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
3.有何作用?
有登高远眺之意,带有作者的想象成分。 诗人的想象自西向东,从南至北,展现了如此广 阔的地域,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旷达的 气魄。可以想出诗人那种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可以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 沁园春·雪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 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诗词》等。
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 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 志带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 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 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 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 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有区分,“稍逊”“略输” 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 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 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 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下阙议论评说古代帝王的作用:
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照,“英雄” 与“风流人物”对照,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 河山的历史作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 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 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 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 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 极大的轰动。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也是初三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沁园春·雪》的课文原文及教案。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他的乡愁情感;2.理解诗人表达“古人风采”和“自豪情感”的方法;3.通过诗词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作品的情感表达;2.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态度。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是否有过乡愁情感?你们理解什么是乡愁情感?有什么方法可以表达乡愁情感?2.阅读课文:师生共同阅读《沁园春·雪》课文,教师可以讲解以下生词:莽莽:茫茫无边;滔滔:水势汹涌;娇:美丽动人;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3.理解诗歌情感表达: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诗歌中乡愁情感的理解。
师生共同分析诗歌中如何通过北国风光、长城、大河等象征来表达乡愁情感。
4.理解作者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诗歌中对于中国历史和英雄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出现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样的表述?5.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诗词内容进行讨论和写作,可选择以下话题:1)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乡愁感触;2)以乡愁为题,写一首自己的乡愁诗。
6.总结反思: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诗歌表达乡愁情感的方法和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拓展延伸部分的写作作业,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 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 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 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 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 深化。
结构
(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阕描:写北国风光 热爱祖国河山
下阕: 评论历史人物 赞颂当今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 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 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 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 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 毛泽东
作者简介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 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 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 在北京逝世。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 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
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 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 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 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 艳、多姿多彩。
第1课 《沁园春 雪》课件(共15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任务四:点情感
忆梦
一声你好,暖了秋风; 秋风轻轻唤醒,这浅浅的忆梦。 骄阳渐渐升起;汗水洒向土里; 走廊上的笑语,我们小憩;书案下的印痕,刻着坚毅。 笔尖沙沙奏不完青春乐章,寒窗几载写不尽横竖撇捺。 时光缱绻,念不尽青葱岁月,忆往昔追梦年华。
任务五:用其妙
活动1.结合课堂所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升格小诗。
《沁园春•雪》 毛泽东
自学展示
活动1.各小组出示整理的生字词及其注音、释义; 活动2.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和发表经过。
字词释义
①莽莽mǎng :白茫茫一片。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 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③分fèn外妖娆ráo:景色特别娇艳美好。 ④稍逊xùn风骚sāo: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意近 “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 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⑤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活动2.思考作者选取这些意象的原因?(作者身份、意境、 情感)
原因(重点难点拨)
①作者身份:作为革命领袖人物,毛主席不仅视 野开阔,他的胸襟更为开阔,所以选取的意象都 具有宏大开阔的特点。 ②意境:气势雄浑、壮阔豪迈。 ③情感: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感叹与热爱。
任务二:思意象
活动3.学习《沁园春•雪》中意象的运用,选择合适的意象, 修改小诗。
一声你好,开始了初中生活。 校园的太阳;操场的汗水; 走廊的脚步;书案的印痕。 即使我园春•雪》,找出词中的韵脚。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活动2:有感情地朗读这幅群山高原图,说说它美在何处? (手法) 词语错搭
任务三:炼语言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5张PPT)语文九年级上册
借代:“文采”“风骚”本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写作特色
1 沁园春·雪
❸ 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作。上阕写景,气势磅礴、气 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 下阕议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抒发词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 使主题鲜明突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告了 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 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 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1 沁园春·雪
评 古 论 今
由景生“议”(承上启下)
抒纵
发论
评价五位帝王——“惜”(做铺垫)
失滔滔”,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
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
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
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写作特色
1 沁园春·雪
❷ 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 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 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的美。
1 沁园春·雪
登高远眺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实中有虚 景象雄奇
胸怀万里江山:博大豪迈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比喻,化静为动 充满生机活力
欲与天公试比高。 “试比高”拟人 斗争精神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重点字注音
沁园春( qìn ) 稍逊( xùn)
莽莽(mǎnɡ) 风骚( sāo )
妖娆( ráo ) 滔滔( tāo )
折腰( zhé )
俱往矣( yǐ )
成吉思汗( hán )
一代天骄( jiāo )
红装素裹( ɡuǒ )
朗读指导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作为军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赏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说过: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 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 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 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宋太祖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汉武帝刘彻
讲究意境和文字美, 读起来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
《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 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 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 外敌。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 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 时期。 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 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 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 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 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 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2.发表过程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 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 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 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 《新华日报》上,轰动一 时。
第1课《沁园春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上阕小结: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
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
山如此多娇”。
江
概括写景
山
如 此
具体写景
多
娇
想象写景
热
(实写)
爱
祖
国
(以动写静) 大
好
(虚写)
河
山
(写景、抒情)
5、下阙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承上启下。前句承上文,赞美祖国山河。后 句总领下文抒情 ,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 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作者简 介
写作背 景
问题探 究
梳理总 结 艺术特 色
课外拓 展
布置作 业
作者简 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 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千里冰封(地面凝结安静)(静) 万里雪飘(天空雪姿轻盈)(动) 特点: 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2、“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精彩在哪里?
