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初中语文试验教科书使用体会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大版初中语文试验教科书使用体会 (河大版
七年级上册)
一、“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教材
首先谈一谈这套教科书的特点。这套教科书可以说是“独具特色”而“魅力四射”的。
1.装帧设计给人“厚重感”
当我们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为它的装帧所吸引。如果说人教本的语文教材封面给人的感觉是“清新”,那么河大版这套书的封面则使人觉得“厚重”,它仿佛使人听到了书塾中朗朗的读书声,它仿佛使我们想起了“国文”,“国学”这些词语。
的确,现在我们国人整体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低下已经成了一个不容避讳的问题。比如,很多大学生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某次中外学生联合举办的汉语水平竞赛,获得冠军的竟然是外国留学生。
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愤慨。但我们来深究一下原因,其实最根本的是“重视”的程度不够。古人“十年圣贤书”读的都是语文,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用来读语文,学语文的时间又有多少呢?为什么不重视呢?原
因有很多,在这里不在赘述。但不管怎样,这种现象,摆在了我们面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些什么呢?
去年,听我们这套教材的副主编张豪琳老师提到关于这套教材主编王富仁老师的一点意图及其解释,就是教材选文难度稍大,目的是让学生有个高起点;课文的第一课安排的是中国古代神话,目的是引到学生去文化寻根。我个人虚妄猜度,这套教材是有对学生厚积国文,学好国文,重视经典这种意识引导的。
这样看来,这套教材的封面和这套教材的内核,和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是相契合的。当然,除了封面是“厚重”的,在封面内还有更丰富,更形象的彩色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
2.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经典性强。这也体现了编者对学生重视经典阅读的引导,也体现了这套教材的“厚重”。
有些选文的难度稍大,有些是从原有的高中课文中移到初中的这套书中的,充分体现了高起点的思想。比如《明湖居听说》,《张衡传》等。
3.服务对象的设定是这套书独具的特色。这套书的编写初衷是服务农村中学。因而这套书里面的选文大多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富有乡土气息,使孩子们感到亲切。比如《拾麦
穗》,《小溪流的歌》,《社戏》《蟋蟀》、《蜘蛛》等。同时,这套书也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城市的、现代化的材料,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接受现代化的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建设好家乡的信心;比如《北京立交桥》《苏州赋》、等。而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农村、正视农村现状,激发他们尽己所能改变农村落后局面的良好愿望。根据农村学生反馈的信息看,他们对这套书的选文是非常满意,非常喜欢的。
4.这套书的编排体系科学有序。打破过去一贯按文体编排单元的教材编写方式,阅读单元基本按主题,同时兼顾文体进行编排,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同时,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相对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选文安排就是既关涉主题:科学与生活,科学与文学;同时又考虑文体,既说明文。这样即不打乱整体的编排构想,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一个单元内集中体会说明性的文章的主要特点。
这样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老师们和学生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很深:那就是这样可以把文言文分散开,这相对以前那种文言诗文独占一个单元的体系来说,教和学的难度都大大的降低了。
5.选文编校精心,注释科学规范
这套教材的选文编校是非常精心的,对现当代作家作品、译文编校严格,把原作中的一些不规范的文字、标点都作了修正。例如,冯至的《洛迦诺的乡村》中,原文中的“那末”一词,编入教材时改为“那么”、“磨拳擦掌”改为“摩拳擦掌”、“甚么”改为“什么”,这种改动不损伤原意,同时还更加规范,有益对原文的理解。
“古诗文、大家作品,照搬”,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如鲁迅先生的文章编者未做任何修改,使学生读到了原汁原味的作品。当然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编者在注释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古诗文的注释也是非常精确,规范的。
同时,选文也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教材选编了唐代诗人王勃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最早入选教材时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根据现代考证“在蜀州地名出现前十一年(或前十年),王勃就已经不在人世了”,“由此可见,‘少府之任蜀州’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而说‘少府之任蜀川’的说法是可以的”。所以,这首诗入选这套教材后诗题就做了改动。
二、质疑和困惑――使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来讲,是诸多版本的教材中的一匹骏马。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
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原本可能不是问题,可能是由于我们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而产生的一些困惑。借此机会,我把自己认为算是问题的问题简要谈一谈,并向老师们请教。
1.第一个问题是,错别字现象依然存在。
七年级的教师因为已经第二次排版,修正了存在的错别字,并在课后补充了写一写,用一用。
但在八年级的教材中还是有疏漏。八年级下册第四课《有月亮的晚上》的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娇态可拘”的“拘”与课文中的“鞠”不一致。
2.关于名著的拓展,有一个疏漏。
这套教材总共安排了19次拓展链接,其中一至五册每册各三次,第六册为四次。在这些拓展链接中,编者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名著篇目和不作要求的名著篇目参照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出现的选文作了有机的穿插,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但是,有一个疏漏的篇目,就是《格列佛游记》。这部名著是属于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十篇名著之一的,但是在拓展链接中并未出现。也许编者对这样的安排是有着独特的意图的,但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讲,这是个疑惑。而对于学生来讲,如果老师不为他们加以总结的话,他们甚至不会知道《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名著。
3.关于课文的难度。
前面,我曾经谈到,我们这套教材的选文上有些篇目比较难,尤其是文言文篇目稍多。当然,这体现了高起点,重视“古典”的意图。这种意图,从宏观上来讲是好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对某些篇目的设置是有疑惑的。
例如:《出师表》这篇文言文在篇幅上是较长的,学生面对如此长的篇幅,首先便有了一种畏难情绪。尤其是把它安排在七年级下册。另外,课文内注释的词语也很多,尤其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字词,从七年级的语言积累和语文能力上来看,学习起来的确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在任教七年级时,看到这篇选文,很多老师都是很挠头的。都觉得这篇选文作为传统篇目,并作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篇目,选人课文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就是这篇选文的安排位置,老师们总是觉得靠前了些。
同时,现在还有一种争论,《出师表》到底应不应选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文呢?当然了,争论的结果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能决定的,也不是教材的编者所能决定的。因为,这篇文言文是属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篇目,最终的决定权在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