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
r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 品所投
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 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5
0
图3-2
kx=Kx/Lx
kx>ky
乂是资本密 心 集型产品
,, ¥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
I
6
6三)模型基本假设
• (1)两种生产要素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作 出重 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罗纳德•琼 斯,沃夫冈 •斯托尔珀,罗勃津斯基,瓦西里•里昂惕夫,杰格 迪西■巴格沃蒂 等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卜0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进口
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
钢铁
& 。1。0 V
大米
)
2.局部均衡分析
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A)中国大米市场 (6)国际大米市场
(0美国大米市场
16
(2)贸易条件:
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口。)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 际市场价格(口^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 (Terms 01 简称丁0丁),表示为 (丁0丁)= Px/Pm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 品
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 件改 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3)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0
0.
0
• (4)贸易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5)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出口大米所产生的利益变动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2 提供曲线
(3)贸易均衡及贸易条件的决定
2 提供曲线
(4)提供曲线的弹性 ❖ 进口需求弹性 ε=OR/OS (>1 =1 <1) ❖ 出口供给弹性
e=SR/OS = ε-1 ❖ 提供曲线弹性
η=ε/(ε-1)=(e+1)/e
作业
• 1名词解释: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 • 2阐述国际贸易标准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
收入贸易条件 Ti=PX×QX/PM
单要素贸易条件 TS=(PX/PM)×ZX
双要素贸易条件
TD=(PX/PM)×(ZX/ZM)×100
2 提供曲线
(1)概念:在所有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进口某 一商品的数量和愿意出口另一商品的数量的组合轨迹
(2)提供曲线的推导
2 提供曲线
(2)提供曲线的推导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模型的区别
(1)从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转向相对价 格的比较优势
(2)从机会成本不变转为机会成本增加 (3)福利水平的提高体现在社会无差异
曲线上 (4)国际分工不完全化
2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 社会无差异曲线
4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
5标准贸易模型的图形分析
6 两国生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偏好不同的国际贸易
7 贸易利益的分解
二、国际贸易均衡
1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
1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2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1 贸易条件 2 提供曲线
1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 T贸易模型 二、国际贸易均衡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一、标准贸易模型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 的区别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服务贸易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于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意义。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在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
传统的货物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反,生产和进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大”的产品。
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服务贸易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各国在服务生产上的相对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模式。
例如,某些国家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因此在金融服务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在旅游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景观,从而在旅游服务出口上更具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对于服务贸易而言,要素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还包括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新的要素。
比如,在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拥有丰富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国家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大量出口相关服务。
然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使得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使得服务贸易的成本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模式与货物贸易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现象,一些新的理论应运而生。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服务贸易中,一些大型的跨国服务企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即两国生产函数一样, 排除生产技术不同造成相对价格不同,而且假定不存 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旳情况。
(6)生产规模酬劳不变 (7)两国旳消费偏好相同:两国无差别曲线旳形 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旳。 (8)完全竞争旳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价格 等于商品生产成本 (9)无运送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旳 障碍。
各国分别会多生产“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旳 产品,少生产“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旳产品
但是,是不完全分工。
3.对消费旳影响 钢铁 P1=1 S
P0=0.5
大米 能够在国际相对价格线上旳任何一点进行消费。但各国详 细消费多少,取决于一国旳社会无差别曲线旳偏向和水平。 在最终消费点上,不一定两种产品旳消费量都增长,也有 可能一种增长而另一种降低,详细取决于相对价格变动旳幅 度和社会旳偏好.(图3.1:中国消费40吨大米,50吨钢铁;美国:50吨大米,40吨钢铁)
附录二:显示性比较优势 衡量一国在某类商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指数
X ij / X ij
RCAij
i
X ij /
X ij
j
ij
假如RCAij值不小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旳出口 比重不小于在世界旳出口比重)表达该国家在此种产 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反之,若该指数不不小于1则表达该产品没有显示比 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
1.对产品价格旳影响
对出口国:出口A商品会使国内A商品价格↑ 进口B商品会使国内B商品价格↓
从而使国内A商品旳相对价格(PA/PB)↑
对进口国:恰好相反
均衡:当两国A商品旳相对价格恰好相等为止 这一相对价格也就是“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wyPyMLP Y , ryPyMKP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国际贸易》第三章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五、列昂惕夫之谜 (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3.自然资源说:美国进口比较多的 是资源类商品。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五、列昂惕夫之谜 (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4.贸易保护说:美国的贸易政策是 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形成技术垄 断),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工人力量强大)。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五、列昂惕夫之谜 (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5.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一种给定的 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生产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 生产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中日两国生产要素对比表
资本/劳 动
中国 554
批准专利 可耕地 数量(件)面积
(万公 顷)
6 475 9 567
可耕 能源总 地/ 供给 劳动 (亿吨)
——2X2X2模型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本假设
2.A国劳动力丰富,B国资本丰富, 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二、基本假设
3.两个国家除了要素禀赋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1.两个重要概念: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一国所 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TK——资本总量 TL——劳动力总量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1.意义:(1)克服了古典贸易理 论的某些局限,认为生产商品需要 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2)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 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2.缺陷:自然禀赋的确是产生国际 贸易的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3、知识外溢
马歇尔在其论著中曾写道:当同行业中 的许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业务 中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会在人群中流 传„„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机器、生产流程,以及业务组织上的 发明与改进也能够得以迅速论证——如 果某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它将被其 他人采纳并揉入他人的想法。这就是新 构思的源泉。”
第三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 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排得更有效率。 第三,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 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节省成本的经验 。更好的和更专业化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降 低成本。 第四,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 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 传递给该企业。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A
美国计算机出口价值450亿,进口550亿,计算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X=M时,A取极大值,A=1,表明全部贸易 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工最高。 当只有X,M=0时,则A=0,表明完全出口专 业化 当只有M,X=0时,则A=0,表明完全进口专 业化 完全的出口专业化和完全的进口专业化表示水 平分工最低,垂直分工最高,进行产业间的贸 易。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 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 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 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 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 (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 (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 (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第三章
• 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内容:
• 解释贸易的产生: 为什么会有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有无好处?
