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书124页)

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

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

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

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唐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他们安静下来观察吗?

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和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答: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容易扩散,因此在面临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感知觉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待事物是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觉去认识的,而不像成人那样以视觉为优势。(该部分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表现)因此,观察对于幼儿来说不只是坐着看,而是去触摸、去闻、去摆弄。李老师不应该让孩子们安静地坐着看,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感知觉的活动去“观察”。

孩子们坐不住是因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之一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他们的兴趣容易变化,稳定性很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才“消化”审美对象。因而缺乏静观欣赏能力。幼儿审美是动态的,要靠动作来体现,他们爱好动手动口,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唐老师不能强制孩子们安静下来,应该妥善处理这个教学环节。

唐老师应该在活动中遵循审美的相互性原则,在观察欣赏的时候,

气氛是活跃轻松自由的,允许幼儿分组近距离观察小兔子,发现小兔子外形特征,而不是让幼儿坐端正,教师说教和灌输。还要遵循审美的形象化原则,在教学中用生动的模式,如请孩子们轻轻抚摸小兔子、喂食、给小兔子取名等,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过程,审美活动在幼儿身上产生的效应并非教师能完全控制,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调整审美教育活动,不能强求规范、一律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辅导57页书198页)2009年10月案例分析题同上

4、2010年10月案例分析题

皮亚杰运用“三座山”问题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儿童坐在一个立体的三座山模型的一侧,把洋娃娃放在模型的另一侧或者对面。这样,洋娃娃与儿童看模型的角度是不同的。然后,让儿童从山的各种角度的照片中选择一张照片,反映从洋娃娃角度所看到的位置。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儿童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儿童的这一特点在他们的活动和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时期是“前运算智能”,儿童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从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三山任务”过于复杂,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完成这次任务。在语言小组活动中,孩子们面对面坐着,进行“交谈”,实际上谁都不关心对方讲什么,或者把别人的描述作为自己描述的主题。在生活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玩捉迷藏游戏时,有点孩子采用把自己藏起来的方法,并且用手把自己的眼睛遮起来,他以为自己看不见别人了,别人也就看不见他了。(25-27)

2011年1月案例分析题

同上“三山问题”

5、2011年10月案例分析题

李老师非常烦恼,在班上,她总是教育小朋友要互相关心爱护,学会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好不容易见到有的孩子有了进步,但在家过完一个周末再回到幼儿园,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请用儿童观的形态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答:以上是李老师对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幼儿在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一回到家就成了“指挥”父母的小皇帝。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地位可以和幼儿园中的地位不一样,可以享受的权利也不一样。在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指的是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担任的角色,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种自我概念是在中大班逐渐形成的,但还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有以上的两面性表现。李老师应该知道,社会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儿童主体性功能,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社会性教育,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强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教师之间、教师和保育员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要态度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和配合。否则就会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儿行为两面性。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唤起儿童对他人的关心帮助。(138页)

6、2012年1月案例分析题

某幼儿混合班开设课程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相同,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搬用小学上课的方法,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等知识和技能,期中、期末还进行考试、评分,很少组织游戏和体育活动,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经常改上拼音、识字、计算及智力训练课。结果一年半载下来,班里的幼儿体质明显下降,生病回家的有好几位,在班里上课的也多是无精打采。这班幼儿升入小学后,多数对语文、数学课不感兴趣,而对考试分数却分分计较,他们的体、智、德、美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