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

合集下载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

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1.背景: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1.背景: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说”,如《好逑传》、《儿女英雄传》。

自此,武侠与言情的合流成为通俗文学的方向。

论红色经典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借鉴

论红色经典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借鉴

论红色经典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借鉴摘要:建国后的红色经典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模仿、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方法,因而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如果从“为父复仇”、“神妖斗法”、“才子佳人”这三个叙事模式分析红色经典小说,即可基本揭示出红色经典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的深层次联系。

关键词:红色经典小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借鉴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用双手建设自己的祖国。

作家们在充分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艰苦战争岁月和建立卓越功勋的前辈。

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和“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戒律,成为新社会强大的道德规范,也成为小说艺术创作的中心主题。

一大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面也刺激着作家们,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的小说也随即问世。

这些作品被学术界称之为“红色经典”的小说,在主题上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契合,鲜明地反映这一时代特有的精神状况;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因而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例如,《红岩》出版于1961年1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多次重印,累计达400万册;《林海雪原》从1957年9月出版后,不到两年,印了13次,共印发146.5万册;《青春之歌》1958年1月出版后,一年多时间中印了13次,共印发121万册。

红色经典小说的极大成功,原因很多。

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有诸多的借鉴。

例如,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花开三朵、各表一枝,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方式,情节与叙事节奏上的章回小说痕迹,使用大量巧合造成的传奇效果,全知全能的叙事角等等,这些都有研究者注意。

但红色经典在叙事模式方面虽有研究者提及,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论述。

本文从叙事模式分析红色经典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和借鉴,以求揭示它们在叙事结构方面的深层次联系。

荣格不满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提出在“个人无意识”之下还存在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集体无意识”或者称之为“原型”。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12
艺术局限及对后来战争文学的负面影 响
(1)塑造人物的过分理想化倾向。李诚、周 大勇 (2)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情 节描写。 (3)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 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13
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价 。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来,才 得以平反。
6
艺术特性:细节化叙事与 象征写作。 《党费》:一坛咸菜。黄 新 《七根火柴》:无名战士 ——它高高地擎着, 像一只路标,笔直地 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 方向……
7
二、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五六十年代历史小说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 一大批长篇经典小说的出现于成功。被称为 “红色经典”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A、革命战争 进程的史诗写作(保卫延安、红日);B、 农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写作(红旗谱、冯德 英的“三花”);C、革命战争进程的传奇 化写作(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铁道游击队等);D、知识分子革命者的 成长史诗写作(青春之歌、小城春秋、三家 巷);E、共和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写作(红 岩)。
34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

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1.背景: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1.背景: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

第3章第3节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第3章第3节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红日》于1957年出版。小说表现了解放 战争初期山东战场的战斗,通过从涟水战役、 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七十四师取得 辉煌胜利的生动描写,艺术再现了我军由战略 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成功 塑造了沈振新、刘胜、石东根等英雄形象以及 反面人物张灵甫(国民党高级将领)等。
曲波的《林海雪原》
(二)对于侠义小说人物模式的 借鉴
传统侠义小说的人物通常分为两类: 张飞、李逵、武松式的粗豪英雄; 周瑜、诸葛亮式的儒将。 《林海雪原》的英雄也由此两类构成: 杨子荣、栾家超、刘苍勋属于前一类; 少剑波属于后一类。
少剑波(运筹帷幄,忠勇双全) 杨子荣(胆识过人,百战百胜)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身怀绝技,粗俗诙谐) 孙达得(忠厚老实、刻苦耐劳)
2.少剑波与白茹之间的爱情纠葛最能体现 小说融 “英雄志”与“儿女情”为一体的特 征。
白茹:
女卫生员——年轻、美丽、纯洁。 “因为姓白,又身穿白护士服,性格又是 那样明快乐观,每天又总是不知多少遍地哼着 她最喜爱的和那性格一样的‘飞飞飞’的歌子, 所以人们都叫她小白鸽”。
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兵被放置在一群粗豪的 剿匪英雄之中,这一超现实的设计可见出作者 受传统侠情小说影响之深。
正面人物
少剑波。 身怀绝技的战士: 身高力大的“坦克”刘勋苍; 夜行千里的“长腿”孙达得; 攀缘能手栾超家; 懂得土匪黑话,了解东北风情的杨子荣。 卫生员白茹。
反面人物
座山雕 栾平(小炉匠) 蝴蝶迷
一、《林海雪原》与传统侠义小说
(一)对侠义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
小说主要表现了40年代末期智勇双全的少剑 波率领解放军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清剿国 民党残匪的传奇经历。 1、报恩与复仇是侠义小说表达得最为集中 的伦理观念。在经典的侠义小说中,血仇(主 人公遭受杀父或者灭门之仇)常常是叙事的起 点,幸存的主人公由此走上漫漫复仇之路,手 刃仇敌成为了主人公生存的惟一意义。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wps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wps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我是在初二的时候拜读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当时还和一个很好的朋友一起看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其中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等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小说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血肉饱满的英雄形象依然能鲜活的浮现在我眼前。

