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1920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0.png)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并理解《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2.培养学生领悟课文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锤炼意志,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把握;3.在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4.在理解《呼兰河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的本质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分析:1.导入采用引发学生对生命力的思考,寻找有关生命力的词语,比如坚强,努力,挑战,拼搏,抗争等。
2.呼兰河传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霍达,并简要介绍霍达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3.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呼兰河传》,并通过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找出蕴含其中的意义和独特的精神力量。
(2)教师默读原文,并注重肢体语言、声调、语速等方面,鼓励学生模仿,体会原文的节奏感和语感。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4.讨论(1)对于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所经历的动荡与苦难,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2)对于人物造型:杨志、陶妈、奎章等人物形象,用什么词语来描绘他们的性格特点?(3)对于主题反映: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观,它们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5.书写针对教材中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并注重体现出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和重点内容。
6.总结通过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所表现出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对本人及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作业:1.仿写短文:以其中一个人物为写作对象,仿照呼兰河传中,自己将其人生经历和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写成一篇自传。
《呼兰河传》阅读课教案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a08d41bb4cf7ec4bfed01d.png)
《呼兰河传》读书推荐课教案教学目标1.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小说《呼兰河传》,了解作家萧红快乐童年,激发阅读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二、解读封面1.看封面(出示书的封面),引导观察,你看到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2.认识作者(出示萧红照片与作者简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萧红: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1)出示著名作家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整本导读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整本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9c170a3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4.png)
《呼兰河传》整本导读一、导入: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旷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二、走进呼兰河1、《呼兰河传》语言特色:简单童稚、自由灵动、充满深情第三章节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
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简单自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充满童趣,仿佛出现不知其意,跟着祖父读书的小女孩。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课后阅读链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八十,就死了。
(对祖父的不舍、对祖父的爱)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沧桑感、失落感)。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排比句,简单自由,充满画面感)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重复表现萧红对故乡对童年的默默深情),就记在这里了。
2、《呼兰河传》人物形象:祖父:慈祥、疼爱孙女为什么在小说第三章要写那么多与祖父相关的片段呢?表达祖父对自己的疼爱,表达她对祖父的怀念,表达她对童年的回忆。
《呼兰河传》导学案
![《呼兰河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70d09da417866fb94a8e43.png)
它到底具有什么神奇的魅力呢?就让赶紧我们走进它吧!
三、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你拿到这本书,认为应该先看什么?板书(作者简介)
1)师:我们怎样去读呢?(粗读就是粗粗地看一遍,了解一些大概就行。不必逐字逐句读。)作者简介一般是在书的最前面,请大家打开书粗粗地看一遍。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二次修改
活动一: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
1、你们喜欢看书吗?看了哪些课外书呢?那你是怎么看这些书的?
2、小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人班级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动二: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你拿到这本书,认为应该先看什么?在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二、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
1、你们喜欢看书吗?看了哪些课外书呢?那你是怎么看这些书的?
学生讨论、交流。
2、总结:听了大家的介绍,各有千秋。其实,看书也是有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以手中的书为例学习怎样完整的看书。我们带来的书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一本奇书,2005年世界图书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美国家庭几乎家家都有这本书。(屏幕出示)
2)从作者简介中你了解到一些什么?简单介绍一下。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拓展阅读《呼兰河传》导读课 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拓展阅读《呼兰河传》导读课 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0db0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c.png)
读写作背景
• 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红 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挫折, 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凉与寂寞 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 到精神的慰藉。
《呼兰河传》简介
1: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2: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 3-4: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5: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 6: 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 7: 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玉米
愿—意——长多高就——长— 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
张扬、肆意、随性、自由
比方我家的老厨子出去探访了一阵,回家报
告说:
——————
“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
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 ——————
((老不厨一子 会举他——手又——舞戴——脚上的了,狗他皮高帽——兴子——得,——不他——得又——了去——。探访
品味“冷”
“苦难的磨官”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第二天早晨,正 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
阅读任务:(任选一个)
1.讲一讲“我”和爷爷学诗的快乐。 2.体会冯歪嘴子泪中带笑的语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阅读方法一:知人论世(背景)
读萧红
萧红(1911~1942) , 现 代 小 说 家 , 被 称 为 “ 20世纪30年代的 文学洛神”。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 婚姻,20岁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 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 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 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 岛香港,年仅 31 岁。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9fb43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4.png)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传统与文化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2.学习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3.了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4.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5.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1.《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小说的文学结构、语言和作品风格。
