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鸳鸯莲池罐赏析
大饱眼福——元青花瓷器“传统纹饰”欣赏
大饱眼福——元青花瓷器“传统纹饰”欣赏青花瓷元代青花瓷器在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它那硕大雄健的器型、精巧鲜丽的装饰,令世人啧啧称奇。
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中国瓷器重釉色、轻彩绘的传统,将绘画技法与瓷器装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明、清两代绚丽多彩的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元代景德镇陶瓷的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瓷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元青花纹饰的题材。
元青花瓷器装饰图案密满,纹饰繁而不乱。
它的题材有很多,主要包括人、动物、植物等。
一般的云龙、鹿、凤、鹤、麒麟、狮子、松石梅、海棠、牡丹、菊、瓜果、八宝等独立的形象都是装饰在器物的中段、腹部等比较醒目的位置。
其他部位装饰一些植物类的辅助纹,像卷草、锦地、钱纹、莲瓣、缠枝花、蕉叶、云纹、水波等。
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
元代青花瓷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表现出西域文化形式美感,更包含了元代统治阶层的功利与意趣,形成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独特风格。
缠枝牡丹纹饰: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元青花缠枝牡丹罐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接胎痕迹较为明显,圈足砂底粘有釉斑。
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带大片黑色斑点。
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足部一周仰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
近足部以一圈莲瓣纹饶体。
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
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
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
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
元朝与永宣时期青花瓷绘画笔法和装饰风格探析
一、元青花的工艺来源——深受其他窑口影响元青花绘画笔法深受其他窑口影响。
根据史料记载,景德镇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吸引其他地方的窑工来此进行创作,靖康之变后,有大批的定窑工匠流亡到景德镇,使得宋代青白瓷在装烧方法、造型、纹饰等方面与定窑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有“南定”之说。
[1]此后,随着金朝覆灭,蒙古人控制了中国北方,耀州窑、磁州窑的工匠也大量南迁并在景德镇落户,宋元战争后,全国人口锐减,但浮梁地区却反在增加,《浮梁县志•食货》记载:“宋咸淳己巳年(公元1269年),户三万八百三十二,人口一十三万七千五十三;元朝至元庚寅年(公元1290年),浮梁地区人口增至户五万七百八十六,人口一十九万两千一百四十八。
”[2]这种人口逆增长的现象应该和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有关,而增加的人口和户数有不少即是制瓷工匠。
除了北方的窑工,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江西永和的吉州窑也有制瓷匠人逃至景德镇。
《陶录》记载:“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尽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
”[3]唐代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瓷之后,这一工艺被磁州窑继承,但真正发扬光大的则是南宋吉州窑。
他们创作的釉元朝与永宣时期青花瓷绘画笔法和装饰风格探析薛 冰 (景德镇陶瓷大学)摘要:元代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之后,工匠们一直在对青花装饰技法进行探索和改良。
由于不同时期使用的钴料在提纯方法上存在差异,釉的组成成分也不同,画具和画材也各有倚重,导致了从元代到明初官窑青花瓷的装饰技法特点不一,尤其在线条与染色方法的运用上,各有千秋。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从元至正到明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绘画笔法的特征和异同点,以期对14与15世纪的青花瓷进行鉴赏和品评。
关键词:元青花 苏麻离青 国产料 一笔点绘 分 水An Analysis of Brushstroke Techniques and Decorative Style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Paintingin Yuan Dynasty and Yongxuan PeriodXue Bing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Abstract: After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as skillfully fired in the Yuan Dynasty, artisans have been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blue and white decoration techniqu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purification methods of cobalt us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laze is also different, the painting tools and painting materials also have their own weights, resulting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ve techniques of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official kilns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early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lines and dying methods,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brushstroke techniques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official kilns from Zhizheng period of the Yuan Dynasty to Hsuan-d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appreciate and evaluate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n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Keywords: Yuan Qinghua(Literally means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n the Yuan Dynasty), Su Ma Li Blue, Domestic Materials, Unicursal Brushwork, Water Diversion Technique2021·第1期 总第191期收稿日期:2020-07-14下褐彩瓷在画工和笔意上早已超越前两者了。
细赏·元青花
细赏·元青花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1青地白花如意花卉纹盆高13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23厘米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2蓝底白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盘高7.6厘米 口径45.8厘米 足径26.2厘米大英博物馆藏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
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
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
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
元青花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
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
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
3青花雉鸡竹石花果纹盘高7.6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27厘米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4青花蕉叶瓜果竹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高7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5青花莲池游鱼纹盘高7.9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5.6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
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
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
元青花大罐:暗藏的玄机!
