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_车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4期

2008年7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 ty of T echnology(Social S ciences Edition)

Vo l 20 N o.04

Jul 2008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研究

中国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车士义a 郭 琳b

(中国人民大学a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b 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 中国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时间短、绝对数量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地区间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城乡间老龄化发展不同步等一系列特征。由此给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了养老金资金短缺、保险覆盖率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保险投资少覆盖面少等一系列挑战。解决各种挑战需要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公共财政中养老金支付比重,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巩固家庭养老,循序渐进的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 老龄化;养老保障;养老方式

[作者简介] 车士义(1983-),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郭琳(1982-),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统计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由于中国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出生量的减少正在不断改变人口年龄结构,使之处于迅速的

人口老龄化之中,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对国家的养老保障要求更高,先行的养老保障体制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是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新的话题。

郑功成从责任的承担主体与承担方式方面对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进行了论述。即由自我保障层次、政府负责层次、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层次、单位负责层次与市场提供层次构成的老年保障体系。[1]刘晓梅、张敏提出了由家庭和个人、地域和社区、企业和服务组织以及政府组成,通过整合它们的资源,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老龄生活援助体系,包括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和精神慰藉三方面。把所有的老龄群体都包括在这一体系之中,使他们能安度晚年。[2]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但没有从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上分析养老保障的紧迫性,本文则侧重老龄化的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

二、概念界定

人口老龄化(Ag ing of population):指的是人口中成人和老龄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儿童和青少年的比例逐渐减少的过程。

养老保障:是指以家庭扶养为基础,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及市场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重养老制度安排,将各种养老资源集合运作,促进赡养老人的长期可持续运行的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由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内容共同构成,核心是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总抚养比(Dependency Ratio):处于供养年龄的人口与处于 经济活动 年龄人口的比。一般来说指15岁以下加上65岁及以上人口的和与15-64岁人口的比。[3]

制度赡养比:等于退休人数除以缴费人数。说明缴费享受养老保险的人群中,有多少是由体制赡养,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负担。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短,绝对数量庞大

由下表可以看出,中国199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仅为5.6%,到了2000年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的门槛7%,而2005年则快速达到9%以上。相对应的,老少比在这17年间上升了将近2.5倍(由20.1%上升为49.8%)。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表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年 份19901995200020052006

0-14岁人口比重27.726.722.919.618.5

15-64岁人口比重66.766.670.271.372.3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5.6 6.779.19.2

老年抚养比8.410.19.912.812.7

老少比20.123.530.446.449.8

年龄中位数2527303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度整理。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进入老龄的人口绝对数量也很大,老龄人口总体已经超过一亿人。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增长为14901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按户籍分类,非农业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到4亿的规模。

(二)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长期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他们具有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当这些国家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比较慢,因此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期和适应期。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800美元,目前也仅1700美元多点,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

即使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国民总产值也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的矛盾将持续较长时间。我们对现代化和老龄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了全世界有代表性的27个国家和地区,以其老龄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因变量,其现代化程度(人均G DP,千美元为单位)作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Y=4.818+0.347X

P=2.26*10-8 0.001,说明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R2=0.7199,说明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解释力度较大。

中国Y=4.818+0.347x1.1=5.20。与实际的7.30相差较大,说明实际水平高于回归拟合的世界同期应有水平。这表明我国的老龄化超过了世界类似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老龄化的发展速度。

(三)地区间老龄化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而许多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的比重很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均低于15 25%。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老龄化指数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