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评策略与生活满意度_情绪和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效应_陈琴 (1)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c6d80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d.png)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引言: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挑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应对并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困难等。
因此,研究心理韧性及其应对策略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韧性的概念及特征: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灵活应对并从中恢复的能力。
心理韧性的特征包括自信、乐观、自我调节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
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更能够应对挫折和困难,更快地恢复并适应新的环境。
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支持、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例如,乐观的个体更容易具备心理韧性,因为他们能够更积极地看待问题,从中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支持也是心理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和逆境。
心理韧性的应对策略: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合适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1. 积极思考:积极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应对策略,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看待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心理韧性。
2. 适应性调节:适应性调节是指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个体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况。
适应性调节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心理韧性。
3. 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心理韧性的重要保障之一。
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和分享问题来获得社会支持。
得到他人的理解和鼓励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增强心理韧性。
4.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来提高心理韧性。
自我反思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估,从而找到改进的方向。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坚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
![坚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f8aa4f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4.png)
坚韧人格
■主观幸福感
图1自我接纳在坚韧人格和与主观
幸福感间的中介模型
4讨论 4.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被测试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常模,各维度 中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得分最高,说明大学生具有 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对学校生活的现状比较满 意•高校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如科技创新、学术讲 座、才艺展示、志愿活动、各种社团活动、体育锻炼、 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 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 分的展示与发展,又能缓解学习压力,愉悦身心,这 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生活满足感.
P
0. 021 0. 000 0.000 0. 000
95%置信区间
LLCI
ULCI
0. 025 0. 197 0.697 0. 257
0. 302 0. 344 1.065 0. 546
表4 间接效应分析
路径 坚韧人格=> 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
Effect
Boot SE
BootLLCI BootULCI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高校的大学生,通过问卷星及现场发
放问卷形式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 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90.25%.其中男生76 人(21.1%),女生285人(7& 9%);独生子女106 人(29.4%),非独生子女255名(70.6%);来自城 镇的148名(41.0%),来自农村的213名(59.0%). 2.2 研究工具
53
虑,鉴于此,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坚韧性人格、自我接 纳与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一 个以自我接纳为中介变量的坚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深入探讨坚韧人格对主观幸 福感的影响,检验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以期能够为 培养大学生的坚韧人格品质,提高自我接纳水平及 增强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
认知重评策略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网络交往的中介效应
![认知重评策略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网络交往的中介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67d84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b.png)
认知重评策略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网络交往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重评策略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深入剖析网络交往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研究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认知重评策略、网络交往以及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认知重评策略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随后阐述网络交往在当代大学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影响,最后探讨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验证假设,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认知重评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调节机制,已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这种策略涉及个体对生活事件的重新解释和评价,以改变其情感反应。
众多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Gross (1998) 提出,通过积极调整对情境的看法,人们能够降低负性情绪的影响,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重压力,学会运用认知重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交往作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获取信息。
然而,过度依赖网络交往或遭受网络欺凌等行为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交往在认知重评策略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对于深入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认知重评策略、网络交往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例如, (20) 研究发现,经常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自尊和社交能力,进而体验到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20) 也指出,网络交往的质量可以影响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评价,从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心理韧性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韧性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84da30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6.png)
心理韧性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赖彩华
【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本研究为探讨心理韧性、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学业成绩三者的关系,选取了广西柳州市369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在遭遇困难的压力情境下,学生的心理韧性、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学业成绩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学生的心理韧性越好,越倾向于能为更长远的学业目标而延迟满足,其学业成绩也会更好。
2.心理韧性通过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学业延迟满足对心理韧性与学业成绩之间,以及对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因子与学业成绩之间都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是对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与学业成绩之间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赖彩华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柳州,54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
