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1. 引言随着全球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微塑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和生态危害成为了许多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对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和生态危害进行综述,以期为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微塑料的类型和来源微塑料是指尺寸在1微米到5毫米之间的塑料颗粒,分为原生性微塑料和次生性微塑料。

原生性微塑料是特指设计用于微塑料产品生产的塑料颗粒,如化妆品中的微珠、洗衣机中的纤维等。

次生性微塑料则是由大块塑料经过自然光照、摩擦、海水侵蚀等作用分解而成。

其中,纤维和颗粒状微塑料是水环境中主要存在的类型。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塑料制品的分解、洗涤用品的废水、海洋塑料垃圾等。

这些微塑料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水环境中,如废水排放、漂浮沉浸和沉积等。

3.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尽管微塑料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但其浓度和分布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废水排放和水流路径等。

根据研究结果,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浓度在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水体中存在差异。

例如,城市附近的水体中微塑料浓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此外,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体中存在广泛的分布,包括表层水、沉积物、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体内。

微塑料的分布方式与其类型和大小有关。

纤维状微塑料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而颗粒状微塑料主要存在于水体中。

此外,微塑料还容易附着在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体表面,进而被生物摄入。

4. 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水生生物摄入微塑料后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问题,如消化系统损伤、生长发育受阻、生殖系统异常、行为变化等。

实验证明,微塑料的存在会对藻类、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首先,微塑料的摄入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饮食选择变化。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1、微塑料定义与特性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可以来源于原始生产的微小塑料颗粒,也可以是由大型塑料碎片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中形成的。

微塑料的特性使其能够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并持续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微塑料的尺寸小,使其易于被生物摄入,而且其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微塑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这使得它们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积累。

微塑料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生产中的塑料颗粒、轮胎、合成纺织品等磨损产生的微塑料,以及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的分解产物。

微塑料的分布也十分广泛,从远洋的深海底部到陆地的河流湖泊,甚至全球各地的冰川和雪线附近,都有微塑料的存在。

由于微塑料的这些小尺寸和持久性,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生态影响,以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和排放,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2、海洋微塑料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海洋微塑料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和健康挑战,其严重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塑料制品进入海洋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微塑料污染。

微塑料由于其微小的尺寸,能够轻易地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对其造成直接的物理和化学伤害,微塑料还能成为有毒物质的载体,间接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作用。

海洋微塑料的分布广泛,从近海到远洋,从表层到深海,无所不在。

这种广泛的分布使得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得复杂而深远。

微塑料能够影响海洋生物的摄食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塑料还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类食物系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海洋微塑料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全球各国需要共同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防止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广泛存在和积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微型塑料制品,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被生物所消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陆地来源和海洋来源。

陆地来源包括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在风力、水流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破碎成微小颗粒;海洋来源则主要是船舶运输、渔业活动等产生的塑料垃圾。

这些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尤其是在近岸海域、河口、沉积物等区域。

(二)赋存形态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多样,包括悬浮颗粒、沉积物中的塑料碎片、附着在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体表的微塑料等。

这些微塑料不仅在水中分散,还会在底泥、沉积物中积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危害。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被水生生物误食,导致消化道堵塞、生理机能紊乱等问题。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食物网,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研究表明,微塑料中的添加剂、增塑剂等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一步增加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为了研究微塑料的生态危害,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

包括实地采样、实验室模拟实验、生物实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赋存形态、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此外,现代分析技术如显微镜、光谱分析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微塑料的检测与鉴定。

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
杨国祥;沈卫新;汤建华;吴磊;汤承诺;于雯雯
【期刊名称】《水产养殖》
【年(卷),期】2024(45)2
【摘要】简述了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及分布;介绍了海洋微塑料分析方法,包括海洋微塑料的提取方法和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分析了海洋微塑料的摄入和转移、生理毒性和复合毒性。

提出,未来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重点,应对海域中微塑料来源、归宿和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评估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毒性效应,有助于认识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和人类健康风险。