曲波,山东龙口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

当全面抗战正式打响,年仅15岁的曲波就参加了八路军,16岁便当上文化干事,17岁当上指导员。

战争十分艰苦,也十分残酷,在一次战争中,曲波受了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

更不幸的是,1942年,曲波被打成“托派”,遭受严刑拷打、逼问,在逆境中,曲波坚守信仰,最后平反昭雪。

日寇投降后,内战爆发,东北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顽据在林海雪原。

为了对付匪股,曲波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艰难的剿匪战斗。

曲波于1957年出版《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是他在回忆这段传奇的经历时创作出来的,小说出版不久就在全国引起轰动。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他还创作有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到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作品被红卫兵视为毒草而烧毁,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平反。

已经了解了小说的作者和背景,如果想要深入探究这部文学作品还必须要将其历史还原,从叙事结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研究。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文学界正处在我们现在定义的“十七年文学”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青春之歌》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成就最高。

《林海雪原》这部作品虽然在主题思想上与“三红一创一歌”并不存在什么区别,不过由于这些作品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手法,情节展开与叙事节奏上与章回小说相似,使用大量“巧合”形成传奇效果等等。

《林海雪原》与民间文化

《林海雪原》与民间文化

《林海雪原》与民间文化摘要:《林海雪原》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小分队创造的惊人奇迹,热情地讴歌了他们突破险中险,历经难中难,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故事充满浓厚的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林海雪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林海雪原》;民间文化;关系;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一、序言一般来说,红色文本宣扬的都是主流的文化意识,比如历来能够代表其成就的“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等。

然而,仅仅宣扬主流文化思想的作品是很难得到民间读者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较低读者的广泛认同的。

十七年文学中还有一类小说虽多在政治上没有进入主流,却因为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同样不可忽略,那就是“革命通俗小说”。

《林海雪原》作为其代表作品,一直被视为这种“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典范。

《林海雪原》出版后,小说的民族风格一直为论者所关注。

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曾将“英雄,儿女,鬼神”[1]视为中国通俗小说的“三大元素”。

在有关《林海雪原》的创作谈中,只读过六年书,十多岁就参加了革命的曲波,坦承自己的文学知识主要并不是来源于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外国小说,而是来自于类似于《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2]。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它与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林海雪原》中的民间隐形结构(一)魔道斗法1、直接斗法《林海雪原》完整地重现了《西游记》的叙事策略,对于《林海雪原》的作者而言,取消这群政治土匪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叙事使他们失去道德上的合法性。

剿匪体现的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这里的反面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家劫舍的土匪,而是一群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政治土匪。