元青花大罐:暗藏的玄机!自从2005年那个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拍出超2亿元的天价之后,元青花的市场价格和知名度,都在强力攀升,直到今天仍未止步。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于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1568.8万英镑(不含佣金约合2.2807亿元人民币,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2020年之后的各种市场展望中,会看到:元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罐能重出江湖吗?赝品元青花早已满天飞了,只能说:大家必须理性对待这件事,靠谱的元青花大罐如果再出现,必定在一线市场中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别的地方出现的东西,就算了吧。
先看看北京故宫的藏品吧:鱼藻纹饰,最初起源于元代。
随后的明清瓷器中,成为比较固定样式的纹饰之一,201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天价明嘉靖五彩大罐,纹饰就是鱼藻纹。
元青花鱼莲纹罐高31cm,口径21cm,足径20.3cm北京故宫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宽圈足。
砂底上有不规则的釉斑。
通体青花装饰。
颈部绘海水浪花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莲池鱼藻纹,近足处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青花罐以写实手法描绘鲭、鲌、鲤、鳜四条鱼游弋在莲花水池中,青花发色浓艳,使人赏心悦目。
绘有鱼莲纹的元代青花罐,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出光美术馆、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等均有收藏。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高28.2cm住友集团捐赠(安宅收藏)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元青花大罐的用途,是装酒,草原民族豪饮,这类罐子应该都有盖子,但如今大部分都遗失了。
日本人称这类罐子为“酒会壶”。
这个大罐的器身中段绘莲池、鳜鱼、草鱼等内容,标准鱼藻纹饰,也是元代瓷器上的常见纹样,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也是一种流行的民间绘画题材。
我们汉语中的“鱼”和“余”二字同音通假,包含了财富多多的吉祥意味。
而同时鱼类产籽繁衍,又被赋予了子孙繁荣的象征意义。
虽然有些扎心,但不得不承认:这件日本馆藏的作品,整体的造型、纹样、乃至青花发色等方面,都毋庸置疑当得上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虽残犹珍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
虽残犹珍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阜新市博物馆庋藏一件元青花鸳鸯卧莲纹玉壶春瓶,属于馆藏二级品,不失为存世不多的元青花瓷特色之作。
瓶残高26 厘米、腹径14.5 厘米、底径8.4 厘米,口残,颈细长,圆腹,圈足稍外撇,足底宽厚。
底施釉,刮削不甚工整。
圈足边缘露胎,有粘砂。
灰白胎,胎骨稍厚,结构紧密。
釉汁光润透亮,呈鸭蛋青色。
青花发色灰暗,青料积聚处见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痕。
全器布满纹饰,共分为8 层:颈部画四蕉叶,肩上饰一周变形覆莲瓣纹,每瓣内有火焰纹;腹部为主题纹饰荷塘鸳鸯图,绘四丛莲花,两对鸳鸯戏水;腹下近底处饰变形仰莲瓣纹,每瓣内填如意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足壁饰一周变形回纹。
每组纹饰之间隔以回纹和卷草纹此瓶在纹饰、青料等多方面均具有元青花玉壶春瓶的特征,例如颈部的蕉叶纹,蕉叶边线用粗线描绘, 叶的中茎由一笔画至叶尖,叶脉则用细线勾勒,回纹为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纹饰变形,笔画简化而不完整,肩部的覆莲纹为变体莲瓣,每瓣独立,莲瓣内填火焰纹,由外粗内细的双框组成,外框双钩后填色,卷草纹则按照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互衔接,鸳鸯卧莲纹中的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每朵花只在其上部填色,下部近一半自然留白,仰莲纹的每个莲瓣分开描绘,内填如意云头, 云头下加一圆圈,依然由外粗内细的双框组成,外框双钩后填色。
分开描绘的莲瓣以及青花涂抹的粗线边框与《中国陶瓷》中关于元代仰莲纹的两个普遍特征的描述完全一致该器青花色泽灰暗,其浓淡变化虚实得当,整个画面淡雅、柔和,仿佛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纹饰描绘独具特色,看似随意而为,实乃作者绘画功力、技巧等综合素养成熟的表现。
主题纹饰中两对鸳鸯浮游于荷塘之上,其中一只顾盼回首,另一只与之呼应对望, 画风简练、朴素、粗放,细微之处又不乏生动、传神之笔。
充满了浓厚的江南田园生活气息。
此瓶与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纹玉壶春瓶及广东省博物馆的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近似, 但具有自身特色。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大盘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大盘新浪微博微信元(公元1271-1368年)高7.9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25厘米1956年常德出土折沿,弧腹,矮圈足。
器形硕大,胎体厚重,胎质致密。
盘内外施白釉,釉质光亮莹润,砂底无釉,可见明显的跳刀痕。
釉下青花发色纯正,幽菁明丽,为典型的高铁低锰类进口青料——苏麻离青,青花浓厚处的黑色铁锈斑沉入胎骨,用手指触摸,铁斑处内凹,迎光斜视泛“锡光”。
纹饰繁复,层次分明,盘内以同心弦纹隔开绘三层,外壁一层。
外壁画缠枝石榴纹,一朵绽放,一朵结果,二方连续。