【总页数】10页(P8-16)
【作者】杨国祥;沈卫新;汤建华;吴磊;汤承诺;于雯雯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渔业执法监督中心;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2.物理学知识在海洋微塑料处理中的应用——评《海洋和海岸带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对策》
3.海洋微塑料对海水青鳉毒性效应研究进展分析
4.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微塑料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微塑料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特性和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微塑料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和转运过程。

然后,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微塑料去除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各种去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

最后,对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技术的综合应用、高效去除方法的研究和微塑料的监测与评估。

关键词:微塑料污染;水环境;特性;去除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破损和分解。

在水环境中,微塑料会被水流带到河流、海洋等水体中,并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探究微塑料的污染特性和有效去除技术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微塑料的定义和分类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根据来源和形状可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

原生型微塑料指直接由制造商生产的小型塑料颗粒,如经过筛网生产的塑料颗粒和用于个人护理产品的微塑料颗粒;次生型微塑料则指塑料制品经过环境自然分解或机械磨损后产生的微小塑料碎片。

3. 微塑料的污染特性微塑料具有轻便、耐久、化学稳定等特点,能够长时间存在于水环境中。

微塑料对水生生物有机体造成的主要危害包括摄食、吸附有害物质、堵塞呼吸器官等。

此外,微塑料还与水体中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综合影响。

4.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个人护理产品等。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主要受水流、风力和水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河流和海洋是微塑料的主要聚集区。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作者:伍珊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09期摘要:塑料因其易制造、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等原因多年来被大量生产并使用,但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优其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多数塑料制品被丢弃后并未完全降解,大量的塑料碎屑在海洋及陆地水体中形成了微塑料污染,对环境、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目前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分布、毒性分析领域,降解方法的研究刚刚兴起。

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危害、监测、分析以及生物降解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对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及展望。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可水解塑料,不可水解塑料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9.09.096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者缩聚反应聚合而成,大多添加一些其它化学物质以改变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

由于易制造、成本低、化学性质稳定、温度耐受范围广、防水性好,自上世纪30年代被发明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迅速普及,生产量逐年稳定提高,至今全球已生产了超过83亿吨塑料。

应用广泛的塑料包括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聚氨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酯。

这些塑料在环境中被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逐渐腐蚀,大的塑料废品易在环境作用力的效果下被碎片化,但这些塑料大约需要400年左右时间才能被彻底降解,大多数塑料会形成粒径小、密度低,能在风力、洋流等外力作用下进行迁移的塑料碎屑,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屑被称为微塑料。

微塑料污染的产生对海洋环境有多方面的危害,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微塑料的来源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

海洋中的微塑料通常来源于陆地河流流入、渔业及石油等海上作业环节。

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添加的各种塑料颗粒、工业使用的塑料原料等最终经过不完全的污水处理过程由河流进入海洋,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聚氨酯、聚苯乙烯等。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其中之一就是微塑料的污染。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片状、球状、纤维状等形态。

它们来自于个人和工业使用的塑料制品的化学分解、水域中漂浮的废弃物、洗衣服时产生的纤维等。

由于微塑料颗粒极小,不容易被分解,会被海洋生物吞食,进而进入食物链,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监测和研究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和特性至关重要。

一、微塑料的监测方法对于微塑料的监测成为了研究的首要工作。

然而,由于微塑料粒子相对较小,无法直接通过肉眼观察,检测也仅能依赖于化学分析仪器。

1. 网槽捕捞法网槽捕捞法采用一细密的网槽从水体中捕捞处微塑料颗粒,取样后进行分析。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收集到大部分小于50微米的微塑料颗粒,而这些颗粒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 表面漂浮收集法表面漂浮收集法常用于取样分析海洋表层微塑料颗粒。

将水花板浮动在水面上,通过水花板上的装配吸管,将海水吸入水花板中,以此来过滤收集水中的微塑料颗粒,但仍存在漏网情况。

3. 海洋底层沉积物收集法海洋底层沉积物收集法可以首先收集海洋底层沉积物后,用化学药品提取样本中的微塑料颗粒,再进行分析。

因为海洋底层沉积物中会有一定数量的微塑料颗粒积累,所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微塑料的检测效果。