然而在《林海雪原》里,这两种现代政治力量的斗争被转换为纯粹的道德冲突,变成了发生在被“神化”的解放军战士与被“魔化”的国民党土匪之间的“神魔”较量。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2019年9月23日,《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内容简介
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 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 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 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
《林海雪原》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 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少剑波召集会议反复推敲了杨 子荣的设想,迅速据此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 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 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
作品影响
1958年6月,《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为名,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 亚非作家会议时,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曾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 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上映上演,特别是根 据小说改编而成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以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刘沛然根据小说和随部队在东北战斗过 的经验拍摄而成的电影《林海雪原》,在全国影响巨大,而小说中“智取威虎山”的情节被改编成京剧以后,更 是成为“文革”中颇受欢迎的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林海雪原》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 英勇机智的人民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即为了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并 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丑类的罪恶行径。

探析《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

探析《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

探析《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作者:孙井恒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摘要:小说《林海雪原》中所描述的英雄传奇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和阅读享受,本文旨在分析《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并探讨浪漫主义文学形式下的小说叙事艺术。

关键词:近代文学时代背景叙事结构林海雪原引言《林海雪原》是小说中成就较高的一部“红色经典”,在众多宏大叙事文学题材中脱颖而出。

其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给作品带来的强大的可读性,多年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经久不衰。

通过深入解读我们发现《林海雪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想象诉求,顺应了时代歌颂和尊崇英雄的文学潮流。

如今,人们对它的阅读和研究已摆脱了狭隘的文学批评思维模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其文学价值及内涵。

一、《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借鉴小说在故事情节的描写上许多方面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

故事性强,场面热闹并常有巧合出现,故事描写中人物性格单一,善恶美丑鲜明。

这支由36个人组成的小分队攻下了一山又一山的这种故事结构上的单线发展,环环推进,类似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单线叙事结构,师徒破了一关又一关,最终取得胜利。

古典小说的结构可分为长篇和中篇,长篇的代表作《水浒传》就是步步推进结构的典范。

小说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描写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同时作者引用与景物有密切联系的优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比如《西游记》。

小说在人物描写上,轻心理活动描写,重人物行动语言,这也是中国古典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家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也正是符合那个时代所倡导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的文学主张。

当时大多数读者的文化水平较低,民间英雄传奇比其它的文本形式相比较更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

在我国的传统小说中,群体英雄模式是深受民间赞赏的模式。

《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所领导的小分队就是一个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英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孤胆英雄假扮匪徒深入虎穴,雪地追踪深夜埋伏侦察河神庙,跨谷飞涧攀壁跳岩打马滑雪追歼顽敌,小说情节紧张激烈,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残酷狡诈,他们与这些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内容疏密相间、引人入胜。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作品拓展:
影视作品:李文歧导演电视剧 刘沛然导演电 影 2003年 1960年 1986年 2006年
朱文顺导演电视剧 游戏 : 同名APRG游戏
片段
:《智取威虎山》
京剧
1958年
2014年12月24日
徐克导演3D电影
李扬配音动画片
2011年
2015-2-15
E N D
By
2015-2-15
2015-2-15
人物形象分析:
尽管《林海雪原》在英雄形象塑造上,革命英雄形象处于 价值优先地位,但传统小说英雄形象还是挣脱其约束,参与了革命 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传统英雄传奇中,英雄人物大致可分为草莽型 和儒雅智慧型两类,前者如张飞、武松、李逵等,而后者则以诸葛 亮、周瑜等为代表。草莽英雄大都外表粗犷,武艺超强,性格直率 、卤莽,讲义气,敢做敢为,往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智慧型 英雄则表现为外形俊朗,行为举止潇洒,不以武功见长而以智慧取 胜。在《林海雪原》的英雄谱中,刘勋苍等小分队战士属于前一类 。在刘勋苍力擒刁占一、袭击虎狼窝、生擒许大马棒等情节中,作 家突出表现了他的勇猛;长腿孙达得耐力超群,能日行数百里;攀 山能手栾超家能够穿山越岭,飞越绝壁,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他们 的非凡技艺。在这类英雄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水浒传》梁山好 汉的某些影子。“在侦察兵‘坦克’刘勋苍这里,可以参悟到鲁智 深力撼山岳的情景;从‘长腿’孙达得身上,不由想到那个日行数 百里的‘神行太保’戴宗;由高波联想到智勇双全的‘小李广’花 2015-2-15 荣”。
2015-2-15
艺术特色:
1、《林海雪原》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题材处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方面的 浪漫传奇色彩。 2、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 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3、史诗性追求,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 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 4、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林 海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5、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利用了民间文化的传统形态,通过“大忠大奸”的夸张手 法,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阶级特征统一起来,既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革命英雄主 义基调,又使“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模式走向戏谑化。 6、《林海雪原》既紧扣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军事胜利,保持着与时代要 求的一致性,同时,又在“远离主战场,接近民间”上大做文章,巧妙地避开了 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以传奇性取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文化色彩。 7、从总体上看,它采用的是单线结构方式,既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剿匪故事,而这个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又可以独立 成篇。

