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13章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1.城市社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

(1)传统社区:以城市旧城区的老街坊为主,多具有较长历史,其中很多居民在城市居住了数十年,比较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

(2)公房社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类型,居民多以单位住房分配的形式获得住房使用权。

(3)商品房社区:改革开放以后,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题形成的社区,住房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可以个人直接购买也可以单位购买后分给个人。

(4)边缘社区:属于由农村向城市演替的社区,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混乱的社区。

2.社区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1)目标: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物质和文化生活环境,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及增进社区成员互动,从

而促进社区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原则:

a.可操作性和持续滚动原则

b.以人为本原则

c.地域性原则

d.规模效益原则

e.系统性原则

第12章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

1.社会人口分析

(1)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未来社会人口规模可能出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用地和各类设施的供给规模。常用方法包括时间预测

法、因果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等

(2)人口结构:社会人口在年龄、性别、就业和家庭等方面构成的不同,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对城市公共资源需求的差异,因此需要在规划中对以

上特点进行分析

(3)人口流动:随之我国户籍制度的放开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内部人口迁移现象的加速,既折射出城市资源和机会的空

间分布差异对于人口流动的重要影响机制,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社会空间

的分异现象,并给当地的服务共享、子女就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带来了新

的挑战

(4)人口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等行为模式的转变,也会影响到城市不同类型用地的配置比例,以及各类服务设施的供给

2.城市社会空间规划的目标

(1)保障社会公平,关注面向弱势群体的资源供给和能力提升

(2)促进社会融洽,避免社会空间的过渡分异与隔离

(3)提高生活质量,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城市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

3.城市社会结构分析

根据人们社会属性的不同,城市社会结构分析的内容有以下方面

(1)性别结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男(女)性别构成=男(女)性人口数/总人口数*100%(2)年龄结构:包括老年人口比重、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抚养比这些常用指标,不仅可以作为预测未来人口自然增长规模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反映出

社会群体关于城市就业、住房以及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需

求变化,指导规划进行调整

(3)家庭结构:反映了不同类型家庭的构成情况

(4)民族结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因而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5)职住结构:在城市中一个人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常常呈现出空间分离的状态,从而产生职住分离的特殊城市现象一般用“昼夜人口比”来测度某个特

定地域内的职住结构。昼夜人口比=就业人口数/居住人口数

第11章城市社会空间分析方法

1.因子生态分析法方法与步骤

(1)方法:采用多个可量化、可图示、可表现在其他统计分析中的因素描述城市中各种复杂关系和空间格局的方法称为因子生态学方法(2)步骤:

a.分析区域概况,界定研究问题,选择基本统计单元

b.选取影响因子,设定符合条件的变量

c.数据变换以消除次要因素的干扰

d.标准化处理,使数据具有统一的度量单位

e.建立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度量,其中,以Pearson的积矩

相关度量最为普遍

f.确定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或标准的因子分析方法,两者的主要

区别是相关矩阵主对角线元素的处理

g.主成分或因子轴的变换,选择采用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使得因子荷

载矩阵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易于问题研究

h.根据因子得分进行分类,分类等级依情形而定

i.空间描述,总评结果,找出问题的主要根源

2.因子生态分析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方案确定中具有利用优势。

(1)指标叠加法:按各项生态因子的评价分析结果分别分等定级,再将各项指标值图示化,分别将各单项生态因子图叠加

(2)生态因子剥离分级叠加法:根据实际调查结果现在图上进行生态因子分级分区,再叠加

两种方法前者以室内工作为主,可操作性好,可以较精确地进行定量评价;后者以实地踏勘和室内判图相结合,通过各项生态因子的剥离,能够较形象的表示出分析结果。

3.社会区特征分析指标

(1)社会区隔离指标:表明社会的分异程度及不同社会区的特征,用社会隔离指数衡量

(2)社会区发展指标:社会区隔离状态的产生促使不同社会区的同化发展趋势。城市社会区具有四大功能:防疫功能、免疫功能、维持功能、攻击功

第10章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

1.经典城市社会空间模型

(1)同心圆模式:伯吉斯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的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划分为

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

(2)扇形模式:霍伊特扇形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量小的路线向外延仰,即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

性质一旦决定,随城市成长和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3)多核心模式: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

第9章城市社会融合

1.社会融合:指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包括社会心理融合和结构融合

2.社会融合途径:

(1)经济融合:是城市新移民走向社会融合的基础。经济融合包括劳动就业、职业声望、经济收入、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和居住环境等内容。

(2)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涉及流动者对流入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它包含文化了解、语言能力、语言实践和各

种价值观念等多个指标。

(3)行为融合:包含人际交往、社会网络、婚育行为、生活习惯、社区参与、健康和教育行为等,是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融合,与周围群体之间

发生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能够嵌入日常生活,发生结构性融合。

(4)身份融合:是一种身份认同,涉及流动者与本地人及老家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归属感及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思考和认知。

3.城乡社会融合的实现途径:

(1)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社会权利:对社会身份转换、阶层流动的限制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给农民带来的最大不公平。因此,以户籍制度改革

为重点,消除一系列附着其上的社会权利差异,是推进城乡社会融合的

重要途径。

(2)重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和财产形成机制:应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在财政转移、发展重点选择和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等方面更多的考虑

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利益。

(3)提升农民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能力,缩小与现代社会的隔阂,将降低城乡融合的难度。

(4)重塑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是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

动城乡社会融合的根本问题。

第8章城市贫困与贫民窟

1.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指人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一种生活状况,表现为个人家庭缺乏能够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基本资源;

相对贫困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