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穴位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压歌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带图)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 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1 上肢病证2腹痛、腹泻3 齿痛,颊肿直刺0.8-1.2 寸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1 上肢病证2 热病3 高血压4 癫狂5 肠胃病5 五官热性病6 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直刺0.5-1.0 寸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肉上部中央,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处1 上肢病证2 瘾疹直刺0.8-1.5 寸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1 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2 胆道蛔虫症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寸地仓口角旁约0.4 寸,上直对瞳孔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刺或平刺0.8 寸,可向颊车穴透刺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1 面口病2 耳部疾病直刺0.5-1.0 寸,留针时不可张口头维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4.5 寸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 寸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呈凹陷处1 耳聋,耳鸣,聤耳2 齿痛直刺1.0-1.5 寸留针须张口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1 目部疾病2 头痛、眉棱骨痛3 呃逆向眉中或眼眶平刺或斜刺0.5~0.8 寸。
禁灸天柱肺俞后发际正中直上0.5 1 后头痛、项强、肩背寸,腰痛痹证旁开1.3 寸 2 鼻塞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3 癫狂痫4 热病直刺或斜刺0.5 ~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1 肺疾2 肺阴虚证(盗汗,骨蒸潮热)斜刺0.5-0.8 寸膈俞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第12 胸椎棘突下,胃俞旁开1.5 寸1 上逆证(呕吐,呃逆,气喘)2 贫血3 瘾疹,皮肤瘙痒4 潮热,盗汗胃疾斜刺0.5 ~0.8 寸斜刺0.5-0.8 寸肾俞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1 肾虚病证2 泌尿生殖系统病3 妇科病直刺0.5-1 寸第4 腰椎棘突下大肠俞旁开1.5 寸1 腰腿痛2 胃肠病证直刺0.8 ~1.2 寸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第2 骶后孔中腘横纹中央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脊旁开3 寸腓肠肌二肌腹凹陷的顶端处,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 寸1 妇科病2 小便不利3 遗精4 疝气5 腰骶痛、下肢痿痹1 腰及下肢病证2 腹痛,急性吐泻3 小便不利、遗尿4 丹直刺1-1.5 寸,或点刺出血毒。
中西医(中医)实践技能第二站技能考试必背常用针灸穴位
中西医(中医)实践技能第二站技能考试必背常用针灸穴位1、听宫——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近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操作】张口取穴,直刺 1-1.5 寸。
2、攒竹(中西医不考)——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主治】近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疾;远治:③急性腰扭伤;特治:④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 0.5-0.8 寸。
禁灸。
3、天柱(中西医不考)——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 2 颈椎棘突上际,(后发际正中上 0.5 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近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等痛证;②鼻塞、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目鼻病证;③癫狂痫;远治:④腰痛;特治:⑤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 0.5-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4、肺俞(肺之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主治】近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特治: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③皮肤瘙痒、瘾疹等皮肤病。
【操作】斜刺 0.5-0.8 寸。
5、膈俞(八会穴之血会)——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 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主治】近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特治: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 0.5-0.8 寸。
6、胃俞(胃之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 1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疾患。
【操作】斜刺 0.5-0.8 寸。
7、肾俞(肾之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 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近治:①慢性腹泻;②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⑤腰痛。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2011-05-17 22:19:02| 分类:针灸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悬钟
外踝尖上3寸、
腓骨前缘
1髓海不足证(痴呆、中风)
2颈项强痛3胸胁满痛