内口沿饰海水波涛纹;内壁画缠枝牡丹纹,一朵侧视、一朵俯视,二方连续;内底心是主纹莲池鱼藻,莲花盛开,莲叶田田,水藻漂浮,鲢鱼与鳜鱼,寓意连年有余,富贵有余,一上一下,游戏其间,正如《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相和曲》之《江南》描述的景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不难发现,此盘的主要纹饰莲池鱼藻纹和辅助纹饰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主纹绘画技法高超,远在辅纹之上。
鱼画得极为生动细致,嘴角微张上翘,鱼尾轻微摆动,鱼鳍悠闲划水;细密的斜线方格纹用来表现鲢鱼身上的细小鳞片,恰到好处;鳜鱼,鱼中霸王的气势展现无遗,嘴里的牙齿颗颗分明,眼神凶悍,背鳍带刺,锐气外露。
画师完全掌握并充分发挥苏麻离青的特点——浓稠处铁锈黑斑愈深。
一条颜色极深的粗线完美地表现出鲢鱼的脊背,鳜鱼身上的花斑由一块块自然生动、形状不一的深沉色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对苏麻离青出神入化的运用。
笔触的轻重,青料的把握,鱼身上的青花有深浅浓淡之分,从背脊到腹部由浓到淡渐次留白,荷叶的浓淡展现叶子的阴阳相背,这些技法在辅纹中基本难得一见。
辅纹与主纹在绘画技艺上的悬殊在不少精致元青花上都有清晰体现。
此盘为典型的景德镇窑产品。
元代,景德镇窑,集众窑之长,俗语云:“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景德镇窑积累各窑先进制瓷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工艺,尤其是在瓷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称为“二元配方”,提高坯体的烧成温度,不易烧塌变形,始可烧造器形大且高的高质量瓷器。
焕发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
赏鉴APPRECIATION焕发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文、图:上海博物馆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古雅幽蓝,雅俗共赏。
这种瓷器在诞生后不久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少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
现在,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地区,都有元代青花瓷器的收藏或出土。
在中国国内,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得以广布于许多地区。
60多年来,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随着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增多、收藏的扩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元青花瓷器已成为一个受到格外关注的中国瓷器品种。
可以说,元青花瓷器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国际性的品牌和重要收藏品种之一。
上海博物馆在十年前就有举办元青花瓷器大展的意愿。
今年,在庆祝建馆60周年之际举办这样的展览,宛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这是一个集国内外众多机构元青花瓷器收藏之大成的综合展览,展览包括来自土耳其、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文博、考古机构和本馆的收藏,参展机构30余家,总数90余件。
国外展品基本上是首次来到中国,有的国内展品也属首次公开露面。
传世的元青花瓷器,分布于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和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Array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此次参展的传世元青花瓷器,既有“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瓶这样的标志性文物,又有全面反映元青花绘画和制作水平的器物。
集聚这些重要作品,旨在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收藏之菁华、水土之精魂。
同时,这里也展示上海博物馆60年来征集的元青花瓷器。
1.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龙纹象耳瓶元(1271—1368)高63.8厘米 口径14.3厘米 足径17.5厘米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盘口、长颈、颈部有象首环耳一对,腹部瘦长,台足。
纹饰自颈至底共有九层,依次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花、云龙纹、海涛纹两层、缠枝牡丹纹以及杂宝莲瓣。
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而不乱,绘制精细。
颈部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元青花西厢记大罐故事详解
元青花西厢记大罐故事详解元青花西厢记大罐的故事,哎呀,这可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瓷器故事。
说起“西厢记”,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吧?对,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的那段儿女情长,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今天咱们聊的不是《西厢记》本身,而是跟它有关的元青花大罐。
这瓷器,哎呦,不是普通的瓷器,简直就是件艺术品、宝贝,尤其是在那年代,能拥有一只元青花的罐子,简直就是让人羡慕得不行,妥妥的“财富象征”啊。
先说说元青花,真是让人一提就忍不住想“哇”一声。
那个年代的青花瓷可是精致到让你惊叹的程度,工艺细腻,色彩深沉,图案又极具意境。
每一笔都像是在纸上轻轻地描绘心事,简直是传递着千年的文化和智慧。
而说到西厢记这部戏,它不仅仅是一出戏剧,它就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到古人如何看待爱情、生活和那些无奈的命运。
就好比这只元青花大罐,它不只是一只普通的容器,而是藏着故事的载体。