二、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微塑料的研究领域广泛,研究重点涵盖微塑料的来源、迁移、降解等方面。

1. 微塑料的来源微塑料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人类活动。

在海洋环境中,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制品以及漂浮在水域中的废弃物会不断地分解成微塑料颗粒。

2. 微塑料的迁移微塑料颗粒在海洋环境中可能经历多种迁移方式,包括浮游迁移、沉积迁移等。

此外,微塑料颗粒还可能磨损形成更小的微塑料片,增加微塑料颗粒的数量和分布范围。

3. 微塑料的降解由于微塑料颗粒直径较小,它们难以被微生物分解,也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分解。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塑料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微塑料作为塑料垃圾的一种形态,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大问题。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纤维、颗粒和片状物等形态。

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如洗衣、洗漱用品中的纤维颗粒、塑料垃圾的分解产物以及船只和渔船的废弃物等。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们通过实验和野外观测,对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微塑料在海洋中往往与海洋生物发生直接接触,从而进入食物链。

这些微塑料被摄食的海洋生物会将其富集在体内,从而引起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过程。

一些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被摄食的方式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

在这个过程中,微塑料的富集程度与生物的摄食行为、生物的生理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浮游生物会将微塑料误认为是食物,从而摄食并将其富集在体内。

此外,一些底栖动物通过滤食的方式富集微塑料,而鱼类则可能通过摄食浮游生物或底栖动物来富集微塑料。

微塑料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过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了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研究发现,微塑料在生物体内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转化过程。

例如,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其表面可能会发生物理变化,如变脆、变黏等。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同时,微塑料还可能被微生物附着并产生生物膜,从而影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

这些转化过程对微塑料的生物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观测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可以控制环境条件,研究微塑料与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

野外观测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为减少和防止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水环境中微塑料的问题日益突出。

微塑料指的是尺寸在1-5毫米之间的聚合物微小颗粒,包括微珠、纤维和碎片等形态。

这些微塑料不仅会对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有可能进入人类食物链,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和发展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之一。

目前,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去除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大类。

物理方法是指利用不同的物理性质对微塑料进行分离去除,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筛分、沉降、过滤、离心等。

筛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除去微塑料的方法,可通过不同粒径的滤网或筛网,将不同大小的微塑料分离。

沉降则是利用微塑料比水密度低的特点,通过自然沉降或借助沉降剂使其下沉到水底,然后从水下取样进行去除。

过滤和离心方法则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力将微塑料从水体中分离出来。

然而,物理方法去除效果有限,往往不能完全清除微塑料。

化学方法是指利用化学性质对微塑料进行分解或转化的技术。

常用的化学方法有氧化法、加热燃烧法和酶解法等。

氧化法是利用氧化剂将微塑料氧化成无害物质,包括高锰酸钾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等。

加热燃烧法是将微塑料加热至高温,使其发生燃烧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少量无害物质。

酶解法是利用特定的酶对微塑料进行降解,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然而,化学方法不仅技术难度较高,而且对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副产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材料对微塑料进行分解或吸附的技术。

目前,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应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微生物菌株具有高效分解微塑料的能力,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通过酶的分泌和代谢作用,将微塑料降解为无害物质。

同时,还有一些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微塑料吸附能力,如活性炭、生物炭、海绵等。

这些生物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可以吸附微塑料颗粒,并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体中的微塑料。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发展、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塑料制品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微塑料作为塑料污染的一部分,是指粒子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及碎片,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日用品、玩具等各个领域。

然而,微塑料的长期存在和不易降解,在深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给人类和海洋生物健康带来了威胁。

微塑料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生产、使用和排放,一部分是由于海洋运输和漂流污染带来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堆积和不当处理。

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形态和来源复杂多样,研究微塑料的来源和行为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的必要步骤。