4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行间
足背,
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1肝经风热所致头目病(中风,癫痫,
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 )
2妇科经带病3阴中痛,疝气
4泌尿系统(遗尿,癃闭,五淋)
5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2男科病证(遗精、阳痿)
3腰骶痛、下肢痿痹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命门
后正中线上,
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男科(泄泻。遗精、阳萎)
3妇科
4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大椎
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外感病证(热病、疟疾、感冒)
2骨蒸潮热
3神志病
4项强、脊痛
1昏迷
2癫痫
3高热、咽喉肿痛
4手指麻木
直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
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
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直刺0.5-0.8寸
常用灸法、外敷
太溪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针灸穴位挂图
昆仑仆参金门京骨束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至阴通骨侠溪地五会足临泣申脉 外踝尖跗阳飞扬外丘承山承筋合阳委扬委中浮郄偏头点头顶点前头点后头点脊柱点会阴点咽喉点颈项点坐骨神经点肩点眼点腰腿点腰腿点足跟点大陵胃肠点劳宫咳喘点踝点胸点夜尿点下耳背中耳背耳迷跟 上耳背降压沟扁桃体内耳眼牙痛点牙痛点 内分泌 舌 上颌下颌 额睾丸(卵巢) 太阳枕 颈 脑点脑干锁骨颈椎胸肩关节胸椎肩目 高血压点肾上腺 内鼻 外鼻 咽喉屏尖口平喘肺肺 心 膈直肠下段尿道外生殖器交感坐骨神经臀腰痛点 腰骶樵腹肘肝炎点子宫盆腔 膝 腕神门踝跟趾 指耳尖殷门督脉长强会阳环中环跳秩边白环俞下腰俞中膂俞中腰奇次膀胱俞臀中胞肓小肠俞关元俞上下十七椎大肠俞阳关命门悬枢腰眼气海俞志室肾俞三焦俞肓门京门痞根胃仓胃俞脾俞脊中中枢意仓阳纲魂门胆俞肝俞筋缩胰俞至阳灵台膈俞膈关督俞心俞神道议厥阴俞肺俞风门神堂膏肓天宗魄户附分身柱曲垣肩外俞华佗夹脊共三十四穴大杼陶道大椎定喘定喘肩中俞崇骨结核穴肩井天巨骨肩秉风新识天牖哑门风府医风脉颅息脑户强门浮白后顶百会络却承灵天冲肩后肩贞会上臂消泺五里清冷渊天井曲池肘小海三里扭伤穴上廉下廉四渎尺桡支正温溜三阳络会宗偏压支沟外关阳池阳溪腰痛阳谷腕骨养老腰痛合谷 八邪 三间 二间八邪 八邪 八邪 落枕中渚后溪液门 前谷手太阳小阳经少泽少冲关冲中魁 商阳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1 玉枕2 天柱3 风池4 脑空5 穷阴6 完骨7 安眠8 医明耳后静脉三条医风耳尖四神聪四神聪四神聪四神聪百会手针穴位图常用耳穴图1 前列腺2 膀胱3 输尿管4 肾5 胰6 胆7 肝8 脾9 胃11 食道12 十二指肠13 小肠14 阑尾15 大肠16 气管17 三焦18 皮质下19 目220 面颊承扶图5腹水10贲门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哑门风府玉枕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素人中督脉兑端任脉承浆上廉泉廉泉人迎水突扶突天窗肩井新识天鼎气舍气户云门肩肩抬肩周容肩前中府库房库房胸乡屋翳膺窗天池天溪渊腋辄筋食窦大包期门乳根乳中手少阴心经天泉青灵曲泽少海小海臂中郄门二白间使内关灵道通里阳谷腕骨神门阴郄大陵手太阴肺经鱼际少府后溪前谷手太阳小肠经劳宫少泽手厥阴心包经中冲日月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腹哀章门带脉京门天枢大横外陵腹结大巨提托五枢水道足阳明胃经子宫维道居臀中少商手太阴肺经二间三间合谷商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阳池阳溪外关 大渊经渠 列缺 支沟三阳络 偏历温溜孔最下廉四渎尺桡扭伤穴三里上廉尺泽五里肘曲池侠白天府消泺臂会上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点阑尾上巨虚丰隆外丘条口 下巨虚阳交飞扬光明阳辅跗阳悬钟昆仑外踝尖丘墟解溪冲阳申脉陷谷内庭侠溪地五会足临泣 厉兑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窍阴 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京门仆参里内庭泉太白大都足少阴肾经公孙然谷太冲行间隐白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商丘中封照海水泉大钟太溪内踝尖 复溜 交信三阴尖中都漏谷蠡沟筑宾地机阴陵泉膝关曲泉 阴谷膝眼血海百虫窝 阴包箕门髀关府舍1 眉冲2 曲差3 五处4 承光5 通天6 络却7 玉枕8 天柱9 风池 10 脑空 11 承灵 12 正营 13 目窗 14 临泣 15 阳白 16 本神 17 头维 18 颔厌 19 悬颅 20悬厘21 曲鬓22 率谷23 天冲24 浮白25 窍阴26 完骨27 安眠28 医明29 医风30 脉 31 颅息32 角孙33 耳门34 和35 太阳36 丝竹空37 上关38 听宫39 听会40 下关41 瞳子42 鱼腰43 上明44 球后45 承泣46 四白47 鼻通48 迎香49 和50 巨51 地仓52 颧53 牵正54 颊车55 大迎56 扁桃57 天容58 天牖59 耳尖图 例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任脉奇穴环跳失眠点图6图41 五处2 曲差3 眉冲4 攒竹5 睛明6 鼻通7 迎香8 禾9 地仓10 大迎11 牵正12 颧13 下关14 瞳子15 丝竹空16 本神17 阳白18 鱼腰 19 上明20 球后21 承泣22 四白23巨玉液 金津龈交督脉囟会足太阳膀胱经上星神庭头维颔厌耳尖印堂上关素人中兑端承浆颊车手太阳小肠经颊内人迎扶突水突廉泉天鼎缺盆云门中府气户俞府气舍天突璇玑中神藏屋医周荣抬肩胸乡肩前天溪膺窗灵墟紫宫华盖玉堂神封乳中天池食窦步郎乳根中庭膻中鸠尾天泉天府侠白肩手阳明大肠经期门不容承满通谷幽门上脘巨阙青灵尺泽少海带脉大横章门 腹哀关门 梁门 日月 阴都 石关 商曲中脘下脘建里太乙 滑肉门水分神阙肓俞 阴交 中注天枢 外陵 腹结大巨 水道 气海 石门四满 气穴 维胞 五枢止泻 关元提托维道子宫 大赫气冲 冲门府舍归来 中极曲骨横骨急脉 阴廉 五里任脉髀关臂中 孔最郄门 二白二白 间使 内关 列缺 灵道 通里经渠太渊大陵 神门阴郄 鱼际劳宫少府四缝 四缝 四缝四缝手太阴肺经 少商十宣 手少阴心经十宣十宣中冲(十宣)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十宣箕门伏兔 四强阴包百虫窝 血海阴市 梁丘犊鼻 膝眼阴陵泉足三里地机上巨虚阑尾 中都 条口 丰隆漏谷下巨虚 蠡沟极泉会阴三阴交交信内踝尖 照海 商丘中封 解溪 然谷冲阳公孙太冲 陷谷八风八风 内庭行间(八风) 太白 足少阴肾经 大敦大都 (八风)厉兑足阳明胃经 隐白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上明鱼腰球后承泣睛明攒竹丝竹空上廉泉廉泉人迎瞳子头临泣库房青灵手穴图(3) 耳(生殖器)肾上腺鼻仙骨十二指肠脊椎脾脏小脑头、喉横结肠食道(甲状腺)小肠经)(心经)(三焦经)(心包经)(大肠经)(肺经)(肺经)(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心经)太阳神经丛右手手掌反射区左手手掌反射区左手手背反射区右手手背反射区。