这个故事的起源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说是这只元青花大罐,当时是由某位朝廷贵族所收藏,里面装的也不仅仅是那些茶叶、香料,而是比这些更珍贵的东西——文化与历史。
你想,元青花那时候就是价值连城的存在,连一只瓷罐都能有这么大故事,这也太不简单了吧?元朝时期,青花瓷已经成为了艺术品的代表,传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简直就是一块块活历史,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华。
至于西厢记嘛,大家应该都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吧?说的就是张生和崔莺莺那段儿女情长的故事。
两个人各自心有所属,却因世俗的约束而无法自由相爱。
哎呀,真是老掉牙的狗血剧情啊——一个是书生,一个是小姐,两人相爱不能相守,结果闹出了很多波折。
你瞧这段恋情,不仅仅是张生和莺莺的事儿,似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那么几段相似的纠结,心有灵犀,命运却总是捉弄。
而这只大罐,正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缩影。
不管是瓷器的造型,还是装饰上那些精美的图案,都深深地和《西厢记》那种浪漫、曲折的情感融为一体。
这只大罐上,时常会看到一些与西厢记相关的场景,比如有些花鸟、飞蝶,还有一些隐喻爱情的图案。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赏析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赏析
元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底径:8:cm 口径:7.5cm 高:24cm。
近日,艺投国际有幸征得美国藏家甄藏的元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此件藏品元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
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
颈部为叶纹,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腹部主题纹饰绘缠枝花卉,露戏水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覆莲。
用苏麻尼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浓艳。
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噐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超全的元代青花瓷器不同纹饰器型鉴赏
超全的元代青花瓷器不同纹饰器型鉴赏典型的元青花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
人物故事一般以元曲为本,人物造型多为宋装,偶尔也可见元代装束的人物形象。
元青花上的动物题材也十分丰富,龙、凤、鹤、雁、马、鱼、海马、螳螂、鸳鸯、孔雀、鹭鸶、麒麟、瑞兽等都可以找到,包括飞禽、走兽、游鱼、鸣虫等各种动物门类,它们是中国传统装饰的常见题材。
植物是元青花装饰中最发达的部分,牡丹、莲花、栀子、蔓草、芭蕉、松、竹、梅等几乎可以在唐宋以来的传统图案中找到渊源。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不同器型的元代青花瓷器:青花四爱图梅瓶青花云龙纹梅瓶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青花龙纹玉壶春瓶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青花松竹梅纹瓶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青花束莲纹梨形壶青花缠枝花卉纹梨形壶青花缠枝菊花牡丹纹托青花盘龙纹碗青花菊纹盏青花花卉纹出戟觚青花花卉纹出戟觚青花梅花纹带座凈瓶青花带座缠枝菊蒜头瓶青花月梅纹蒜头瓶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青花狮钮盖炉青花菊纹鼎式带座炉青花山形笔架青花观音像青花菊纹鸟食罐青花婴戏鸟食罐青花花卉纹小罐青花五爪双龙赶珠纹盖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青花凤首扁壶青花凤首扁壶青花飞凤纹高足杯青花外缠枝莲内凤纹高足杯青花云龙纹高足杯青花龙纹高足杯青花缠枝菊花纹高足杯青花飞凤纹高足杯青花寿字款高足杯青花荷莲纹葵瓣口盘青花莲池鸳鸯纹盘青花莲池纹花口盘青花鹿纹盘青花淡描云龙纹花口盘青花松竹梅纹花口盘青花花卉纹盘青花缠枝花纹盘青花双芦雁穿花纹花口杯、盘青花缠枝牡丹纹扁执壶青花双凤纹高足碗青花荷塘鸳鸯纹碗青花人物纹匜这件青花匜2011年出自西安曲江风景线项目发掘17座古墓葬中的M6中。
M6出土有墓志一合,志题位于墓志上方,由右至左揩书“元故张君达夫墓铭”八字。
志文记载墓葬年代为至元五年,应为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即所谓“后至元”时期。
故而尽管这件青花匜的体型不如罐的体型大,但是这是一件有明确出土的元青花,为研究元青花的重要资料。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赏析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1 元代青花瓷器及其特征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十分兴旺,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瓷都。
元至元十九年(1278)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督造官窑瓷器。
《元史·百官志》记载,浮梁瓷局属匠作院,“秩正九品,至元十九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1]。
元朝廷的重视极大促进了景德镇窑制瓷工艺的进步,创烧出一些新品种,如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器,尤以青花瓷器影响最为深远,“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从14世纪20—30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2]“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做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3]简单的说,青花瓷属高温釉下彩瓷,最常见的青花瓷是白地蓝花瓷器。