这句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仅 生动地表现了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和高原的连 绵起伏的雄伟壮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沉 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 动传神。
美点赏析
结构之美 意境之美 修辞之美 用词之美 表达之美
情感之美 手法之美 想象之美 写景之美
学习诗词的一般方法:
晓背景 通诗意 明脉络 赏美点 夯积累
课外拓 展 《沁园春·长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主题、背景、全文翻译1500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主题、背景、全文翻译1500字《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的课文。
该课文的主题是描写雪景,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该课文主要以描写沁园春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雪景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全文翻译如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背景:《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诗。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而这首诗的背景,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
这时的沁园春已经成为毛泽东的隐居之所,他以此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全文翻译:北国的景色如画卷一般展开,冰封着千里的大地,雪花飘扬在万里的天空。
望着长城的内外,只见一片苍茫;大河的上下,滔滔水流消失不见。
山峦犹如跳动的银蛇,原野上的骏马奔驰,宛如在与上天的神力竞争。
只需有晴朗的阳光,看那鲜艳的衣装以及洁白的覆盖,显得格外妖娆。
江山如此美丽妩媚,吸引着无数英雄竞相臣服。
虽然秦皇汉武等历史名望,在文采方面稍逊一筹;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在风采和才华上有些逊色。
成吉思汗这位前任天骄,只懂得拉弓射大雕这等功夫。
这些伟人功绩已随风而去,而如今则是新一代的风流人物,他们引领潮流,打造时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课文讲解、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课文讲解课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
(2)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文学常识《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四、整体把握《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五、课后练习答案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选)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学习目标: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重点)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2.强调以下字音沁qìn 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 今朝zhāo3.注意节奏和重音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讨论并归纳:“望”字。
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讨论并归纳: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沁园春·雪》是一篇毛主席的词,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1.字词: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字词解析 • 句子分析 • 段落分析 • 主题探讨 • 对比与参照 • 课堂互动 • 复习巩固
01
背景介绍
课文背景
•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的一首词 ,是《沁园春》词牌中的一首。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陕 北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时所写,它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 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 “望长城内外”和“看红装素裹 ”通过对比和对照,展示了作者对 祖国山河的深情赞美。
句子含义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 述了北国的壮丽雪景,表现了作者的豪迈 情怀。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 滔滔”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力量 和人类的渺小。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 高”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展示了高原 和群山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 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二段
• 分述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苦 卓绝的战斗和生活。
第三段
• 通过比喻手法,赞扬红军的豪情壮 志和革命精神。
第四段
• 号召红军指战员珍惜和发扬自己的 成绩和光荣传统,胜利前进。
重点段落解析
• 第二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其中 又以“雪里行军情更迫”等比喻最 为生动形象地表现红军在恶劣环境 中的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英雄气 概
02
字词解析
生字生词
沁园春
• 词牌名,也称《洞庭春色》《瑞雪图》等。
雪
• 指自然界降落的白色降水,如雨、雾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纯洁、高雅的品质。
莽莽
• 形容原野辽阔无垠,一片苍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含内置音频)
词作脉络
沁园春 雪
上阕
全景 冰封雪飘
: 写景
远景
长城—莽莽 (静) 黄河—冰封
: 群山—银蛇 (动)
高原—蜡象 想象: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过渡: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评古
下阕 颂今
秦皇汉武—略输
唐宗宋祖—稍逊 (陪衬 成吉思汗—只识 )
风流人物—今朝 (主旨 )
词作小结
《李沁永强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 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 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 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 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承上启下,由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品析下阙 6.“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
汉
皇
武
共性一
唐
宋
成
宗
祖
吉
思
汗
✓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 有雄才大略,赫赫战功 ✓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品析下阙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望长城内外,
对偶, 夸张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 化静为动 原驰蜡象,
白雪覆盖范围广, 照应“万里雪飘”
变化之速, 寒威之烈。 照应“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山峦绵延起伏
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原”与天相连,
更显奋发态势和竞争活力
品析上阙
4、为什么上阕后三句不属于“望”的范围? 从哪个字看出?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 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 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应北国风貌,而 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广阔。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雪篇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积累《沁园春雪》中重点字词2、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2、以“我所了解的毛泽东”为题,收集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学习:一块:诵读欣赏,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明确要求,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诵看课文,听朗读2谈听后的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交流体会3组织朗读。
