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述(PPT 42张)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社会作用 PPT

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所谓技术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特定技术活动中所 追求的直接目标,是为这种活动所设定的结果指向 和要达到的功能要求。技术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 过程,没有也不估计有无技术目的的技术实践,技 术目的是技术实践活动的内在因素和成分。
所谓技术手段 ,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技术目的所使 用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操纵它们的方式、方法、 措施和途径等。
第五,要保持并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就要重视人 的决定作用,就要不断扩展和强化人类对自然科学 知识的需要。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多样性
1、心理动力:就是能引起和促进人们发生科学创 造行为并进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 和。它是科学主体发生科学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 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微观动力。主要包括:
创新,(2)科学理论的拓广 (3)科学理论的完善 。
实验层次上的创新包括(1)实验仪器的更新(2) 实验方法的改进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 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
一般说来,悖论总是相关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相 关于原有科学理论系统,悖论是逻辑矛盾;相关于新 科学理论,悖论则是新生科学的胚胎。
军事
哲学
先进哲学思想 保守哲学思想
文化
先进文化 落后文化
教育
社会动力的复杂 性:社会各因素对 自然科学发展的 作用,既能够体现 为动力,也能够体 现为社会环境条 件;
社会因素对自然 科学的发展能够 起推动的作用,也 估计起阻碍的作 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 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 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 为人类特别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 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技术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特定技术活动中所 追求的直接目标,是为这种活动所设定的结果指向 和要达到的功能要求。技术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 过程,没有也不估计有无技术目的的技术实践,技 术目的是技术实践活动的内在因素和成分。
所谓技术手段 ,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技术目的所使 用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操纵它们的方式、方法、 措施和途径等。
第五,要保持并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就要重视人 的决定作用,就要不断扩展和强化人类对自然科学 知识的需要。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多样性
1、心理动力:就是能引起和促进人们发生科学创 造行为并进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 和。它是科学主体发生科学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 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微观动力。主要包括:
创新,(2)科学理论的拓广 (3)科学理论的完善 。
实验层次上的创新包括(1)实验仪器的更新(2) 实验方法的改进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 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
一般说来,悖论总是相关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相 关于原有科学理论系统,悖论是逻辑矛盾;相关于新 科学理论,悖论则是新生科学的胚胎。
军事
哲学
先进哲学思想 保守哲学思想
文化
先进文化 落后文化
教育
社会动力的复杂 性:社会各因素对 自然科学发展的 作用,既能够体现 为动力,也能够体 现为社会环境条 件;
社会因素对自然 科学的发展能够 起推动的作用,也 估计起阻碍的作 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 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 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 为人类特别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 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ppt课件

•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6世纪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 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 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 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 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 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 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 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 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 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 行星,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图。
• 还观察到黄道,并把其附近的恒星划分为 12宫,每一宫的星座都以神话中的神或动 物命名。
•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计数法10进制和60进制并用。
• 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 方表、立方根表等
• 一元一次方程、也能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 突出贡献是按60进制把周角分为360度。
科的许多疾病。 • 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配制药物 •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3.农业和手工业
•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修建了大堤坝和 水库
• 作物有大麦、小麦、亚麻和豆类、葡萄等。
• 养育的牲畜有牛、羊、猪、鸭、鹅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 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 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 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 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 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 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 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 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 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 行星,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图。
• 还观察到黄道,并把其附近的恒星划分为 12宫,每一宫的星座都以神话中的神或动 物命名。
•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计数法10进制和60进制并用。
• 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 方表、立方根表等
• 一元一次方程、也能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 突出贡献是按60进制把周角分为360度。
科的许多疾病。 • 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配制药物 •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3.农业和手工业
•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修建了大堤坝和 水库
• 作物有大麦、小麦、亚麻和豆类、葡萄等。
• 养育的牲畜有牛、羊、猪、鸭、鹅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 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科学技术社会 第二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ppt7 人民版

4、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1)表现: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
医学: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⑵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 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 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 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 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邓稼先(1924-1986)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 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 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 轮船返回祖国。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水平低。
原因: 1)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 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 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
2001年,袁隆 平获得第一届国家 最高科技奖。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 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 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 的最高荣誉。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
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
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 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 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 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
科学技术的发展ppt