XXX《林海雪原》简析

XXX《林海雪原》简析

XXX《林海雪原》简析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1.背景: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抵触上建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本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出发点,今后陆续进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涵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偏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XXX、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XXX“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1.背景: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豪杰”“后代”、同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说”,如《好逑传》、《后代豪杰传》。

自此,武侠与言情的合流成为通俗文学的偏向。

“刚柔并济”、“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的“双面豪杰”成为新派武侠主角。

2.“书生”气质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儒将”的另一面是文人气的脆弱与感伤,这体现在对姐姐无穷深情的思念中。

此时,是“雌化”的男人。

《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叙事

《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叙事

《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叙事《林海雪原》,这部浓郁时代色彩浪漫主义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叙事,欢迎大家阅读!摘要:《林海雪原》出自作家曲波之手,是作者依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所描述的传奇经历带给读者广阔的遐想空间。

另外,其叙事模式对浪漫主义文学及中国古典文学都有所借鉴。

本文就小说的叙事内涵进行探究,进而阐述该小说的文学价值。

《林海雪原》被誉为时代的经典,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在众多叙事类小说中散发出无限魅力。

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文学特点一方面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本文从叙事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林海雪原》;叙事内涵;叙事艺术一、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借鉴《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多方面地借鉴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单一,人物善恶美丑鲜明。

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一支36人的小分队攻下一山又一山的故事,这种故事结构简明却又不失丰富,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单线叙事结构。

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攻克一关又一关。

另外,在我国古典小说叙事中经常会出现对英雄故事的美好歌颂,《林海雪原》中所讲述的小分队是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勇气可嘉的群体,在这个神奇的群体中,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在与敌人战斗时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最终的胜利。

该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的叙述及描写。

我国古典小说关于战争的描述中,获胜的一方大多在人数上处于弱势,虽然两者力量悬殊,但弱势群体往往因为守护正义而获得成功。

《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借鉴了古典小说中以少胜多的模式,歌颂了英雄,事实上这种力量悬殊并且获胜的情况明显具有夸张色彩,但它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英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古典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复仇,复仇元素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干宝《搜神记》,《唐传奇》《赵氏孤儿》等都具有这一元素,不论从何种角度而言,复仇都是串联英雄传奇故事的重要艺术手法。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作家曲波
《 林 海 雪 原 》
新 旧 剧 照
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
编剧:上海京剧团集体创作 主演:童祥苓、沈金波等
《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 挥员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 鸽等形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 个人物塑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 炉匠、只身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 动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 人的胆魄,能说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 的斗争艺术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林海雪原》
一部革命英雄的传奇
革命通俗小说

