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 -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合集下载

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李冬楠执笔人:马洪伦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宪法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Constitu tional law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6 理论学时:50 实验学时:6学分:4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宪法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是针对具有一定国内法基础及相关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

本课是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培养外向型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公民基本权利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宪法学研究的基本关系,也是宪法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试图让学生全面掌握宪法学的有关理论,培养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品格。

除此之外,宪法学也是其他法学主干课程的基础课,扎实的宪法学理论可为学生们日后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应系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违宪审查制度,基本掌握国家性质、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宪法解释制度、宪法修改制度等内容,了解其他国家有关的宪法理论与实践,培养运用宪法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宪法的概念(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从宏观上对宪法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为以后各章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释义第二节宪法的本质第三节宪法的分类【考核要求】了解:宪法词义的转变理解:宪法的本质掌握:宪法的定义、宪法的分类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宪法的发展历史,理解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之间的区分。

【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考核要求】了解:近代宪法的产生及其特征理解:中国近现代宪法的发展历程掌握: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的特征以及转变第三章宪法的制定(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制宪权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和探讨相关法律领域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以提供学生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

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XXXXX、XXXXX、XXXXX。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将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其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概念;2.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该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对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XXXXX- XXXXX概述- 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 关键案例分析第二单元:XXXXX- XXXXX概述- 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 关键案例分析第三单元:XXXXX- XXXXX概述- 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 关键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相关理论和案例,引导学生对法律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实践能力。

评估方式-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 小组项目:学生需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关项目,评估其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研究论文,评估其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XXXXX- XXXXX- XXXXX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欢迎大家参与课堂讨论和积极互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祝大家学习愉快!。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70093课程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 法学、治安学先修课程:《法理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法学基础课,是法学、治安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绪论和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基本实践共三编14章内容,具体涉及宪法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宪法概念、宪法形式和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和宪法原则、宪法价值和宪法作用、宪政、宪法的历史与发展等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创制、宪法实施及其保障、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监督等有关宪法运行的实践内容。

This course is one of key courses of the Science of Law in colleg 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and three parts i ncluding fourteen chapters. Introduction concerns the concept and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 The first part, Fundam ental Theories of Constitution,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structure, constitutional norm s and principles, the value and roles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ism,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itution. The second part, F undamental Norms and Systems of Constitution, includes State Nature, State Forms, State Organizations, citizen’ basic rights and obligati ons,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y. The third part, Fundamental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gives the basic frame of c onstitutional operation including constitutional initiative, constitu tional enforcement and safeguard, and the system of unconstitutional review.三、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熟悉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发现国内外宪政的运作规律;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好基础。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宪法课程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原则、宪法制度和宪法实践的全面认识。

通过宪法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宪法基本知识,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具备宪法解释和应用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宪法知识和原则。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培养学生对宪法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包括宪法的含义、宪法的性质、宪法的功能和价值等。

2. 知识目标: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宪法的起源、发展和内容,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宪法问题和解答宪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进行法律思维和法律分析的能力。

4. 应用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宪法解释和宪法适用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宪法基本理论a. 宪法的定义和性质b. 宪法的功能和价值c. 宪法的起源和发展2. 宪法的基本原则a. 宪法的权力制约原则b. 宪法的民主原则c. 宪法的权利保障原则d. 宪法的法治原则3. 宪法的基本内容a. 宪法的组成和结构b. 宪法的基本权利c. 宪法的国家机构d. 宪法的法律体系4. 宪法的解释和适用a. 宪法的解释方法b. 宪法的适用原则c. 宪法的修正和变革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和实际案例分析等。

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宪法解释和应用能力;通过辩论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宪法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宪法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七、参考教材1. 《宪法学》,作者:杜正胜2. 《宪法》,作者:杨文利3. 《宪法讲义》,作者:黄玉杰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宪法基本理论第二周:宪法的基本原则第三周:宪法的基本内容第四周:宪法的解释和适用第五周:复习和答疑第六周:期末考试本教学大纲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简介
课程号
213002
课程名称
中国法律思想史
课程英文名称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Thoughts
授课教师
李冬楠,郭晓燕
学分
2
总学时
36
考试
授课学期
大一上学期
使用教材
赵晓耕:《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为一门法学理论科学,对于法学专业的学习和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第二,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当今中国的法律实践;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思维方式;第四,有助于提升法律职业的综合素质。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文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形成、演变与发展这一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的重要学科。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第二,关于法起源、作用的各种学说;第三,关于德法关系的各种学说;第四,关于立法、执法、司法等问题的探讨。

