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思考题答案

中华文化思考题答案

1、儒家十三经简述。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2、儒家“仁”“恕”关系的认识。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其先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个可以终生受用的字是什么?孔子回:“岂恕乎?”然后为其加了八个字的解释,这个解释大家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别让别人去做,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了。

大学国文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汇总

大学国文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汇总

第一章先秦国文1. 讨论:《诗经》与《楚辞》的联系及区别。

答:《诗经》与《楚辞》被誉为先秦诗歌的双璧。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两者的联系: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

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战国末年,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诗经》的艺术经验,创造了一种以四句为一节的六言的诗体,使产生于西周末年的诵诗(《诗经》)从音乐中分离出来,变成了一种语言的表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语言艺术。

例如:屈原利用《诗经》四言诗的形式,创造了以问的方式表现思想感情的《天问》。

区别:从内容上看,《诗经》集众家之言,可谓包罗万象,有的写政治、行役、战争、农事、狩猎、祭祀、宴饮,有的写爱情、婚姻、民俗、歌舞。

而《楚辞》开文人创作之先河,表达了屈原对当时时局的愤激与拳拳爱国之心。

从艺术表现上看,《诗经》用的是赋、比、兴的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而《楚辞》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想象丰富,文采华美。

《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手法上是迥异的,但这种差别又不是互相游离的。

《楚辞》之于《诗经》,可以说是一次开拓,一次诗歌革命,是在《诗经》基础上的创新。

2. 简析(1)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气象?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代。

在这大动乱的时代中,阶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士”这个阶层,养士之风盛行,他们之中,有学士、策士、武士、侠士、方士、术士……流品很杂;有的出身于没落的贵族,有的则是一般的平民,甚至还有一些鸡鸣狗盗之徒。

为了猎取功名富贵,需要投靠统治阶级,以便得君行“道”,因而摇唇鼓舌,四处游说,席不暇暖。

得志则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失意则著书立说,聚徒讲学,互相问难,这是诸子散文勃兴的社会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练习题⒈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

⒉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⑴刚强有为,自强不息;⑵崇尚气节、正道直行;⑶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传统文化包括了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正确?【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封建时代的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势力强大,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但只是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远远小于封建文化;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因此把整个封建文化说成消极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忽视。

然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

二、认识传统文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并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的意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的布置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

四、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的原则在布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设计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使其既具有挑战性又不会过于困难。

2.多样性:在布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综合性:在布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时,可以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内容,如历史、地理、艺术等,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

4.创新性: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五、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的实施方法在布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每周布置一道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并规定截止日期。

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答案。

导游知识专题 课后思考题

导游知识专题 课后思考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题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色?答: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2)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5)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3.简述孔子的“仁学”、“礼治”思想和儒家的修养观?答:“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 简述儒家思想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所出现流派的情况?答:(1)战国孟子“仁政”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汉代董仲舒“谶(chen)纬说”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宋明理(心)学: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代王阳明(心学) “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4)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5.道家思想在战国、魏晋时期出现了什么样的流派?答: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发展成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魏晋时期:“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6. 简述中原八大佛教宗派的基本理论。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第一篇: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简述题第二部分 ,儒家十三经简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同乐不能分。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课后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的意涵是什么?中国传统文的值根基础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请思考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第二章《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乾卦的文化意义在哪?坤卦的文化意义在哪?谈谈对“否极泰来”辩证思维的理解。

