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连续基础
第一章基础工程学绪论与基础知识

1178:至4层中,高约29m,因倾斜停工 1173:动工
原因:
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粘土
层,强度较低,变形较大。
21
比萨斜塔
处理措施
1838-1839:挖环形基坑卸载 1933-1935:基坑防水处理
基础环灌浆加固 1990年1月: 封闭 1992年7月:加固塔身,用压重
1.3 本学科发展概况
作为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是一项古老的工艺。如前所述, 只要建造建筑物,注定离不开地基和基础。因此,作为一项 工程技术,基础工程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过去人们只能依赖 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能工巧匠的技艺更新来发展这项技 术,囿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工程还未能提炼成为系 统的科学理论。
虎丘塔
24
• 地基土为世界罕见的软弱土,层厚达25m。因此,墨西哥城 艺术宫严重下沉,沉降量竟高达4m。临近的公路下沉2m, 公路路面至艺术宫门前高差达2m。参观者需步下9级台阶, 才能从公路进入艺术宫。这是地基沉降最严重的典型实例。
25
墨西哥博物馆不均匀沉降
26
重 庆 武 隆 滑 坡
27
地基基础的重要性
钢筋混凝土 扩展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筏板基础 箱形基础
柱下独立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桩基础 沉井基础 沉箱基础 地下连续墙基础 组合型深基础
10
地基与基础的组合形式: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天然地基上的深基础; 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人
工地基上的深基础。
11
1.2 基础工程的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工程基础工程的设计 基础施工 监测
参考文献
• 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校,《地基及基础》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陈希哲编著,《土力学地基基础》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 吴湘兴主编,《建筑地基基础》第一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周汉荣主编,《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第二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王成华主编,《基础工程学》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 《高层建筑箱形和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99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基础工程教学大纲

基础工程Foundation Engineering课程编号:1403208220学时数:32 学分数:2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开课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后续课程:土木工程施工、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编写时间:2012年7月一课程性质、目的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关于地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具有进行一般工程基础设计规划的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基础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对于常见的基础工程事故,能作出合理的评价。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基本概念部分1.了解基础工程的重要性,熟悉建(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2.了解基础工程发展概况,学科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浅基础部分1.掌握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2.掌握常用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3.熟悉基础选用原则及设计计算原则(三)连续基础1.了解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2.掌握柱下条基、柱下交粱基础的设计内容3.了解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设计的方法和构造要求(四)桩基础与深基础部分1.掌握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2.掌握群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3.掌握桩基础设计与计算4.了解桩基础施工5.了解沉井基础、墩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五)地基处理部分1.熟悉换填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2.熟悉排水固结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3.了解深层搅拌法适用范围及设计;4.了解砂石桩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5.了解强夯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6.了解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应用;7.了解已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以及常用纠倾方法。