“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 -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ⅩⅩⅩⅩ”课程教学大纲 -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行政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孔庆余执笔人:孔庆余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行政诉讼法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1 理论学时:39 实验学时:12学分:3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行政法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行政诉讼法规范的基本精神和各种具体制度与规则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判断、运用证据的能力和正确适用实体法解决行政案件的能力,形成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正确的法律思维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使学生养成自觉守法、执法、司法的习惯。

(二)课程目标A.知识目标1.掌握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2.理解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

3.掌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4.掌握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法律要求及制作方法。

5.掌握行政诉讼程序。

6.了解行政案件所涉各种法律文书的具体内容和制作依据、制作方法。

7.了解法官、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情况,以及每种职位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具体要求。

B.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解决行政争议,为当事人提供基本的法律帮助。

2.能制作庭审笔录。

3.能制作基本的法律文书(如起诉状、答辩状等)。

4.能把握诉讼程序的基本操作规程。

5.能基本掌握律师业务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行政诉讼法概述1.掌握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体系,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合法性审查原则3.理解行政诉讼与其他相关制度的比较4.了解行政诉讼的历史发展和现状5.教学重点与难点:合法性审查的理解与应用第二章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掌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和特征、国家行为的概念以及具体行政行为等重要概念。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教学大纲统稿人:何焕锋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何焕锋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编号:023013英文名称: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1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1 课外学时:学分:3开设专业:法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民法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法学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研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学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系统的知识产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建立较为合理的知识产权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在法律实践中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熟悉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对当前法律尚不能调整的新的知识产权问题,或出现法律冲突问题时,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去指导实践。

2、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各单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保护途径的不同有明确认识,能够针对智力成果的特点,熟练应用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法律。

3、能够自行利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顺利获得并有效维护知识产权。

4、在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中,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进行有力的诉讼。

5、对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历史、现状、立法中的缺陷与不足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研究知识产权法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1、了解知识产权的范围2、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3、掌握知识产权的分类。

4、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产权的定义第二节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1、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特定信息2、理解知识产权的特征3、掌握知识产权的特征4、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产权的特征第二章著作权法概述1、了解著作权的起源和发展2、理解著作权的特点3、掌握著作权的概念和特点4、教学重点及难点:著作权的概念和特点第三章著作权法的主体1、了解著作权的其他主体2、理解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和分类3、掌握著作权的一般主体、著作权的特殊主体4、教学重点及难点:著作权主体的概念第四章著作权客体第一节作品的界定1、了解作品的定义2、理解作品的构成要件3、掌握作品的构成要件4、教学重点及难点:作品的构成要件第二节作品的种类1、了解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2、理解作品的种类3、掌握作品的种类4、教学重点:作品的种类5、教学难点: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第五章著作权法的内容及限制第一节著作权的内容1、了解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的概念。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2024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2024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律逻辑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三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48学时/2.5学分二、课程目标《法律逻辑学》课程是一门结合了法律学与逻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透过法律逻辑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准确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对通过推理实现法律正义的兴趣和信心,并进而形成对法律职业的深层次认同和高度专业精神。

课程目标2:掌握法律逻辑知识体系,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概念分析、归纳推理、简单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思维基本规律等;了解法律论证的逻辑形式,包括证明和反驳。

课程目标3:运用法律逻辑方法解决法律问题,掌握法律分析方法:学习如何运用逻辑工具分析法律问题,包括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释等;训练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法律问题,识别逻辑谬误和不合理的论证;通过案例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法律逻辑进行有效推理的能力;教授学生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法律论证,包括论点的提出、证据的组织和反驳的技巧。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5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5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1.选用教材《法律逻辑学》,王洪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法律逻辑学教程》,张大松、蒋新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金承光增订:法律出版社2022年第二版。

