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课堂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的改进意见: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
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 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 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 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 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 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
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学生 的思维有多大价值?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换言之,
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
计算方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 力。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
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
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
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
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 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
量的巩固练习。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 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
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
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
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
的开始。
沈老师课的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不退位和退位)”(是上海“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一
册)。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
沈老师的课。
“谁再来说一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春游你想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 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 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实例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
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 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不同观念或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 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
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发现: 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
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
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 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愿意 再上一次课。我们再一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达成共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 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 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不过,也有教师提出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 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 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呢? 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 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27+14=”的测试中仅有12% 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
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
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 也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 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 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 “自主尝试——小组交 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
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 “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 。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
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一般 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 100以内的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