【相关文献】
1.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J], 郭磊;
2.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J], 郭磊
3.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J], 李桂青;谭光霞;
4.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中的中介作用 [J], 陈杰; 赵维燕; 王鹏飞; 臧云菲; 张焜
5.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中的中介作用 [J], 陈杰; 赵维燕; 王鹏飞; 臧云菲; 张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3a1b2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0.png)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正念注意觉知如何通过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介绍正念注意觉知的概念,即个体在没有评判的情况下对当前经历的意识和接受。
这种觉知能力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情绪智力的发展。
接着,文章将分析情绪调节在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即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情绪来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并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
本文还将探讨积极重评的中介作用,即如何通过重新评估和解释情绪事件来改变原有的情绪反应,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积极重评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的心态,还能帮助他们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正念注意觉知、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教育干预措施,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我们期望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文献综述正念注意觉知(Mindfulness Attention Awareness, MAW)作为心理学领域内的一种核心概念,近年来在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部分旨在系统梳理关于正念训练对中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积极重评策略影响的相关文献,揭示其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跨时间中介作用机制。
正念注意觉知起源于东方禅修传统,后经西方心理学家如KabatZinn(1990)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干预手段。
在教育环境中,MAW被定义为个体在当下时刻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关注自身内外经验的能力(Brown Ryan, 2003)。
这一概念强调了对当下情境的全然接纳、对思维和感觉的非反应性观察,以及对注意力的持续而灵活的维持。
接纳、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三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述评
![接纳、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三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3739a389daef5ef7ba0d3ce0.png)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4, 4, 80-88/10.12677/ap.2014.41015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journal/ap.html) The Review of Acceptance, Cognitive Reappraisal,Expression Suppression in Emotion RegulationStrategiesLin Yang, Mengting LiAssoci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Email: yanglin19890725@Received: Dec. 13th, 2013; revised: Dec. 19th, 2013; accepted: Dec. 25th, 2013Copyright © 2014 Lin Yang, Mengting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n Yang, Mengting Li.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Abstract:Nowadays many researchers paid more attentions to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suppression i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rise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ceptance has been accepted as a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by many researchers. Many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accep-tance,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emotion,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To form effec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it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ffect emotion,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In this paper, we comment the defini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acceptance,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 and finally we made a prospect, hoping that it can provide a guidance for future research.Keywords: Acceptance;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Suppressi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接纳、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三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述评杨琳,李梦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Email: yanglin19890725@收稿日期:2013年12月13日;修回日期:2013年12月19日;录用日期:2013年12月25日摘要: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近年来获得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7b21d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d.png)
心理探索732024年2月·032024/03(总第625期)心理韧性(resilience )也被译为心理弹性、抗逆力和心理复原力等,有研究者认为,将“resilience”定义为“心理韧性”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1]心理韧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布洛克首次提出自我心理弹性的定义,随后拉特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处于逆境、困境中的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最终发展结果并未如研究者预期中的那么悲观,这些孩子的发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部分处于逆境、困境等挫折情境下的青少年仍然具备着良好的适应功能,以帮助自身获得积极的发展结果。
[2]而这一研究结果与“处境不良—压力—适应不良”的传统医学的直线模型的结论不符,这一现象激发了研究者对个体的内在积极特征的研究兴趣,由此开始了对于个体心理韧性的研究。
由于对于心理韧性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心理韧性的界定依然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要包括结果性定义、能力性(特质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
本研究认为心理韧性的过程性定义较为适用于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过程性定义不仅强调个体的发展结果的积极性,而且强调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吻合,本研究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对心理韧性的定义:在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下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的个体能够积极调动内部和外部资源灵活处理压力。
[3]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源于评价理论。
1995年,P acker 于研究中指出不同的评价处于不同的层次水平,那些与特定情境有关的个人评价会受到更深层次的、更为基本的评价的影响[4],他认为后者是所有其他评价的基础,并将之命名为“核心评价”。
在此基础上Judge 等人提出了核心自我评价理论,并将核心自我评价定义为“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5]。
负性情绪也称为消极情绪,是指具有负性效价的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愤怒等。
大学生心理优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心理优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cf633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b.png)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微信扫描二维码 听独家语音释文 与作者在线交流