《法律应用逻辑》,齐姆宾斯基著,刘圣恩等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法律的逻辑——法官写给法律人的逻辑指引》,亚狄瑟著,唐欣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教学大纲统稿人:“民法学”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课程名称:民法学课程编号:023004英文名称:Civil Law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课外学时:学分:6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法律基础法理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民法是法学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法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调整民事生活的民事法律规范及其原理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一般的民事纠纷,也为其他部门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2. 能运用民法知识解决一般的民事纠纷3.为其他部门法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理解)第二节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重点)第三节民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区别(一般了解)第四节民法的渊源(重点)第五节民法的适用范围(一般了解)第二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理解)第二节平等原则(理解)第三节自愿原则(理解)第四节等价有偿原则(理解)第五节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理解)第六节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理解)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一般了解)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重点)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根据——民事法律事实(重点)第四节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重点)第四章公民第一节公民的民事法律地位(重点)第二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重点)第三节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重点)第四节监护(重点)第五节公民的住所(重点)第六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重点)第七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重点)第八节个人合伙(重点)第五章法人第一节法人的概念和条件(理解)第二节法人制度的意义和法人的分类(理解)第三节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重点)第四节法人的机关及其责任(重点)第五节法人的设立、变更、终止(重点)第六节法人的清算(重点)第七节联营(重点)第六章物第一节物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第二节物在法律上的分类(重点)第三节货币和有价证券(重点)第七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理解)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理解)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理解)第五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重点)第六节无效的民事行为(重点)第七节可撤销的民事行为(重点)第八节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重点)第八章代理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第二节代理的种类和代理权的行使(理解)第三节无权代理和代理权滥用(重点)第四节代理权的终止(重点)第九章期限、时效第一节期限(重点)第二节时效制度(重点)第三节诉讼时效(重点)第十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第二节物权的分类(理解)第三节物权的民法保护(理解)第十一章财产所有权第一节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第二节财产所有权的权能(重点)第三节财产所有权的取得(重点)第四节财产所有权的行使(重点)第五节善意取得制度(重点)第六节财产所有权的移转(重点)第七节财产所有权的消灭(重点)第八节财产所有权的种类(重点)第九节财产所有权的民法保护(重点)第十二章财产共有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第二节按份共有(重点)第三节共同共有(重点)第四节共有财产的分割(重点)第十三章相邻关系第一节概述(理解)第二节相邻关系的种类(重点)第三节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重点)第十四章其他物权第一节其他物权的概念(理解)第二节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权(重点)第三节国有自然资源的使用经营权(重点)第四节国有土地使用权(重点)第五节承包经营权(重点)第六节采矿权(重点)第七节宅基地使用权(重点)第八节房屋典权(重点)第十五章债权概述第一节债的概念、特征和性质(理解)第二节债的分类(重点)第三节债的发生根据(重点)第四节债的担保(重点)第五节债的履行(重点)第六节债的转移和终止(重点)第十六章合同总论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第二节合同的分类(重点)第三节合同的订立(重点)第四节合同的内容(重点)第五节合同的解释(重点)第六节合同的形式(重点)第七节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重点)第八节无效合同的确认和后果(重点)第十七章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第一节不当得利之债(重点)第二节无因管理之债(重点)第十八章人身权概述第一节人身权的概念(理解)第二节人身权的法律特征(理解)第三节人身权的民法保护(重点)第十九章具体人身权第一节生命健康权(重点)第二节姓名权(重点)第三节名称权(重点)第四节肖像权(重点)第五节名誉权(重点)第六节隐私权(重点)第七节荣誉权(重点)第八节婚姻自主权(重点)第二十章侵权的民事责任第一节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重点)第二节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重点)第三节侵权损害赔偿(重点)(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1.旁听庭审了解庭审程序和技巧,加强对民法理论的理解,深化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法学课程设计提纲模板

法学课程设计提纲模板

法学课程设计提纲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宪法的基本原理和内容,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宪法在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具备一定的宪法宣传和维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宪法、尊重法治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宪法基本原理:宪法的定义、性质、功能和作用,宪法与法律、政策的关系等。

2.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我国宪法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等。

3.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结构、序言、正文及其主要条款,包括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等。

4.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宪法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宪法保障公民权益的案例分析等。

5.宪法宣传与维护: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公民如何依法维护宪法权益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宪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宪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宪法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4.实验法:学生参观宪法纪念馆、法院等法治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宪法的魅力,增强宪法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宪法知识读本》等权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宪法知识。

2.参考书:收集宪法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宪法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宪法知识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联系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宪法教育实践的机会,如参观宪法纪念馆等。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教学大纲一、《法律文书写作》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31103、02232056(二)课程英文名称:Legal document writing(三)开课对象:法学院各专科专业(四)课程性质:法律文书课是学法学专业专科阶段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性质和特点的应用写作课。

(五)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授国家司法机关、依法授权的法律组织、律师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为解决法律事务而制作的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知识,使学生达到能用会写各种法律文书的目的。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侦查文书、检察文书、裁决文书、监狱法律文书、仲裁文书、公证文书、诉状类文书等几个部分(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八)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及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法律文书的性质、概念、特点、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从宏观上了解并掌握法律文书共同的写作基本要求,为今后学习各种法律文书的具体写作知识和要领打下基础。

