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之研究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编者按:除了知道它各种作伪的方法外,鉴定青铜器铭文还要懂得各个时代铭文的风格,从而可以判断书法结体、语汇文法等是否符合。
另外,还得掌握大量的标准字形,掌握得愈多,判断也就愈正确。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被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因而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
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
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
也有嵌得较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郜婴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
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镶嵌伪铭。
这种铭文作伪方法,是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应凹框,把铭文铜片镶上。
有一件西周中期龙纹方鼎,腹内侧的铭文,就是用这一方法做成的。
腐蚀法。
在近代,青铜器鉴定水平有所提高,后刻铭文为了避免露出刀痕,也有的用腐蚀的方法来造。
方法是在青铜表面涂上一层蜡,留出文字部分,将文字用化学物质如三氯化铁、硝酸之类腐蚀后,再去掉蜡,铭文部分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如西周晚期窃曲纹鼎,腹内侧有一篇伪师趁鼎铭文,在铭文笔道中没有任何凿刻痕迹,就是用腐蚀方法做的伪铭。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的铭文是用范铸的,但也有极个别是刻的,自春秋晚期起,青铜器上出现了整篇刻出的文字。
原刻和后刻的铭文应该是能够分辨的。
原刻是当时青铜器脱范后不久刻的,因为那时没有钢刀,刻铭文是用做玉器的小轮子琢磨出来的,字口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不会有刀痕,但是也没有笔意。
而后刻的铭文是用刀刻的,长的一笔竞要刻上三、四刀,那就一定会留下刀刃的痕迹。
另外,青铜器经过若干年的埋藏,表面已经生成一层氧化层,原刻和范铸的铭文,字口里也应有同样的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刻字,字口上会出现爆裂的现象,有的在字口内还会露出青铜的本色。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楚国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青铜器铭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出这些古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楚国文化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概述楚国青铜器铭文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三个子部分: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文字、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楚国青铜器铭文的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楚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和启示,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并给出结论。
1.3 目的楚国青铜器铭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希望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系统研究,增进人们对楚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关注和研究,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当时著名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楚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治和文化较为繁荣。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与楚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楚国作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其统治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青铜器在当时是展示统治者豪华、权力、尊贵地位的重要物品,而铭文则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可以展示统治者的功绩、思想、政绩等。
亚长墓青铜器铭文
亚长墓青铜器铭文亚长墓青铜器铭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产之一。
这些铭文记录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介绍亚长墓青铜器铭文的特点、价值和研究意义。
亚长墓青铜器铭文是指出土于中国亚长墓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记录。
亚长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墓葬。
青铜器是商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而其上的铭文则是对于当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个人墓主的祭祀仪式等方面的记录。
亚长墓青铜器铭文的特点之一是繁复的文字组合和图案装饰。
这些铭文以楷书为主,内容包括祭祀仪式、宗教神话以及墓主的名字、爵位等信息。
人们通过这些铭文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祭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当时人们对于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的重视。
亚长墓青铜器铭文的价值在于其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铭文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通过分析铭文中的文字和图案,可以还原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同时,这些铭文也为后世的青铜器铭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我们在研究和展示亚长墓青铜器铭文时,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首先,标题和正文内容必须一致,不能产生误导。