怎样理解易经的简易思维。

怎样理解易经的变易思维。

第三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请思考儒家思想的历史演革。

请思考儒家学说的基本特质。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如何?儒学的现代命运如何?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第四章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有何渊源?老子道德含义如何?庄子逍遥游思想是什么?道家贵柔思想是什么?老子、庄周思想有何区别?第五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佛教的特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禅宗是地道的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第六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述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关系∙论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论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节选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第七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中国选择实现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哪些影响?∙学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第八章中国传统兵学文化∙《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有没有历史渊源?∙《孙子兵法》为什么会产生在春秋时代?∙《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有哪些?∙《孙子兵法》中“虚实”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试论《孙子兵法》对后世战争理论和军事思想的影响第九章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哪些影响?∙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什么很重视科举制?∙简述明代科举制的改革特点∙在选拔人才中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承继和借鉴了科举制的有益成分?∙你认为在现今的考试和人才选拔中,应该从哪那些方面改革,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第十章中国古典文学∙分析盛唐和晚唐边塞诗的异同∙分析李清照早期和晚期词风的不同∙思考《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的成因∙思考窦娥冤悲剧形成的原因∙思考《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郭敏飞 课后思考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郭敏飞 课后思考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郭敏飞课后思考题一、判断题1:在古汉语中,“文”与“纹”相通,其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A:对B:错答案:【对】2:“文”“化”两字联用,包括两种含义。

()A:一是人类精神、智慧、意识及其创造的成果之总称B:二是用做动词,是一种过程,指以“文”“化”之,是指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C: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答案:【一是人类精神、智慧、意识及其创造的成果之总称,二是用做动词,是一种过程,指以“文”“化”之,是指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3:词源上,文化是早于文明的概念。

()A:对B:错答案:【对】二、选择题1.中国的地形地貌自西向东构成了落差显著的阶梯()大阶梯。

A:一B:二C:三D:四答案:【二】2.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包括()。

A:广袤多态的地况B: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C:半封闭的大陆答案:【广袤多态的地况、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半封闭的大陆】3.中华民族基本上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的多民族的内向凝聚。

()A:对B:错答案:【对】4.从()开始出现州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A:西汉B:东汉答案:【东汉】5.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A:疆域B:政区C:民族D:人口答案:【疆域、政区、民族、人口】6.西域在()朝代纳入了中国版图。

A:西汉B:东汉C:三国D:西晋答案:【西汉】7.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B: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C: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性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案:【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性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黄河、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便利农耕,人们依赖土地,重视农业,养成了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荒漠地区,常以迁徒与战斗来对付来自自然界或异族的压力,养成了()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否由地理因素决定?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6、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中国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有什么区别?8、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实际意义。

9、传统自然观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10、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1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主要特征?12、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13、试述“合理外推”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5、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16、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7、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8、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9、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20、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2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2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2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2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26、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27、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28、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29、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30、试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31、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3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35、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篇巩固提升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和记载影响到后期天人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 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甲骨卜辞与秦汉以后政治文明走向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为西周统治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

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绪论1、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其实质含义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2、文化的本质: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是人区别是于非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自然界的“人类化”。

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3、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

一般认为,构成文化的要素有:器物体系、认知体系、符号体系、关系体系、规范体系。

器物体系是人类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人工环境,具有物质的特征。

认知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知、思维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的一系列的智能活动。

认知体系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是核心。

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创造、传播和储存文化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人类通过符号创造、认识和继承文化。

关系体系是人在社会的共同的生活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总和。

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是反映人们活动秩序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法律、条款、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规范体系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建立的。

顾 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

顾  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

顾 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一、名词概念:方相氏是中国古代傩祭(一种驱鬼巫术仪式)的主持者。

在远古时代,原始先民对于人类自身的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着迷惑和畏惧,以为是某种厉鬼作祟。

每遇此事,便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点燃火烛,戴着恐怖的如同"饕餮"(传说中一种贪婪凶残的猛兽)面具,跳着勇猛激烈的舞蹈,嘴里不住地发出"傩"、"傩"的呐喊声,以吓退厉鬼,这种驱鬼仪式就叫"傩"。

方相氏就是"傩祭"的司仪官。

以歌舞演故事——何谓中国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可是众说纷纭。

但概括最为简练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说我国戏剧是“以歌舞演故事”。

“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给予戏曲艺术言简意赅的定义,假定性是其关键。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强调的是通过歌、舞、乐的综合呈现以及对情节的叙述铺陈,来完整地表现整个故事.。

梅兰芳也认为戏曲“是建筑在歌舞上面的。

一切动作和歌唱都要配合场面上的节凑而形成自己的规律。

”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昆曲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

中国传统⽂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章⼀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具。