四、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
你知道华罗庚的哪些事迹?你了解哥德 巴赫猜想吗?
华罗庚(1910—1985),世界著 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 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 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 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 “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 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 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 “华—王方法”等。
侯德榜
针对苏尔维法生产纯碱时食盐 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 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侯 德榜先生经过上千次试验,在 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与苏尔维法相比, 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 到96%以上。另外它综合利用了氨 厂的二氧化碳和碱厂的氯离子,同 时,生产出两种可贵的产品——纯 碱和氯化铵。将氨厂的废气二氧化 碳,转变为碱厂的主要原料来制取 纯碱,这样就节省了碱厂里用于制 取二氧化碳的庞大的石灰窑。
侯德榜,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 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 化学工业的大厦 。
三、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 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 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 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 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 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 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 “李四光”传名于世。
我是炎黄子孙, 理所当然地要把学 到的知识全部奉献 给我亲爱的祖国。
1、李四光的成就:①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②科学预测了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2、地质力学理论创立的意义:为研究地壳运 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ppt

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也是 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会导致新的产业出现 传统产业的发展也要依赖科学技术的重大突 破
2.科技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
3.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 突出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说是主要 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 的经济。
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 60 年代末比本世纪初增长了 400 倍,现 在已达每年4000亿美元。 当前除了政府的大量科技投入外,各国 企业界也大量投资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
19 世纪以来,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人们 掌握汽车制造技术,导致新的汽车产业的出现。 据统计: 100多年来世界已生产14亿辆; 1994年生产近5000万辆; 日、法、美、德等国,该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的8%~ 13%,成为一大产业部门。 它也是我国一大产业部门,上海将之列为第一 支柱产业,1994年的产值已达251亿元。
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据统计: 当代基础学科已超过 500 门;技术 学科超过 400门,还有名目繁多的应用 技术; 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和分化,新学 科不断涌现,全世界当今学科总数已达 到6000多门。
战后,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 美国是每10年翻一番; 西欧发达国家是每15年翻一番。 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已 达5000万人。 预计未来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 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科学劳动将在下 世纪普遍地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
艺术是最典型的人文文化,是一种生产力: (1)艺术活动及其产品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经济 行为,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2)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建筑物中 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对旅游城市尤为重要); (3)艺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所有其他物质产品 的设计和生产过程; (4)在现代经济中,以艺术传播为主要内容 的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经作用的、革命的 力量。 科技发展最终会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社会 制度的更新。例如: 18世纪,以蒸汽机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革命,使 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机器时代。在欧洲各国,资本主 义先后代替封建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创立及 初步实践的时期。 19世纪,以电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 段;而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传统时期。 在当前的智能革命时代,就社会主义而言,进入了各 国特色的时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共42张PPT)高三高考思想政治(新高考通用)

(国际视野、公共参与)
《法律与生活》
(法治意识)
《逻辑与思维》
(科学精神)
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考点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考情清单
考点
考频
考向
课标要求
社会基本矛盾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
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进程
2年10考
考点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3.封建社会
生产力
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②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③手 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④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
生产关系
身自由;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保留一部分
考点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
统一性 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 多样性
解体
考点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实行公有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条件下较高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 发展
剩余产品 出现
贫富分化 私有制
氏族 首领
战俘
债务人
奴隶主 奴隶
(2)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法律与生活》
(法治意识)
《逻辑与思维》
(科学精神)
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考点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考情清单
考点
考频
考向
课标要求
社会基本矛盾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
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进程
2年10考
考点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3.封建社会
生产力
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②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③手 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④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
生产关系
身自由;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保留一部分
考点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
统一性 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 多样性
解体
考点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实行公有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条件下较高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 发展
剩余产品 出现
贫富分化 私有制
氏族 首领
战俘
债务人
奴隶主 奴隶
(2)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19/7/24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进步的 同时,也产生了各种负作用。
全
绿
球
藻
变
污
暖
染
核
乏资
辐
源
射
匮
第一,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 的破坏。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 驾御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 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对 整个自然环境和整个地球构成了一 种挑战,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 受能力,并且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科技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 人类带来了毛骨悚然威胁,形成威 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题。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
十九世纪的电力革命
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
•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 明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 动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 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 质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 发明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 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 力,使社会生产力又得到一次 迅猛发展,推动西方资本主义 社会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The End.Thank U!!!——傅祎娴、高亚蕾、徐晓秋、胡晓
安、
金丽、李云仙、耿晓
THANK YOU
SUCCESS
2019/7/24
2、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 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 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 习方式、休闲方式。现在,手机,电脑等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电子产品。通过电话,我 们可以及时与他人沟通,通过电脑,我们能及时了解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其速度之 快,效率之高,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pt课件