其次,文章中不能添加任何广告信息或网址链接,以保持文章的纯净性。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避免侵犯版权和引发争议的内容,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权益。
同时,文章的标题、简介和正文中也不能出现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不良信息,以维护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亚长墓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我们在研究和展示这些铭文时,需要遵守相关规范,确保文章的清晰流畅,不包含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
通过深入研究亚长墓青铜器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推动古代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青铜器鉴赏论文
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
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
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著录青铜器及铭文分期整理研究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近年来,在青铜器及銘文研究领域里,学者们一直积极探索商周时期的文化遗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中国考古学界最近推出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成果。
该书进行了对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
首先,对商周青铜器出土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尝试编制一份全面的出土记录目录。
通过对青铜器的形态、纹饰和材质等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将青铜器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时期。
这一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变迁。
同时,研究者们还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铭文的文字、编写技巧、含义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等进行详细分析,试图还原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
通过对不同铜器铭文的比对,可以看出当时各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联系。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丰富了我们对商周时期社会的了解。
此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青铜器的图像和纹饰,对商周时期的图案和符号进行了释读和分类。
通过对图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和各种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对纹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商周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技巧。
这些图像和纹饰成为了商周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该书的课题组还着力于青铜器及銘文的年代划分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年代划分的疑问、问题和分析进行全面回顾,研究者们试图提出更准确和科学的时代划分方法和方案。
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銘文、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以其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还原历史真相,使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青铜艺术拾隅——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姓名:尹笑谈学号:2010113318【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
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
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
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
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
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
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展开全文《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
”《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
”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
后西虢于公元前760年东迁到三门峡地区,史称“北虢”。
然而,在古文献中所载的虢国青铜器金文著述器物基本上出于陕西省宝鸡市,即西虢之器。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虢季子白盘金文,其书法诡谲,字体俊逸疏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的虢国墓地出土了一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有力证实了西虢东迁和春秋初年虢国与多国联姻的史实,而且这些青铜器上的金文书法艺术性极高,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择取了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上铭文(即金文)精品,供读者鉴赏。