(六)土工合成材料部分1.了解加筋作用机理2.掌握加筋挡墙及其设计原理3.了解建筑物地基加筋和软坝地基加筋(七)基坑工程部分:1.熟悉围护结构常用型式及其设计计算2.掌握内撑式和拉描式围护结构设计计算3.熟悉基坑降排水设计(八)特殊土地基部分:1.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性质及处理方法2.了解膨胀土地基工程性质及处理方法3.了解红粘土地基工程性质及处理方法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见附表)章节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讲课实验讨论习题其他小计第1章绪论 1第2章浅基础设计9 3-4 第3章连续基础 6 1 第4章桩基础8 2 第5章地基处理技术 4第6章土工合成材料 2第7章基坑工程 2第8章特殊土地基 2合计32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先修课程解决土木工程地基基础方面的力学基础,为本课程打下力学基础,本课程则着重于土木工程基础工程、地基处理设计计算与应用,而后续课程则必须以本课程为基础才能进行土木工程的全面设计计算及应用。
第三章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3. 当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比较敏感,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次应 力或影响使用功能时。
3.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筏形基础
定义:是指柱下或墙下连续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
✓ 有限长梁解答
✓ 短梁(刚性梁)
6
第3章 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无限长梁的解答
1. 微分方程式
EI
d 2w dx2
M
上式连续对坐标x取两次导数,得
EI d 4w d 2M bp q
dx4
dx2
对没有分布荷载作用的梁段
d4w d2M EI dx4 dx2 bp
(3-9) (3-10)
右侧截面有M
M 0
/
2, 得C4
M02
/
kb,于是有
w M 0 2 ex sin x
kb
对x求一阶、二阶、三阶导数,得
w
M 0 2
kb
Bx
,
M 0 3
kb
Cx, M
M0 2
Dx ,V
M0
2
Ax
第3章 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计算承受若干个集中荷载的无限长梁上任意截面的内力,可 分别计算各荷载单独作用时在该截面引起的效应,然后叠加得到 共同作用下的总效应。
与该点竖向位移s成正比 p k s
k—地基抗力系数或基床系数,kN/m3,可查表1-12及1-13(P.25)
微分方程及其解答 (a)
O
控制 方程
d 4w dx 4
4
4w
0
x dx q
q
(b)
x
V
V+dV
M
地基基础讲义ppt课件(共139张PPT)

二、内力计算
1、简化计算方法
(1〕静定分析法
(2〕倒梁法
2、弹性地基梁法
(1〕对基础宽度不小于可压缩层厚度二倍的薄压 缩层地基,地基的压缩性比较均匀,可按文克勒地 基上梁的解析解。
(2) 对基础宽度不小于可压缩层厚度二倍的薄 压缩层地基,地基的压缩性不均匀,可按文克勒 地基上梁的数值分析法。
由式3-34节点i的竖向位移:
bx,by—分别为x,y方向基础的底面宽度
Sx,Sy —分别为x,y方向基础梁的特征长度
x, y—分别为x,y方向基础梁的柔度特征值 Ix,Iy—分别为x,y方向基础梁的截面惯性矩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
将静力平衡条件代入可解得:
对一端外伸的角柱节点
y=0,Zy=4
对无外伸的角柱节点
(2〕工程实测: (3〕物理模拟:根据相似理论推导相似准则
设计模型试验 (4〕数值模拟:将构件离散成有限个单元
数值模拟 (1〕有限元:ANSYS、ADINS、SAP、I-DIASD 等
(2〕有限差分法:FLAC
(3〕边界元: (4〕离散元:
ANSYS简介:
b、相邻柱荷载及柱距变化较大 Fk——作用于筏基上的竖向荷载总和
例题3-1
例题3-2
第六节、柱下条形基础
适用范围: (1〕地基较软弱,承载力低,地基压缩性
不均匀 (2〕荷载分布不均匀,不均匀沉降较大 (3〕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较敏感
一、构造要求
1、为了使 与基础底面形心重合, 基底压力均匀分布, 基础梁的两端应外伸
2、肋梁的高h由计算定,以为柱距的〔1/4~1/8〕l1
3、翼板的高hf由计算定,当200mm<hf<250mm采用等 厚度,当hf>250mm采用宜采用变厚度翼板,i<1:3
基础工程课件-第3章连续基础

连续基础是建筑工程中起承重作用的基础形式,通过延伸和连接支撑结构, 使得荷载能均匀传导到地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连续基础的定义
1 连续基础
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形式,通过连续传递和分散荷载至地基,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连续基础的分类