50年代前期出现于文坛的一种革命小说类型。 代表作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林 海雪原》(曲波)、《敌后武工队》(冯 志)、《烈火金钢》(刘流)等。作品多以 传统小说的手法来表现“革命”主题,语言 通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深受读者欢迎。
《林海雪原》
小说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惊险性,
许多情节的巧合性,都是通俗小说 所具有的特点。 在20世纪50年代,旧的通俗小说被 取消后,《林海雪原》填补了这一 空白。
《林海雪原》 “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 命”的融合
“革命通俗小说”是5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的 一种小说类型,主要包括《铁道游击队》、 《林海雪原》等作品,由于多以传统小说的 手法来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具有 很强的故事性。 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中,通俗 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通俗文学更是新文学穷追猛打的对象。周作 人更干脆称“新文学”为“人的文学”,将 作为“迷信的鬼神书类”的《西游记》、 《封神传》,“妖怪书类”的《聊斋志异》, “强盗书类”的《水浒传》等等的通俗小说 归入“非人的文学” 。

解读《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

解读《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

解读《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林海雪原》出自作家曲波之手,是作者依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所描述的传奇经历带给读者广阔的遐想空间。

另外,其叙事模式对浪漫主义文学及中国古典文学都有所借鉴。

本文就小说的叙事内涵进行探究,进而阐述该小说的文学价值。

标签:《林海雪原》;叙事内涵;叙事艺术《林海雪原》被誉为时代的经典,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在众多叙事类小说中散发出无限魅力。

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文学特点一方面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本文从叙事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借鉴《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多方面地借鉴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单一,人物善恶美丑鲜明。

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一支36人的小分队攻下一山又一山的故事,这种故事结构简明却又不失丰富,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单线叙事结构。

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攻克一关又一关。

另外,在我国古典小说叙事中经常会出现对英雄故事的美好歌颂,《林海雪原》中所讲述的小分队是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勇气可嘉的群体,在这个神奇的群体中,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在与敌人战斗时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最终的胜利。

该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的叙述及描写。

我国古典小说关于战争的描述中,获胜的一方大多在人数上处于弱势,虽然两者力量悬殊,但弱势群体往往因为守护正义而获得成功。

《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借鉴了古典小说中以少胜多的模式,歌颂了英雄,事实上这种力量悬殊并且获胜的情况明显具有夸张色彩,但它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英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古典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复仇”,“复仇”元素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干宝《搜神记》,《唐传奇》《赵氏孤儿》等都具有这一元素,不论从何种角度而言,“复仇”都是串联英雄传奇故事的重要艺术手法。

赤心报国的传奇英雄形象

赤心报国的传奇英雄形象

赤心报国的传奇英雄形象作者:毕燃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0期摘要:《林海雪原》作为红色经典“青山保林”系列中极具传奇色彩的著作,作者曲波通过一次次令人惊奇的剿匪行动塑造出了以杨子荣、少剑波为首的英雄群像。

他们机智勇敢、顽强拼搏、坚强乐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英勇事迹,展现出革命英雄可贵的品质。

关键词: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采用传统小说中的“五虎将模式”进行角色配置,塑造了五个核心英雄形象:忠诚勇毅双全的少剑波;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 孙达得。

每个人物身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忠、勇、谋、技、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杨子荣与少剑波。

一、孤胆英雄杨子荣侠士豪情的咏唱杨子荣是智勇双全的侦查能手,志向远大,深明大义,心胸开阔,有着武松般的胆识和传奇的经历。

这位孤胆英雄从一只胶皮鞋智识小炉匠,打开了剿匪的突破口,独闯威虎山,取得剿匪大捷。

面对坐山雕的黑话对答如流,身陷虎狼之穴信念毫不动摇,制定详尽作战计划,甚至最后关头小炉匠突然出现,杨子荣仍临危不惧,用非凡的胆量和机敏击败小炉匠,保证了剿匪的顺利进行。

