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刻板形象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纸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刻板形象问题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和《新京报》的少数民族报道为文本,以2010年为研究时段,对我国当代报纸在少数民族报道中出现的刻板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通过对样本进行的相关类目和图表分析,笔者验证了我国当代纸媒在少数民族报道领域出现了刻板形象,并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论述了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即少数民族刻板形象在我国纸媒中的呈现,主要源于报道视角的限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笔者通过定性研究从原因、解决方法两个层面对新闻报道中塑造的少数民族具有刻板形象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层探究,认为媒介话语霸权是导致报道视角局限的本质原因,并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操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自己的传媒产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刻板形象

在大众传播中,新闻报道相较于广告、娱乐性内容等其他媒介产品,无疑是受众最信任的认知来源。既然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新闻内容不仅不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更应该承担起消解刻板印象负面作用的责任。“少数民族”作为经常受到刻板形象影响的社会群体之一,必须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框架理论

二、研究对象

笔者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报道的学术研究局限于《人民日报》等各类党报的现状,此次研究笔者将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我国党报、专业报、都市报三类报纸中对少数民族报道是否具有明显刻板形象的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经过斟酌比较,笔者最后选择了《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新京报》作为三类报纸的代表。

本研究力图揭示我国当代报纸所塑造的少数民族刻板形象,而不涉及少数民族形象的前后变化,因此没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进行抽样,只是集中对这些报纸在一段时间中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研究时间范围从2010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

首先对什么是“有效文本”,即可以列入我们研究范围的新闻文本进行说明:在本研究中少数民族报道的界定标准如下——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具有一定民族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即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报道而非仅仅提到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等概念的报道才为有效文本。

《人民日报》、《新京报》属于综合性日报,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无固定周期,因此笔者对

两份报纸进行了通读,从中找出少数民族报道。

《中国民族报》属于周报,所刊内容基本均与少数民族相关,为方便分析统计,笔者采取了系统抽样的方法,即每月抽取一周,如一月份抽取第一周的两期报纸,二月份抽取第二周的两期报纸……如此巡回往复。有研究表示,这样抽取可形成“构成月”,比起全年随机抽取三个月做研究样本,构成月抽样的样本平均值更加接近总体(全年)的平均值。

以上述标准进行选择之后,共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章691篇。其中,《中国民族报》548篇,《人民日报》117篇,《新京报》26篇。

三、研究假设

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内,查阅了三份报纸在2010年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共获得有效文本691篇。在整理资料和分析中,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我国当代纸媒在新闻报道中将少数民族塑造为刻板形象。

假设2:民族刻板形象在我国纸媒中的呈现,主要源于报道视角的限制。

四、定量研究

(一)少数民族报道数量

由于《中国民族报》是向各方全面报道少数民族新闻的专业报纸,因此所刊载的绝大部分报道都与少数民族有关,“涉少报道” 比例较高。但由于《中国民族报》受众面较为狭窄,多为各地民宗局、民族高校所订阅,社会影响力有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相关数据: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全国占总人口的9.44% 。对比上表的统计数据我们能够发现,相比9.44%的人口比例,0.44%、0.0017%的报道比例是多么渺小。由此推断,我国当代纸媒有关少数民族的报道已经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状况。按此比例,无论少数民族在报纸中所呈现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都会被淹没在汪洋无际的信息海洋里,难以引起受众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二)少数民族报道体裁

《中国民族报》、《人民日报》对少数民族领域的报道体裁较为丰富,而《新京报》对少数民族领域的报道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体裁种类明显偏少,基本以消息和图片新闻为主(占总量的96.2%),这与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首都北京是我国各族精英汇集的大都市这一事实偏差较大。

(三)少数民族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在通读完所有涉少报道后,笔者将少数民族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角色大致分

为如下三类:(1)主动角色:少数民族在新闻中以施动一方的角色出现,如少数民族欢庆节日、参加两会等等;(2)被动角色:少数民族在新闻中以受动一方的角色出现,如少数民族在经济上被扶持、教育上被资助、生活上被照顾等等;(3)无法判明:即少数民族在报道中不作为施受任何一方,此类报道多为介绍民俗民风科普性文章。

总体说来,少数民族群体在我国当代纸媒中所定位的形象是比较被动的。

(四)少数民族报道主题

笔者在对所有样本通读后统计发现,相较于硬新闻,少数民族报道中的软新闻比例占压倒性优势:《中国民族报》所有样本中软新闻占71.7%,《人民日报》所有样本中软新闻占75.6%,《新京报》样本中的软新闻比例更是达到了88.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纸媒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层面还比较肤浅,有较大挖掘空间。

通过对报道主题的进一步分析统计,笔者发现我国当代纸媒对少数民族这一领域的报道主要关注点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社会局面以及各级政府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工作。(五)少数民族报道话语分析

为了研究三份报纸再现的少数民族形象,本研究将从691篇样本中提取与少数民族相关频率较高的的名词和形容词(出现三次以上),包括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少数民族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少数民族相关形容词等等。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我国报纸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十分尊敬友好、所用形容词也多为褒义,但进一步分析后笔者发现,无论报道的作者是否为少数民族,所有文章的共同特点就是均从汉族的视角来看待少数民族、均从汉族记者向汉族读者报道少数民族新闻、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立场来展开叙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