1 按跨度分
单跨连续基础和多跨连续基础。
3 地基处理材料
选择适合地基特点的处理材料。
2 钢筋
选择强度高、抗腐蚀性好的钢筋。
2 按受力形式分
正受力连续基础和偏受力连续基础。
连续基础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 分散荷载 • 减小地基变形 • 简化施工
缺点
• 占用地面空间 • 工期长 • 施工难度大
单跨连续基础的设计原则
1 确定荷载
通过结构设计确定荷载特点及作用范围。
2 选择基础形式
根据荷载大小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
3 进行计算
2 减小沉降
通过延伸支撑结构,减小地基沉降。
3 增加稳定性
通过连续传递荷载,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连续基础的施工要求
1 地基处理
对地基进行打桩、注浆等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
2 基础浇筑
3 保护基础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混凝土的浇筑。
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好基础,防止损坏。
连续基础的材料选择
1 基础混凝土
选择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混凝土材料。
进行基础承载力计算,确保基础安全可靠。
多跨连续基础的设计原则1 来自定连续桩的位置通过地质勘察确定连续桩的施工位置。
2 进行连续桩的计算
根据连续桩的设计要求进行承载力计算。
3 考虑系梁设计
根据系梁在连续桩之间的跨度进行设计。
连续基础

4)临近荷载影响 受影响一侧沉降加大,引起反力卸载,反 力向基础中部转移。
2. 地基非均质性影响
同样荷载在不同地基上,情况不同。 荷载分布不同,地基相同情况不同,注意 功能布置。
3.2.2 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影响
上部结构刚度:上部结构对基础不均匀沉 降抵抗能力称为上部结构刚度。 分为柔性、敏感性、刚性三类。 排架结构、柔性,基础沉降不会对结构内 力产生大附加应力,围护结构开裂。 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属敏感结构,基础 沉降会引起较大附加内力。 烟囱、水塔、剪力墙,刚性结构,只发生倾斜、 不会挠曲。
5、端部外伸长度为跨跨距的0.25倍。 6、梁顶底纵向受力钢筋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顶部 受力钢筋全部贯通,底面通常钢筋面积不少于底 面受力钢筋总面积的1/3。(可能出现整体弯曲, 内力分析不准) 7、h>450mm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 构造钢筋,不小于截面0.1%,间距≤200,拉筋连 接,直径同箍筋,500~700,箍筋通常6~12; h>800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宽350,采用双肢 箍筋;宽>800时,采用六肢箍筋。 翼板横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直径不应小于 10mm,间距100~200mm。分布筋8~10mm,间
ij 1 2 / E0
优点:
1)能扩散应力和变形,可以反应临近荷载的 影响。 2)扩散能力超过地基实际情况。 3)计算沉降量和地表的沉降范围较实测大。
未考虑地基成层性,非均质性,土体应力应 变关系的非线性等因素。
3.3.3 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
把计算沉降的分层总和法应用于地基上梁和板 的分析,地基沉降等于各计算分层在侧限 条件下压缩量之和。
柔性基础
2)刚性基础
基础工程 第三章 连续基础

s R
其中柔度系数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ij
k 1
m
kijH ki
Eski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的优缺点: 能考虑应力扩散,能考虑相邻荷载的 影响。且能考虑地基土的分层变化。但仍 不能考虑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的适用条件: 分层的各种土组成的地基。
3.4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M 02 M 0 3 M M 剪力,归纳公式为: w Bx, C x,M 0 Dx,V 0 Ax kb kb 2 2
x x Ax e (cosx sin x),Bx e sin x 式中 x x C e (cos x sin x ) , D e cosx,均可按x查表获得。 x x 当 x 0 时,取其绝对值计算,所得结果 w、M取相反符号 、V 正负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式基础和箱形基础等 的统称。也可简称为梁板式基础。 连续基础具有以下特点: (1)基底面积大、承载能力高,适用于荷载集中的高层建筑和荷载较大的工 业建筑; (2)能增大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3)对于埋置深度较大的箱形基础,可以考虑挖除的土重对建筑物荷载的补 偿作用; (4)连续基础造价较高; (5)连续基础设计计算较为复杂。 连续基础是地基上的多跨连续受弯构件,其弯曲内力和挠曲变形都与地基 、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有关,因此,综合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 互作用,并选择适宜的地基计算模型,才能经济高效地完成连续基础的工程设计 。
2.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假定地基为弹性半空间力学介质,由Boussinesq解,