培植出最早的⾕物粟,发明陶器,创⽴⽇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乎遍及社会⽣活⼀切⽅⾯,例如⽂字、⾐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明上作出重⼤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化遗迹,与当地的⽒族部落发⽣了⽂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黄河下游的⼀些⽣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即是黄帝的⼦孙,与炎帝也有⾎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的中华⽂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明源头,中国传统⽂化讲究与⾃然和谐统⼀,这种天⼈合⼀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然的综合成就,对天⽂⽓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化的⼈⽂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于⼈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的⼒量依靠⼈的努⼒,问题、为社会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地区有⾃⾝的特点,形成了⾃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化,这些在⾕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具、聚落形态⽅⾯都有表现。

1)⾕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狗尾巴草培育⽽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器时代末有很⼤发展,有猪狗鸡⽜⽺。

3)农耕⼯具主要农具铲、⽾和锄,⼑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字的发明过程P44.3⽂字是记录语⾔的符号,具有形⾳义三个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题

Review Questions
Ⅱ. Short-answer questions简答题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at are the six categories(六书)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s?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hat are the basic writing Sty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troduce one of the master calligrapher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Introduce one of the greatest painters in ancient China and his masterpiece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brush painting and Western oil paintings?
Review Questions
Review Questions
Ⅰ.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in English.
11. the Temple of Heaven 12.the Silk Road 13.Sunzi’s Art of War 14.The Book of Songs 15.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16.Four gentlemen in Chinese painting 17.Beijing Opera 18.The Four Literary Eminences 19.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20.Shakyamuni 释迦牟尼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思考题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思考题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思考题: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及作用。

3.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4.“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分析其成因及关系。

5.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6.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什么?拓展题:8.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参考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9.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参考答案:(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5)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谈谈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提示:从基本特征、特点、力量三个角度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题

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历史之书,亦或者是一本哲学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家、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相对主义__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4、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5、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6、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7、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B.全盘否定C.完全肯定D.批判继承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A.神秘主义B.相对主义C.虚无主义D.浪漫主义3. 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中国文化新编李玫谕课后测试题答案

中国文化新编李玫谕课后测试题答案

中国文化新编李玫谕课后测试题答案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五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遗忘甚至被曲解的危险。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布置。

一、了解学生背景在布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

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经历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背景来确定合适的难度和内容。

二、合理设置问题类型在设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时,可以采用多种问题类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1. 选择题:选择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知识点,并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选择。

“以下哪个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2. 填空题:填空题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和运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在农历的()月()日。

”。

3. 简答题:简答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请举例说明。

”。

三、注重启发思考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提问方式: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有哪些特点?”,或者是引导性问题,如“你觉得中国书法艺术与西方绘画有什么区别?”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分析。

2. 多样性观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四、关注实际应用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在布置传统文化课后思考题时,应该关注其实际应用,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绪论1、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其实质含义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2、文化的本质: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是人区别是于非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自然界的“人类化”。

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3、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

一般认为,构成文化的要素有:器物体系、认知体系、符号体系、关系体系、规范体系。

器物体系是人类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人工环境,具有物质的特征。

认知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知、思维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的一系列的智能活动。

认知体系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是核心。

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创造、传播和储存文化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人类通过符号创造、认识和继承文化。

关系体系是人在社会的共同的生活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总和。

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是反映人们活动秩序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法律、条款、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规范体系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建立的。

4、文明: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

文明和文化都是社会历史范畴,它们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派生的,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制度文化和制度文明等。

5、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

文明和文化的区别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第二,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

第三,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

由于文明代表了文化中的进步方面和客观方面,所以它更直接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客观尺度。

6、文化的一般特征: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修饰、利用改造,才是文化。

第二,文化是人后天习得的,文化通过载体是可以传递的。

文化是人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遗传本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是不属于文化范畴的。

第三,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共有的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

第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不断变迁的特性。

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段性。

7、什么是历史文化的分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类型,要经过选择比较,区分出那些被确定为具有关联功能的不同历史文化结构,再从不同的结构和视角对文化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的划分,这就是历史文化的分类。