一、微塑料的来源根据研究,微塑料主要来源有三个:(1)由大块塑料制品逐渐分解而来;(2)由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塑料颗粒和废料;(3)通过人类活动进入海洋环境中,如洗衣机排放的纤维、城市径流、河流污染物和漂流垃圾等。

二、微塑料的分布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是广泛而普遍的,其来源和分布区域也随着其粒径大小和类型不同而异,主要分为表层和底泥两种分布形式。

表层分布是指微塑料分布在海水表面,受风浪等自然因素影响,微塑料颗粒会在海水中漂浮、聚集,相互吸附形成"微塑料岛",使海水表面的微塑料浓度极高。

底泥分布是指微塑料颗粒在海水中下沉并沉积到海底,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于微塑料颗粒太小,不能在海水中进行有效的漂浮,只有在碰到海底时才沉积到海底淤泥中。

三、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能造成海洋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比如,海洋动物会误食微塑料颗粒,导致消化道阻塞和生殖系统受损,长期累积可能导致毒素的积累和致命的疾病。

微塑料颗粒也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如残留农药、重金属等,进一步污染海洋环境和生态链。

四、微塑料治理方案针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严重污染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治理方案,对塑料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

重大突破——中科院研发成功海水降解塑料

重大突破——中科院研发成功海水降解塑料

86废弃塑料成为地球可怕的杀手!近年来,无论从海洋到陆地、赤道到两极,都有微塑料被检出。

2019年7月,科学家在北极钻取的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意味着塑料作为污染物已经远及地球上最偏远水域。

据《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渤海、黄海、南海海域4个监测断面表层水体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2个/立方米。

源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4月的报道称,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的微塑料浓度均值约为每平方千米50万个微塑料颗粒。

“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积物当中,都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

在海南不久前召开的《2020中国生物降解树脂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发表了《禁塑令下PBS/ PBAT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的报告。

大量废弃塑料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微塑料存在海洋生物体内,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如何解决海洋塑料污染,成为科学家重视的世界科研课题。

好消息来了!中科院专家季君晖公布,塑料降解有了重大突破,该团队研发了一种海水降解塑料,有望切断海洋塑料污染。

这种新型降解塑料是在PBS 或PBAT的主链中引入易水解片段,如PBS-GA、PBS-LGA、PBA-GA、PBA-LGA、PBAT-GA、PBAT-LGA等一系列生物降解塑料。

通过材料体系构筑实现降解季君晖团队研究了部分降解塑料(PCL、PBS、PBAT、PLA),发现在海水中的降解情况都不是很理想:PLA在海水中基本不降解,PBAT、PBS一年失重不超过3%。

分析降解塑料在土壤中和在海水中的降解情况对比,发现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动力来源在于微生物。

但是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很大,海洋中的微生物量非常少;主要是因为海水盐度高、海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的平均分布远比土壤中低得多。

因此,目前很多生物降解塑料能在土壤中降解并不一定能在海洋中降解。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纤维等,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

由于其尺寸小、难以降解的特性,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及其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地排放、河流输送、海洋漂浮等。

其中,陆地排放主要来自于个人护理品、洗涤剂、工业废水等;河流输送则来自于沿岸城市的污水排放及农业活动;海洋漂浮则包括海洋运输中船舶的泄漏及海面风化等。

这些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水环境中广泛分布,从河流湖泊到海洋,甚至地下水系统都有其存在。

(二)赋存形态与特征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形态多样,包括颗粒状、薄膜状、纤维状等。

其特征包括尺寸小、密度低、表面吸附性强等。

此外,微塑料的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因此在水环境中的赋存时间较长。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被水生生物误食,进而对其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塑料还会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微塑料的广泛分布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首先,微塑料的积累影响了水体的透明度,降低了水生植物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其次,微塑料的吸附作用还可能改变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加剧水生生态系统的疾病传播。

四、研究方法与挑战(一)研究方法目前,研究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型模拟等。

现场调查主要通过对水体和底泥中微塑料的采集和鉴定,了解其分布和赋存情况;实验室分析则通过化学和物理手段对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模拟则用于预测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