虢季铜鼎虢季铜鼎铭文拓片通高34.6厘米,口径39.6厘米,腹径36.6厘米,腹深18.6厘米。
口微敛,宽卷沿,斜方唇,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两个小横梁,浅半球形腹,圆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
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在两种纹样之间界以一道浅凹槽,耳的内外侧面均饰有珠重环纹。
内壁有竖款铭文18字。
铭文为: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铭文大意为:虢季做宝鼎,季氏子孙永远保存享用。
该铭文整体为竖向长方形,整体线条细腻规整,铭文四纵四横,排列整齐划一,字体整体偏长,字体大小均匀,只有个别笔画较多的字体占面积大一些,但是其整体较为长大圆润,体现出一种理性规范的优雅美。
虢季铜鬲虢季铜鬲铭文拓片高13.1厘米,口径17.6厘米,腹深8.2厘米。
鬲矮体,宽平折沿,薄方唇,短束颈,腹外鼓,断面呈椭三角形,平裆,矮蹄足下端肥大,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
腹部与足相对处各有一个竖向扉棱。
楚国青铜器铭文
楚国青铜器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楚国青铜器铭文是中国青铜器铭文中的重要一类,它们记录了楚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楚国青铜器铭文主要分布在今天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包括大量的铜爵、铜尊、铜镜、铜鼎等器物。
这些青铜器器物中的铭文往往是楚国王室、贵族、宗庙等机构所制作,内容涉及祭祀、宴饮、对战、封赏等各个方面。
楚国青铜器铭文主要以铭文题目、题款文字、纪事、诗歌等形式呈现,其文字采用楚文字、甲骨文、大篆等多种文字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楚国青铜器铭文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关于楚国政治、宗教、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还有关于风俗习惯、物质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楚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楚国青铜器铭文中的文字形式丰富多样,有直接叙述、对仗文、诗歌等形式,其中的诗歌部分尤为引人瞩目。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诗歌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抱负、理想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岷山之阳》铭,描述了楚王以山川之美赠与臣子的情景,表达了对忠臣的赞颂和感激之情;《拾遗》铭,记载了楚国重臣的遗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给人以启示和警示。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对于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信仰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示例: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古国,在战国时期曾是中国七雄之一。
楚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于世,其中楚国青铜器铭文更是楚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青铜器铭文是楚国先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楚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青铜器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而其中的铭文则是人们对历史、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记录。
伯梁其盨 铭文对照
伯梁其盨铭文对照伯梁其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中的一件重要艺术品。
铭文作为伯梁其盨的一部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下面将对伯梁其盨的铭文进行对照分析,以探索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一、伯梁其盨的铭文内容伯梁其盨铭文记载了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
通过对铭文的阐释,我们可以得知铭文内容大致包括:某国国君受命于天,为了维护社稷安宁,率领军队征讨叛乱势力,并最终平定了乱局。
伯梁其盨的铭文具体描述了国君的英勇事迹以及军队的奋勇作战,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二、伯梁其盨铭文的意义1.历史记录:伯梁其盨的铭文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通过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国家政权更迭、社会形势变化以及战争成败等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褒扬功绩:伯梁其盨的铭文赞美了国君和军队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才能。
这种褒扬对于激励后人勇往直前,追求卓越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3.文化传承:伯梁其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铭文不仅承载着历史信息,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通过研究铭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审美理念,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三、伯梁其盨铭文的书写形式伯梁其盨的铭文采用了古代的篆书形式,以立体的铭文形式刻划在器物的表面。
铭文的排列整齐有序,字形工整美观,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篆字的雕刻技术精湛,线条流畅,刀法工整。
整个铭文完整无缺,篆文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四、伯梁其盨铭文的艺术价值伯梁其盨的铭文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铭文采用篆字书写,展现了古代书法的独特风采。
铭文的雕刻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青铜器艺术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才华横溢。