P(1 2 ) 地基沉降:s w( x, y,0) E0 r
si i1 p1 f1 i 2 p2 f 2 ... in pn f n ij R j 第i单元地基沉降:
第四章 连续基础

4.1 概述
连续基础是指在柱下连续设置的单向或双向条形基础,或 底板连续成片的筏板基础和箱型基础。 常用在以下情况中: ۞需要较大的底面积去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此时可将扩展式 基础的底板连接成条或片。 ۞需要利用连续基础的刚度去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或改善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功能需要设置连续的底板时,例如地下室、船坞、 储液池等。
4.2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概念
如果基础不是绝对刚性体而是有限刚性体,在上部结构
传来荷载和地基反力共同作用下,基础要产生一定程度的挠
曲,地基土在基底反力作用下产生相应的变形。基底反力的 分布形状取决于基础与地基的相对刚度,基础的刚度愈大, 地基的刚度愈小,则基底反力向边缘集中的程度愈高。
4.2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概念
基础长度的3%,基底反力按梯形分布,并按下式计算:
pmax
min
P G (1 6e )
bL L
pmax 1.2 f a
4.4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法
二、翼板的计算
p j max
min
P G (1 6e )
b
bL
b
M (
p j1 3
p j2 2
)l12
4.2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概念
基础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刚度,
对上调整上部结构荷载,对下约束地基变形,使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形成共 同受力、变形协调的整体,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基础完全柔性
荷载的传递不受基础的约束也无扩 散的作用,则作用在基础上的分布荷 载将直接传到地基上,产生与荷载分 布相同、大小相等的地基反力。 当荷载均匀分布时,反力也均匀分 布,而地基变形不均匀,呈中间大两 侧递减的凹曲变形。显然,要使基础 沉降均匀.则荷载与地基反力必须按 中间小两侧大的抛物线分布。
高中生物第3章第2节第2课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一、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1.分泌蛋白(1)合成场所:细胞内。
(2)作用场所:细胞外或其他细胞。
(3)举例:消化酶、抗体、胰岛素等。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1)合成: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2)运输途径:核糖体: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囊泡高尔基体: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分类、包装囊泡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3)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
二、生物膜系统1.组成核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结构。
2.特点(1)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
(2)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3.功能(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3)把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1.教材P48资料中用什么方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除3H标记亮氨酸外,还可以用哪些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提示:同位素标记法。
还可以用14C、18O、15N等标记氨基酸。
2.判断正误:(1)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不同细胞器膜之间及与细胞膜之间实现了转化。
(√)(2)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膜面积是固定不变的。
(×)二、生物膜系统1.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
结合图示关于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
由图示可判断:a是高尔基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
第三章柱下条形基础、箱基和筏基

连续基础一般可看成是地基上的受弯构件— —梁或板。它们的挠曲特征、基底反力和截面内
力分布都与地基、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
特征有关。因此,应该从三者相互作用的观点出 发,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地基上梁或板的分析与 设计。
上海金茂大厦
• • • • • 1、软弱地基 2、桩筏基础(筏板:厚度4m,埋深18m 钢管桩的意义?) 比较: 刚性基础、扩展基础与连续基础的不同点?