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
20世纪70年代,扬州唐城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青花瓷片。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对巩义县黄冶唐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白釉点、划蓝彩的釉下彩瓷。
复旦大学高能物理所利用无损质子激光X荧光技术进行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扬州唐城出土的标本正是来自巩义黄冶窑,且所用青料均为进口钴料。
这表明唐青花与唐三彩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唐青花出现后,未经大量烧造即走向衰落。
目前,面世的宋青花属凤毛鳞角,仅浙江宋塔和重庆巫县一处墓葬中出土过。
经科学检测,宋青花所用青料来自浙江本地,与唐三彩无直接关系。
元青花数量稀少,且古代文献中也少有提及,因而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元青花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学界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龙纹象耳瓶作为至正元青花的标准器。
元青花碗中的莲池鸳鸯纹
元青花碗中的莲池鸳鸯纹作者:陈子晗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8期摘要:元青花作为彩绘瓷器兴起的开端,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生产发展一方面促使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另一方面改变了宋代含蓄内敛的士人审美,是中国瓷器装饰风格发展的转折点。
莲池鸳鸯纹作为一种吉祥纹饰,在元代非常流行,成为元青花典型纹饰,多见于碗、盘等器物内侧。
本文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碗为例,从莲池鸳鸯纹的历史发展,构图形式、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元青花;莲池鸳鸯纹;构图形式鸳鸯纹自古就是我国常见的装饰纹样,被古人视为爱情的象征。
崔豹的《古今注》称:“鸳鸯,水鸟,凫类也。
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曰匹鸟。
”汉代古诗《客从远方来》中讲道:“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可见在当时,鸳鸯纹就已作为装饰纹样绣在一些纺织品上了。
唐代出现了大量以鸳鸯纹为装饰纹样的工艺品。
例如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发掘出土的鸳鸯莲瓣纹金碗、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彩加蓝鸳鸯枕等。
从唐代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此时的鸳鸯纹,多与莲纹及莲池小景结合出现。
莲池鸳鸯纹发展到宋代,大量出现在瓷器上,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定窑白釉印花莲池鸳鸯图折沿盘,内底模印鸳鸯莲池图,一对鸳鸯在塘边小憩。
南宋吉州窑的褐彩开光鸳鸯纹瓶,一对鸳鸯一前一后游于莲塘内。
此时的莲池鸳鸯纹,布局形态和元青花上常见的莲池鸳鸯纹已十分接近。
“满池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儿”。
元代柯九思的《宫诗》中写:“观莲太液汎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
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柯氏自注称天历年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也就是说元文宗的御衣上也会绣“满池娇”图案。
2003年,人们在内蒙古集宁路故城遗址的窖藏中发现了一件元代夹衫,夹衫主人应是当地最高长官达鲁花赤。
这件夹衫肩部绣有莲池小景:池中莲花盛开,花草繁茂,池中立有一白鹭,昂首顾盼,另一只白鹭翔于空中与其对望,四周祥云飘绕,一派祥和。
元青花罐内部工艺特征
元青花罐内部工艺特征嘿,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宝贝,结果翻出个老物件,满心好奇地研究半天。
我就有过这样的趣事呢,记得有一次我在奶奶家发现了一个旧罐子,当时就被它独特的样子吸引住了。
后来才知道,那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元青花罐呀!今天呢,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元青花罐内部工艺特征。
先来说说元青花罐的胎质特征。
这胎质呢,就像是罐子的“骨架”,它主要来源于制作罐子时所使用的原料和工艺。
元青花罐的胎质一般比较细腻白净,摸上去有点像细腻的粉质。
它的作用可不小呢,这样的胎质能让罐子更加坚固,不容易损坏。
就好比盖房子,好的地基才能让房子稳稳当当的。
而且这种细腻的胎质也会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让我们在欣赏元青花罐时,能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用心。
不过呢,它也有一点点小缺点,就是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脆,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就容易出现裂痕。
再讲讲青花发色特征。
这可是元青花罐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哦!它的来源就是使用的青花颜料啦。
元青花罐的青花发色通常非常鲜艳且浓郁,就像是深邃的大海一样迷人。
它的作用就是让罐子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啦,那独特的蓝色在罐子上绽放,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我记得有一次在博物馆看到一个元青花罐,那青花发色简直太惊艳了,让人移不开眼睛。