此外,铭文中的图案纹饰与铭文相辅相成,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图案纹饰精美细致,线条流畅,充满了古代艺术的魅力。
五、结语伯梁其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佳作,其铭文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高清珍藏|三代青铜器铭文书法赏析
高清珍藏|三代青铜器铭文书法赏析食器·鼎铭文拓片西周早期厚趠方鼎释文:唯王来各于成周/年。
厚趠有(馈)于/溓公。
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宝尊/。
其子子孙永宝。
西周早期扬方鼎释文:己亥。
扬见事/于彭。
軎叔赏/扬马。
用作/父庚彝。
西周早期征人鼎释文:丙午。
天君卿(飨)/视酉在斤。
天/君赏氒征/人斤贝。
用作/父丁尊彝。
西周中晚期噩侯御方鼎释文:王南征。
伐角潏。
唯还/自征。
在。
噩(鄂)侯驭方/纳壶于王。
乃祼之。
驭/方侑王。
王休宴。
乃射。
驭/方会王射。
驭方休阑。
/王宴。
咸饮。
王亲赐驭/[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
[驭]方拜手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厘。
/用作尊鼎。
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毛公鼎释文:王若曰。
父。
丕显文武。
皇天引/猒(厌)氒德。
配我有周。
膺受大命。
率怀/不廷方。
亡不闬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氒命。
亦唯先正(乂)氒辟。
恪谨大命。
/皇天亡斁。
临保我有周。
丕巩(共)先王配命。
/敃(旻)天疾畏(威)。
司余小子弗彶。
邦将害(曷)吉。
四方。
大/从(纵)不静。
乌(呜)虖(呼)。
余小子圂湛于艰。
永巩(共)先/王。
王曰。
父。
[今]余唯肈(肇)巠(经)先王命。
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惷于小大政。
(屏)朕立(位)。
虩许上下若否。
/雩(与)四方。
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位)。
引唯乃智(知)余/非。
庸又(有)闻。
汝毋敢妄(荒)宁。
虔夙夕。
惠我一人。
/雍我邦小大猷。
毋折。
告余先王若德。
用仰卲(昭)皇天。
申大命。
康能四国。
俗(欲)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
父。
雩(越)之庶出入事于外。
尃(敷)命尃(敷)/政。
艺小大楚赋。
无唯正昏。
引其唯王智。
乃/唯是丧我国。
厤自今。
出入尃(敷)命于外。
氒非/先告父。
父舍命。
毋又敢惷。
尃(敷)命于外。
王/曰。
父。
今余唯申先王命。
命女(汝)亟一方。
(宏)/我邦我家。
汝顾于政。
勿雍建庶。
母(毋)/敢龏。
龏乃敄(务)鳏寡。
善效乃友正。
母(毋)/敢湎于酒。
汝母(毋)敢坠在乃服。
夙夕。
2.8金文——青铜器的铭文
金文——青铜器的铭文文字整理:张墨尘古代称铜为金,因此在古代各种青铜器物上或铸或刻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吉金文。
另外,古代青铜器一般分为礼器,乐器两大类,而礼器以鼎为主,乐器以钟为多见,上面多刻有铭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钟鼎上的铭文有凹凸之分,凹者为阴文,叫“款”;突者为阳文,叫“识”。
因而,金文也统称为“钟鼎款识”。
古代把钟鼎看做重器,所以上边多铸上文字用以纪念,因而便产生了钟鼎文字,即金文。
钟是一种乐器,有的量器,酒器也叫钟。
鼎,主要是作为祭器,三足两耳,大小不同,形状方圆皆有,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属来铸成的九鼎,乃传国之宝。
成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后来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于泗水,其余八鼎,无可查考。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时,鼎是随着王都迁徙的,所以建都亦叫定鼎。
金文的形体在殷代由于甲骨文相近,且彝器字数较少,字形都取纵势,布白参差有致,大小不齐,得自然之妙。
从它的字体和书法来看,正是由殷周的甲骨文蜕变到大篆的时候,故风格与甲骨文相近。
因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周时代,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在相当一部分文字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它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并且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
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取得优势性的地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出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这样一个过程。
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局面,金文尽管和甲骨文一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但是相对的说字体比较严整,字形比较一致和规范,笔画和结构上简单了许多。
如乙鼎,丁巳尊戊辰彝。
周初金文仍继承殷代,笔致方拆,体势多纵,文辞增多,辞藻且茂美,布局日趋整齐,大小匀称。
如盂鼎、静敦、楚公钟等。
其中“盂鼎”铭文19行291字,方笔雄壮。
到了西周中期延续到东周初期,钟鼎文字的用笔由折变锋,收锋处由抽毫转为注墨,末笔波磔全部消失。
青铜器铭文概说
商代青铜器铭文鉴赏
商代青铜器铭⽂鉴赏青铜器铭⽂卣⽅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兽⾸,盖、腹、⾜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各有⼀浮雕兽⾸。
盖饰兽⾯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纹,⾜饰夔纹,通体⽆地纹。
铭⽂盖、器有7字对铭:ㄐ毌六六六⽗戊铭⽂⼤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
“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亚『0037』簋,通⾼22.4cm,宽26cm,重3.16kg。
簋(⾳⿁),古代盛⾷物的器具,⾃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圆握,上有⼆穿孔,握两旁各有⼀系钮,与⼆穿孔在平⾏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兽⽿,圈⾜较矮,且外撇。
盖边、颈部及⾜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纹,颈部正背两⾯各饰⼀浮雕牺⾸。
