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与我国自然资源关系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e3f29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2.png)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是一部中国的法律,它的宗旨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法律规定了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包括优先保护、综合利用、科学开发、节约使用等。
2. 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规定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等。
3. 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法律规定了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措施,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4. 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法律规定了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措施,包括对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经济补偿。
5. 奖惩措施:法律规定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和对环境保护的奖励措施,包括罚款、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
通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24c2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5.png)
排污收费制度
总结词
排污收费制度是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 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 收一定费用的制度。
详细描述
排污收费制度旨在促进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 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制度根据排 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对企 事业单位征收相应的排污费用,从而增加其 经济成本,促使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排污收费制度对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利用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通过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02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利用时,应当以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为主要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明确海洋产权的归属和 管理主体,规定海洋开 发和利用的权限和责任 。
制定海洋功能区划方案 ,明确不同功能区的使 用范围和管理要求。
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 破坏。
规定海洋资源税费的标 准、征收和使用,促进 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 有效利用。
05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国际环境法的原则与规范
环境保护原则
强调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所有国家都应该采取措施防止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求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 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确保后代人能够享有同样的资 源和环境。
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与平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是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机构,通过提供政策建议、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促进 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7b6e6c5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a.png)
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环境保护法则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环境保护法的定义及目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为维护环境的治理、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
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环境保护法除了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式外,还包括了环境影响评估、污染物排放管制、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责任和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二、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存在的、用于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无机和有机物质的总和。
保护自然资源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1. 维护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有利于保持种群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2. 促进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维护人类健康:一些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如清洁的水源、新鲜的空气等。
保护自然资源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三、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具体规定环境保护法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自然资源使用许可制度: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于一些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取得相关的使用许可证,以确保其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2.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法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态修复和改善等。
3. 自然资源保护监管:环境保护法规定了自然资源保护的监管措施,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修复费用的补偿、环境监测等。
4. 环境责任与处罚: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以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健康。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ppt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f51689fab069dc5122010b.png)
二、环境的范围与分类
根据组成环境的物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不 同,分为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根据组成环境的物质要素的不同,分为大 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根据组成环境的范围不同,分为区域环境、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功能不同,分为生态环境与生活 环境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不同于环境社会关系。(意志性的社会 关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结果而 不是对象。)
2、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事实(行为和事件)
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 概念:参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享 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工业革命时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主要 表现为工业三废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新发展
1、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 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
2、水污染 3、土地、森林遭受严重破坏。 4、物种灭绝。 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四、人类环境观
人类环境观的概念:又称人类环境价值观, 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观点、观念的总 和,是人类的环境社会意识。
种因素的总体。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2、生态学上的定义:环境是围绕整个生物界并构
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 它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3、在环境学上的定义: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 及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总称。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
环境学上的“环境”的特点:
环境立法技术
法律的内部结构:
1、法律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后果
2、法律规范的分类:命令、禁止、授权和任 意性规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df3224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0.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一、引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之一,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资源。
本文将从法律的特征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法律的适用范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适用于我国领域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活动。
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渔业等;环境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
三、法律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该原则强调预先采取措施,预防污染和损害发生。
2. 污染者付费:该原则强调污染者需要承担治理污染和修复生态环境所需费用。