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与影响研究

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与影响研究

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与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和大规模生产,微塑料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与影响研究。

一、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纤维,其来源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的破裂,洗涤衣物时释放的纤维等。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主要以微小颗粒的形式存在,常与沉积物颗粒混合。

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呈现出较为普遍的特点,不仅存在于近岸海域,也能够在远离陆地的大洋中被检测到。

二、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摄取与富集海洋生物往往错误地将微塑料当作食物摄入,导致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积累。

这种富集现象不仅存在于浮游生物,也能在底栖动物和鱼类中观察到。

微塑料的富集不仅可能对生物个体造成直接的损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生理与行为变化微塑料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生理与行为变化。

例如,研究发现,受微塑料暴露的鱼类倾向于选择塑料颗粒而忽视其它食物,造成了饥饿与营养失衡。

此外,微塑料也可能影响生物的繁殖和免疫系统等,对生物个体的生存繁衍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微塑料对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微塑料的存在破坏了微生物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代谢活性,可能引发微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这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与影响需要借助先进的方法与技术。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微塑料提取与检测、颗粒分析与鉴定等。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高分辨率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对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微观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成为可能。

四、对策与建议为了减少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改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1.加强宣传意识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加强对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作为塑料污染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对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述,并探讨当前研究进展,以期为微塑料污染的防治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在微塑料的来源方面,主要包括陆地和海洋两个途径。

陆地来源主要包括塑料制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的破碎和磨损,以及轮胎、合成纺织品等制作材料的磨损。

海洋来源则主要来自于船只运输、渔业活动、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

这些微塑料颗粒可以通过河流、风力、海洋潮流等作用进入海洋环境。

在微塑料的分布方面,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洋的各个角落,从表层海水到海底沉积物,甚至包括远洋地区和深海区域。

微塑料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海洋流场、潮汐、风速、海洋生物活动等。

微塑料的粒径、形状、密度和表面性质等也会影响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

关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作为载体,携带并传播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从而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微塑料的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使其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对其生理健康产生影响。

微塑料还可能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长和行为等方面。

目前,针对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二、微塑料的来源微塑料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两大类。

初级微塑料,也称为原生微塑料,是在生产过程中就具有微小尺寸的塑料颗粒,它们通常作为原料用于制造其他产品,如涂料、粘合剂、个人护理产品等。

这些微塑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直接进入环境,特别是在工业废水、轮胎磨损、合成纺织品洗涤过程中,都可能释放大量的初级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污染对鱼类行为和生理的影响研究

海洋微塑料污染对鱼类行为和生理的影响研究

海洋微塑料污染对鱼类行为和生理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通过河流、洋流等途径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并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中,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和生理受到的影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首先,海洋微塑料污染对鱼类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研究表明,鱼类暴露在微塑料环境中会出现摄食行为的改变。

一方面,鱼类可能将微塑料误食,因为它们往往将其误认为食物。

这会导致鱼类消化系统受到堵塞,影响其正常的食物摄入。

另一方面,微塑料颗粒在水中漂浮,形成了一种视觉诱惑,吸引鱼类进行摄食行为。

然而,这种摄食行为可能导致鱼类摄入大量的塑料颗粒,进而对其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海洋微塑料污染还对鱼类的生理机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鱼类暴露在微塑料环境中会出现生长和繁殖受损的情况。

微塑料颗粒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邻苯二甲酸酯等,这些物质会进入鱼体并对其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

这种内分泌干扰可能导致鱼类生长缓慢、繁殖能力下降等问题。

此外,微塑料颗粒还可能对鱼类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更容易感染疾病。

除了行为和生理方面的影响,海洋微塑料污染还可能对鱼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微塑料颗粒在水中漂浮,形成了一种微观的污染源,这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光照条件。

鱼类通常依靠视觉来寻找食物、避开捕食者等,而微塑料的存在可能干扰了鱼类的视觉感知能力,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此外,微塑料颗粒还可能通过水体中的微生物链条进入鱼类体内,进而影响鱼类的生态位和食物链结构。