14
诺贝尔奖青睐交叉学科
15
• 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一半左右属于交叉学科。 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 科总数约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之多 ,其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
• 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 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 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
19
• 近代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 第二次技术革命,完成了劳动手段由工具向机器 的转变,使社会生产开始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导火线是1733年发明的“ 飞梭”;34以后的“珍妮”机的发明以及后来自 动织布机、自动纺纱机的相继发明,使英国的纺 织业最先开始了机械化;1755年瓦特,蒸汽机成 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强力的万能动力机械,随后 为生产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而发明的工作母 机(机床),最终使近代技术体系得以形成,使 社会生产开始机械化。英国凭借第一次技术革命 很快完成了本国的产业革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 国,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9
• 当时的科学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一些哲人用 思辨的方法对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出现了不少唯 物的(非神灵)、充满辩证法的成果。在太阳系 结构、物质结构、几何学、生物学、历法、力学 等方面均有很多的成就。古代的科学,基本处于 现象的描述、思辨性解释的阶段,科学与哲学相 结合形成了自然哲学。
10
• 近代: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欧洲工场手工业 的发展,欧洲人的思想获得解放,视野大为开阔 ,培根提倡的重视实验、重视经验的思想,对当 时学术界产生重要作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的出版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导火线,后经伽利略 、开普勒、帕斯卡等人的努力,丰富了人们对机 械运动规律的认识,牛顿在前人及同代人研究的 基础上,完成了集力学之大成的著作《自然哲学 的数学原理》(1687),提出了关于力学的三定 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力学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兴 起后最早形成为科学体系的一门学科。
诺贝尔奖青睐交叉学科
15
• 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一半左右属于交叉学科。 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 科总数约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之多 ,其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
• 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 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 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
19
• 近代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 第二次技术革命,完成了劳动手段由工具向机器 的转变,使社会生产开始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导火线是1733年发明的“ 飞梭”;34以后的“珍妮”机的发明以及后来自 动织布机、自动纺纱机的相继发明,使英国的纺 织业最先开始了机械化;1755年瓦特,蒸汽机成 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强力的万能动力机械,随后 为生产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而发明的工作母 机(机床),最终使近代技术体系得以形成,使 社会生产开始机械化。英国凭借第一次技术革命 很快完成了本国的产业革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 国,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9
• 当时的科学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一些哲人用 思辨的方法对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出现了不少唯 物的(非神灵)、充满辩证法的成果。在太阳系 结构、物质结构、几何学、生物学、历法、力学 等方面均有很多的成就。古代的科学,基本处于 现象的描述、思辨性解释的阶段,科学与哲学相 结合形成了自然哲学。
10
• 近代: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欧洲工场手工业 的发展,欧洲人的思想获得解放,视野大为开阔 ,培根提倡的重视实验、重视经验的思想,对当 时学术界产生重要作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的出版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导火线,后经伽利略 、开普勒、帕斯卡等人的努力,丰富了人们对机 械运动规律的认识,牛顿在前人及同代人研究的 基础上,完成了集力学之大成的著作《自然哲学 的数学原理》(1687),提出了关于力学的三定 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力学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兴 起后最早形成为科学体系的一门学科。
第十课 第二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共42张PPT)