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常用针灸穴位1.尺泽(ch i zd LU 5) 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 b ngzu i, LU 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 i eq R e, LU 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印,LU 10) 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 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 d osh d ng, LU 11)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 d ngy&ng, LI 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曲必LI 4) 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针灸保健方法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有那些
针灸保健方法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有那些(1)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本穴功能宣肺理气、清泄心肺之热、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
针刺时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本穴能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喎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
针刺时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癫狂、鼻衄有较好防治作用。
针刺时应浅刺0(1寸,或浅刺出血。
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无脉症。
针刺时要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2)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时常按摩或针刺,可长寿。
其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
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
热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痹症。
直刺0(5,1寸。
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
本穴功能清热利湿、裕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
实验表明,此穴具有调整血压。
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可直刺1,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对鼻塞、鼻衄、口喎、胆道蛔虫有较好防治作用。
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
(3)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
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在国外,对足三里的作用也很强调,特别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十日灸足三里,寿可至200余岁。
”日本满平先生一家5口人,均活百岁以上,自认为其原因系祖传“三里灸”所致。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公孙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赤白肉际处
1脾胃肠腑病
2神志病(心烦失眠,发狂)
3冲脉病(奔豚气)
直刺0.6~1.2寸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面后缘
1脾胃虚弱诸证
2妇产科病3泌尿系统病
4心病(心悸、失眠、高血压)
4下肢痿痹
5阴虚诸证
直刺1.0-1.5寸
浅刺0.1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热病2头面五官病
3瘰疬4胁肋痛
5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沟
腕背横纹上3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1便秘
2耳鸣,耳聋3暴喑
4瘰疬5胁肋痛人卫医学考试网
6热病
直刺0.5-1寸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口证(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
(头项强痛、腰背痛、肘臂及手指挛痛)
2耳聋、目赤
3癫狂
4疟疾
直刺0.5-1.0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听宫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直刺0.5-1寸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腰腿痛
2胃肠病证
直刺0.8~1.2寸
次髎
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第2骶后孔中
针灸穴位定位主治刺法
足大趾内侧缘,趾甲根角旁寸;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性疾病;③癫狂、多梦
浅刺寸
崩漏要穴
太白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②体节重痛
直刺~寸
公孙
第1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病;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等冲脉病证
②肘臂挛痛
直刺~1寸
治疗咯血要穴
列缺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向上斜刺~寸,采用提捏进针法;
太渊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等肺部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寸;
胆腑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丘墟
阳辅
阳陵泉
光明
外丘
阳陵泉
筋会:阳陵泉
髓会:悬钟
足临泣
通带脉
胆俞膀胱经
日月
足厥阴肝经
肝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蠡沟
中都
脏会:章门
肝俞膀胱经
期门
任脉
阴脉之海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督脉
阳脉之海
诸阳之会:大椎