鉴于海洋微塑料污染对鱼类行为和生理的影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方面,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减少塑料进入海洋的数量。

另一方面,开发出高效的微塑料清除技术,减少海洋中的微塑料浓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鱼类行为和生理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海洋食物链中的微塑料传递研究

海洋食物链中的微塑料传递研究

海洋食物链中的微塑料传递研究近年来,随着塑料废弃物的不断增加,海洋中的微塑料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塑料微珠、纤维和碎片等形态。

这些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海洋食物链中微塑料的传递现象展开研究。

一、微塑料的来源与污染微塑料主要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分解和废水排放。

塑料垃圾长时间受到海水的侵蚀,逐渐分解为微小颗粒,并通过河流入海。

此外,许多洗涤剂、牙膏等日常用品中也使用了微塑料颗粒,这些颗粒通过废水排放进入海洋。

这些来源不断地向海洋中输入了大量的微塑料,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海洋食物链中微塑料的传递海洋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微塑料通过食物链传递,进一步扩大了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首先,微塑料进入海洋后,会吸附在浮游生物的表面。

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起点,它们通过吞食水中的微塑料,将其带入食物链的下一个环节。

大型浮游生物如水母、水蚤等被小型鱼类摄食后,微塑料进一步被带入到更高层次的食物链。

其次,小型鱼类摄食了富含微塑料的浮游生物后,微塑料会在它们的消化系统中残留。

这些小型鱼类往往成为大型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使微塑料传递到更高层次的海洋食物链。

微塑料的传递不仅发生在水中食物链中,也发生在底栖动物食物链中。

底栖动物如蠕虫、贝壳等会主动或被动地摄食水中的微塑料,从而将其带入底栖动物与其他生物的食物链。

三、微塑料传递的生态影响微塑料的传递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影响。

首先,微塑料在食物链中逐渐累积,随着层次的升高,微塑料的浓度也逐渐增加。

当大型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摄食了富含微塑料的小型鱼类时,这些微塑料会进一步在它们的体内积累。

这对这些生物的健康产生了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生殖系统的异常及更严重的后果。

其次,微塑料的存在也会影响海洋生物的食物摄取。

研究表明,有些海洋生物会错误地将微塑料当作食物,导致其无法正常摄取营养物质。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微塑料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

这些尺寸极小的塑料碎片(通常指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由于其极低的降解性,容易在水环境中大量积累,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以及其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微塑料的来源广泛,包括个人护理产品、塑料制品的微小碎片、塑料微珠等。

这些微塑料通过污水处理厂、河流、海洋等途径进入水环境。

在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广泛,从深海到浅海,从海面到海底都有其存在。

在淡水环境中,河流、湖泊、水库等也是微塑料的主要赋存地。

(二)赋存形式水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悬浮、沉积、附着等形式存在。

其中,悬浮在水中的微塑料可能会被水生生物误食或通过生物链进行传播,对生物产生潜在影响。

沉积在底部的微塑料则可能对底栖生物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危害。

微塑料可能被水生生物误食,导致其消化系统堵塞,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对生物体产生危害。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塑料的积累不仅对个体生物产生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例如,微塑料可能破坏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改变水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水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成果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采样分析、实验室模拟、野外实验等方法研究微塑料的生态危害。

在采样分析方面,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水样中的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实验室模拟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条件,研究微塑料对生物体的影响。