3.小说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
4.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理解小说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课前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梳理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特点;2.课堂讲授和问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加强思考和交流;3.小组辩论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第二步:讲解小说《呼兰河传》第三步:小组讨论,分享答案1.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小说,并根据小说的结构和要素,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特点。
2.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到其他小组,加强交流与学习效果。
第四步:小组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1.让小组讨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度引导和探讨。
2.进行小组辩论,孩子们对于小说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进行小组表达,讨论与其他组的阐述辩论切磋,提高思维水平。
第五步:练习与评估1.选出小说中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估学生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2.评估学生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水平,听辩论表达风范,和观察学生思考与思辨能力。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次《呼兰河传》的阅读指导课的设计,学习知识、策略、以及探究深刻的人生思考,让学生更加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小说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和探究,建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6cdf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默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世界。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a. 展示呼兰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b. 播放《呼兰河传》的音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 作品简介(10分钟)a. 简介《呼兰河传》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b. 概述作品的主要情节。
3. 情节分析(15分钟)a.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b.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情感体验(10分钟)a.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b.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呼兰河传》的其他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 完成课后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小学四五年级阅读导读课教案
![小学四五年级阅读导读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0b62b2524de518974b7d24.png)
《呼兰河传》整本书导读课1.师:今天老师也要带着大家读一本长篇小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地方(板书:呼兰河城)。
2.师:有人知道在哪吗?(生答:不知道)那这个呼兰河城什么样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3.师:今天老师要讲的这本书呢,名字和呼兰河城有关系。
(学生小声说《呼兰河传》)哦!可能有人读过这本书哎,你说——(生说《呼兰河传》)没错,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书呢,名字叫——《呼兰河传》。
4.那我想问问大家,你认为呼兰河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说——(生: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吗?(生: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可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叫——(生齐读:呼兰河传)。
谁来大胆地猜猜?这座城里发生了什么?你猜一下——(生:惊奇的故事)什么惊奇的故事?(生:凶杀案)好,你来猜。
(生:不知道,可能是神仙故事)两个答案了,还有继续要猜的吗?你猜?(生: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故事),哎!这个是对的。
现在,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成长——宁静,舒服,自由,悠闲。
生活得很好。
那这本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呢?(板书:大大的问号)当然,刚才我们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假想,留到我们看书的时候再来解开这个谜。
那这本书讲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
6.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出图)。
你们喜欢拿到书以后仔细看封面吗?你从封面上能都懂什么呀?你说——(能看到这本书写了什么),哦,哎,哪能告诉你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呢?(看他的标题,有的地方会有一些介绍),嗯,在哪儿会有简单的介绍呢?(标题的左面或是右面)你发现没有,这儿有一段话哎!(介绍作者的)介绍作者的,那有没有的书会在这个地方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呢?(有)主要内容还有的时候会在哪儿介绍呢?(书的后面)7.那我们看看,对这个作者了解,了解。
(出示作者资料)自己默默地读一读,看看这段话都告诉你什么啦?作者是谁?看懂了吗?他叫什么名字?(生:萧红)她是哪里人?(北方人)没错,这本书呢是她写的,她是美国人。
(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
![(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cad475d4d8d15abf234eb8.png)
《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2.初步解读《呼》,引领学生初步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初步领会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音乐,营造读书氛围。
一、课文引入,初涉主题1、还记得课文《祖父的园子》吗?那是一座怎样的园子?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顽皮天性的体现。
总而言之,作者在园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
)作家用儿童的视角,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那些诗意的、快乐的文字.(出示PPT1、2)2、从这些些灵动的文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小女孩?(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喜好模仿)她就是———3、老师小结:对了,写下这样热烈抒情、潇洒干净的文字的就是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后来成为了作家的-—萧红.(出示PPT3,简介萧红: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寄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4、《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5、评作品:那么《呼兰河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茅盾大作家的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出示PPT4)是什么样的作品让茅盾这位大师给予如此的评价呢?让我们试着去走近文本品读、感受。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90275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8.png)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作者萧红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体会其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原著,了解呼兰河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呼兰河、小团圆、冯歪嘴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鉴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讽刺等,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领悟作者萧红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运用写作指导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课时:鉴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呼兰河传》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下册语文《呼兰河传》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呼兰河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89518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萧红及其文学地位,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2. 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 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呼兰河传》。
2. 相关资料:关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与《呼兰河传》相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萧红。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标记出自己觉得有趣或优美的段落。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家乡、亲人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亲情题材的小说,如《平凡的世界》、《草房子》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亲情和家乡的主题。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呼兰河传》改编的电影,比较文字和影像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表现,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读后感中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主题的把握。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效果。