小说中何政委曾说小分队的战士要挑最有胆量的,“这里说的胆量有两种:一是集体作战的群胆,一是各个为战的孤胆。

今天的作战,突出的要求孤胆。

胆的因素有三:一是觉悟高;二是武艺高智谋广;三是体格强力气大。

”这正是杨子荣的写照。

(一)不惧困难、革命信念坚定的草莽形象杨子荣身上极具草莽气息,因而乔装土匪惟妙惟肖:“他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是叫人可怕。

这是他为了全部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

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学习。

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噜着暗语黑话。

《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

《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

《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
李杨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卷),期】2001()4
【总页数】15页(P203-217)
【关键词】传统小说;“十七年文学”;作品;“十七年”;小说研究;《林海雪原》;情节;传统审美;艺术方式;人物塑造
【作者】李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I206
【相关文献】
1.跨媒介传播中的新变——对比《林海雪原》小说与1960年版改编电影 [J], 相帅英
2.跨媒介传播中的新变
——对比《林海雪原》小说与1960年版改编电影 [J], 相帅英
3.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封面 [J],
4.当代文艺与意识形态共生的标本——从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三次改编说起 [J], 王晓丽
5.“十七年”小说中的身体写作——以《林海雪原》和《创业史》为例 [J], 徐书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小说研究《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李 杨 能够代表“十七年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是“三红三红一歌”,即《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或《青春之歌》,因为这些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契合的作品的确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代特有的精神状况。

然而,在“十七年文学”中还有许多在政治上没有进入主流,却因为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的作品同样不可忽略。

以《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为代表的“革命通俗小说”为例,这一类型的作品虽然在主题思想上与“三红一创”并不存在真正的区别,然而由于这些作品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方式,诸如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花开三朵,各表一枝”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方式、情节与叙事节奏上的章回小说痕迹、使用大量“巧合”造成的传奇效果、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等等,因而极大地满足了积淀于读者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的传统审美习惯,实际上承担了将抽象与超验的“革命”与“政治”通俗化的功能,因而在“十七年文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作为这一类“革命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林海雪原》一直被视为这种“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典范,①在有关《林海雪原》的创作谈中,只读过六年书,十多岁就参加了革命的曲波,坦承自己的文学知识主要并不是来源于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外国小说,而是来自于类似于《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

②《林海雪原》出版后,小说的“民族风格”即一直为论者所关注,但多停留于以上论及的“形式”范畴。

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曾将“英雄、儿女、鬼神”视为中国小说的“三大元素”③,本文尝试以此为基点,通过分析《林海雪原》与此三大元素构成的中国通俗小说的三大类型———“神魔小说”、“英雄(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部作品与传统通俗小说在人物类型、叙事结构、修辞方法以及艺术风格等等“形式的意识形态”层面更为内在的联系。

一、“神魔小说” 熟悉《西游记》的读者,在阅读《林海雪原》时,很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分队进山剿匪的历程总让人联想起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斩妖伏魔的经历。

《西游记》就是典型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的真正主题,一直是文人聚讼不已的话题,然而,对于大多数通俗小说的读者而言,《西游记》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描写神魔斗法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个故事隐含的是一整套完整的神是正,魔是邪,正邪对立,邪不压正的道德主题。

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西游记》的作者在妖魔身上赋予的邪恶与黑暗的本质与唐僧师徒体现的正义与光明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加强光明和正义战胜黑暗和邪恶这一主题,作者将许多昭彰的劣迹:诸如残杀、淫荡、阴谋、艰险、抢掠、欺骗等与反对、阻碍、扼杀取经事业的邪恶势力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妖魔的邪恶不仅表现为对取经事业的反对,更是其不可改变的本质的体现。

《林海雪原》完整地重现了《西游记》的叙事策略,对于《林海雪原》的作者而言,取消这群政治土匪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叙事使他们失去道德上的合法性。

“剿匪”体现的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这里的反面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家劫舍的土匪,而是一群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政治土匪。