3. 公众参与:该原则强调公众有权参与环境决策过程,并且可以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4. 合理利用:该原则强调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5. 综合治理:该原则强调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协调解决环境问题。
四、法律的主要内容1. 环境保护:该部分规定了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
同时,该部分还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制实施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2. 资源保护:该部分规定了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
同时,该部分还规定了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和管理措施。
3. 生态保护:该部分规定了生态系统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等方面。
4. 管理措施:该部分规定了法律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行政管理、经济手段和法律责任等方面。
五、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对于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行为,行政机关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2. 民事责任:对于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六、法律的优缺点1. 优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强化了行政管理和法律责任,从而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缺点:该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执行力度不够、罚款金额不足等。
七、结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之一,具有广泛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明确、内容详尽等特点。
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
![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d7e50e5a8102d276a22feb.png)
第一节 环境法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所确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并构成环境法基础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发
展需求的同时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 是环境法中首要的基本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预防为主、防治 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是指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采取各种 预防措施、事先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恶化上,同时积极治 理已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以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 与社会物质财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原则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手段与措施。
由于特殊区域环境具有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特征,加强对 特殊区域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整体环境的改 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初就开始了 这一方面的立法。目前我国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立法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 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 办法》等。特殊区域制度主要有:
2.风景名胜区保护制度
风景名胜区是指依法划定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具有观赏、文 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 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国家对风 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环境法
(1)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 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 作。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 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 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 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 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 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保护法简介
![自然资源保护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25ba76814791711cc7917c2.png)
自然资源保护法简介胡静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一、概述大家好,那么这一讲我们讲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法从大的范围来讲属于环境保护法。
但是狭义的环境保护法它主要指的是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法跟环境法来说,它相对来说,它更侧重于对这个自然这样一个利用和保护的一些规定。
好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叫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首先它要有用,它要有价值。
自然资源的类型有这么几种:第一就是不可更新资源,就是这些东西消耗了就没了,矿产资源指的是这一类。
第二就是可更新资源,就这些资源呢,它通常指的是生物资源、动物、植物还有土壤、地下水。
对这样一些资源,你只要运用的好,它是可以更新的。
比如说树砍了还可以长,这就是可以更新。
第三就是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又叫做永久性这样的资源,它可以说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资源,气温、降水、潮汐、风、波浪、地热、太阳能,这样一些都是恒定资源。
对于恒定性资源我们在法律上的态度是鼓励的开发使用。
对于可更新资源,我们法律上的要求就是对它的消耗、它的开发不能超过它的可再生可更新这样一个速度。
对于不可更新的资源,我们尽量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尽量的将它多重用途充分的发挥出来。
自然资源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自然属性第一就是它的整体性,各种资源的要素它是相互影响,各地区的要素也是相互影响,就说上游采伐数目采伐的多了,那么水土流失,那么这个下游就可以发生洪涝。
第二就是地域性,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它是分布不均衡的。
有些地方森林多,有些地方可能是不毛之地。
第三自然性,就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人为活动可以对其形成产生影响。
社会属性这一块,第一稀缺性,那么这个也是最关键的核心的属性,稀缺分为绝对稀缺就是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还有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还能够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局部稀缺。
第二就是多用性,就是它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有经济功能也有环境功能,比如说那个树木,它可以用来从事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材料来使用,但它也有光合作用,也是生产系统的一份子,使用它有环境功能。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体系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f1f32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c.png)
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体系自然资源的保护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环境法律体系。
本文将从立法背景、法律框架和法律实施三个方面探讨环境法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体系。
一、立法背景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源。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过度开发。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法律。
在国际层面,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大会。
这次大会的产生标志着环境问题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也为各国立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此后,各国通过签署环境公约、国际协议等方式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
在国内层面,我国自1970年代末开始正式立法保护环境。
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建立的背景是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
二、法律框架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
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进行了规范。
首先,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其中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基本原则的规定。
宪法的制定使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法律责任。
其次,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核心。
它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等,为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提供了指导性的规范。
此外,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专门侧重于水资源和大气资源的保护。
这些法律规定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法律实施环境法律的实施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关键环节。