十四经脉主要穴位总结私人修订版
所在
经脉
穴位
定位
主治
刺法+要点
手太阴肺经
中府
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直刺~寸
可搜索全部穴位名称的针灸穴位挂图全_高清
针灸穴位图
颊内
攒竹 睛明
鱼腰 上明
承泣
丝竹空 瞳子髎
球后
上廉泉 廉泉
人迎
督脉
囟会 足太阳膀胱经
上星
头临泣 头维
神庭
颔厌
印堂
素髎 人中 兑端 承浆
廉泉 人迎
耳尖 上关
颊车 手太阳小肠经 扶突
1
五处
2
曲差
3
眉冲
4
攒竹
5
睛明
6
鼻通
7
迎香
8
禾髎
9
地仓
10 大迎
11 牵正
12 颧髎
13 下关
14 瞳子髎
胸点
夜尿点
外踝尖
昆仑
足临泣
申脉 仆参
地五会
侠溪
足少阳胆经
通骨 至阴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太阳膀胱经
图5
针灸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前谷
劳宫
后溪 少府
腕骨
手太阴肺经 鱼际
阳谷 神门 通里 阴郄
大陵
灵道
内关
间使
二白 郄门
臂中
囟会
上星 神庭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印堂
脑户
素髎 人中
督脉 兑端
任脉 承浆
郄门 二白
二白 间使
内关 列缺
灵道 通里 经渠
阴郄
太渊
神门 大陵
鱼际 手太阴肺经
髀关
少府
劳宫
少商 十宣
箕门 伏兔
四缝 手少阴心经
四缝 四缝 四缝
十宣
十宣 十宣 中冲
(十宣) 手厥阴心包经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B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
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
③脱肛、阴挺。
C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
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
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
②口眼歪斜。
[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②遗精、疝气、遗尿。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①痔疾、便秘。
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D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大肠俞(BL25)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体穴1.百会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
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
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
(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
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0.5寸。
3.素髎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0.5~1.0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
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
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
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1.5寸最为安全。
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
留针20~30min。
(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5.太阳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
以30号1寸针刺入0.5~0.8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
以30号1.5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1.2寸,用以预防头痛。
以上均留针30min。
3)点刺。
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
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
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1.5~2.0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
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
留针15~20min。
(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
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
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
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 5~30壮。
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可作参考。
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
是防病强身穴之一。
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
不留疤痕灸。
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针法:直刺1.0~1.5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9.关元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
《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
”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灸法:1)着肤灸5~9壮,黄豆大艾炷,宜疤痕灸。
2)艾条灸,温和灸20~30min。
针法:同气海穴。
10.中极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操作:(1)针法:直刺1.0~2.0寸深,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及线状放射到外生殖器,留针15~20min。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11.天枢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5~2.0寸,局部酸胀,并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注意不可刺至过深,导致腹膜损伤。
(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0~20min。