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交流4、组织评价学生评价5初步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记录疑问。
6组织交流、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
交流,互评7组织朗读。
全班齐读第二块:小组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我所了解的毛泽东” 交流、补充2问题情境:这首词问世之初,就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它的发表也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分,蒋介石立即唆使其御用文人进行反扑。
学生听讲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词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要求从词的内容、主题及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4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5组织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6、对小组发言进行补充并板书。
听讲、记笔记第三块:语文活动:学唱歌曲《沁园春雪》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播放歌曲《沁园春雪》听歌曲学唱课后学习:收集描写雪的诗词、散文,选择其中一篇与《沁园春雪》中的雪景比较、分析,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二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
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 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 不多。
3、“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 伟大气势,体现了无产阶级的 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 信念。
!
目的:陪衬当代英雄,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作铺垫。
对帝王的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评论蕴含 着后来居上,超出前人的意味。 毛主席显露出的超出历代帝王,主宰江山, 首创伟业的自信和抱负,让国民党深感畏 惧。
3、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 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有何共性? 诗人用哪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 评价?理解、品味这个字的丰 富含义。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
功业显要的封建帝王,对中国历史 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秦皇汉武,
1、肯定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 响。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咏雪诗句集锦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安石《梅花》 ——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昆明大观楼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
历来对风流人物的认识有不同。 一是诗人自指。 二是领导人民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是人民群众,无产阶级。
5、归纳小结
引
江 山
无 数
惜
如英
此 多 娇
雄 竞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课是《沁园春·雪》,是毛主席1936年2月创作于长征路上的一首词。
作品以宏伟的气魄、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并通过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下边整理分享该词的原文、译文、赏析和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赏析】《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激情和豪情的诗歌,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舞”指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蜿蜒曲折。
“驰”指奔驰,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飞象奔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
新课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课导入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
新课导入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新课导入
在一代伟人 毛泽东的眼中, 北国茫茫的冰雪 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 《沁园春·雪》!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 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 “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 词。
写作背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 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 表,该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励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照应“雪飘”,“惟 余”强化了白茫茫的 壮阔景象。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 域广袤,照应“千 里”“万里”显示了诗人 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照应“冰封”, “顿失”写出变化 之速,寒威之烈。
用视觉形象,突出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之奇伟雄浑。
细读分析
山舞银蛇,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下面这首毛泽东所写的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 词,说说它与《沁园春·雪》相比有何不同。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思维导图
写作背景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 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 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0张ppt)
2.动静结合,虚实相映。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封”字写静,“飘”
字写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而“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两句,则是巧妙地化静为动。这些都是实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词人的想象,是虚景。 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赞美 之情溢于言表。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 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 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 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 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 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 大的轰动。
文体知识:词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 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 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 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沁
赞北国 雪景
总写 具体 想象
雪景 实景 虚景
园
春
·
雪
评古代人物
评历代
英雄 论风流人物
寓情 于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
4.雪后晴日图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雪后晴日图,把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使祖 国的山河之美在雄浑之外又平添妖娆可爱。
三、答疑解惑,感知伟人胸襟
诗人究竟是站在哪里,他怎么能看到这 么远、这么广阔的景象?