它的优点就是特别漂亮,能让人一眼就被吸引住。
但缺点嘛,就是如果青花发色不均匀或者有瑕疵,就会影响整个罐子的美观度。
还有绘画工艺特征也不能忽视呀。
这绘画工艺就像是给罐子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它是由古代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绘制而成的。
这些绘画工艺非常精湛,线条流畅自然,人物、花鸟等图案栩栩如生。
它能让我们欣赏到古代艺术的魅力,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当你看到那些精美的图案时,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场对话。
它的优点就是极具艺术价值,让人惊叹不已。
不过呢,对于一些不懂艺术的人来说,可能就不太能理解其中的美妙之处啦。
说到这里,咱们也得谈谈安全性和潜在问题。
故宫博物院-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故宫博物院-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
盘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
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
折沿上绘菱形锦纹。
圈足内无釉。
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 纹样。
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
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 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
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
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
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
”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元-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兽耳罐
元-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兽⽿罐陶瓷是⼀部相对真实的史记,这是我很喜欢陶瓷的原因吧。
中鸿信 2021 春季拍卖会这两天就要在北京举槌,其中齐⽩⽯的⼀幅作品特别引起我的兴趣。
荷花双鸳齐⽩⽯这幅齐⽩⽯的荷花双鸳设⾊纸本⽴轴拍卖估价⾼达380万-550万⼈民币。
如果成交价格只会更⾼。
元-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兽⽿罐永宝斋藏这种莲池鸳鸯的纹饰早就出现在陶瓷上了。
⽽且这种纹饰常见于元代,所以我常常陷⼊分析判断它是否元代的。
看来我应该换个⾓度来欣赏它,它是瓷器,更是⼀幅古画,⼀幅永远不会腐烂褪⾊的卷轴画。
从古画的⾓度来看,它的那种线条流畅,奔放不拘的画风,⼀点都不⽐齐⽩⽯⽼⼈画的差。
关键是你还可以触摸它,⽽不⽤担⼼对画作有所损伤。
如果你⾼兴了往⾥⾯加点⽔,甚⾄养⼏条⼩⾦鱼,那你将获得⼀池⼦的“鲤鱼闹莲”。
真是有趣且吉祥。
这么说,很多藏友藏有好多的古画呢。
元青花满池娇纹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这样的画⽚也叫满池娇。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西藏萨迦寺藏陶瓷既然是部相对真实的史记,那它所画所记的内容就应该很多很多。
⾄少我所见到是神话、⼈物故事、花鸟鱼⾍⽆所不有。
将来有⼀天科技让它们都活起来、动起来那将是多么令⼈震撼的史诗级巨作。
《宋太祖蹴鞠图》元钱选上海博物馆藏元⼈钱选画的《宋太祖蹴鞠图》,多少给我们点安慰。
当看到《宋太祖蹴鞠图》中赵匡胤的颠球技术堪⽐梅西时,球迷们熬夜看球,球场上总是没有中国⼈也能释然了吧。
《宋太祖蹴鞠图》(局部)元钱选上海博物馆藏看看赵匡胤颠的这个球和现代的⾜球真是⾮常的相似了。
《仕⼥图卷》明杜瑾上海博物馆藏今天我才明⽩为什么中国⼥⾜表现得不⽐中国男⾜差了。
原来我们的⼥⾜运动从明代就开始了,那时应该还叫蹴鞠。
现代⾜球却是源于英国,但英国⼀次欧洲杯都没有拿过,和我们差不多。
这么⼀想竟然有点神清⽓爽起来了。
元-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兽⽿罐底⾜永宝斋藏陶瓷既是可以触摸的史记,那蹴鞠图应该记录在哪个卷轴⾥了。
希望哪⼀天我能收到蹴鞠图哪怕是陶瓷⽚也很满意了。
元青花鸳鸯莲池纹大盘
元青花鸳鸯莲池纹大盘内蒙古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典型的元青花瓷器,就是出土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的元青花鸳鸯莲池纹大盘,这件青花大盘口径为39.8厘米,底径23.5厘米,高7厘米。
大盘为花口,宽折沿,弧腹,圈足。
在青花大盘的盘心绘莲池鸳鸯纹,在大盘内壁六组开光内以海水纹为地,内绘莲花纹、瑞鹿纹、仙鹤纹、鸳鸯纹等图案。
从这件青花大盘的装饰技法来看,元青花在绘画时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花纹表现手法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和青花线描为地这几种风格,这件青花大盘采用的是蓝地白花,用蓝色地反衬出白色的花纹,使花纹更加突出醒目。
从这件青花大盘的纹饰构图来看,元青花的构图有饱满和疏朗两种,这件青花大盘采用的是饱满型构图,从盘心到盘沿由不同的纹饰图案组成,采用同心圆的画法。
盘心在菱花形开光内绘莲池鸳鸯纹,两只鸳鸯游动在莲池中,前面的一只鸳鸯回头望着后面的一只鸳鸯,刻画得生动传神。
盘内壁有六组云肩形开光,在云肩形开光内绘海水纹为地,莲花纹、瑞鹿纹、仙鹤纹、鸳鸯纹等,开光外为海水波涛纹,在宽折沿上也绘海水波涛纹。
盘外壁也绘缠枝牡丹纹,盘里外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构图饱满,内容丰富。
从这件青花大盘的纹饰来看,在元青花上,经常可以看到云头纹,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麒麟等,称为云肩,因为它和贵族服装肩部的织绣花纹相似而得名。
据刘新园先生的论证,云肩花纹都是出自同一画局匠师设计的,它是元代青花瓷中极具特色的著名装饰。