中图分类号:B844. 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1886/scjsws20210313001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ngth on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mediating role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
四川精神卫生 2021 年第 34 卷第 3 期
·论著·预防·
http://www. psychjm. net. cn
大学生心理优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万子薇,陈树林*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通信作者:陈树林,E-mail:chenshulin@zju. edu. cn)
此外,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介于个体动机和行为 之间的因素,具有认知性质和行为驱动性质,产生 于行为发生之前 。因 [8,14] 此,本研究推测,优势知识 和优势使用先作用于自我效能感,再作用于应对方 式,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假设:①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优势知识和 优势使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②应对方 式在优势知识和优势使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 介作用;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在优势知识 和优势使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以就读于浙江省某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 研究对象,于 2020 年 3 月-9 月通过问卷星发放并回 收问卷 1 099 份,剔除填写不认真、不符合在校学生 纳入要求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 913 份,有效问 卷回收率为 83. 08%。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636c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6.png)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引言: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严苛,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和巨大压力。
尤其是新生阶段,新环境、新学科、新任务都可能给大一新生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研究大一新生的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可以帮助学校和个人更好地理解新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过去的研究发现,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压力知觉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的压力刺激的感知和认知程度,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
在医学院校的大一新生中,他们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自我管理压力。
这些压力的存在对新生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产生了影响。
当新生认知到自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时,往往会出现负面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在面对压力时,个体通常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效的应对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
逃避、逃避、求助、应对四种常见的应对方式。
通过选择逃避和逃避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在短期内可能会减轻个体的情绪症状,但长期来看会更加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增加压力。
而积极寻求帮助和积极应对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获得外界的支持和资源,增强应对能力,改善心理和生活状态。
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应对方式在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当个体能够以积极应对的方式来面对压力,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三、应对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新生面临着许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压力:1. 寻求支持:与同学、老师、辅导员等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压力和困扰。
这样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减轻压力的负担。
2.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设定合理的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合理的时间规划可以帮助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
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6f88a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a.png)
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柳思芳1,陈明4,张娜娜1,李媛媛5,徐钟庚1(/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宁波5172n;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合肥030232;3.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浙江宁波3152n)【摘要】目的探讨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方法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7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1)相对剥夺感、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两两均呈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可以通过五条路径影响大学生抑郁: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独立中介作用;认知重评与领悟社会支持、表达抑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相对剥夺感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
【关键词】心理体验;负性情绪;抑郁症;网络成瘾;情绪调节;相对剥夺感;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领悟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309(2021.01-0027-06DOI:10.13837/j.issn.1006-8309.2021.41.0004Effect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Chain Mcdiatine Effect AnalysisLIU St-fang1,CHEN Ming4,ZHANG Na-no1,LI Yuao-yuan5,XU Zhoug-gebo1(1.DexaPmext of Psycholopu,Ningeo Univers/u,Ningeo21721).China;2.TU o Second Clinical Mebical School,Andut Mebical Univarsitu,Hefei Andut239632,ChOo;5.Ningeo Universitu Mextai Health Guidance06x1—,Ningeo5172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relative deprivation fecteh depression in collepe smUents.MetUods799 collepe stuUents were surveyeb with Relative DepPvatmu Ques/onnaOe,Emotion Reauladou Ques/ounaOe,Perceiveb Sociat Support Scale and CES一D Scale.Results(1)Relative depPvatmu,coynitive reappraisal,expressive suppres-sion‘perceived social suppoP were ft significantlo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2)Relative deprivation can ffect the depression of coUeae stuaents throuah five paths:the separate mebiatOy effect of coynitive reappimsal,expressive sup-pressiou and perceiveb social support;the chain mebiatOg ePeci of coynitive reappmisd and perceiveb sociO suppoP,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nd perceiveb sociO suppoP.Conclusion Relative depPvation OdirecCy f e cts colleae smUentmdepmssOn throuah the chain mebiatOg ePect of emotion reaulation stmteaies and perceiveb social suppoP.【Key words:psychoybicd expedence;neaative emotion;depression;inmrnet addiction;emotion1^00X00;relative depPvation;coynitive reappraisal;expressive suppression;perceiveb social suppoP1引言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内隐情绪信念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内隐情绪信念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b20693f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d.png)
