泛,中性粒细胞浸润,少 量肉芽组织增生。
3~6个月:呈无结构改变,增生的肉芽组织、 纤维瘢痕在多数肿瘤周围形成较厚的包膜。
6个月以后:纤维瘢痕化,可出现钙化及骨化。 栓塞后20个月以上玻璃样变。☻
背景资料
1979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的山田 (Yamada)教授首先将碘油作为栓塞剂经 肝动脉注入肝脏治疗肝癌。☻
1986年临床研究成果才被正式报道,效果 得到肯定并被广泛采用。
背景资料
肝癌介入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经导 管动脉灌注化疗(TAI),二是经导管动脉栓塞 术(TAE),二者可以联合起来应用被统称为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主要原理
基于肝癌的血供几乎全部由肝动脉供血, 导管可以选择地进入供血的肝动脉进行栓 塞和化疗药物的灌注。
碘油具有选择性地进入并滞留于肝癌组织 中的特性,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选择性栓塞 作用,而且能将碘油作为一种非抗体类载 体将大量化疗药物带入肝癌组织中,起到 高浓度持续化疗的作用。
主要原理
碘化油为脂质性物质,在正常肝组织内可 逐渐变成小颗粒,被kupffer细胞吞噬,为淋 巴组织清除,时间较快大约为2周。
结论
与栓塞前比较,栓塞后CT显示肝内其它部 位新出现的碘油沉积灶,提示为栓塞前漏 诊子灶或新出现的子灶。
文献
《肝癌栓塞后碘油沉积形态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摘要:动态观察45例肝癌经1~3次肝动脉栓塞
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并分析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表明,栓塞1个月后碘油沉积情况和形态与疗 效有明显的相关性 。2(er)次栓塞后的碘油 表现更能确切反映肿瘤内碘油沉积形态。密整 型和环型疗效最好 ,重复栓塞可使肿瘤进一 步缩小。缺损型疗效次之,2(er)次栓塞非 常重要,有望转为密整型提高疗效。但稀糙型 重复栓塞仍未显治疗效果 。碘油沉积量越多 疗效越好。碘油沉积量<30%者重复栓塞未见 明显改观。
根据定期CT随访,观察碘油的消失与存留, 可判定肿瘤疗效和确定再次治疗方案。若 肿瘤区域碘油持续存留,说明肿瘤坏死, 可继续观察。若碘油消失,出现缺损区, 说明肿瘤复发,需进一步治疗。
?
?
硬化性伪影? 不能确定。 M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