为:
P 1 2 s E0 r
对于均布矩形荷载p0作用下矩形面积中心点 的沉降,可以通过对上式积分求得:
2(1 2 ) b l 2 b 2 l l 2 b2 s b ln l ln p0 E0 l b
地基变形各个结点沉降量:
3-1-3 常用地基模型
土的应力应变特性:非线性、弹塑性、土的各向异性、 结构性、流变性、 剪胀性。 影响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应力条件:应力水平、应力路径、 应力历史。 三者共同作用的难点:选择正确的、理想的地基模型。
• 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关键是确 定地基模型。所谓地基模型是指地基表面的荷载 强度与地基表面的沉降之间的关系。 目前使用的地基模型主要是线性弹性地基模型。 下面介绍3类有代表性的线性模型,其中主要是 Winkler地基模型。
二、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
• 地基的刚度就是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表现为土的软硬或 压缩性。 • 1、若地基土不可压缩,则基础不会产生挠曲,上部结构 不会因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产生附加内力,(书93图3-6) 这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相互影响很微弱,上部结构、基础 和地基三者可以分割开来分别进行计算, • 2、对于压缩性大的地基或非均匀性地基,考虑地基与基 础的共同作用就很有必要。基础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 地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刚度,对上调整上部结 构荷载,对下约束地基变形,使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形 成一个共同受力、变形协调的整体,这是可以研究两种特 殊情况:绝对刚性和绝对柔性的基础
第二章-极限与连续--基础练习题(含解答)

第二章-极限与连续--基础练习题(含解答)第二章极限与连续基础练习题(作业)§2.1数列的极限一、观察并写出下列数列的极限:468,,极限为135711112.1,,,,,极限为023451.2,2n1n为奇数2n3.an极限为1n21n为偶数2n§2.2函数的极限一、画出函数图形,并根据函数图形写出下列函数极限:某1.lime某极限为零2.limtan某某2无极限3.limarctan某某极限为2ln某4.lim某0无极限,趋于某12某1,2二、设f(某)某某3,1某2,问当某1,某2时,f(某)的极限是否存在?某21,某2某12f(某)lim(2某1)3limf(某)lim(某某3)3;lim某1某1某1limf(某)3.某1某222limf(某)lim(某某3)53limf(某)lim(某1)3;某2某2某2limf(某)不存在。
某2三、设f某11e1某,求某0时的左、右极限,并说明某0时极限是否存在.某0limf某lim某011e11某1某0某0limf某lim某011elimf(某)不存在。
某0四、试讨论下列函数在某0时极限是否存在.1.绝对值函数f 某|某|,存在极限为零2.取整函数f某[某]不存在3.符号函数f某gn 某不存在§2.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一、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某in1是无穷小量.某110;当某1时,某inin1不是无穷小量。
某某错,无穷小量需相对极限过程而言,在某个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在其它极限过程中可能不再是无穷小量。
当某0时,某in2.同一极限过程中两个无穷小量的商,未必是该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对,两个无穷小量的商是“0/0”型未定式,即可能是无穷小量,也可能是无穷大量或其它有极限但极限不为零的变量。
3.无穷大量一定是无界变量,而无界变量未必是无穷大量.对,无穷大量绝对值无限增大因此一定是无界变量,但无界变量可能是个别点无限增大,变量并不能一致地大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基础工程第三章

1 特征长度
梁的分类
l / 4
短梁(刚性梁)
/ 4 l l
有限长梁(有限刚性梁,中长梁) 无限长梁(柔性梁)
l称为柔度指数,为无量纲数
F0
例题 如图,集中荷载 F0=2300kN 作 用 在 长 度 l=32m的基础梁中点。混 凝 土 采 用 C30 , 弹 性 模 量E=3107kPa,基础梁 的 截 面 惯 性 矩 I=1.5 101m4 , 基 础 梁 宽 度 b=3m , 基 床 系 数 k=1 103kN/m3 。 利 用 文 克 尔 地基模型计算地基梁的 反力、弯矩和剪力。