然而,在《林海雪原》中,这两种现代政治力量的斗争被转述为纯粹的道德冲突,变成了发生在被“神化”的解放军战士与被“妖魔化”的国民党土匪之间的“神魔”较量。

代表正义力量的小分队战士诛奸除恶、为民除害、施财济困、见义勇为、嫉恶如仇、助人为乐、知恩图报,这些民间伦理早已泛化于广大平民大众心中,成为民间社会的价值、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集中体现出这些美德的小分队实际上成为了民间伦理的体现者与捍卫者。

与被神化的英雄相对的土匪则是民间伦理的破坏者,在没有边际的非理性的烧杀掳虐活动中,将这些无恶不作、凶狠残暴、尔虞我诈的土匪统一起来的已经不是他们的政治立场,而是带有变态色彩的超现实的兽性。

将反面人物妖魔化———野兽化的方式,常常是神魔小说表达现实诉求的方式,《西游记》中的妖魔,几乎都是动物变成的精怪,它们的原形,有的是狮子,有的是老虎,有的是象,有的是熊,还有的是蟒蛇、老鼠、蜈蚣、蜘蛛……等等,这种超现实的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地展示出道德意义上的善恶对立。

这也正是《林海雪原》的方式。

这是匪首许大马棒出场时的形象: 他是杉岚站人,身高六尺开外,膀宽腰粗,满身黑毛,光秃头,扫帚眉,络腮胡子,大厚嘴唇,不知几辈以前他许家就成了这杉岚站上的恶霸。

(见《林海雪原》作家出版社1958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23页,以下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如果说许大马棒是以凶狠残暴著称,那么,匪首座山雕的形象则无处不透露出他的阴险奸诈: 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

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

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

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

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

(第198页) 如果说许大马棒是一头凶恶的熊,那么,座山雕则是一只阴险的雕,而他们手下的小土匪更是一个个丑恶的小鬼: 刘勋苍这时才细细看了这个土匪的长相,真是好笑,长得像猴子一样。

雷公嘴,罗圈腿,瞪着机溜溜两只恐怖的猴眼。

脸上一脸灰气,看着就是个大烟鬼。

———这是小土匪刁占一。

(第71页) 他的脸又瘦又长,像个关东山人穿的那没絮草的干乌拉。

在这干乌拉似的脸上,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他的右腮上有铜钱大的一颗灰色的痣,痣上长着二寸多长的一撮毛,在屋内火盆烘烤的热气的掀动下,那撮毛在微微颤动。

———这是座山雕的副官、小土匪刘维山。

(第148页)……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幅土匪的群丑图,与其说是一个历史化的现实领域,不如说是一个纯粹的由魑魅魍魉组成的“动物世界”。

不过,土匪中最让人不齿的形象还是女匪蝴蝶迷。

蝴蝶迷的父亲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一共娶了“大小七个老婆”却在人们的诅咒中无法生育的大地主姜三膘子,“大概是在他五十三岁那年上,娶了第五房,这个小老婆是牡丹江市头等妓女海棠红。

姜三膘子把她赎买出来七个月时,生了一个稀罕的女儿,人们背地里议论说:‘这还不知是谁的种呢?’”(第22页)生于邪恶的蝴蝶迷,自然无法摆脱邪恶的本性。

这是她的“尊容”: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的有些过分,宽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

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看。

还有那满脸雀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

为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就向下掉渣渣。

牙被大烟熏得焦黄,她索性让它大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第22页)不可思议的是,如此丑陋的蝴蝶迷竟是土匪中出名的淫娃荡妇,她不断与不同的男性鬼混,上山当了土匪后,她成了许大马棒父子共同的姘妇,许大马棒死后,她又成了郑三炮的姘头,被郑三炮抛弃后,她更加肆无忌惮: 这个妖妇从许大马棒复灭后,成了一个女光棍,在大锅盔这段时间里,每天尽是用两条干干的大腿找靠主。