内隐情绪信念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冯蓉;吴悦悦【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年(卷),期】2024(32)3【摘要】目的:探讨内隐情绪信念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并考察认知重评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内隐情绪信念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及心盛量表对11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内隐情绪信念与认知重评、心理韧性及心理幸福感均呈显著正相关(r=0.443,0.502,0.464;P<0.01),认知重评、心理韧性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553,0.757;P<0.01)。
认知重评、心理韧性分别在内隐情绪信念与心理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和心理韧性在内隐情绪信念与心理幸福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通过培养成长型内隐情绪信念,可以帮助个体主动使用认知重评等适应性调节策略来提高心理韧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
【总页数】7页(P433-439)【作者】冯蓉;吴悦悦【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9;B844.2【相关文献】1.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2.体育锻炼赋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3.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压力知觉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4.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恶意创造力的关系:认知重评和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作用5.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压力知觉的影响: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和表达抑制的遮掩效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a0b4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f.png)
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挑战或创伤时,能够保持坚韧、适应并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它是一种认为个体克服困境并积极应对的心理特质。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困难或问题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对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相关研究和理论,将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启示。
1. 心理韧性的概念和特征心理韧性源于个体的内心力量和适应能力,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适应力强、具有自信和自信心、追求目标和有弹性。
2. 应对策略的分类和特点应对策略可以分为问题导向型和情绪导向型两种。
问题导向型策略包括实际解决问题、积极寻求支持和制定计划等。
情绪导向型策略则是倾向于调节自身情绪状态,如寻求社交支持、自我安慰和放松技巧等。
3. 心理韧性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心理韧性和应对策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高度韧性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问题导向型策略。
他们更乐观、有信心、具有目标导向性,更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低韧性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如回避问题、自我指责和逃避现实。
4. 心理韧性和应对策略对应对压力的影响心理韧性和积极的应对策略对于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起到重要作用。
高韧性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他们能够更快地从压力中恢复,更好地解决问题,保持情绪稳定和自我调节,减少心理负担和不良反应。
5. 心理韧性和应对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韧性和积极的应对策略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高韧性的个体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平衡,他们更能够应对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更具有自信和自尊心。
相反,低韧性的个体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更突出。
人际关系对心理韧性的效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人际关系对心理韧性的效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8b87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9.png)
人际关系对心理韧性的效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吴贤华;满丛英【摘要】心理韧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探讨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问卷对471有效被试进行施测.结果:人际关系通过表达积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0.14×0.15=0.02,p<0.05)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0.29×0.41=0.12,p<0.05)对心理韧性起不完全中介作用(Β=0.27,p<0.001).结论:可以通过重视人际关系训练、人际关系交往与情绪归因训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心理韧性【作者】吴贤华;满丛英【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生命健康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译为心理弹性、复原力、压弹及抗逆力,一般指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
[1]在心理韧性的众多影响因素当中,人际关系质量对促进心理韧性提升起重要作用。
根据关系文化理论(relational-cultural theory)观点,所有的心理成长都在人际关系中形成,脱离人际联结将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人际联结能力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Jordan[2]指出:“人际联结为孩子们筑起防御(危险的)堡垒,……促进成长的人际联结当位居心理韧性概念之内核”。
实证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心理韧性有积极预测作用。
比如,Losel[3]研究发现人际关系预测心理韧性水平。
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bdcab7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1.png)
的正向
作
7 ;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对 韧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7 ;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和 韧性对主观幸福感
有 的正向 作7 ;(3)自尊和 韧 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
式中介作7。研究揭
了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7机制,对高留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
健康水平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自尊; 韧;主观幸福
MA Wen-yan1 , GAO Peng2 , HUANG Da-wet3, ZOU Wei-xing4
( 1 .BiiiePeeschooeEducaiion Coeege, Biiie, Guiohou,551700; 2. Liupanshui Fi es iMidd ee Schoo e, Liupanshui,Guiohou,553002; 3. School oS Psychology,CenWai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4.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eties, Xingyi, Guizhou,562409)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yaW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 - esteem and resiliencc on the perceived so 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H - being of left behind adolescents, 980 left behind adolescent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c were investigated b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self - esteem scal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 and index of weH - being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per ceived social support, self - esteem,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H - being; ( 2 ) Perceived sociaO support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self - esteem ,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 - esteem coulO positively predict resilienc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resilience could positivef predict subjective weH - being ; ( 3 ) Self esteem and resilience play a chain mediating role in perceived sociai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i - being. This study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i - being of left behind adolescents, which has practicai significance to iaprove left behind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i - being and meniaeheaeih. Key words: left - behind adolescent ;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 self-esteem; resilience ; subjective weli bevng