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9f047d0b1c59eef8c7b4d4.png)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板书:呼兰河传萧红)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
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三、再读课文,感受童年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
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
”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呼兰河传》(1-2章)导读教案
![《呼兰河传》(1-2章)导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ff3ab1d0d233d4b14e69a0.png)
《呼兰河传》(1-2章)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
2.通过作品导读,熟悉小说的大概内容。
3.精读1-2章,赏析呼兰河小城精彩的人景风俗画面。
4.通过朗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多方位、多角度赏析文中精彩画面。
2.在读书的过程中,能结合内容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
3.让学生有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阅读经典,智慧人生。
今天,我们继续我们的名著经典阅读之旅,让一起走进萧红的《呼兰河传》。
二、走近作者。
1.说说你知道的萧红。
作者萧红,原名张西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
2.聊聊你对她的印象。
(人生坎坷、英年早逝、童年生活悲惨等)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鲁迅语)“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3.出示萧红生平,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萧军,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4年6月,为躲避迫害,萧红到达青岛。
1934年10月,萧红来到上海。
1936年7月,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9月,萧红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
1938年1月,萧红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寂寞地离开了人间。
于是萧红创作了《呼兰河传》,所以,《呼兰河传》承载了萧红太多太多的情感,那是她在用灵魂浅唱。
(聆听,寂寞灵魂的浅唱!)三、走近作品。
1. 当你翻开这部小说的时候,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可以从语言、人物、情节、描写方法等角度)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在《呼兰河传》中回忆了些什么?(教给学生用好小说导读。
诵读欣赏《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6056df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07.png)
诵读欣赏《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呼兰河传教学重难点1.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 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 作者萧红(1911~1942),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 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 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 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 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 这样, 她状人写景, 抒情写性, 虽不着意敷彩设色, 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 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 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 ,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 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 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 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正如书名所示, 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 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 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 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思考:1. 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2. 在“我”的眼里, 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 充满了童趣, 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 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提示: 如: “祖父戴一个大草帽, 我戴个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 祖父做什么, 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 我就说: ‘你不信, 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7d0cda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6.png)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真实性、善良性和美好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呼兰河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难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教学准备教材:《呼兰河传》原著及教学辅导资料。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及其作品特点。
提问:“你们对呼兰河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1.4.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原著中第一至第四章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出问题。
1.4.3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真实性与善良性。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1.4.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心中的呼兰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1.4.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写作心得,教师点评。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学生对《呼兰河传》的作者、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能够分析作品中的真实性与善良性。
2.2 教学改进在阅读环节,可以适当增加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在写作环节,可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邀请学生分享更多的心得体会,提高课堂互动性。
2.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兰河传》有了初步了解,培养了阅读兴趣。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为后续教学积累了经验。
六、教案内容6.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343】浅文也有可读之处——《呼兰河传》导读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343】浅文也有可读之处——《呼兰河传》导读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6ea13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f.png)
【课堂教学】【343】浅⽂也有可读之处——《呼兰河传》导读课教学设计晋城爱物学校时慧慧教材分析:《呼兰河传》(节选)为苏教版初三下册教材内容。
通篇读来,⽆深刻语⾔、⽆曲折故事、⽆复杂结构,有的只是孩⼦对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
总之,从字⾯看,学⽣阅读是⽆障碍的。
浅易的语⾔、简单的情节如何能够不⾄于浅读粗授,如何能够在教学中保留语⽂味,⽽不是让学⽣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教学流程。
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标:知识与能⼒:1.体会⼉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及“我”眼⾥的祖⽗形象。
2.感悟童趣,品味鲜活灵动的语⾔。
过程与⽅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中⼈物形象,品味字⾥⾏间的童趣。
通过⽐较辨析、趣味朗读,学习课⽂鲜活灵动的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品对童年⽣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性和⾃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对⽂章内容中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的阅读是⽆障碍的。
主要切⼊点在于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素养深⼊感知⽂本,并在更⾼层次上来领悟和运⽤⽂本知识。
