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英文名称: Regional Economics学分: 2 总学时: 36实验(上机)学时: 无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在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程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区域实际调查,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础知识。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区域。

空间。

空间阻滞规律。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第二章经济区位与区域产业布局6课时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基本概念。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工业的产业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第一第三产业的布局指向。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几合理布局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济区域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难点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和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并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

它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

以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对区域的生产要素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进行空间调度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最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系统为节点,由运输网、信息网和服务网等网络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

早期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的理论,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区域经济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区域经济是研究一个地区内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 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区域发展规划、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等。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区域经济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全球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包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等。

3. 区域经济理论:介绍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4.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介绍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

5.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环保政策等。

6. 区域经济实践案例:介绍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包括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36学时,分为18周,每周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绪论(2学时)2. 第二周:区域经济基本概念(2学时)3. 第三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2学时)4. 第四周:区域经济理论(2学时)5. 第五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2学时)6. 第六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2学时)7. 第七周至第十四周:学生自主选择上述任一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每周2学时)。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学时:56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位、区位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学专业主干专业课,为经济系四年制经济学本科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区域经济学家的观点,掌握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新区域经济观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建立新区域经济观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位、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问题。

本课程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实际区域经济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掌握区域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3. 熟悉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 能够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2. 区域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等;3.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4.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5.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2. 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知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考和学习效果;4. 教学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实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参与讨论等;2. 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测试;3. 期末论文:选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撰写论文;4. 课堂演讲: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演讲。

六、教学参考书目:1. 《区域经济学导论》王轶良著2. 《区域经济学与政策》陈志刚著3.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马建华著以上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学时:56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位、区位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学专业主干专业课,为经济系四年制经济学本科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区域经济学家的观点,掌握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新区域经济观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建立新区域经济观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位、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教学重点区位概念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区域经济的含义区域经济学的概念三、教学内容一、区位概念1、经济区位2、区位单位3、区位因素4、区位决策二、区域与经济区域1、区域2、经济区域三、区域经济1、区域经济的含义2、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四、区域经济学1、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2、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国际区域经济的相关知识。

重点了解并且掌握,世界三大国际区域经济组织的概况、各自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对于国际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三、教学内容一、国际区域经济概述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4、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二、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1、欧洲联盟简介2、欧洲联合的深化三、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1、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2、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3、APEC发展的特点4、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第四章国家区域经济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国内区域经济划分的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城市经济、特区经济以及科技工业园区的相关知识。

了解这些区域经济区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特区经济城市区域经济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三、教学内容一、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1、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和任务2、经济区域的划分3、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二、特区经济1、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2、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3、经济特区的类型4、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三、城市区域经济1、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2、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四、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1、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意义2、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3、科技工业园区的政策与机制第五章总部经济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总部经济的系统知识。

掌握总部经济的概念、经济学效应、特征以及经济学解释,了解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纽约总部经济以及其启示。

二、教学重点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总部经济的概念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解释三、教学内容一、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总部经济产生的历史渊源2、总部经济的现实背景3、总部经济的理论背景4、总部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二、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经济学解释1、概念与内涵2、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和特征描述3、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解释三、总部经济的案例分析1、纽约总部经济的成功范例2、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构想3、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掌握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及实际运用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三、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四、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相关内容,掌握它与梯度理论之间的区别,掌握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概念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经济发展中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辐射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教学内容一、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1、辐射的含义2、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3、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4、关于辐射问题的几点说明二、梯度推进理论和辐射理论的比较1、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2、辐射理论的适用性三、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1、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2、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第八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内容。

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多层次分析、定量分析。

掌握二重结构的含义、如何产业,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线管理论。

二、教学重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消极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三、教学内容一、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二、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二重结构的内涵与表现2、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消极影响3、二重结构的变化和消失4、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三、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1、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2、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第九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知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观与创痛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掌握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识上的分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三、教学内容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1、可持续性2、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1、传统的经济发展观2、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分歧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1、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3、经济体制转轨、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5、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区域社会经济不平衡指标体系的联系和区别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掌握区域差异论的各个阶段、地域分工论的两种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静态及动态比较。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重点成本决定论和综合决定论的区别与联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后起国和先行国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差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差异理论1、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2、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3、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二、地域分工理论1、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2、地域分工论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1、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2、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1、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第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系统知识,掌握指标的选择原则、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指标综合评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三、教学内容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1、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区域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范畴3、投入指标体系类型4、投入绩效指标体系三、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1、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2、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1、传统评价方法2、多目标决策评价法3、现代评价方法第十二章国外区域经济案例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案例中所提到的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其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美国区域经济开发经验日本区域经济开发范例三、教学内容一、美国区域经济开发经验1、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开发2、奥兰治的区域经济开发二、日本区域经济开发范例1、日本临海型工业地带的形成2、濑户内海的环境治理3、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4、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三、法国区域经济开发方略四、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五、意大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第十三章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其各自的特点以及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教学内容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形成产业群及目标设想2、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长效机制3、实施产业群战略的关系协调问题4、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1、国外经验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2、西部大开发宜采取“超特区”模式3、“西部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关系三、环渤海经济权的区域经济发展1、环渤海经济圈的空间定位2、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3、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4、环渤海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建设四、“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2、统筹规划环境整治,确保“大北京”生态安全3、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4、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输体系四、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为考试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