在野外实验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进一步了解其生态危害。

这些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微塑料的生态危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漂浮在海洋中的 塑料污染物约为 1.8万个·km-2,不仅对海洋环 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还造成了每年超过 130亿 美元的 经 济 损 失[7]。 塑 料 垃 圾 也 已 严 重 影 响 我 国的海洋环境,特别是粒径小于 5mm的微塑料 垃圾。本文 从 微 塑 料 粒 径 尺 寸、丰 度、形 状 组 成 和颜色等方面综述其赋存形态,介、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 5mm 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 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 题。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浮游生物、甲壳类、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参考方向,以 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收稿日期:2019-01-16 基金项目: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1968-201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17HY- ZD0203);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06142) 作者简介:许彩娜(199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学与生物毒理学。 Email:18621836352@163.com 通信作者:王翠华(1979—),副研究员。Email:wangch@ecsf.ac.cn
关键词:微塑料;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来源与分布 中图分类号:S949 文献标识码:A
由于 轻 便、耐 用、成 本 低、易 加 工 等 特 点,塑 料被广 泛 运 用 在 人 类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1]。 目 前 全球每年的塑料产量约为 3亿 t[2],过去几十年, 由于全球塑料产量的大幅增加,只有 5%的塑料 会被回收,随之而来的塑料垃圾也呈逐年增加的 趋势,这些塑料垃圾中每年有至少 800万 t流入 海洋[3]。塑料 垃 圾 经 过 光 氧 化 降 解、机 械 磨 损、 物理分解、化 学 作 用 和 生 物 降 解 后,最 终 形 成 粒 径小于 5mm的新型污染物,即微塑料[4]。这些 微塑料在 洋 流、风 力 等 作 用 下,被 运 输 到 海 洋 的 各个角落,甚至是极地冰层和深海区域[5]。相对 于大颗粒的塑料,微塑料更易于直接随着食物被 海洋生物摄入,再加上塑料能抵抗微生物降解而 持续存在于海洋环境中,致使塑料在海洋环境中 不断积累,给海洋生态带来巨大的威胁[6]。本文 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总结国内外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微塑料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和纤维等,因其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其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综述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以及其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微塑料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垃圾处理等方面。

这些微塑料在水中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聚合体,分布广泛。

全球各大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均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二)赋存特点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布广泛、来源多样、难以降解等。

此外,微塑料还具有吸附性、迁移性等特点,能够在水环境中长时间滞留,并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三、微塑料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包括物理性损伤和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损伤主要指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直接伤害,如堵塞生物体的消化系统等。

化学性污染则是指微塑料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这些影响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二)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微塑料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可能导致食物链污染和生态位竞争等问题。

微塑料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积累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微塑料表面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引发人体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损伤等问题。

