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教科研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课程改革,走出科研新路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武汉市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中国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①、瑞吉欧方案教学法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③等诸多教育名家对此均有所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武汉,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地域文化。

长期以来,我园作为“市园本课程的实验园”和“市主题探究课程的试点园”,以园本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我园园本课程的突破口,尤其在“十五”期间,我园探索了一些与主题探究课程相互整合的课程模式和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形式生动、新颖、贴近生活的艺术教育(特别是民俗艺术教育),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感受力、表现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们也在实践中提高了研究水平和能力。

我们认为幼儿园民俗艺术课程,理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思路和原则,才能形成特有的园本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凸显我园的办园特色,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品位。幼儿园拟通过理顺“幼儿园主课题——学科课题——教师课题”之间的关系,将教科研目标细化,分解为课题具体的教学目标;操作体系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注重教学模式的研究、运用、创新与推广,力求把民俗艺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且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评价体系则充分体现发展性,以评价促进幼儿园特色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每个幼儿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体系,不断实现动态优化。

二、分析问题:

(一)研究优势

1、理论和实践基础

民俗艺术课程的开发能有效地反映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反映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我园以《纲要》以及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经验为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与发展的需要,

提出课题研究的总体思想和框架,为开展课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我园将幼儿园艺术课程进行有益补充与创新,以挖掘楚民俗艺术为切入点,逐步延伸至既有明显特色又贴近幼儿生活的其他地方的民俗艺术,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文化进行科学收集、筛选、改编和传承,将适合幼儿发展的民俗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合到幼儿园艺术课程之中,在“十五”课题《幼儿园园本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艺术领域对幼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幼儿通过学习习得初浅的艺术技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园本艺术课程建设,彰显我园教育特色。

2、师资队伍建设和环境创设

(1)课题组成员有美术、舞蹈等方面专业特长,在艺术教育活动比赛、教师才艺大比拼、幼儿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得市级一等奖。教师良好的艺术素养是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

(2)课题组成员均为园内骨干教师,先后参与完成了武汉市“九五”科研课题《武汉市课程指导纲要》的验证工作、武汉市“十五”科研课题《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工作,她们撰写的10余篇课题相关文章获市级奖励,有较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

(3)有多个班级的民俗教育氛围浓厚,过新春、十二生肖、赛龙舟等多种表现形式的隐形教育环境,在研究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研究弱势

1、缺乏整体的衔接。

课题开展前期,教科研也只是在少数教师中进行,研究较为盲目、单一,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远远不够,导致教科研未能形成一定体系。

2、教师的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前期各班开展的课题工作来看,教师缺乏对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实验班都为幼儿营造了较浓厚的艺术氛围,幼儿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只注重幼儿技能技法的教授,而对孩子感受力、自主创造和表现力培养则显得较为忽略且缺乏指导能力。

3、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尚未形成气候和规模。

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资源,是幼儿表达意愿的重要载体。好的环境可以成为幼儿最关注的地方,也能成为他们尽情想象、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舞台。近年来,我园虽先后进行了多次校舍修缮,但校园大环境上还缺乏整体规划,室内环境按部就搬,班级特色不明显,“多补充”、“常变化”的总体要求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其次,该课题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合作配合力度不大,家长对课题关注不够,且教育素材比较缺乏,教师无参考和借鉴的内容,专家资源较少。

(三)研究的方向

我们力求在实施民俗艺术教育过程中,加强课题与各领域的密切联系,合理有序做好课题的细化、深化、生活化工作,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以保证和促进教育的全面性和整合性,努力做到教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抽象的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形成初浅的艺术能力。

三、课题实施

(一)加强多元化学习,落实制度建设,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前提。

1、在课题开展之初,我们对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民俗的概念模糊,意识上只关注艺术技能的教授,缺乏对民俗精神内涵的把握和理解,且在以往的研究实践中,有的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了立足本土的、园本化的教育创新。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课改经验的学习,通过集体解读和自学等多种形式,使教师们迅速进入角色,以积极、主动、科学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还邀请了武汉市民间文学研究会沈从云秘书长进行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对民俗定义、内涵、外延加以界定,帮助大家进一步明确思路,理顺研究方向。

此外,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五分钟科研论坛”等活动,教师间互相学习、研讨、交流,利用教师集体智慧来为自己研究工作服务;借助“教科研园地”专刊,为教师展示交流科研学习心得搭建平台,使大家能学习和借鉴同伴的教学方式、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园还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参加艺术学习及相关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