从这件青花大盘的青花用料来看,元青花的用料有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分析研究,国产青花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
与之相反,进口青花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用进口青花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的铁锈斑点。
这件青花大盘采用的是进口青花料,由于采用进口青花料绘制图案,这件青花大盘发色浓艳,在釉面上可明显看到黑色的铁锈斑点。
从这件青花大盘的烧造窑址来看,这件青花大盘应是景德镇湖田窑址烧造的瓷器。
青花荷池鸳鸯纹兽首罐
青花荷池鸳鸯纹兽首罐
今年的荷花开的晚了些,或许是2020年的开头太沉重了,还好,开的刚刚好。
还有鱼戏于东南西北中,也难怪人们会喜欢。
有一种荷池鸳鸯纹在书画上,建筑上,瓷器上都经常可以见到。
青花莲池鸳鸯纹盘元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鸳鸯莲池纹饰始见于南宋时期,元、明、清各代都有流传使用,并被施用于各种质地的器物之上。
从元代开始,皇家用品的制作都由画局先绘制出样制,再由生产部门承造,明清更是这样。
这种纹饰在元、明、清瓷器的纹饰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青花荷池鸳鸯纹兽首罐永宝斋藏
人类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在艺术上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比如唐代的磅礴大气,宋代的精致婉约,元代的剽悍粗犷,明代的简约端庄,清代的富丽堂皇,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案、纹饰,作为可视觉艺术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也或多或少映衬着朝代更替而带来的文化流变。
青花荷池鸳鸯纹兽首罐底足永宝斋藏
此罐画风看似随意,寥寥几笔,但随意之中见奔放,有很浓的文人气息。
越往后面,画的越精美,也越拘谨,工匠气息就更浓些,却没有了灵动性。
观复博物馆的猫猫
这就不只是灵动了,太温馨啦,都说只羡鸳鸯不羡仙,我看猫猫也挺让人羡慕不已啊。
今天是5.20,铲屎官们改行动起来啦。
元青花莲池鸳鸯纹匜
元青花莲池鸳鸯纹匜托夫勒说:所有乱象都指向一个新时代,悲观无用,不如思考蓝图,闯过布满暗礁的海。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英国东方陶瓷学会能闯过布满暗礁的海吗?英国温彻斯特公学的藏品5月24日,英国东方陶瓷学会在温切斯特公学组织展览活动,活动中展览的是中国具有表带性的古陶瓷。
展品中左边挨着黄釉盘的青花瓷,它是藏家Anthony Du Boulay 捐赠给温切斯特公学的。
藏家Anthony Du Boulay的旧藏从Anthony Du Boulay旧藏的图录中也可以看到这件元青花束莲纹匜。
元青花束莲纹匜温切斯特公学藏原来我关注的这件元青花束莲纹匜是由十几块碎片修复而成的。
看来收集重要的陶瓷片中外都是一样的,皆价值使然。
元青花荷池鸳鸯纹匜永宝斋藏东方陶瓷协会在温切斯特公学的展览是品鉴会,也是交流会,有赞美,也会有不同的意见。
在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主席Stacey Pierson 女士的引领下,这种讨论是开放的,自由的。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元青花莲塘鹭鸶纹匜香港苏富比2019年拍卖成交价137.5万港币天民楼旧藏匜音同仪,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
据学者研究,匜到了元代也用作分酒器,后来也用于文房之中。
它的材质有铜质、陶质、瓷质和玉质等,可见其运用之广。
但是,元青花匜的存世量是极其稀少的。
元青花鸾凤纹匜甘肃临洮县博物馆藏元青花束莲纹匜首都博物馆藏所有的元青花匜中,只有葛天民先生的天民楼所藏的能看到足部和口部的信息。
这些信息表达的其实并不一致,比如说葛天民先生旧藏的元青花莲塘鹭鸶纹匜,它的口部胎釉结合处的火石红非常明显,底足却非常的洁白,如果说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会下沉,那么火石红是不是应该出现在底部?温切斯特公学的藏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厚瓷器白无瑕欲借蓝色写青花
———我对收藏元青花罐的一点浅薄认知我仅是一个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谈起元青花,在专家、学者面前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很难表述透彻正确。
但对瓷器这种火与泥的艺术之美所带来五彩斑斓的肌理变化有着无限的热爱与好奇,因此十分钟爱这种蓝白相间的“尤物”,也因此收藏了一些青花瓷器的实物作为学习的参考。
下面就把这些年来和这只元青花罐“亲密接触”的认识体会尽可祥实地向研究元青花和喜爱元青花的老师以及收藏爱好者谈点肤浅的心得。
青花罐高27.8厘米,口部直径20.9厘米,底部直径约20.9厘米,最大腹径33.5厘米,整体重量5.98千克(容重值为2.28)。
<一>青花罐的胎体特征
从青花罐的涩底面、唇口剥釉点以及罐内由于荡釉不均露胎处可以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近似米白色(微含青)。
胎质比较坚实,白而不细,粗而不松,其中含有较大颗粒,骨胎显得不那么细腻、密实、光滑。
状(器外底面)似发酵过的面团状伴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洞隙、不规整状似狭偏型(这可能是完全人工炼泥造成的无法致密的缘故),胎底面可见零星撒落一些垫烧的窑沙。
罐体采用分段制胎四段三接的“节装”(腹部泥接与底部的接痕明显突出于器物内颈部的套接痕迹)。
胎泥粘接处器物表面虽经打磨,用手至上而下轻抚罐体体身,胎体横向接胎手感仍有微微凸起的一至二道旋痕,显得不那么平滑;器内壁留下用手按摸平的扁状接胎痕迹,并在横接缝周边布满长短深浅不一的炸纹;宽矮的足墙及底面在经过竹刀刮削后留下深浅宽窄不一的跳刀痕以及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有浓淡变化的橘红色斑纹(火石红在足端主要呈星点状或小片状分布)、黑褐色的铁质斑点。
在圈足外墙胎釉结合处,被析出、游离出来的铁元素,紧贴着釉面的边缘,围绕一周,形成环状火石红结合线,俗称“一线红”。
型如“脐”状般的同心圆与较为宽粗的逆时针轮旋弦纹清晰可见。