B.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直接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误区分析:创新对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用是间接的,要借助 于实践才能产生作用。
解析:科学对人的教育作用,首先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 维方式,从而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实现的。这种影响不是 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的影响。
答案:B
1.首届京交会强调,发展服务贸易业,要纠正“重工业轻服务 业”的发展思路,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可见, 发展服务贸易业,需要进行 ①制度创新 A.①② C.②③ ②科技创新 ③理论创新 ( ④实践创新 )
②只有创新,我们才能促进民族 ④要坚持制度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对知识创新的重视,①②符 合题意。③④观点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不选。故 选 A 项。
答案:A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 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 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标志着我 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说明( ①理论创新指导社会的发展进步 为指导 )
解析:手工艺大师们的做法启示我们要树立创新的观点,要坚 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与社会制 度变革无关,排除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错误。
答案:A
8.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科学理论 的指导下,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实现的。这说明( ①科学理论创新推动文化创新 ②文化的发展要通过创新实现 ③科学理论直接推动文化发展 ④科学理论引领先进文化创新 A.②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③ )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讲义(PPT 46张)

你知道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 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吗?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 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 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 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 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 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①1983年,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它的诞 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 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②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三.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5)生物工程: ①2001年至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 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课堂巩固:
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 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D
2、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是在: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88年 D 1990年
三.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2.主要成果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国防: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和平利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如秦山、大亚 湾核电站。
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 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 的国家之一。
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 发展; 2、党和国家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 重视科技人才。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简介PPT课件