•贸易基础:贸易所得 •贸易模式:进出口形态
•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进出口形态?
• 古典贸易理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产生于较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前; •流行于欧洲; •有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之分。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绝对优势:贸易的 产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相对优势:贸易的产 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诠释。
17
1)亚当·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评:
财富的标志和源泉
财富的标志 财富的源泉
•不是金银货币的多 •不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是产生于生产领域。 少,而是 这些金银 货币所能购买的商 •一国只有通过扩大生产,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品数量。 •生产扩大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 业化的不断深化。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是有害 的,会导致国家间的报复。
•主张严禁金银货币出口,外国人 来本国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 必须全部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
•按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都要 保持顺差,使金银留在国内。
•货币只有投入到流通中才能 增值。
•在国际贸易中只要保持总的 顺差就可以(如英国与印度、 欧洲大陆的贸易)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年出版)。
16
亚当· 斯密的生平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 1723年出生于一个海关官吏家 庭; • 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到 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任 教。 • 1764年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当 上英国布克莱公爵的家庭教师, 陪其旅游途中,认识法国经济 学家魁奈和杜尔阁等,受其影 响,开始著书。 • 1776年完成巨著《国富论》。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葡萄酒 呢绒 (单位) (单位) 90 100
100
120
由于使用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两国在两种产
品上的产出量是不同的,从直观可以看到,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说明生产成本高),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说明生产成本低)。按照斯密的观点,这 两国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现在我们看看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国内 相对生产成本(或叫机会成本)
由于假定A或B分别都是生产等量的两种产品。根据计算,即 144/ (3+6)=16;144/(12+4)=9。 可知,在封闭条件下:(1)A国生产16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 (2)B国生产9个单位的X,9个单位的Y。 全世界有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根据各自的绝对成本优势,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
劳动成本相对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 产交换哪种产品。 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 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或优) 相权取其重、两弊(或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 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 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 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 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 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
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如果全部资 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产量是Q1或Q2。 (1)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1/L÷Q2/L= Q1/ Q2 (2)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 L/Q1÷L/Q2= Q2/ Q1 (3)Q1产品的相对价格 =W.L/Q1÷W.L/Q2= Q2/ Q1(这是用不同产 品的产量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Y0
E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
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T
O
X0
X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贸易条件衡量一国(或地区)贸易利益的变化,它说明 贸易利益的相对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系纯物物交换 条件,不牵涉货币和物价因素。
以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就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 指数之间的比率。其中,出口/进口价格指数是由出口/ 进口价格平均数除以基期的出口/进口价格平均数从而得 到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生产与贸易模式
国两 要国 素要 价素 格禀 不赋 同不
同 , 导 致 两
国际贸易的 根本原因
差要 异素
价 格 差 异 导 致 生 产 成 本
品生 在产 两成 国本 的差 价异 格导 差致 异同
种 产
的同 差种 异产 导品 致在 国不 际同 贸国 易家 发价 生格
国际贸易的 直接基础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2.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1)贸易条件的定义 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又叫国际交换价格、相对价格、物物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用途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理论模式中,贸易条件解释国 际贸易条件发生的原因。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一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再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3.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人、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相互需求理论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两国进行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时,这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 比例介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对对方商品的 相互需求强度。 只有两国的相互需求相等,国际交换比例才能保持稳定 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述 相互需求理论在比较成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两种商 品的国际交换比例确定问题,阐述了贸易双方的利益分割 问题 相互需求理论从供求均衡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1) 1 2 2 模型