我国通过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和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了环境法律的实施和监督。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协调和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环境监测体系,不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检测,以确保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337c697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1.png)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种类与价值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如水、土壤、森林等,可以循环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铁矿等,不可再生 生物资源:如动植物、微生物等,具有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气候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且清洁
自然资源的价值
经济价值:自然资 源是经济发展的基 础,具有直接或间 接的经济效益
作用:环保法律法规对 于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 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具 有重要作用。
环保技术应用
空气净化技术:利用高效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
水处理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处理污水,实现水资源的循 环利用
垃圾处理技术:通过分类回收、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理垃圾,减少对环 境的污染
节能技术: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 放
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定义:指利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循环再利 用的产业。
环保产业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产业。
环保产业现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绿色 低碳发展。
环济等。
环保法律法规
内容:介绍国家颁布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 《环境保护法》、《水 污染防治法》等。
目的:通过法律法规的 制定和实施,加强对环 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 全。
意义:环保法律法规是 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能够有效地遏制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行为,促 进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 护的途径
第六章
环境保护法_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保护法_加强自然资源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d8377a0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f.png)
环 境 法 治 与 建 设 和 谐 社 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7.8.12~15·兰州)论文集518中 国 法 学 会 环 境 资 源 法 学 研 究 会China Law Society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Law, CLS-AERL 修改《环境保护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张 敏 杨柳青 李希昆 (昆明理工大学 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24)摘要:自然资源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对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目的缺失,基本原则未体现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规范非常少,与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修订。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保护 缺陷 建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即成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开始建立。
但该法作为基本法,自然资源保护规范的内容却非常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退化以及资源浪费、枯竭和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就变得极为重要。
一、自然资源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而言的,中心不同,环境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这个规定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其中,自然环境是早于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或非人工培育的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如水、土地、大气、森林等,具有整体性、地理联系性和生态联系性等特点。
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
![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13f13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b.png)
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所依赖或者利用的来自自然界的各种资产、元素、物质和能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来进行管理。
本文将对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
一、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法》该法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于1986年首次颁布,曾经多次修订。
该法规定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原则。
它包含了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基本法律,于1989年颁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同时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相关的法律支持。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1988年颁布,明确了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原则,保护水资源的合法权益。
二、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解读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旨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土地利用政策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
例如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要求严格控制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土地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国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政策的目的是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浪费。
4.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各国都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政策。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72907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c.png)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涵盖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保护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政策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政策的基础性法律,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立法基础、保护目标和原则,并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立法,该法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管理、保护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生物多样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是我国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法规,该法规定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同时规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方案》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改革的重要文件。
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国家公园体制,将自然保护地统一为国家公园并加强整体保护和管理,提高区域协同、社会参与和科学执法。
5. 《自然保护地管理条例》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保护和监督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该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和措施,并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处罚。
6.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旨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该规划纲要提出了多层次、多功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恢复。
7. 《湿地保护规划纲要》是我国湿地保护的战略性文件,强调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需要保护的湿地类型。
该纲要提出了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
8. 《自然保护区划定管理办法》是对自然保护区划定和管理的具体规范,明确了自然保护区划定的程序、标准和限制。
该办法更加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保护和科学管理。
9. 《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是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的文件,规定了濒危物种的鉴定和监测、资源保护和合法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保护我国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4ea1d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d.png)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自然资源部作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主管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工作人员作为自然资源部的骨干力量,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基础,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专业的服务。