“望”——高
地理位置 精神胸襟
实景+想象
“须”——等到 “意象”——物象+情感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思是:群山好像一条条 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 跑。这里运用了比山喻—的—修“银辞蛇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 山高原活泼奔放的原特—点—。“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意思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赋予了群山、高原以人的品行,生动地写出了群山 和高原与天相接的壮阔之景,突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 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势。
一场大学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形。他面对茫茫原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
了这首3.词人。民群众、无产阶级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毛泽东自注)
五、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呈父亲》(1910年,17岁)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四言诗·奋斗
(1917年,24岁)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整体风格、内涵和意境。
2.了解古人对山川、天地、历史的情感和态度。
3.领悟古诗的语言特色,辨别语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理解古诗的哲理思想,提升审美观赏能力。
2.教学重点1.了解古人对大自然的喜怒哀乐。
2.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及其修辞手法。
3.领悟能够体会古诗所表现的哲理思想。
3.教学难点1.理解古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
2.计较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4.教学内容1.教师朗读课文,展示北国的雪景和山河之美。
2.探讨“雪”与“春”的关系,理解“沁园春”。
3.表达对古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
4.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诗歌中的句式、修辞手法、形象、意境等。
5.教学方法1.听觉训练法:通过朗读诵读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完成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2.提示探究法:通过提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与学生进行商讨,刺激学生的浅层次思维,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自主发现法:通过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诗歌中的语汇、句式、修辞等精华要点,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自主掌握诗歌的喜怒哀乐。
6.教学过程1.导入与预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播放影像-关于雪景的一些图片或段落,在课前做为导入,让学生对诗文中所描述的北国雪景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询问学生对北方“雪”的感受和印象,并预告本节课文内容——《沁园春·雪》,安排共同探究。
2.整体理解教师进行诵读或朗读,清晰传达诗歌的情感,感悟自然美。
随后,让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对课文的整体情境进行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刚刚打开时,对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具体的形象句,学生可以看图并尝试自己描绘出一幅千里冰封的北方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一、知识点汇总1.词的有关知识2.字词积累3.比喻、拟人、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法5.描写、议论、抒情结合的写法6.凝练、贴切的语言特点7.“望”、“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1.词的文体知识概念: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倚声”、“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叫;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
(2)词依据语言风格基本分为,两大词派。
代表人物分别是:,。
(3)《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词积累沁(qìn)园春莽莽(mǎng)分(fèn)外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 án)数(shǔ)风流人物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的读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字形和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mǎng);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áo)。
C.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xùn)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hàn),只识弯弓射大雕。
3.比喻、拟人、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本文使用了许多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互文修辞方法的句子,说说有何作用。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法。
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请你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5.描写、议论、抒情结合的写法概念: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是如何将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
6.凝练,贴切的语言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文语言凝练、贴切的特点。
7.“望”、“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诗歌中有许多关键词,往往起着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揭示中心等作用,试分析“望”、“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等词句的含义。
三、能力提升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的修辞方法是( )A.对比拟人排比B.拟人排比对偶C.比喻拟人对偶D.排比拟人比喻2.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儿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新年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分别是“望”、“惜”。
3.本词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儿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的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四、拓展运用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毛泽东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桃园中学陈桂国)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1)词牌;上下片或上下阕。
简析:。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词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2)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
特点: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
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词词牌名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1)A【解析】其他选项中,“需”应该为“须”;“彩”应该为“采”;“汗”的读音应为hán3.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山像舞动的银蛇,也向平原上奔驰的大象。
蛇、象均为山的喻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山冰雪覆盖下的动态形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里万里的地方都被冰封,千里万里的地域都飘舞着雪花。
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拟人:红装素裹,写出了化雪时雪与山色相间映衬的美丽景色;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4.虚实结合:先总写北方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后写眼前实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接着一个“须”字,表明描写的不是眼前景,是想象的日后晴天的景色。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虚实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
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句中,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山像舞动的银蛇,像平原上奔驰的蜡象,这一动态描写有着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这是词人的浪漫想像,情感的跃动。
从视觉因素来说,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从作者精神因素来说,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结合时代背景来说,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5.上阕写景抒情。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化静为动。
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议论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
“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一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总揽全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抒发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6.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人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