(人们把中国历史文化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学者们一般是按照要素结构、时空、社会群体形态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的)8、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以物化形态存在的文化,它是由人类作用于自然面创制出来的各类器物,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物质文化既是实体文化,也是“物化的精神文化”,因为物质文化中包含着人类的知识力量。

)9、精神文化: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产生的精神产品,又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

10、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称作中华文化。

11、“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有什么区别: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这两个词的使用有不同的含义,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以往的文化存在,文化历史是指文化特质发展变化的历程。

1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相对于各民族而言,指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上流传的文化。

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淀,凝聚着历史的综合。

13、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历史各阶段文化中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精神,是被一个民族总体所承袭下来的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内容,诸如精神、心态、道德、观念、理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一个民族从过去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文化传统不如传统文化广泛,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

14、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

15、中华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中华大地的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式逐级下降,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1/3。

中华大地的气候条件受纬度、经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各地的热量、水分、光照、风向条件有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16、中国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有何影响:第一,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有着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一统”性,并影响着和制约着它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方向。

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复杂,人们生存的空间因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

第三,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由于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这对中国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连绵延续从未中断有着极大的关联。

第四,中国特定的周边地理环境,使之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处境,使中国古代农业民族无法突破这种交通限制,对外文化交往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阻抑。

中国历史文化很自然地带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17、何为历史文化的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它是人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的产物,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18、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1、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早,而且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对垒。

中华大地由于年降雨量不同,而形成了农耕区、游牧区。

农耕区的经济是依靠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性经济。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

游牧者过“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活。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起初是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因而逐步赶上了北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北方。

3、农耕经济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工商经济在整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少,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特征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烙印。

19、中国农业社会经济给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一,为了保护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修筑了万里长城。

(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对垒中,农耕区开始修筑长城,以防游牧者的进攻,保护农耕文明。

)第二,产生了集权政治体制和“重农”、“民本主义”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农业大国,要保持农业社会的平稳运行,就需要产生一个绝对的权威,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体以及专制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重农”、“重民”和“民本主义”思想,从孟轲到黄宗羲一脉相承,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

“农本商末”就成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第三,形成了注重现实和注重经验理性的务实精神。

(农业经济使人们注重现实,勤劳务实。

农耕经济文化的丰硕成果,是“有验”的东西。

中国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是中国农耕生活中产生出的经验理性所决定的,是农耕民族的一种群体趋向。

第四,固化了循环思维和养成了“安天而乐”的观念。

(生产方式的特点养成了广大农民“安天而乐”的特性。

追求向往安宁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统治秩序,鄙视穷兵黩武,是上至古圣先贤下至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和企盼。

)第五,导致了崇尚中庸和注重自然节奏的处事心态。

(这是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的社会群体心态。

由于各项农事的季节性很强,农耕生产必须要遵时守节,顺从自然常规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人们处事的心态。

20、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就是制约人们活动方式、保障活动秩序和影响行为意识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构成的体系,也可称之为制度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就是指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文化,它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它给中国历史文化打上了极为深刻的烙印。

2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第一,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表里,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稳定的专制社会系统。

第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就已形成了这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而欧洲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形成专制君主制。

第三,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各项指挥大权于一身,皇权至高无上,压倒一切。

第四,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中央集权被推至极端,已经从制度上取消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任何因素。

第五,中国古代社会过早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封建君主专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

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在风貌和内在品格。

22、古代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构成了那些消极影响:第一,专制的政治环境延缓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文化发展速度。

主要表现在破坏简单再生产和对价值规律的干预。

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社会发展速度,这对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专制的政治环境压制了文化功能的发挥。

政府奉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化活动都带有政治功利目的,政治功能被无限放大,政治操纵着文化,政权干预了学术,科学难成气候。

第三,专制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特定的病态社会文化心理和性格。

人民根本没有思想自由,根本也不允许有独立的人格。

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畏官,臣畏君"的社会心理,养成了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唯上"的被动性格,导致了君主专断,官吏阿谀,智者言塞,民智困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