铭⽂记述盖、器有对铭,3⾏16字:⼰亥,王赐贝,在阑。
⽤作⽗已尊彝。
亚『0037』(⾳贯)铭⽂⼤意:⼰亥这⼀天,王赏赐贝,在阑地。
因此为⽗已做祭器。
做器者的族名是“亚『0037』”受觚,通⾼26.4cm,宽14.8cm,重0.93kg。
觚圆体,形似喇叭,侈⼝,细颈,⾼圈⾜,腰、⾜部均有四凸棱。
颈部饰蕉叶纹,腰饰兽⾯纹,腰与⾜之间有⼗字孔⼆及弦纹⼆道,⾜部镂空透雕兽⾯纹。
商代后期的青铜觚⽐前期觚⾼,⼝部逐渐增⼤,器⾝变细,⼗字孔变⼩,腰部、⾜部常有凸棱。
商、周时期,青铜觚的⾜部饰镂空透雕纹饰较为罕见。
铭⽂“受”字在⾜内壁上,受为族名。
⼆祀『0013』其卣,通⾼38.4cm,宽36.9cm,重8.86kg。
( [0013]其,这件铜器的作者和所有者。
)卣(⾳有),椭圆腹提梁卣。
盖、颈、圈⾜、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饰⼩兽头各⼀。
该器外底铸铭⽂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最长的⼏件之⼀。
外底铭释⽂如下:丙⾠,王令(命)『0013』(⾳义) 其兄(贶)丽,殷兄:赏赐。
于夆,⽥雍。
宾 贝五朋。
信阳黄国青铜器铭文辨析
信阳黄国青铜器铭文辨析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光学古黄国建于商朝中后期,故城位于信阳市潢川县隆古乡。
近年来,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出土了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有1983年发掘的黄君孟夫妻墓。
这些文物大部分保存在信阳市博物馆。
近年来,我通过对黄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现了考古人员对铭文的部分错误解释。
现在辩析如下,以作参考。
1、商朝、西周、春秋盛行青铜器,或者作为祭祀器具、或者作为陪葬物品、或者作为饮食器具、或者作为赠送礼品。
2 、青铜器上面的文字称为铭文,铭文的字体是金文。
金文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春秋,是由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3、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妻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图1黄夫人壶(信阳市博物馆实物照片)图2 黄夫人壶铭文拓片实物和拓片(图1、2),可以清楚的辨认文字为: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祜宝灵终灵后。
那么,这句话怎么标点断句呢?译成白话文又是什么意思呢?标点断句应为: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福宝,灵终灵后。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儿子为母亲黄夫人作的行器,这些物品是你永远享福的宝物,你虽然灵魂在人间终止了,但是你的灵魂变成了上天的女神。
这是黄君孟的儿子为死去的母亲作的陪葬物品,所以称黄子。
有人认为黄子是黄君孟,缘由是黄国是子爵国,所以称黄子,这是错误的。
那时候的国君作器物,一般都称君,决不称爵位,只有对长辈自称子或者孙。
请看黄君孟为自己作的青铜器“豆”(图3),就称自己为“君”。
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妻子自称“黄子”呢?行器:古代国君出行装备的器物。
由于古代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所以也制作行器作为陪葬品。
则:《说文》等画物也。
即等等之类的物品。
福:受天之福,异体字为祜。
有人把祜宝认为宝宝。
这也是不对的,第一个祜字上面没有宝盖。
有的黄国青铜器铭文确实有“宝宝”二字,但是此件青铜器铭文明显是“祜宝“二字。
青铜器铭文书法研究报告
青铜器铭文书法研究报告引言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铭文书法独具一格,是研究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青铜器铭文书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演变和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一、青铜器铭文书法特点青铜器铭文书法具有以下特点:1. 篆书为主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以篆书书写为主,篆书书法特点鲜明:笔画方正刚劲,线条流畅有力,构图严谨稳定。
篆书铭文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增加了其庄重、古朴的感觉。
2. 造型美感与功能性的结合青铜器铭文书法通过装饰青铜器本身,既起到装饰作用,又承载了提供器物信息的功能。
铭文书法在青铜器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美感与功能性的结合,不仅使青铜器造型更加完美,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3. 风格多样青铜器铭文书法的风格多样,在不同地区和时期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
这些风格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差异,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书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青铜器铭文书法的演变青铜器铭文书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朝代出现了不同的演变特点。
1. 早期青铜器铭文书法早期青铜器铭文书法时间跨度较长,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早期的铭文书法以篆书为主,线条方正刚劲,具有明确的结构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书法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
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铭文书法开始出现更强烈的线条变化和笔画的流畅性,呈现出更多的书法风格。
3. 秦汉之际的再变秦汉之际,青铜器铭文书法经历了又一次重要的变革,演变为更加精细和工整的楷书风格。
铭文书法逐渐具有了更加规范的结构和良好的书写技巧。
4. 魏晋南北朝的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铭文书法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楷书外,行书和草书也开始在铭文书法中得到应用,书法风格愈加丰富。
三、青铜器铭文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影响青铜器铭文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书法艺术的起源青铜器铭文书法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起源之一,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外青铜器铭文