1、法律文书的特点;2、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文书概述一、法律文书的概念、类别二、法律文书的沿革三、法律文书的主要特点四、法律文书的作用第二节法律文书的写作要素与基本要求一、法律文书的主旨与写作要求二、法律文书的材料与写作要求三、法律文书的结构与写作要求四、法律文书的表达方式与写作要求五、法律文书的语言写作要求考核要求:1法律文书的概念、类别1.1法律文书的概念(识记)1.2法律文书的类别(领会)2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2.1制作的合法性、形式的程式性(识记)2.2内容的法定性、语言的精确性、使用的实效性(领会)3法律文书的作用3.1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进行法制宣传的生动教材(识记)3.2有关法律活动的忠实记录、综合考核干部的重要尺度(领会)4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4.1遵循格式,写全事项(识记)4.2主旨鲜明,阐述精当;叙事清楚,材料真实;依法说理,折服有力;语言精确,朴实庄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李冬楠执笔人:袁辉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a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46 实验学时:8学分:3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宪法学、法理学、法律逻辑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中国法制史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六门主干课之一,是针对具有一定法学和历史知识基础的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

本课属于法学的基础性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法制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纵向和横向的思维能力,进而结合实际,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配合部门法的法学,全面提升作为一个法律人的知识和素养。

当前,我国的部门法更侧重吸收外来优秀法律成果,对本土传统的法治资源涉及较少,因而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法律精神和知识的同时,回顾中国传统法制的发展,继承传统法制的优良传统,了解传统法制的缺陷和不足,才能更为全面的了解我国法制发展的面貌,进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能深化法学的对学习和探索。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应当全面了解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并逐步培养起纵向和横向比较思维,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融会贯通各部门法学的基本知识,树立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法律的起源及其特点,并对夏朝和商朝的基本法制状况,特别是神权法思想、立法、司法制度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一、起源时代的法律与国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第二节夏商时代的法制一、夏朝的法制二、商朝的法制状况【考核要求】了解:《禹刑》的概念;《汤刑》的概念;“圜土”的概念理解:商朝继承制度的发展情况;商朝的法律运作模式掌握: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奴隶制“五刑”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神权法”思想的具体实施和影响第二章西周的法制(前11世纪-前771)(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礼治”在西周的确立和影响,了解西周司法制度体现的不平等性,深入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基本情况,掌握西周婚姻、继承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二、亲亲、尊尊和有别第二节法律形式一、礼二、成文法规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法制三、婚姻制度四、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的基本原则二、刑罚制度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井田制”二、动产的私有权三、契约制度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司法程序三、贵族官僚在司法中的特权【考核要求】了解:“周公制礼”的内涵;“亲亲”、“尊尊”和“有别”的含义;“五听”的含义;“六礼”的含义理解: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的含义和影响;西周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西周刑法的基本原则掌握:“礼治”在西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婚姻制度中“七出三不去”的内涵和意义;西周“宗法制”的结构和基本精神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制(前770-前221)(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公布成文法的意义及《法经》的重要影响,全面了解各诸侯国的变法情况,了解春秋战国司法制度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形式的转变一、公布成文法的潮流二、创建成文法第二节法律制度内容的变化一、社会等级大变动二、刑事法律的变化三、承认土地私有制第三节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机构二、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铸刑书”的概念;《法经》的概念理解: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掌握:《法经》在中国法制史的地位;战国时期刑罚制度的变化第四章秦国及秦朝的法制(前356-前206)(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意义和秦朝法制的基本状况,了解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和法律形式,理解秦朝诉讼制度的基本情况,掌握秦朝刑罚制度的体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商鞅变法一、运用赏罚手段推行农战政策二、剥夺旧贵族的特权三、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四、明法重刑,奖励告奸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一、“一断于法”二、法律必须公开三、轻罪重罚第三节法律形式一、律二、制、诏与令三、式四、廷行事五、法律解释六、其他第四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婚姻法律制度第五节刑事法律制度一、有关定罪量刑的通例二、刑罚制度三、主要罪名第六节财产法律制度一、土地私有权二、债权关系第七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与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秦律的基本情况;廷行事的概念;法律解释的概念;“具五刑”的概念;“以古非今罪”的概念;“公室告”的概念理解:秦朝法制指导思想的特点和意义;秦朝诉讼制度的内容和意义;秦朝刑罚制度的基本原则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秦朝刑罚制度的基本体系和特点第五章两汉的法制(前206-220)(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两汉法制开始儒家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汉代的刑罚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了解汉代的婚姻家庭制度、理解汉代的继承制度。