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转炉炼钢设备与工艺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转炉炼钢设备与工艺
一、炼钢原理
1、根据所炼钢种的要求把生铁中的含碳量去除到规定范围,并使其它元素的含量减少或增加到
规定范围的过程。
2、简单地说,是对生铁降碳、去硫、磷、调硅、锰含量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氧化过
程,是用不同来源的氧(如空气中的氧、纯氧气、铁矿石中的氧)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等元素。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很容易从铁水排至炉气中而被除掉。生成的二氧化硅、氧化锰、氧化亚铁互相作用成为炉渣浮在钢水面上。
3、化学反应主要有:2FeO+Si ——2Fe+SiO2 FeO+Mn—— Fe+MnO
4、生铁中硫、磷这两种元素在一般情况下对钢是有害的,在炼钢过程中必须尽可能除去。在炼
钢炉中加入石灰(CaO),可以去除硫、磷:2P+5FeO+3CaO—— 5Fe+Ca2(PO4)2(入渣)
5、在使碳等元素降到规定范围后,钢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氧,是有害的杂质,使钢塑性变坏,轧
制时易产生裂纹。故炼钢的最后阶段必须加入脱氧剂(例如锰铁、硅铁和铝等),以除去钢液中多余的氧:Mn+FeO ——MnO+Fe Si+2FeO—— SiO2+2Fe Al+3FeO ——Al2O3+3Fe
6、同时调整好钢液的成分和温度,达到要求可出钢,把钢水铸成连铸坯或钢锭。
二、炼钢方法
1、炼钢的方法主要有转炉、电炉和平炉三种。
(1)平炉炼钢的主要特点是可搭用较多的废钢(可搭用钢铁料的20—50%的废钢),原料适应性强,所用的原料有废钢、废铁、铁矿石和溶剂(石灰石和生石灰)。反应所需的热量是由燃烧气体燃料(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或液体燃料(重油)所提供。但冶炼时间长,已被淘汰。
(2)转炉炼钢广泛采用氧气顶吹转炉或顶底复吹转炉,生产速度快(1座300吨的转炉吹炼时间不到20分钟,包括辅助时间不超过1小时,而300吨平炉炼1炉钢要7个小时),品种多、质量好,可炼普通钢,也可炼合金钢。
(3)电炉炼钢是用电能作热源进行冶炼。原料可以是废钢、也可以是海绵铁,现代电弧炉甚至可以用大量铁水。主要用于冶炼特殊合金钢。
2、转炉炉型
(1)转炉炉型:指用耐火材料砌成的炉衬内形。转炉的炉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工艺操作、炉衬寿命、钢的产量与质量以及转炉的生产率.
合理炉型的要求:
A、要满足炼钢的物理化学反应和流体力学的要求,使熔池有强烈而均匀的搅拌
B、符合炉衬被侵蚀的形状以利干提高炉龄;
C、减轻喷溅和炉口结渣,改善劳动条件;
D、炉壳易于制造炉衬的砌筑和维修方便。
炉型类型:按金属熔池形状的不同,转炉炉型可分为筒球型、锥球型和截锥型三种。
A 筒球型: 熔池形状由一个球缺体和一个圆筒体组成。它的优点是炉型形状简单,砌筑方
便炉壳制造容易。熔池内型比较接近金属液循环流动的轨迹,在熔池直径足够大时,能保证在较大的供氧强度下吹炼而喷溅最小,也能保证有足够的熔池深度,使炉衬有较高的寿命。大型转炉多采用这种炉型
B 锥球型: 熔池由一个锥台体和一个球缺体组成。这种炉型与同容量的筒球型转炉相比若熔
池深度相同则熔池面积比筒球型大,有利于冶金反应的进行,同时,随着炉衬的侵蚀熔池变化较小,对炼钢操作有利。欧洲生铁含磷相对偏高的国家采用此种炉型的较多。我国20 ~80t 的转炉多采用锥球型。对筒球型与锥球型的适用性,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认为锥球型适用于大转炉(奥地利),有人却认为适用于小转炉(前苏联)。但世界上已有的大型转炉多采用筒球型。
C 截锥型: 截锥型熔池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台。其特点是构造简单且平底熔池便于修砌这种
炉型基本上能满足炼钢反应的要求适用于小型转炉。我国30t 以下的转炉多用这种炉型。