尤起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元青花大罐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在罐口沿内下角套接“一线痕”周边(不能直接看到,用镜片放置罐内反照方可见到这种迷人的橘红色“火石红”全貌)呈现一周色泽当最深、最醒目伴有半金属光泽的胎红“散场效应”(马广彦语)。
这种自然天成发自胎内且被古代良工巧匠无意“雪藏”的火石红肌理现象,是作伪者始料不及和难以企及的。
<二>青花罐的釉质釉色特征
用手触摸罐体周身犹如糯米感的釉面,似有吸附感。
釉层表面“桔皮纹”密布且较为温润,用眼观察釉面细部特征,光感柔和不刺目,并且带有透明的玻璃质感。
无规则的釉丝线条纹(笔者认为这种釉丝纹应属罩釉希薄,在修坯过程中显露出的竹丝状刮痕)若隐若现。
其釉色罩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卵白釉,此种釉料靠器物颈
部一线凝釉处及垂流釉痕呈“鸭蛋青”色。
用30——40倍的放大镜便可以看到釉中气泡疏朗晶莹,分部着大、小气泡,且大气泡少、小气泡多,很少见有中等气泡过渡(这种釉里气泡的分部形式表现在器物上半部较少,下半部呈现的较为突出明显)。
从大罐内壁及底部残留的釉渍看,不象是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蘸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荡或刷或用手涂抹处里的简单随意,并伴有芝麻绿豆大小颗粒状泥渣融入釉中(主要表现在内底接胎边缘处),较为毛糙。
因此,直观釉面厚薄不均,釉水稀薄处呈米黄色;缺釉露胎(俗称“秃斑”)处泛较浓的氧化铁红色。
在器物内壁内底这类色阶之上,可见并可触摸有明显如竹丝般的纹理痕迹,平行线纹非常细密,手感微若细密丝扣。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胎内腹结合处至下体胫部,反观内壁上部且未见这样的丝纹,(此种纹洛的出现,有专家认为应属元时景德镇工匠运用熟练的手法提拉胚泥所留下的指纹遗迹)。
罐内口沿处积釉较厚多带有釉水流淌的痕迹,似“垂泪”状;外唇口处由于胎釉结合的不够紧密出现了毛边剥釉现象,在将要脱落但尚未剥釉的釉皮下显现出“牙黄色”。
从罐体胫部接
近圈足部位多出现“暴釉”、“釉笑”、“漏釉”、“鬃眼”、“窑裂”等工艺缺陷。
圈足及砂底表面多处留下不规则的片状、条状和断续点状釉斑。
足端素面个别线条状釉纹,应属竹刀刮去淌釉后的残留。
粘附于涩底釉斑局部表面上的稀朗小颗粒料石呈橘红色状。
在工匠率性随意淋洒的釉斑边线一周也同样出现了斑驳的“黄衣”色调。
<三>青花罐钴蓝料呈色特征
这种以进口钴蓝料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焰的烧制中反应出的金属元素在罐体表面所泛透出幽蓝青翠略带晕散的肌理色彩变化着实令人折服。
就向刘金成馆长所描述的那样:“初看再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其青花色调先朝后代皆不能与之比美,正如古人对其青花发色之美所抒发的感叹:“如轻云宿墨,
似春葓泛幽”。
细观大罐通景画面,青花纹理发色呈浓淡深浅不一的变化,迎光侧视或用手轻抚,在青花钴蓝料中可见有青黑色的凝聚,有微微下凹沉于釉中的“锡光”折射。
由于进口钴蓝料具有“泐釉”的肌理缺陷,以至图纹线条的纹理中带有墨蓝色较为光润的结晶斑点和不规则的深色结晶线;又由于此种氧化钴料在高温窑变过程中易产生流动渗入与缩聚的不定性,使得罐体整个画面出现了深浅明暗的肌理色彩,象云层块状潜伏在骨胎之上,给人以闪动的“含春泪”之感。
就相叶佩兰老师所剖析的那样:“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图三)
<四>青花罐的纹饰特征
这件青花大罐的主体画面为三道湾如意头菱型四开光鸳鸯莲池纹装饰,俗称“满池娇”;辅助纹饰为上下对称八开光云肩牡丹纹与缠枝莲纹,以及锦地(球)纹和卷草纹。
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纹饰繁满,空间狭窄,然繁而有序。
图纹绘制技法匠心独运,中锋用笔酣畅淋漓,在四方开光内
画工疏朗明快,表现有鸳鸯戏水、緑柳垂丝、荷花争艳、浮萍荡漾等意境。
其中最令人感到十分惬意的是在两方开光的图纹内各衬托出一枝初露头角的莲蓬花托,细微处花蕊吐丝,惠风轻抚,给人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感。
这种高超的写意手法和绘画技法在当今景德镇的高仿品中很难见到的,也是无法仿造的。
在菱型曲线开光内所要突出表现的画面也别具创意。
绽放的荷花花蓇朵宛如一只只游动的蝌蚪,向心缩聚;翘首盼顾划波戏游的鸳鸯或相对而来,或相向而去,尖尖上翘的羽毛欲意展翅齐飞;倒垂杨柳的主树杆犹如苍松翠柏,凹凸不平的树表点缀着似“麦粒”、“雨点”状的纹理。
花有攒珠,叶有露白,整体画面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这种信手拈来、勾画有致的写意手法,生动活泼,笔法自由挥洒,线条平直曲张顿挫有力,给人以集力度、速度、气度于一体的壮美之感。
(图一)
<五>青花罐的工艺造型特征
这只青花罐造型工艺别具特点。
从工艺制作上观察,胎体看似高大、饱满厚重,用手拈量实际不是过重,轻重适宜;以指头轻轻弹扣圆器鼓腹,沉雄浑厚,有微微的振颤之感,声似铜钟委婉动听,余音幽长。
从直立的大罐口沿磨痕遗迹及受力自然分布情况看,原装配置应附着有荷叶型钮盖,憾已缺失。
罐口部直径与底部圈足直径(以外足墙坡面内径计量)相差不多,大小基本相等,符合元代那种扎实稳重既大气又古拙的艺术风格;从青花罐底部素面观察,中心稍鼓,内底微凹,挖足较浅,内外斜削,外足墙坡面较小(跳刀痕细而寡露);内足墙坡面较大(跳刀痕粗且多露)。
宽厚的圈足微微向外翻卷,放在平整的玻璃镜面上可以看到外足墙稍微外扬,内足墙支撑,带有粘砂的底面同心圆收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手工自然带起的小乳窦似乎与内足墙支撑点高低平行。
(图四)
从器身整体上观察,上下左右结构对称不够周正,似有轻微的“变型”感,腹部直径大而浑圆;从大罐颈部以下至底部圈足所形成的“流线体”感较强,就像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蕴含
着一种深邃的美好意境,体现了一种饱满敦实、喜庆祥和的艺术效果。
(图一)
湖北省栆阳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图五图六
图七图八
图九图十
图十一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六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图二十四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
图二十七 图二十八
图二十九 图三十
图三十一 图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