•当l时,可认为是长梁(柔性梁),可利用无限长梁或半无 限长梁的有关解答进行计算; •当/4<l<时,可认为是有限长梁(有限刚性梁) ; •当l/4时,是短梁(刚性梁),此时简单假定基底反力呈直 线变化,其截面弯距和剪力可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得。
4 bk 弹性地基梁的弹性特征
1/3以上通长配置。当肋梁腹板高≥450mm时,应设腰筋箍 筋按计算确定,做成封闭式,并局部加密。底板受力筋按 计算确定 砼强度等级≥C20,垫层为C10,厚70~100 mm
27
3.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3.3.2 柱下条基的计算
1.基础底面尺寸确定 长度由构造要求确定,宽度由地基承载力要求确定。
l
短梁(刚性梁) 有限长梁(有限刚性梁,中长梁) 无限长梁(柔性梁)
2.集中力偶作用下的无限长梁
边界条件: w 0 x
w 0 x0
当x→∞时,w→0
M x0 M0 / 2
在集中力偶作用下,θ和V是关于O点对称的
w和M是关于O点反对称
O点左、右两侧截面上的弯矩均为M=M0/2
第3章:连续基础

基底压力的分布
1.柔性基础
抗弯刚度很小的基础可看 作柔性基础。柔性基础不具 备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基 底反力分布与上部结构和基 础荷载的分布方式完全一致。a) 均布荷载下
b) 基础不发生挠曲时
2.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具有很大的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在荷 载和地基都均匀的情况下发生均匀沉降,在偏心荷 载、相邻荷载下或地基不均匀时发生倾斜,但不会 发生基础的相对挠曲。
第3章:连续基础
❖ 概述 ❖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
的概念 ❖ 地基计算模型 ❖ 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 柱下条形基础 ❖ 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 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
§3.1 概述
连续基础是指在柱下连续设置的单向或双向条形 基础,或底板连续成片的筏板基础和箱型基础。常 用在以下情况中: ➢ 1)需要较大的底面积去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此 时可将扩展式基础的底板连接成条或片。 ➢ 2)需要利用连续基础的刚度去调整地基的不均匀 变形,或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 3)建筑物的功能需要设置连续的底板时,例如地 下室、船坞、储液池等。
§3.2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 共同工作的概念
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组成了一个完 整的受力体系,三者的变形相互制约、相 互协调,也就是共同工作的,其中任一部 分的内力和变形都是三者共同工作的结果。 但常规的简化设计方法未能充分考虑这一 点。
常规设计的步骤:
例如条形基础上多层平面框架的分析(如图):
(2)集中力偶作用
x , 0
M 02
kb
Bx
M 03
kb
Cx
M
M0 2
Dx
V
M 0
2
Ax
如计算截面在M0的左边(x<0) 时,且x取绝对值时,ω和M取 负,θ与V 不变。
大气科学概论:第3章3.4 节连续方程和气压倾向方程

变化微分算符顺序, 并考虑到
u dx ,v dy , w dz
dt dt
dt
流体体积随时间的 (相对变化)率
1 d (V ) u v w
V dt x y z
x,y,z 0
u u , v v , w w x x y y z z
得0—xyz坐标 系的连续方程
d ( u v w) 0
v )dz g
(w) dz
t h x y
h x y
h z
Z 时,无质量逸散,故
w 0 便有
Ph
t
g(
u
h x
v )dz g(u
y
h
x
v
y
)dz
h
gwh
上式为气压倾向方程 。反映某一高度上气压的局地变化。
Ph
t
g ( u
h x
v )dz g(u
y
h
x
v
y
)dz
h
gwh
x
z
p p z x z x
令 x 0,z 0
p ( x )Z
(
p z
)
Z
(
z x
)
p
p
p z
( x ) Z ( z ) Z ( x ) p
下标Z表示沿等高面取导数,下标P表示沿等压面取导数。将静力方程 代入得:
1 p
( x
)Z
g( Z x
)
p
同理,气压梯度力的y分量为
1
(
p y
)
Z
g
(
Z y
u)
h x
(v))dz
y
h gwh
在地面,h=0,如果没有地形抬升作用,垂直速度可以认为等于零,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入微分方程,得:
d 4 44 0 dx 4