认知重评如何调节情绪:中庸思维的中介作用
![认知重评如何调节情绪:中庸思维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e6981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5.png)
认知重评如何调节情绪:中庸思维的中介作用
曾维希;郭侃;李媛
【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使用中庸思维量表、情绪调节问卷、正负情绪检核表和情绪表达问卷开展抽样测查,以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共收集到有效数据369份。
分析了“认知重评”与“中庸思维”在情绪调节的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
得出认知重评通过激活中庸思维实现对情绪的有效调节。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曾维希;郭侃;李媛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中庸思维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J], 李启明;陈志霞
2.大学新生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与生命意义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J], 朱蓉蓉;甘怡群;李艳;张贤
3.情绪调节能力和性别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和性别差异 [J], 吴燕;杨奇伟;王建峰;;;
4.特质正念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希望和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J], 郭晴晴; 张守
臣
5.中庸思维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机制: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J], 陈佩儀;陈瑜;杨雪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90f714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c.png)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江瑞辰【摘要】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析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以及大学生心理韧性量表对三所本科院校69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出结果,首先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总分不存在差异,女生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总分不存在差异,农村大学生的自我认可得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其次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应对方式、心理韧性三者之间显著相关;再次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8)006【总页数】6页(P91-95,106)【关键词】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韧性;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作用【作者】江瑞辰【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1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5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个体在家庭互动过程中获取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心理特质(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又称“坚韧型人格”、“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以及“抗逆力”等。
大学生群体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的生活环境与中学阶段存在着巨大差异,部分同学在入学后感到诸多不适应(王道阳,姚本先,2012),如果不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外界进行干预,甚至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同时也有部分同学通过及时调整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这种发展结果的不同源于他们心理韧性的差异,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其形成路径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金灿,崔文香,2009;刘明波,李淑臻,2012;高长松,明冬艳,2012)。
研究发现,在诸多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Kaplan. C. P.,Turner. S.,Norman,E.,1996;刘洋,许红芝,2015)。
社会支持对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c4a146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7.png)
探索与创新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69DOI:10.16660/ki.1674-098X.2107-5640-1225社会支持对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师瑞红1 覃程2 林萍1*(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 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心理压力、认知重评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和情绪调节量表对832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用LMS法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1)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压力。
(2)认知重评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间起中介作用。
(3)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受性别的调节。
结论:本研究对医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补充了社会支持对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中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压力 社会支持 认知重评 性别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6(b)-0169-03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ofMedical Students——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Cognitive Reassessment and the RegulatingRole of GenderSHI Ruihong 1 QIN Cheng 2 LIN Ping 1*(1.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4007 China;2.Faculty of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400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gnitive re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Methods: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and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 were used to test 832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LMS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mediating effect. Results: (1) Social support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s psychological stress. (2) Cognitive reappraisal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3)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is regulated by gender.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supplem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reassessment in the inf 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medical students.Key Word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cial support; Cognitive reassessment; Gender作者简介:师瑞红(199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护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 体评价[1],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情绪调 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内容、情绪何时发生、如何进 行情绪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最普遍的两 种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前者是先 行关注策略,后者是反应关注策略,两者在情绪生成 的不同时间点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 外周生理、神经动力学(Neural dynamics)和身心健 康[2- 。 5] 有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的自尊和 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2],但情绪调节策略影 响生活满意度内在机制的研究却很少。程利等人总 结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时发现:与表达抑制相比,认 知重评能够更好地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增加积极情