此外,微塑料的纳米级颗粒还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塑料垃圾在近海、大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均广泛存在,并不断累积,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
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从环境生态和塑料降解微生物两个角度回顾了近几年
相关方向上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海洋塑料特别是海洋微塑料在近海与深海等环境中的分布与
丰度,以及近海、大洋等环境中降解菌多样性及其降解机制。总体而言,微塑料广泛分布在多种海
收稿日期:20190718 基金项目:中国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资助项目(DY135B201) 作者简介:邵宗泽(1964—),男,博士,研究员;Email:shaozz@163.com
4期
邵宗泽,等: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 491·
图 1 全球海洋 4种不同大小塑料密度分布预测 Fig.1 Predictionfordistributionofglobalplasticdensitybyfoursizeclassifications
该图修改自文献[13]。
800万吨)[16]。最近,中 国 科 学 院 深 海 科 学 与 工 程研究所彭晓彤研 究 员 团 队,在 对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挑战者深渊的微塑 料 调 查 中 发 现,在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2673~10908m深 的 底 层 海 水 中,微 塑 料 含 量为 2.06~13.51个 /dm3,比开放大洋表层及次 表层水中微塑料的 含 量 高 出 数 倍;在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5108~10908m深 的 表 层 沉 积 物 中,微 塑 料 含量为 200~2200个 /dm3,也 明 显 高 于 大 多 数 深海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的 含 量 。 [17] 此 外,极 地 海 冰 也是微塑料的一个 重 要 承 载 地,虽 不 像 深 海 海 底 是一个长期储藏之 地,但 随 着 融 冰 导 致 的 可 能 转 运,会对海洋 环 境 带 来 更 大 影 响 。 [18] 因 此,微 塑 料是大洋中塑料污 染 的 主 要 存 在 形 式,且 在 全 球 海洋广泛分布。
1 大洋深海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目前,全球大洋环境都有大量塑料垃圾存在,包 括北大西洋[6]、南太平洋[7]、北太平洋[89]和东太平 洋[10]。由于洋流的原因,漂浮的塑料垃圾汇集于大 洋环流的中心地带,即全球 5个大洋环流中心。其
中,太平洋漂浮塑料的污染尤为严重[1112]。为了认 识全球海洋中现存塑料的数量,通过分 析 2007— 2013连续 6年间横跨全部 5个亚热带环流,以及澳 大利亚近海、孟加拉湾和地中海的 24个航次调查结 果,Eriksen等(2014)报道结果表明,仅在全球大洋 表层,漂浮塑料的数量就超过 5.25万亿块,重量超 过 26.9万吨(图 1);同时也发现,大洋表层漂浮的 塑料主要以毫米尺寸的为主(<5mm),20cm以上 的漂浮塑料虽然块数不多,但是却占总重量的 75% 以上[13]。
塑料进入海洋后,会逐渐碎片化,成为毫米级大 小的微塑料,并在海洋环境中累积[2]。海洋微塑料 (MarineMicroplastics,MP)是指直径 5mm以下的 塑料碎片。微塑料是大洋中塑料的主要存在形式, 且大部分小于 1mm[1415]。以西班牙为主的科学家 团队通过航次调查分析了全球 3070个大洋采样资 料,发现全球大洋样品中微塑料发现率高达 88%, 全球大洋表面的微塑料大约有 0.7万 ~3.5万吨, 但这 个 数 量 远 远 低 于 预 计 的 塑 料 入 海 量 (每 年 约
但在海洋塑料降解微生物方面还鲜有报道。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最终归宿以及微生物在塑料降解
过程中的作用亟待评估,建议在大洋深海科考中整体布局、联合开展这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海洋微塑料;深海归宿;生态危害;生物降解;海洋微生物
DOI:10.3969/J.ISSN.20954972.2019.04.005
2 我国近海微塑料污染概况与环境分布调查
中国被认为是海洋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地之 一[5]。有研究 认 为,全 球 的 海 洋 塑 料 垃 圾 中,中 国 的塑 料 垃 圾 排 放 量 占 总 量 的 28%,是 最 大 “贡 献 国”。我国是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产量约占全 球塑料总产量的 25%。2018年以前,我国还是世界 上塑料垃圾的最大进口国。据报道,自 1992年以 来,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塑料废弃物共计 1.06亿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45.1%,如算上经香港转口到 内地的塑料垃圾,那么中国在 26年间共接收了全世
第 38卷 第 4期 2019年 11月
应用海洋学学报
JournalofApplied Oceanography
Vol38,No4 Nov.,2019
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邵宗泽,董纯明,郭文斌,骆祝华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建省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P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72(2019)04049012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 “塑料时代”[1]。大 量塑料制品的生产与使用导致塑料垃圾大量进入环 境,扩散于陆地、湖泊、海岸线、大洋表面、海底乃至 深渊。塑料难以降解,可能会成为地球人类纪元中 的重要标记物之一。在海洋环境中,塑料因其密度 小、浮力大和持久性强的特点,已在全球广泛分布, 约 80%的海洋固体废物是塑料垃圾[2]。目前,全球 每年约有 1亿 多 吨 塑 料 垃 圾 埋 进 填 埋 场,另 有 约 15亿吨进入陆地和海洋环境中[3]。据报道,中国、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斯里兰卡等是全球塑料 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被认为是海洋塑料垃圾的重 要来源地[45]。到 2050年,估计将有 120亿吨塑料 垃圾进入环境[3]。
洋环境,特别是在河口和近海的海水和沉积物,近岸沙滩,以及大洋壤和塑料垃圾处理环境,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降解菌和降解酶的研究最为深入。当前,中国科学家已在近海、大洋深海(深
渊)以及极地等大洋环境中,开展了微塑料分布特征和丰度调查,并在生态危害方面开展了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