国外青铜器铭文
摘要:
1.国外青铜器铭文的概述
2.国外青铜器铭文的起源和发展
3.国外青铜器铭文的特点和影响
4.国外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正文:
一、国外青铜器铭文的概述
国外青铜器铭文是指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记录了青铜器的制作者、用途、年代等信息。
青铜器铭文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线索。
二、国外青铜器铭文的起源和发展
国外青铜器铭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文明,如苏美尔文明。
随后,青铜器铭文在古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中得到发展。
青铜器铭文在欧洲和亚洲地区都有发现,特别是在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这些地区的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国外青铜器铭文的特点和影响
国外青铜器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1.文字形式多样,包括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等。
2.内容丰富,包括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王室世系、法律制度等。
3.铭文风格各异,有的简练,有的繁复。
国外青铜器铭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字、书法、艺术等
领域。
同时,青铜器铭文也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国外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手段不断丰富。
现代学者利用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对青铜器铭文进行深入研究。
在未来,随着更多青铜器铭文的发现和研究,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之,国外青铜器铭文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铭文之研究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
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
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外,青铜器作伪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制作假铭文,所以了解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诸方面特征对于青铜器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一类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有按照古文字学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具体地研究青铜器铭文在各历史阶段之字形特点、修辞、语句、文法的习惯及其演化过程,才能较深刻的理解此种文字。
即使是从青铜器研究角度来观察与认识金文,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古文字规则去做深入的钻研,而没有简易的道路。
目前所见考古发掘出土的有铭青铜器,以殷代即商晚期为最早,但有少数传世的二里冈上层期的青铜器却铸有铭文。
属于早商的二里冈文化时期,在青铜器上有铭文是应予肯定的。
发现甚少的原因首先应该是由于此时期在青铜器上铸铭尚未成为风气。
其次也与迄今很少发现较大型的、保存完好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墓有关。
这点,已有学者指出过。
商代晚期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
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
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这一时期的金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
取人体形象的文字,头部常作粗圆点。
腿部作下跪形状。
这种字形并不表明此时文字还处于原始阶段(这从同时的或较早的甲骨文字即可得知),而只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
二:绝大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出锋,转折处多有波折。
三:字形大小不统一,铭文布局亦不齐整,竖虽基本上成行,但横却不成排。
西周金文由于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已进行得比较深入,所以西周金文在整个西周时期各个阶段的面貌即大致得以明朗。
鉴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阶段与主要依据形制、纹饰进行的铜器分期似并不完全同步,同时也为了使对西周金文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时间上有个较清晰的印象,其下以西周早、中、晚三期为序来概述青铜器发展、演化情况。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青铜器铭文会有某些共同流行的,带时代性的风格。
然而这并不能排斥铭文风格上有某些不合主流的个性的体现,因为当时书写铭文的作者在风格上未必皆雷同,所以,以下对各阶段铭文特征的介绍,就只是泛泛而谈。
西周早期金文西周早期金文可分两个阶段来概述:第一阶段,主要是武王、成王时期,但康王时期(约偏早)仍有部分器铭具有本阶段特点。
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多的字数很少的族氏铭文及其与先祖曰名组合的铭文。
铭有此类铭文的铜器,多数当属于商亡国后臣服于周人的商朝遗民。
但自此阶段开始,长篇与较长篇的铭文已多了起来,内容关系到许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实及当时的官制,军制等。
从总体上看,此阶段金文扔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持点。
首先是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行而横不成排。
字形大小仍不均匀。
象形性还较强。
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
所有这些均与商金文近同。
上述特征可从武王时期的利簋与成王时期的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时期(约偏早)的作册大方鼎的铭文中得知。