(第413页)在传统叙事中,淫荡的女人总是比最凶狠的男人更能引起读者的憎恶,这生动地说明了在道德的等级制中女性的真正位置。

在书写土匪“恶”的本质的过程中,蝴蝶迷的作用无疑是无法被取代的,她使土匪的“凶恶”本质增加了“邪恶”的成分。

蝴蝶迷这样集丑陋与淫荡于一体的反面女性形象在古典神魔小说中并不多见,这种极端化的恶的形象表现出更为本质化的政治道德化诉求。

如果说蝴蝶迷的出生具有象征意义,她的死亡同样让人难以忘怀。

这是杨子荣刀劈蝴蝶迷的场面: “蝴蝶迷看刀!”随着喊声,蝴蝶迷从右肩到胯下,活活地劈成两片,肝肠五脏臭烘烘地流了满地。

(第538页)可以与此对照的是土匪刀劈老百姓的一个场面: 程小武的新媳妇,几次扑了上去,都被蝴蝶迷抓着头发甩回来。

她再也忍不住胸中的仇恨,便拼命地扑向蝴蝶迷,双手一抓,把蝴蝶迷的大长脸,抓了十个血指印。

她正要再掐那女妖的脖子,不幸却被许福抓住了她的乱发,抽出了战刀剖开了她的肚子。

她那坚贞的肝胆坠地了……(第28页)不知是否出于作者个人的偏爱,小说中一再出现刺刀剖腹、“肝胆坠地”的血腥镜头。

这些通常出现在以写“恶心”著称的现代派作家笔下的“少儿不宜”的场面,却被现实主义作家用来展现让人难以忘怀的“身体伦理”———因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作为人的身体器官的“肝肠”也会散发出不同的道德气息。

具有神性的“革命者”的“肝胆”是“坚贞”的,而动物化的“反革命”的“肝肠”则是“臭烘烘”的,在这里,政治斗争完全变成了人兽之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神化的英雄形象,吴承恩曾在一首有名的《二郎搜山图歌》中想像过二郎神除妖的英姿,诗曰: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罗要使山林空。

名鹰博 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

猴老难延欲断魂,孤娘空洒娇啼血。

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锁交缠擒独龙。

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

平生气焰安在哉,爪牙虽存敢驰骋。

④《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活脱脱是吴承恩笔下的这位二郎神。

超现实的神魔争斗必然极大地简化现实斗争的复杂性,因此,这些活跃在林海雪原的土匪无论外表和行为多么凶顽,由于总是无法逃脱神布下的法网,因此始终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恐怖感,难怪有批评者认为小说美化了艰难的剿匪斗争。

然而,这种超现实的传奇性显然并非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而是传统神魔小说特有的“邪不压正”的伦理原则的体现。

二、“英雄———武侠小说” 许多从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论述古代英雄传奇向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时,常常从《三侠五义》、王度庐一步跨到了金庸、梁羽生、古龙。

殊不知“英雄———武侠小说”传统在50年代以后的大陆中国文学中并没有断流,以《林海雪原》为例,这部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同年出版的作品,已经包含了金庸代表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

这些武侠小说元素无疑成为了这部小说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关于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在不同理论家的归纳中有不同的形式,然而无论在何种形式中,都不会缺少血债与报恩复仇这些基本的元素。

在经典的侠义小说中,血仇———通常是主人公遭逢的灭门之仇常常是叙事的起点,幸存的主人公走上了漫漫的复仇之路,手刃仇敌成为了主人公生存的唯一意义。

“丈夫第一关心事,受恩深处报恩时”,报恩与复仇历来是侠义小说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侠意识观念渊源于原始正义观念,即原始氏族公社成员所尊奉的观念,因此,摩尔根认为“为血亲报仇这种古老的习俗,在人类各部落中流行得非常广,其渊源即出自氏族制度”⑤,由此可见,这种报恩复仇的侠意识并非为中华民族所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