国外转炉容量普遍较大故极少采用此种形式。此外,有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的转炉,为了吹炼高磷铁水,在吹炼过程中用氧气向炉内喷入石灰粉。为此他们采用了所谓大炉膛炉型,这种炉型的特点是:炉膛内壁倾斜,上大下小,炉帽的倾角较小(约
50 °)。因为炉膛上部的反应空间增大,故适应吹炼高磷铁水时渣量大和泡沫化严重的特点。
这种炉型的砌砖工艺比较复杂,炉衬寿命也比其他炉型低,故一般很少采用。
(2)转炉的公称容量
转炉的公称容量又称公称吨位,是炉型设计、计算的重要依据,但其含义目前尚未统一,有以下三种表示方法:①用转炉的平均铁水装入量表示公称容量;②用转炉的平均出钢量表示公称容量;③用转炉年平均炉产良坯(锭)量表示公称容量
由于出钢量介于装人量和良坯(锭)量之间,其数量不受装料中铁水比例的限制,也不受浇铸方法的影响,所以大多数采用炉役平均出钢量作为转炉的公称容量。根据出钢量可以计算出装入量和良坯〔锭)量
出钢量=装人量/金属消耗系数
装人量=出钢量*金属消耗系数
金属消耗系数:指吹炼1t 钢所消耗的金属料数量。视铁水含硅、含磷量的高或低,波动于1.1 一1.2 之间
(3)炉容比
转炉的炉容比是转炉的有效容积与公称容量之比,其单位m3/t 。
炉容比的大小决定了转炉吹炼容积的大小,它对转炉的吹炼操作、喷溅、炉衬寿命、金属收得率等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炉容比过小,即炉膛反应容积小,转炉就容易发生喷溅和溢渣,造成吹炼困难,降低金属收得率并且会加剧炉渣对炉衬的冲刷侵蚀,降低炉衬寿命;同时也限制了供氧量或供氧强度的增加,不利于转炉生产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炉容比过大,就会使设备重量、倾动功率、耐火材料的消耗和厂房高度增加使整个车间的投资增大。
选择炉容比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A、铁水比、铁水成分。随着铁水比和铁水中硅磷、硫含量的增加炉容比应相应增大。若采
用铁水预处理工艺时,炉容比可以小些
B、供氧强度。供氧强度增大时,吹炼速度较快,为了不引起喷溅就要保证有足够的反应空
间,炉容比相应增大些。
C、冷却剂的种类。采用铁矿石或氧化铁皮为主的冷却剂,成渣量大,炉容比也需相应增大;
若采用以废钢为主的冷却剂成渣量小,则炉容比可适当选择小些目前使用的转炉,炉容比波动在0.85 ~0.95之间(大容量转炉取下限)。近些年来为了在提高金属收得率的基础上提高供氧强度,新设计转炉的炉容比趋于增大,一般为0.9 ~1.05 。
(4)高宽比
高宽比是指转炉总高(H总)与炉壳外径(D 壳)之比是决定转炉形状的另一主要参数。
它直接影响转炉的操作和建设费用。因此高宽比的确定既要满足工艺要求,又要考虑节省建设费用口在最初设计转炉时高宽比选得较大。生产实践证明,增加转炉高度是防止喷溅,提高钢水收得率的有效措施。但过大的高宽比不仅增加了转炉的倾动力矩,而且厂房高度增高使建筑造价也上升。所以,过大的高宽比没有必要。目前,新设计转炉的高宽比一般在1.35 ~1.65 的范围内选取,小转炉取上限,大转炉取下限。
(5)熔池深度
熔池深度是指转炉熔池在平静状态时,从金属液面到炉底的深度。
3、转炉炼钢工艺
(1)工艺操作过程
l )上炉钢出完并倒完炉渣后,迅速检查炉体,必要时进行补炉,然后堵好出钢口及时加料。
2)在兑入铁水和装人废钢后,摇正炉体。在下降氧枪的同时,由炉口上方的辅助材料溜槽向炉中加人第一批渣料(石灰、萤石、氧化铁皮、铁矿石),其量约为总量的2/3一l/2左右。当氧枪降至规定的枪位时吹炼过程正式开始。
3)吹炼中期脱碳反应剧烈,渣中氧化铁降低,致使炉渣的熔点增高和翁度增大,并可能出现稠渣(即返干)现象。此时,应适当提高氧枪枪位,井可分批加人铁矿石和第二批造渣材料,以提高炉渣中的氧化铁含量及调整炉渣。第三批造渣料为萤石,用以调整炉渣的流动性但是否加第三批造渣材料,其加人量如何,要视各厂生产的情况而定。
4)吹炼末期,由于熔池金属中含碳最大大降低,则使脱碳反应减弱,炉内火焰变得短而透明,最后根据火焰状况、供氧数量和吹炼时间等因素,按所炼钢种的成分和温度要求,确定吹炼终点并且提高氧枪停止供氧(称之为拉碳)、倒炉、测温、取样根据分析结果,决定出钢或补吹时间。
5)当钢水成分和温度均已合格,打开出钢口,即可倒炉出钢。在出钢过程中,向钢包内加人铁合金,进行脱氧和合金化(有时可在打开出钢口前向炉内投人部分铁合金)。出钢完毕将炉子摇正,降枪溅渣护炉,余渣倒入渣罐。
(2)装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