kb 4EI
4
解得通解:
ex C1 cos x C2 sin x e x C3 cos x C4 sin x
2.无限长梁集中荷载的解答
(1)集中力作用
x 时, 0 F0 F0 2 x 0,d / 0 Bx Ax dx
4.梁长的划分 ①λl≤π/4 短梁(刚性梁)
②π/4<λl <π 有限长梁(有限刚性梁) ③λl≥π 长梁(柔性梁)
5.基床系数的确定 ①经验系数法 ②载荷试验确定 ③按计算平均沉降量计算
〖例3-1〗(P85)如图的条形基础长l=17m,底面 宽b=2.5m,抗弯刚度EI=4.3×103MPa· 4,预估 m
2.端部宜向外伸出悬臂,悬臂长度一般为第一跨跨距
的1/4;
3. h>450mm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
造钢筋,不小于腹板截面0.1%,间距≤200,拉筋
连接,直径同箍筋,间距500~700,箍筋通常6~12;
h>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梁宽≤350,
采用双肢箍筋;宽>800时,采用六肢箍筋。考虑 柱下条形基础可能承受扭矩,肋梁内的箍筋应做 成封闭式。
3.用计算得的Ma、Va、Mb、Vb计算边界力 根据λl=2.606,查表3-1,得Al、Cl、Dl 、 El、 Fl,再用公式(3-25),可求得:
FA FB 2737.8kN
M A M B 9369.5kN m
4.用式(3-18)计算无限长梁在MA、FA、M1、F1、
F2、F3、F4、M4、MB、FB作用下中点C的弯矩、
4
2.计算无限长梁上外荷载在A、B处引起的弯矩和
剪力
集中力 集中力偶
F0 F0 V Dx M Cx 2 4 M M M 0 Dx V 0 Ax 2 2
把坐标原点移到集中力或集中力偶作用处,分别 计算,并叠加可得:
M a M b 374.3kN ,
Va Vb 719.1kN
4.肋梁顶、底部纵向受力钢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 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底部通长钢筋不 少于底部受力钢筋纵截面总面积的1/3。
5.翼板的横向受力筋由计算确定,但直径不得小于
10mm,间距在100200mm之间,非肋部分的纵
向钢筋按构造配。
Hale Waihona Puke 构 造5050
50
50
现浇柱与条形
50
50
50
50
3.有限长梁(叠加原理)
①按无限长梁上作用荷载F、M求得截面A、B的
弯矩和剪力Ma 、Va 、Mb、Vb
②由Ma、Va、Mb、Vb求得边界条件力MA、FA、 MB、FB(书式3-24或3-25) ③再按荷载F、M 、MA、FA、MB、FB作用在无限 长梁上,求梁任意截面上的挠度、转角、弯矩和
剪力值。
可以看出,上述方法虽满足了上部结构、基础 与地基三者之间的静力平衡条件,但三者的变形是
不连续、不协调的。在基础和地基各自的变形下,
基础底面和地基表面不再紧密接触,框架底部为不
动支座的假设也不复存在,从而按前述假定计算得
到的框架、条形基础的内力和变形与实际情况差别 很大。一般地,按不考虑共同作用的方法设计,对 于上部结构偏于不安全,而对于连续基础则偏于不 经济。
应用范围:
地基较软弱,承载力较低,而荷载较大时,或
地基土压缩性不均匀时;
荷载分布不均,会导致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较敏感时,有可能产生较
大的次应力或影响使用功能。
§3.6.1
构造要求
柱下条形基础的截面形状一般为倒T形,由翼 板和肋梁组成。其构造除应满足扩展式基础的要 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肋梁高度一般取1/81/4 的柱距,翼板厚度不小 于200mm,当翼板厚度 大于250mm时,宜用变 厚度翼板,其坡度小于 或等于1:3。
将结构计算简图为固接(或铰接)在不动支座上的平面
框架,据此求得框架内力进行框架截面设计,支座反力 则作为条形基础的荷载。
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在上述荷载下条形基础的基底反力, 然后按倒置的梁板或静定分析方法计算基础内力,进行
基础截面设计。
将基底反力反向作用在地基上计算地基变形,据此验算 建筑物是否符合变形要求。
〘解〙①求梁的柔度特征值
4
kB 3.8 3.0 4 0.1586 m 1 4 Ec I 4 4.5 10 3
②分别取A、B 点为坐标原点,则有
x 4m x o.1586 4 0.6344 Dx 0.4272 查表3-1得 Ax 0.7413 C x 0.1132 ③求Mo 由集中力产生
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分析的条件及方法
静力平衡条件:
F 0 M 0
变形协调条件:
i si
根据这两个基本条件,再加边界条件,可解
得解析解,还可以通过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 求得数值解。
§3.4
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d 2 EI 2 M dx