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且 [16,17] Troy 和 Mauss 认 为,韧性个体会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 评),改变对应激源的评估,使消极情绪反应减弱,而 这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转而又增强了个体的心理韧 性[10]。鉴于此,本研究假设:消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 相关,消极情绪与心理韧性也在认知重评和生活满 意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与此同时,本研究也考 察了模型中其他所有可能的单向路径关系。
1方 法
1.1 被试 采 用 方 便 取 样 法 ,从 西 安 市 某 两 所 大 学 选 取
375 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取有效问卷 364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其中男生 163 人,女生 201 人,年龄为 19.34±0.83 岁。 1.2 工具 1.2.1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 本研究 采用 Watson 等编制的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测量个 体的积极和消极情绪[20],各包括 10 个项目,采用 5 点 计分法,1~5 代表从“几乎没有”到“极其多”。但对 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发现,积极情感量表 中“警觉性高的”一项因子负荷量小于 0.4 且不显著, 因子分析抽取公因子的结果发现该项属于消极情感 维度,张卫东,刁静和 Schick 的跨文化研究也显示该 项具有跨因子负荷[21]。某些情绪术语在其它国家社 会文化背景中所表征的意义可能与西方英语国家的 不同,或者在其它国家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对等的翻 译,从而难以避免项目偏差(item bias)的问题[21],因此 将该题项删掉更为适当。本次测量中,剔除“警觉性 高 的 ”一 项 后 积 极 情 感 量 表 的 内 部 一 致 性 信 度 为 0.87,消极情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3。 1.2.2 情绪调节问卷(ERQ) 本研究采用 Gross[5]编 制的情绪调节问卷中的认知重评策略量表,包括 6 个项目,采用 7 点计分法,1~7 代表从“非常不赞同” 到“非常赞同”。本次测量中认知重评策略量表的内 部一致性信度为 0.73。 1.2.3 心理韧性量表(ER) 本 研 究 采 用 Block 和 Kremen[22] 编 制 的 自 我 韧 性 量 表(Ego- Resiliency Scale,ER)测量个体的心理韧性。该量表包括 14 个 项目,采用 Likert 4 点计分法,1~4 代表“完全不符 合”到“完全符合”。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6。 1.2.4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本研究采用 Diener 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来评定个体对自己生活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11(2014)02-0306-05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Multiple Mediating of Affect and Resilience
CHEN Qin, WANG Zhen-ho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gnitive reappraisal, affect, resili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eds: 364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Ego-Resiliency Scal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Results: ①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ognitive reappraisal wa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affect, while cognitive reappraisal, posi⁃ tive affect, resili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②Multiple mediation modeling showed that cognitive reappraisal,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had no direct eff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Cognitive reappraisal could exert eff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indirectly not only through resilience, but also through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positive affect-resilience and negative affect-resilience. Conclusion: Resilienc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s have a medi⁃ 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Affect; Resilienc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Multiple mediation
·308·
的满意程度[23],包括 5 个项目,采用 7 点计分法,1~7 代表从“强烈反对”到“极力赞成”。本次测量的内部 一致性信度为 0.75。 1.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3.0 和 Amos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整理和分析。
2结 果
2.1 认知重评、情绪、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对认知重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心理韧性和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情绪、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 364 名大学生为被 试, 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自我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试。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 认知重评策略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②多重中介模型分析 表明,认知重评、积极和消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认知重评既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生活 满意度,还通过积极情绪—心理韧性中介链和消极情绪—心理韧性中介链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结论:认知 重评不仅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还通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预测心理韧性并最终 预测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 认知重评;生活满意度;情绪;心理韧性;多重中介
DOI:10.16128/ki.1005-3611.2014.02.030
·306·
Chinese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22 No.2 2014
认知重评策略与生活满意度:情绪 和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效应
陈琴,王振宏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
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尤其是在压力情景下) 是获得心理韧性的重要方面。Fredrickson 认为积极 情绪能够拓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扩大注意的范围,增 强认知灵活性,构建应对困境的资源,使生理应激反 应恢复到正常的基线水平,正是由于积极情绪的这 些功能,促进应激后的个体获得了心理韧性 。大 [15] 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1618],也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的增长在积极情绪和生 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12] 因此,本研究假 设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在认知重评策略和生活满意 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此外,尽管 Cohn 等人研究 表明消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只能预测心理韧性 ,但 [19] 也有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与
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与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在 实验情景下指导被试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沉 思和认知重评)回忆令自己感到愤怒的事件,结果表 明认知重评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减少对消极情 感的体验,降低生理反应,引起较强的副交感神经系 统的激活[3];Gross 等人的研究发现习惯性使用认知 重评者体验并表达更少的消极情绪、更多的积极情 绪,表现出更少的抑郁症状,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2],且每天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可预测杏仁核 激活的减少,加强与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叶皮层的 激活[13],也即经常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改善个体 的情绪状态,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而通过使用认知 重评策略产生的积极情绪带来的舒适感又可以发展 自身内在心理资源 ,从 [10] 而有助于平衡工作家庭关 系[14],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 水平[5]。
心理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 效应对和适应[8],是个体重要的内在心理资源。那 些对心理韧性起积极作用的因素被称之为保护性因 素,主要是指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