2)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受到限制 3)资源充分利用 4)交换比例为1比1 5)进出口平衡 6)产品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两国生产两种产品各自投入劳动天数
英国 法国
小麦(天/单位) 200 100
布(天/单位) 100 200
国际贸易前,英国和法国各投入300天生产1单位的小 麦和1单位的布 英国在生产布匹上有绝对优势,法国在生产小麦上有 绝对优势
1947年
出口 进口替代
1951年
出口 进口替代
资本(美元) 2 550 780 3 091 390 2 256 800 2 303 400
劳动(人年)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资本劳动比率 13 991 18 184 12 977 13 726
由表可以看出:1947年进口替代品的商品资本劳动比率 与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相比是18 184/13 991=1.30 1951年两者的比率为1.06。这表明:美国出口商品更具有 劳动密集型特征,进口替代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 由此,里昂惕夫得出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 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 生产专业化基础上。(《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美国资本 地位的再审查》 里昂惕夫 1953) 里昂惕夫的发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将其称为 “里昂惕夫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大大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 发展。
对绝对成本理论的评价 首次从生产领域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揭示了国际贸易是一个双赢的博弈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比例问题 无法解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国际贸易问题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产生背景:《谷物法》争论 2、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假设前提同绝对成本理论
两国生产两种产品各自投入劳动天数
第二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1、资源禀赋理论的出发点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 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 不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1)222 模型
2)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 3)两种产品密集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 4)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受到限制 5)完全竞争的市场和自由贸易 6)资源充分利用 7)生产函数是线性的
两国各自生产优势产品的产量
英国 法国
小麦(单位)
0 300/100=3
布(单位)
300/100=3 0
假设在国际贸易中,小麦和布交换比例为1比1 交换的结果
英国 法国
国际贸易交换的结果
小麦(单位) 布(单位)
1
3-1=2
3-1=2
1
国际贸易前和国际贸易后比较,两国的产品总量得到 了提高 结论:世界各国可以通过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 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增进国民福利
纺织品(1:10)
日本 澳大利亚
21只肥羊 7只肥羊
14只肥羊 21只肥羊
两国分工:日本生产纺织品,澳大利亚生产小麦
3、对H— O理论的评述 H— O理论进一步揭示了李嘉图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 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研究深入到了分配领域 4、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国际贸易会使生产 要素的价格趋于相等。
第一节: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绝对成本理论的产生 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自由贸易政策的追求 2、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分工的好处 提高劳动者熟练程度 减少工序转换时间 刺激各种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亚当斯密将社会分工理论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假设前提
两国两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的产出
毛呢(码) 酒(千克)
英国 15 10
葡萄牙 10 20
分工前:英国国内毛呢和酒的交换比例为15/10 葡萄牙国内毛呢和酒的交换比例为10/20
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英国应专业化生产毛呢,葡萄牙应专业化生 产酒 国际贸易中交换比例的确定 交换比例的上限:15/10,此时,国际贸易利益归葡萄牙 所得,英国会退出国际贸易; 交换比例的下限:10/20,此时,国际贸易利益归英国所 得,葡萄牙会退出国际贸易。 实际交换比例应位于这两个端点之间
日本澳大利亚的土地和劳动的价格
土地
劳动
日本 澳大利亚
4只肥羊 1只肥羊
1只肥羊 2只肥羊
假设两国生产小麦和纺织品的要素投入比例相同, 小麦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其要素投入比例为
5比1;纺织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要素的
投入比例为1比10。
日本和澳大利亚每单位小麦和纺织品的生产成本
小麦(5:1)
小麦(天/单位) 布(天/单位)
英国
100
120
法国
90
80
分析:英国生产小麦和布匹都处于劣势,法国生产小 麦和布匹都处于优势。 法国的优势中,生产布匹的优势更大 英国的劣势中,生产小麦的劣势更小 决策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法国生产布匹,英国生产小麦
两国各自生产优势产品的产量
英国 法国
小麦(单位)
220/100=2.2 0
布(单位)
0 170/80=2.125
英国 法国
国际贸易交换的结果
小麦(单位)
2.2-1
布(单位)
1
2.125-1
3、对相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发展了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没有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例问题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异。一国可以专业 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福利。 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确定其国际交换比例的范围,均 衡的国际交换比例由国际需求方程决定。
10 / 20
20 / 20
30 / 20
穆勒认为:具体的商品交换比例取决于两国对对方商品的 需求强度。英国对葡萄牙的酒的需求越强烈,交换比例越 接近于15/10,反之,就接近于10/20。 均衡的国际交换比例确定:国际需求方程 国际需求方程指的是两国处于贸易收支平衡状态时的交换 比例和交换数量。 假设英国对葡萄牙生产的酒的需求量为1700,葡萄牙对 英国的毛呢的需求量为1000,要使两国处于进出口贸易 收支平衡状态,则毛呢和酒的国际交换比例应当为10/17
出口
中国
进口
劳
劳力丰富,资本稀缺
动 密
工资低,纺
利息高,汽
集
织品价格低
车价格高
型
产
品 两国间商品、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
纺
织
工资高,纺
利息低,汽
品
织品价格高
车价格低
)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品 ( 汽 车 )
美国
进口
劳力稀缺,资本丰富
出口
二、里昂惕夫悖论的产生 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
美国进出口商品中的要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