1.微分方程式
由梁的纯弯曲的挠曲方程式:
如计算截面在F0的左边(x<0)时,且x取绝对值时,
ω和M不变,θ与V 取负。 (2)集中力偶作用
M 0 2 Bx kb M 0 3 Cx kb
x , 0 x 0, 0
M0 M Dx 2
M 0 V Ax 2
x 0右侧,M M 0 / 2
如计算截面在M0的左边(x<0)
及梁的微单元的静力平衡:
dM V dx dV bp q dx
对没有分布荷 载的梁段q=0
q M
dx V V dV
bp
M dM
基础梁的挠曲微分方程:
d EI 4 bp q dx
4
根据文克勒地基模型 及变形协调条件
p ks
s
d d 4 kb EI 4 4 bk 0 dx dx EI 柔度特征值
基底压力的分布
1.柔性基础 抗弯刚度很小的基础可看 作柔性基础。柔性基础不具 备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基 底反力分布与上部结构和基 础荷载的分布方式完全一致。a) 均布荷载下
b) 基础不发生挠曲时
2.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具有很大的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在荷 载和地基都均匀的情况下发生均匀沉降,在偏心荷 载、相邻荷载下或地基不均匀时发生倾斜,但不会
挠度和基底净反力,再叠加,得
M c 1126.2kN m
故C点的净反力为:
c 38.0mm
pc kc 3800 0.038 144.4kPa
依此可求得各点的内力,可作出梁的弯矩图、
剪力图、转角和挠度曲线。
§3.6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主要用于软弱地基上的框
架结构,也可用于排架结构。
发生基础的相对挠曲。
重分布前 重分布后
a)马鞍形分布
b)抛物线形分布
c)钟形分布
刚性基础
3. 基础相对刚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基础的相对刚度愈强,沉降就愈均匀,
但基础的内力将相应增大,反之,相对刚度愈小,
沉降就不均匀,而基础的内力分布却较均匀。故对
局部软硬变化较大的地基,宜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 连续基础;而当地基为压缩性低的或岩基时,采用 扩展基础,如采用连续基础,不宜刚度太大,这样 较经济。
F (1200 2000) 2 p0 150.6kPa lb 17 2.5
按预估沉降量确定k
p0 0.1506 k 3.8MN / m3 sm 0.0397
柔度指数 而
kb 3.8 2.5 4 l l 17 2.606 3 4 EI 4 4.3 10 ,为有限长梁 / 4 l
第3章:连续基础
概述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
的概念 地基计算模型 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
§3.1
概述
连续基础是指在柱下连续设置的单向或双向条 形基础,或底板连续成片的筏板基础和箱型基础。 常用在以下情况中:
1)需要较大的底面积去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此 时可将扩展式基础的底板连接成条或片。 2)需要利用连续基础的刚度去调整地基的不均匀 变形,或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建筑物的功能需要设置连续的底板时,例如地 下室、船坞、储液池等。
④ 求VO
由集中力产生
VOP PA PB 1000 1000 Dx Dx ( ) 0.4272 0 2 2 2 2
由集中力偶产生
VOM
M A
2
Ax
M B
2
0.1586 0.7413 Ax (60 60 ) 0 2
故,
VO VOP VOM 0
§3.2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 共同工作的概念
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组成了一个完 整的受力体系,三者的变形相互制约、相 互协调,也就是共同工作的,其中任一部 分的内力和变形都是三者共同工作的结果。 但常规的简化设计方法未能充分考虑这一 点。
常规设计的步骤:
例如条形基础上多层平面框架的分析(如图):
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受力状况的影响
在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相互作 用中,起主导作用是地基,其次是基 础,上部结构是在高压缩性地基上基 础刚度有限时才起重要作用。
§3.3
地基计算模型
表达基底压力分布与地基沉降计算之
间的关系的方法,称之为地基模型。
文克勒地基模型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
M 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