本文将就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法》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掌握该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
该法律主要包括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发利用与管理、自然资源产权和责任、自然资源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工作人员要熟悉该法律的法条,明确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使用条件,掌握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等。
二、《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部工作的关系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该法律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资源部的政策解读自然资源部不断制定和调整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并解读这些政策。
例如,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目的和操作流程,确保政策的正确实施。
此外,自然资源部还会发布一些针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掌握和解读这些政策,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
四、了解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自然资源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例如,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工作人员需要熟悉《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矿业权的获取、转让、终止等程序和要求。
五、加强学习与提升专业能力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能力。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412c66a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e.png)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环境法则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
环境法是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总称,其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资源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消耗。
因此,环境法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环境法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手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控,以保护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环境法建立了一套合理的法律制度,包括资源准入制度、环境评价制度和环境核查制度等。
这些制度规定了资源开发利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责任义务,以防止滥用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同时,环境法还提供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补偿机制,以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其次,环境法通过环境监管和监测,对自然资源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
环境监管是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依据监测结果,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调整,以保护自然资源免受破坏和过度开发的威胁。
同时,环境监测还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基础,以推动环境科学的发展和创新,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环境法还注重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识培养,以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环境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也是人们对环境法的追求。
环境权利要求公众享有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利和信息公开的权利。
因此,环境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序和方式,要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和影响评价报告,并开展公众听证等程序。
此外,环境法还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环境法在跨国、区域和国际层面上加强合作,以推动全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耗竭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因此,环境法倡导国际合作,推动建立跨国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和合作机制,以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政策协调。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的较析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的较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4318c3f524ccbff12184c5.png)
的保持 ,很显然在各种效 益中经济效益是排在首位的。 生态环境保 护法律保 障机制研究”(1 6JK1 801)阶段性成果 】
环境保护法 的首要摹本原则是 “经济建设 和环境保
护协调发展原则 ”,它揭示 了环境保 护的根本任务正是 【参考文献】
为经济建设服 务,但又强调把环境保 护作 为经济发展 的
科学技术 的特征 。无怪乎有人将 自然资源法 与环境保护 用于资源的相互关系 。
法 列 入 科 技 法 的 范 畴 。
: ̄J70年代 ,世界关注 的焦点问题也就是环境与发展
从 以上可 以看 }}{,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 护法 的区别 的关 系 ,在 1992年6月于 巴西里 约热 内卢召开 了联合 斟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是两个联系密切 ,相互交叉 , 任的差异 。环境保护法 中破坏环境 的民事责任适用 自然
又有所不 同的法律部门。
资源法 民事 责任 的规定 ,但 其公 害 民事 责任 则 因适 用
(三 )二者调整对 象之间的关 系
“无过错 责任 ”而与之不 同。
自然资 源法 与环 境保 护法 的调整 对象 联系 比较 紧
[3]蔡守秋.国土 法的理论 与实践[H].北京:中国环境
处 ,但 主要是针对环保工作的具 体情况 的。
科 学出版社,1991.
(二 )基 本制 度 方 面
[4]顾培 东.效益:当代 法律 的一个 基本 目标[J].中国
自然资源法没有统一 的基本法律制度 ,而是各 自根 法 学,1992(7).
比较
自然 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 的结合成为人们现实的需要 ,
(一 )基 本 原 则 方 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定
![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71dc6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c.png)
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定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
本文将对这两部法律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加深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应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环境保护法律,首次颁布于1989年,现已多次修订和完善。
该法律从制度层面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标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明确了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和其职责,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和赔偿制度。
根据该法律,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有环境保护的义务。
他们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浪费,并且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
同时,法律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对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教育和环境纠纷解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法定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旨在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根据该法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个层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设立,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省级或者自治区设立。
法律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职责,强调保护区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法律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监督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破坏性活动,否则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
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还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立法目的和原则,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和管理要求,以保护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总结生态环境保护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
试述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关系
![试述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4c0b8244b35eefdc8d33317.png)
1.试述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关系?环境法是指调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污染防治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该法律部门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两大类。
自然资源法主要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有关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水土保护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管理条例等。
2. 试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失的发生。