• 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 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增长、全球化趋势以及 战争与和平等。
• 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如耕地减少、用 水困难、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迷信抬头、养老与就业等。
• 围绕主要的社会角色选择活动主题,包括公民、生产者、消费 者、家庭成员、朋友、社团成员、自我等。
第12页/共78页
• 淮安市开明学校构建了四大系列资源库:科技之旅、文化之旅、商贸之旅、 公民养成。围绕这四大资源库,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第13页/共78页
(2)模块划分
镇江扬中外国语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GBR课程。 课程由G、 B、R三个模块构成。G、B、R是green、blue、red(绿色、蓝色、红色) 三种色彩的英文单词首字母。green象征广袤的自然;blue象征广阔的社会空 间;red象征不断发展的自我,模块各有侧重点,但不排除交叉和融合。
安
手(1-9)、假冒伪劣的危害(3-9)、我家 电器(1-9)、广东饮食文化特色(5—9)、
全 常见病预防 (1-9)、我的身体(认识身体、
身体的保健、健身计划、长大的我)(1—
9)、身边的健康敌人(1-9)、新食器时
代(3-9)
第10页/共78页
对白色污染说不(1—9)、珍贵的红 树林(3-9)、赤潮的危害(7—9)、 汽车尾气与环保(7-9)、垃圾的回 4、收 与 处 理 (2-9) 、 家 乡 河 的 治 理 环 (5-9)、就国际花园城市的隐患向 境 政府进一言(声音之害、光污染、 保 臭难耐)(3-9)、一节废电池的污染 护 (3—9)、与小动物交朋友(1-9)、 海洋世界探谜(1-9)、同饮东江水 (5—9)、领养绿色(1—9)
• 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如耕地减少、用 水困难、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迷信抬头、养老与就业等。
• 围绕主要的社会角色选择活动主题,包括公民、生产者、消费 者、家庭成员、朋友、社团成员、自我等。
第12页/共78页
• 淮安市开明学校构建了四大系列资源库:科技之旅、文化之旅、商贸之旅、 公民养成。围绕这四大资源库,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第13页/共78页
(2)模块划分
镇江扬中外国语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GBR课程。 课程由G、 B、R三个模块构成。G、B、R是green、blue、red(绿色、蓝色、红色) 三种色彩的英文单词首字母。green象征广袤的自然;blue象征广阔的社会空 间;red象征不断发展的自我,模块各有侧重点,但不排除交叉和融合。
安
手(1-9)、假冒伪劣的危害(3-9)、我家 电器(1-9)、广东饮食文化特色(5—9)、
全 常见病预防 (1-9)、我的身体(认识身体、
身体的保健、健身计划、长大的我)(1—
9)、身边的健康敌人(1-9)、新食器时
代(3-9)
第10页/共78页
对白色污染说不(1—9)、珍贵的红 树林(3-9)、赤潮的危害(7—9)、 汽车尾气与环保(7-9)、垃圾的回 4、收 与 处 理 (2-9) 、 家 乡 河 的 治 理 环 (5-9)、就国际花园城市的隐患向 境 政府进一言(声音之害、光污染、 保 臭难耐)(3-9)、一节废电池的污染 护 (3—9)、与小动物交朋友(1-9)、 海洋世界探谜(1-9)、同饮东江水 (5—9)、领养绿色(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科技与教育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使得德 国成为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靠培育人才与科学研究事业启动。 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 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一批科学家学成回国, 开创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如数学 家雅各比、高斯,物理学家欧姆,化学家李 比希。
最能体现科技是生产力,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 受益最多。 1830年,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 这时德国已经出现了科学的高潮。经过 40-50 年代科学的发展 , 60-70 年代科学的兴盛 , 1875年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德国,这时德国的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国,工业发展速度接着也超 过了英国,1895年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直到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在科技中保持领先。
– 纽可门1712发明 – 瓦特1784改进和创新 – 对瓦特机的改进和完 善 – 在企业家支持下1785 年开始生产。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恩格斯:“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 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 来撼动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小工业 创造了资产阶级,大工业创造了无产阶级 ……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 占据主导地位。 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 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 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 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 生铁产量,1825年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 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
法国的产业革命和科学的兴衰
几乎与英国同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8纪 下半叶以来,法国科学有较大的发展,实 验科学方面也跃居世界前列,1770-1830 年间成为科学中心。对这种原因的探讨: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学派,科学职业化, 发展科学教育。 但为何很快就再度落后了?政府科学?集 中式科学?
德国的崛起
美国的产业革命
南北结束,美国发动了产业革命,继承英、 德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
①铁路电讯先行。
②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③托拉斯,整体上提高了效益、竞争力。 ④重视信息利用。
走上工业创新之路(1850)
宪法鼓励创新。 电力技术,使美后来居上;1882年爱迪生 第一个发电厂。1886年交流发电厂。电气 化热潮,第二次技术革命。 大规模生产方式,元部件标准化、系列化 生产。管理科学。福特生产线。 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石油)化工、 电力三大技术,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 和无线电三大技术。
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织布与纺纱之间的矛盾 (工具机革命)导致了工 厂制度诞生
织技术与纺技术的相互促进:
凯伊1733飞梭—惠特1733 滚筒纺纱机—哈格里沃斯 1765珍妮机—阿克莱特 1768水力纺纱机—克伦普顿 1779Mule—卡特赖特1785 水力织布机。
瓦特蒸汽机的产生 (动力机革命)改变 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和 社会生活的面貌。
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 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半数 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产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 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 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 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 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初步实现城市化。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 奥托与煤气机; – 戴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汽油机; – 狄塞尔与柴油机; – 西门子与发电机
1830年德国出现科学革命高潮,1875年 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1895年世界经济重 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
德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1860—1900) 完成了英国100多年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的客观规律,得到充分 体现。
2 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 → 德国 → 美国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科学中心的转 移有正相关。
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分裂与战争给英国 以赶超的机会。专利制度的作用。 1662,“皇家学会”。群众团体的学术与 科普活动引发了英国的科学革命。 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 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实现了近代 科学的第一次重大综合。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本讲主要讨论: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历史考察: – 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转移的相关性
理论分析:
– 作为生产要素的科学技术
社会现实: – “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创新系统
一、中心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相关性 1、科学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1504-1610) 英 国(1660-1830) 法 国(1770-1830) 德 国(1830-1920) 美 国(1920- )
李比希与德国的化学
学成回国,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 和有机化学,首创肥料业。 通过煤化学的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 工业,获得“德国化学之父”的光荣称 号。 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很多优秀化学家, 其中有凯库勒、霍夫曼等。
合成染料
英国从殖民地获天然染料,德国只好搞合 成染料;大力发展煤焦油工业,靠创新打 开突破口。1871德国煤化工技术世界之 首;1873年德国产量、质量都超过英国; 1900年仅合成染料就创汇一亿多马克; 1913年,德国的染料占世界80%。带动 了纺织(合成纤维)、制药、油漆和合成 橡胶,迅速形成几十亿马克的煤化学工业。 带动了酸碱、造纸等。
1860年以前,美国还处在殖民地的经济萧条 状态。
1860—1890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 使产值上升了9倍。 1880年,它已是西方的第二经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