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制的指导思想一、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二、经改造的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第二节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科四、比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家族制度三、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原则以及通例的变化二、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三、主要罪名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习惯及法律三、损害赔偿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四、其他制度【考核要求】了解:《九章律》的概念;“决事比”的概念;“章句”的概念;录囚制度的基本情况;“亲亲得相隐匿”的内涵;“秋冬行刑”的内涵理解:汉初的法制指导思想;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法律指导思想;汉代继承中的“诸子均分制”掌握:汉代的立法概况;汉初刑法改革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春秋决狱”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其影响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220-581)(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的发展变化,掌握儒家思想对这一时期立法的渗透情况,了解这一时期刑罚制度的改革,理解门阀政治对这一时期法制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的演变二、令的发展三、科和格的变化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婚姻及家庭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维护贵族官僚法律特权二、确立“重罪十条”名目三、刑罚制度的变化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土地制度二、契约与债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曹魏《新律》的概念;《晋律》的概念;《北齐律》的概念;“门第婚”的概念;宫刑被废除的情况;“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基本情况理解:门阀政治对法制、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八议入律”的基本情况和影响;“死刑奏报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北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发展情况;刑事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准五服以制罪”的内涵和意义第七章隋唐五代的法制(581-960)(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唐朝法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唐律疏议》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并掌握“十恶”、“请减赎当”等重要法律制度、了解唐朝的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了解隋朝和五代时期的法制状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承前启后的隋朝法制一、《开皇律》和《开皇令》二、《大业律》和《大业令》三、隋朝法制总的特色第二节唐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立法要求宽简、划一、稳定三、执法要求审慎第三节唐朝的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格四、式第四节唐朝的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成丁年龄三、婚姻制度四、家庭制度五、继承制度第五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和通例二、刑罚制度三、主要罪名第六节唐朝的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三、损害赔偿第七节唐朝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第八节五代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方面的发展二、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考核要求】了解:《开皇律》的概念;《唐律疏议》的概念;《唐六典》的概念;《大中刑律统类》的概念;“义绝”的概念;死刑复奏制度的基本情况理解:“请、减、赎、当”的内涵和意义;“保辜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六赃”的内容和特点;唐朝“五刑”的主要内容;“类推制度”的适用原则;五代时期法制的发展情况掌握:唐初法制指导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唐律》的内容和影响;“十恶”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唐朝司法制度的基本情况;唐朝刑罚的基本原则;“中华法系”的基本情况和影响第八章两宋的法制(960-1279)(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两宋时期立法的基本状况和民事法律的发展情况,掌握宗族制度在两宋的发展和影响,掌握两宋的刑罚制度的变革,了解法医学在宋代的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和《宋刑统》二、敕与编敕三、令、格和式四、例五、条法事类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族制度三、婚姻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基本原则二、刑罚体系三、主要罪名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审判管辖三、诉讼与受理四、证据五、审判方式六、申诉、复审和死刑复核七、其他司法制度【考核要求】了解:《宋刑统》的概念;编敕的概念;条法事类的概念;“折杖刑”的概念和特点;“凌迟”的概念;“盗贼重法”的概念;洗冤集录理解:宋代宗族制度的主要内容;宋代妇女离婚权利的内容;宋代的继承制度的特点;宋代公证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宋代监狱管理制度的特点掌握:宋代刑罚体系的变化;宋代契约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宋代审判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宋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构的内容和特点第九章辽、金、西夏、元朝的法制(916-1368)(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了解元朝的法制状况,了解辽、金、西夏、元朝法律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掌握四大少数民族政权法制与传统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辽国(契丹)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司法制度第二节金国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司法制度第三节西夏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财产法律制度四、诉讼与审判制度第四节元朝的法律制度一、法制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三、身份法律制度四、刑事法律制度五、财产法律制度六、诉讼与审判制度【考核要求】了解:《重熙条制》的概念;《泰和律令》的概念;《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概念;《大元通制》的概念;元朝的“四等人”制度理解:辽国刑罚制度的特点;金国司法制度的特点;西夏定罪量刑的原则;元朝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掌握:元朝立法的发展情况;元朝特殊的婚姻和继承制度第十章明朝的法制(1368-1644)(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明初的法制指导思想及立法情况,了解明代的婚姻继承制度的发展情况,了解明代特务机构的发展及影响;掌握明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