对几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
贯彻该原则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管理;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制定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
比如:我国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已经具有比较系统、规范的实施与监督措施。
同时,关闭小型造纸厂,砖煤窑,也是对该原则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3. 试述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方式1.在源头控制,主要是采用新原料、洁净能源等。
2.在过程中控制,主要是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等。
3.就是最后处理了。
主要是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处理以及对污染物的减排措施。
4.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否应包括行为的违法性?为什么?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定义务实施环境不法行为致人损害而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所必需的各种要件的有机统一。
它包含如下内容:1、损害后果。
环境民事责任作为不法行为人对于环境权益受侵害的被侵权人所承担的财产责任,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不法行为人的排污行为对被侵权人造成了损害后果。
有损害则有补偿,无损害则无补偿是民事责任的基础,不同于环境刑事责任和环境行政责任是为了追究行为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因而不以违法行为造成损害后果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损害后果只是违法行为人承担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轻重的选择要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环境保护法与我国自然资源的关系
摘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有相近性又有不同点的两个概念,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包含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对我国自然资源保护起到了一个总则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有机统一
并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科学发展观;关系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顾名思义是指来源于自然界的自然条件、物质和能量。
“资源”一词来源于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具有实体性。
《辞海》把资源概括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把自然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本质属性:有效性和稀缺性。
作为资源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即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的有效性,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类获取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资源又必须有稀缺性。
只要是物质和能量,就人类利用而言,它总是在被消耗,无疑就总会
是稀缺的。
资源的有效性刺激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同时消耗资源;而稀缺性则迫使人类不断地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资源,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
有效性展示出资源的功能性和适应性,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方向和特征;而稀缺性影响着资源的时空组合,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上具有特殊意义。
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界定
环境与自然资源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两者既有相近的特性也有不同的特点。
说其有相近性,是因为除了在两者的分类中有着重叠和交叉的地方外,同时无论是环境还是自然资源都是以物质、能量或环境要素的形式出现,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区别性在于:自然资源一般说来是一个侧重于经济的概念,侧重点是它的经济效用、经济价值、经济效益,对资源的保护亦着眼于“量”的状态的维持,其基本状态往往是以单个要素且以物化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则一个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是一个众多要素的综合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往往以系统形式存在。
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保护的客体,它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是保护自然界“质”的状态。
所以说,环境与资源是既有相近性又有不同点的两个概念,不能认为资源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环境,把两者绝对的区别开来,也不能把环境和自然资源者两个概念交叉使用或相互代替,更不能干脆把环境和自然资源合二为一,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同环境这个概念一样,目前我国学术界不仅对“环境法”这个概念有多种说法,而且关于它的称谓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环境法”,表述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还有学者把它称为:自然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有的学者则称为: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或环境和国土资源法,认为国土资源主要就是自然资源,即能够为人们所利用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的自然要素,一般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将国土法和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相等同。
[4]还有的学者提出生态环境法,认为生态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总之,现如今的学术界对“环境”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从而导致“环境法”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定论。
从立法成果来看,自从1978年,我国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以来,我国已经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首的20余部与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在该法律体系下还分别形成了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和生态保护法三大类子法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与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一个母法体系与子法体系的关系,环境保护法体系不仅规制了环境保护的专门问题,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进行了规制。
三、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在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环境立法思想。
现代环境科学已经证明,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两种物质,二者相互依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破坏了环境往往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浪费与污染也往往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在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与立法目的上都有很多相重合的地方。
于是理论界中有些学者主张将两法合并,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并立法后往往会因片面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功能而弱化对其经济效能的保护,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也非常有必要,因为法律往往和政策、道德、人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不排除人们在制定法律、政策与执行法律、政策时过分强调生态保护中心主义或者过分强调经济优先主义,这是受到现有的物质文化水平与现实条件制约的结果。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其目的应该在于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相协调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把两项合并。
在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将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基本法》。
理由是:(1)“环境与资源”既包含了环境也包含了资源,即把二者相区别开来,又将二者相统一,这符合辩证思维的特点。
(2)“基本”,说明了法律的效力等级。
既将其与单行法律区别开来,又给人以鲜明的感官印象。
并且在我国已经有以“基本法”冠名的先例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法”,体现了它的适用范围和性质,即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法。
一方面体现了环境法在我国的重要的法律地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该有一部法律作为其最基本的法律基础,而环境保护工作又具有综合性和复
杂性,国家需要有多方面的政策、原则、制度、措施的宣示;另一方面,作为环境保护方面的核心法律,它又是其他环境法律和法规的立法基础。
四、结语
总之,自然资源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证,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十分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配置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及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在立法上片面强调国家对自然资源的行政监督管理,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然资源的配置
作用,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等价值的综合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 [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 [3]肖乾刚.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2:3.
[4]马骧聪.关于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和国土法的思考.法学研究,1989:82-86.
[5]刘国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2.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