第二阶段,康、昭王时期。
此阶段铭文多为较长篇或长篇,内容范围与第一阶段较长铭文相近似,亦多关系当时的战争、政治、封赐等重要史实。
族氏铭文已少见。
与第一阶段铭文不同的是,多数铭文排列较第一阶段规整,不仅竖成行,而且横也成排。
但仍有部分铭文由于每竖行字数与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总体较整齐的情况下显出个别的不整齐。
此阶段铭文有两种字体形式。
其一:字体笔画仍显浑厚,还有明显的波折,部分笔面仍作中间粗两头尖形。
如康王廿三年之大盂鼎铭文。
其二:字形一改过去较浑厚、豪放的书风而为规整、拘谨。
多数字笔画均匀,但仍有一些字点画上作粗肥笔,如天字上一笔,王字下一横,才(在)字横画与竖笔交接处等皆是,此外有的字右边捺笔仍有波折。
此种形式的铭文大致出现于昭王时期,如御正卫簋与启卣铭。
以上两种字形属于本阶段之主流。
但本阶段铭文另有一种较松散的形式,每竖列字数基本相同,但因其字大小不一,横排基本上不齐整,字形亦有波折,似仍具第一阶段遗风。
惟笔划较细,且多圆笔。
西周中期金文本期金文中记录周王于宫廷进行册命之礼的铭文始出现,并渐成套子。
“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文辞始流行。
本期只有极少数铭文后铭有族氏名号。
字体形式则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穆王时期,共王时期部分器铭仍有此阶段特征。
铭文基本上沿袭以上所述昭王时期出现的那种小而规整、拘谨的字型,总体显现出一种整洁的风貌。
文字的象形性己甚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状而下肢向下伸展。
第二阶段,共王至懿王时。
部分器铭于铭文布局之规整程度及字形结体上尚留有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但笔道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方向发展,波折与粗肥笔画皆已不存在,这显然是为了使书写更加便利。
而在字形上也相对上一阶段拘谨的形式有所变化,显得较宽松,此种风格的铭文可见于共王时的墙盘铭文。
本阶段另有一些器铭风格较别致,布局上均比较散漫,虽已无波折与肥笔,但字体比较开扩、敦厚。
由上述可知,本期第二阶段的铭文亦存在规整与粗犷两种风格,而以前者为主流。
但在本期末叶约孝王时,又已出现西周晚期金文的形式了。
西周晚期金文本期在时间上即指夷王至幽王时期。
本期有较多长篇铭文,内容多为套子化的廷礼册命。
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方面内容亦较多见。
宣王时出现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长达四百九十九字的铭文,记宣王对毛公之诰命。
此外,本期铭文末尾多有套辞,盛行“万年无疆”之类辞句。
特别是本期还有许多器铭属于韵文,亦是非常有特色的。
本期铭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在少数器铭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长方格,表明当时在制范时是采用先画格后按格作字的。
本期字形特征较明显: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仅个别字,如“天”字上一横,“旦”字下一横仍有作圆点状的,“丁”字仍多写成圆点。
此种金文字体旧或称为“玉箸体”。
由于字形典雅,行列整齐,所以本期铭文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
如上文所言,此种“玉箸体”实源起于中期末叶,但在本期才盛行。
如:夷王时的史颂鼎铭文,夷王或厉王时期的大克鼎铭文等等。
春秋金文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与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采的局面。
这种情况与周王室衰微后,列国以自立之意识竞相发展自已之势力,国内卿大夫室家亦逐渐兴盛之政治形势是相符合的。
此外,由于历史背景发生上述变化,自春秋早期开始,西周晚期金文中习见之有关廷礼,册命内容的铭文即已不复见。
春秋早期金文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时期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
其中,尤以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更与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
如:晋姜鼎、齐侯匜之一、鲁伯厚父盘、曾侯簠等等。
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尤与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在字形结构与风格上很相近,这可由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之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鎛铭文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相比较得知,如上文所言,这说明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王纖地区内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
但是此期列国金文也呈现与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别。
这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形亦不规整,大小不一,也非皆长方形,如苏甫人匜、匽公匜、郑姜白匜。
此种字体,可能较接于当时流行的俗体,或称手写体,而上述与西周晚期金文相近同的规整的文字当属特意加工的,比较郑重的正体。
(二)淮河,汉水流域与汉淮间诸国,有的在春秋早期即较明显地体现出与西周晚期不同的风格。
如陈伯元匜铭文,又如楚赢匜铭文,文字皆大小不一,多曲笔、并有故意将笔画拉长之趋势。
春秋中晚期金文至春秋中晚期,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同地理区域,甚至区域相邻的不同国家间的金文也有了较大的差别。
但当时大小国众多,今日所能掌握的金文资料,尚不足以逐一作细致的、分国别的研究。
下面仅根据现有资料,将这一阶段金文大致分四个区域作概述,这四个区域即是东方之齐鲁,中原之晋、南方诸国。
关中(秦)。
齐、鲁金文这一地区以齐国金文的资料较为丰富。
从春秋中期时,齐金文出现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字形瘦长而工整,笔画流畅,竖笔往往长垂而迂曲,显得庄重而又典雅。
例如出土于易县的所谓齐侯四器(鼎、敦、盘、匜)之铭文。
然齐侯盂铭文,此盂铭文字体与易县所出齐侯器铭文极相近。
在此同时,齐国金文还有另一种风格。
字形较方、笔画舒张,风格比较豪放,如国差黵铭文,传世之洹子孟姜壶的铭文《大系》也可归属此种形式,惟布局较为草率。
以上春秋齐国金文的这两种形式虽书法不同,但字形结构却是相一致的,这只要将以上齐侯盂铭文、筋鎛铭文与国差黵铭文比较一下即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