12.大椎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
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
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
(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13.身柱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取穴。
作用:本穴在日本属于养生灸的常用穴之一。
尤其可用于小儿健身灸,《日常灸法》云:“习俗称〈身柱灸〉,小儿必灸也”。
小儿生后一百天,灸此穴可预防感冒、百日咳、吐乳、消化不良等。
成人用以预防疲劳、抗药物毒副作用等。
操作:灸法:1)着肤灸,成人3~7壮,炷如麦粒大。
小儿则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粗或更细之炷,灸3壮。
如加灸灵台穴,效更佳。
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成人),或3~10min(小儿)。
14.命门取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
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
作用:重要保健防病穴。
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操作:(1)灸法:1)着肤灸,灸3~5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为宜;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针法:直刺,深1.0~1.5寸,以局部酸胀为宜,留针15min。
15.风门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用以预防感冒、肺结核、痈疽等。
《类经图翼•卷七》称,此穴“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另外,日本将风门称“打肩”,其民间习俗,人到20岁,须行”打肩灸”来防病强身。
操作:(1)灸法:着肤灸,3~5壮,麦粒大艾炷。
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2)针法:同肺俞。
16.肺俞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调理肺气、祛邪扶正。
常用以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发作。
操作:(1)灸法:着肤灸,每次3~5壮,艾炷如麦粒大,要求疤痕灸。
亦可用药物敷贴。
(2)针法:直刺0.5~0.8寸。
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成45°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酸胀感,一般不留针。
17.心俞取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操作:直刺0.5~0.8寸。
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处,成45°角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向前胸放散,一般不留针。
18.膈俞取穴: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呃逆,与胆俞穴组成四花穴可用于戒烟。
操作:直刺0.5~0.8寸。
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处,成45°度角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
19.胰俞取穴:在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糖尿病等病症。
操作:灸法:艾条温和灸或隔物灸。
亦可用温针隔橘子皮灸,方法为:先以毫针刺入,取新鲜橘子皮一块置于穴区,针柄敷裹上艾绒行温针灸。
20.肝俞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预防肝炎、胆结石及白内障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21.胆俞取穴: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胆石病急性发作,与膈俞组合用于戒烟。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22.脾俞取穴:在第十—、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之。
作用:调理脾气、运化水谷、和营统血。
用以预防脾胃疾患及体虚者可以作强壮穴应用。
操作:(1)针法同上。
(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23.肾俞取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
作用: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1)针法:微斜向脊柱直刺,深1.5寸~2寸,针感以腰部酸胀为宜。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4.膏肓俞取穴:第四胸推棘突下,旁开3寸取之。
作用:健脾胃、培肾元,是防病延年的常用穴之一,《千金要方》有“膏肓无所不治”之说。
操作:灸法为主,着肤灸,3~7壮,炷如黄豆大,以无疤痕灸为宜。
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5.次髎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
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
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
留针15~20min。
(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26.章门取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下游离端的下方。
简便取法为:屈肘合腋时,约当肘尖尽处。
作用:化积滞、助运化。
预防胆石病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0.8~1寸左右。
快速进针,缓慢送至肋尖端,有局部酸胀感后,反复运针2min左右取针。
注意:针前应先触摸一下肝、胆、脾等脏器是否肿大,以免刺中,造成事故。
27.期门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取穴(乳头位于第四肋间隙)。
作用:舒肝健脾,活血化瘀,可用于预防胆石病及具有降血脂,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还发现,健康人灸期门后,淋巴细胞显示增长趋势,表明可增强抵抗力。
操作:(1)针法:斜刺,针尖向肋缘刺0.5~1.0寸,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28.曲池取穴:在肘窝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屈肘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