因此这堂课主要以学⽣⾃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帮助学⽣更好的解读⽂本的⽅法更适合本⽂。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童趣,品味鲜活灵动的语⾔。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导⼊: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时鲁迅的活泼调⽪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时的萧红⼜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幻灯出⽰课题及作者)(点评:通过回忆旧⽂导⼊,可以直观地拉近孩⼦们与⽂本的距离)⼆.初读课⽂,整体感知(屏显)可以⽤这样的句⼦说:1. 本⽂写了童年的“我”与(⼈物)在(地点)的⼀段⽣活。
2. 在这⾥,“我”既可以,⼜可以。
3. 这⾥的⼀切,都是的,的。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导读课设计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导读课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11cb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7.png)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导读课设计《呼兰河传》导读课设计一、名著解读创作《呼兰河传》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表达了她对呼兰河小城的追忆与怀念。
她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从体裁上看,《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式长篇小说,但又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它不像普通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却结构自由如散文诗一般给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从语言上看,小说在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素自然,丝毫不矫揉造作,让读者读来如同在缓缓流淌的小河里游荡,有一种超然的审美享受。
从思想上看,小说用回忆式的笔调表达了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强烈控诉,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她以成年人的身份追忆童年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小说中充斥着两种叙事的眼光和声音。
一个是成人的视角,代表着理性与成熟的一面;另一个是儿童的视角,代表着感性与天真的一面。
两种不同视角的交织,在小说中构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展开对话,这是小说产生叙事张力的基础。
在成人的理性思维与儿童的感性思维的双向交织中,在热闹之景与凄凉之情的映衬中,在阴暗与明净的反复对比下,三组看似矛盾的元素在文中既相互碰撞又互相整合,给予人们无限阐释的可能性,这也是《呼兰河传》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矛盾高度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2.掌握阅读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3.激发学生对《呼兰河传》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老师常常会想到童年的自己。
记得那时候常常喜欢在熟睡的哥哥的额头上画一个大大的王字,嘴的两边还画上长长的胡须。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436f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1.png)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第一篇:《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
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
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
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
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小城人都干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初步解读《呼》,引领学生初步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初步领会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读书氛围。
一、课文引入,初涉主题
1、还记得课文《祖父的园子》吗?那是一座怎样的园子?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顽皮天性的体现。
总而言之,作者在园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
)
作家用儿童的视角,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那些诗意的、快乐的文字。
(出示PPT1、2)
2、从这些些灵动的文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小女孩?(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喜好模仿)她就是---
3、老师小结:对了,写下这样热烈抒情、潇洒干净的文字的就是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后来成为了作家的——萧红。
(出示PPT3,简介萧红: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寄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
4、《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5、评作品:那么《呼兰河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茅盾大作家的评价: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出示PPT4)
是什么样的作品让茅盾这位大师给予如此的评价呢?让我们试着去走近文本品读、感受。
二、走近文本(人物)
1.过渡:我们知道,《呼兰河传》主要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原型,书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天真烂漫,热爱生活的小女孩,你一定可以从她身上勾起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事实上,每个人童年时期都会遇到一个影响很深的人物,你们说说:陪伴她成长的爷爷是怎样的人?让我们再借助更多的文字去认识这位祖父吧。
(出示PPT5)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
2. 评祖父。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你喜欢哪些句子?哪些句子吸引你呢你就多读两遍?
(2)学生个别读,领悟爷爷的人物形象。
小结:这个片段细节描写非常形象,仿佛在我面前出现一个慈爱而又充满童心的老人他带来欢乐、带来温暖,也让我们时时去对照自己的长辈,平淡却又感人至深。
《呼兰河传》还有很多祖父与“我”的故事。
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
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 祖父让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所以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这个大园子及其里面的一切,是她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
(出示PPT6)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
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所以尽管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却在最艰难的时候,用她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满溢着阳光的童年画卷。
(出示PPT7)
3、读“小团圆媳妇”
阅读小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邂逅各式各样的人,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奇人异事,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萧红去认识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不同的人物吧。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看到这些名字,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一个怎样的人?那书里是不是这样描写的呢?(出示PPT8)猜想与试读: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
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
隔院的杨老太太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看看,这是写的谁?(出示PPT9)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
(2)讨论交流:她是个怎样的人?
(小团圆媳妇刚到胡家来的时候单纯、活泼、健康,却因为“吃得多”“走得快”被认为“不知羞”“不像个团圆媳妇”)
(3)老师每次读到小团圆媳妇,心中总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你们知道为何?
(4)出示团圆媳妇结局的句子:(出示PPT10)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5)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烫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问津这四个阶段,最后静静迎来命归黄泉这一惨痛的现实。
小团圆媳妇的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传统的风俗画卷,小团圆媳妇成了这种陋习的牺牲品。
(出示PPT11、12)
(6)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
三、走近文本(提要)
引:尽管年幼的萧红有很多不解、愤懑、还有悲悯,人们还是那样麻木地、热闹地、无聊地活着。
那些人,那些故事充满她幼年的记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那么记下的除了祖父的园子,可悲的小团圆媳妇,还有哪些难以忘却的?
1、目录一览,激发兴趣
《呼兰河传》全书由七章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第二部分(第三、四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第五、六、七章)生动地讲述了小城故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
(出示PPT13)
这几部分,你对哪部分充满期待?
2、呼兰河城印象(出示PPT14)
故事发生在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
说说对小城印象。
3、小城盛举(出示PPT15)
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你猜猜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曾经住在呼兰河的萧红,最后长眠于那千里之外寂寞的浅水湾。
可是,在《呼兰河传》里,她毕竟还是回到了那童年的呼兰河小城,回到了那个倭瓜爬玉米长、蜂戏蝶舞的后园里,把思念融化在了祖父那笑盈盈的眼里。
让我们课外找到这部非同寻常的小说,用心聆听这部叙事诗、这串凄婉的歌谣,欣赏这幅多彩的风土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