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东西方
1. 哥伦布: 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四次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他在航行中达到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2. 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西、葡两国作为最早海外扩张的国家,为争夺属地发生矛盾。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要求教皇承认其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
1493年5月4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并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
根据该条约及之前的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发生。
3.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强调人的品德、才能和智慧的决定作用;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4. 但丁:但丁(1265—1321),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
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
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
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
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5.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伟大艺术家。
他多才多艺,既是画家,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身后留下了7000多页手稿。
达·芬奇绘画感情细腻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特点是:精深、和谐、丰富。
其绘画的代表作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在处理光和影的技术上接近完美。
此外,肖像画《蒙娜丽莎》在运用明暗作为造型手段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达·芬奇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6. 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曾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秘书,著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等书。
《君主论》集中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必须有以全部财力、人力加以支持的坚定的国策以及果断执行这种国策的统治者;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为解除臣民的苦难,国君可以玩弄权术,不择手段。
《君主论》将“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实现统一的趋向,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近代政治学之父和鼻祖,其思想对后来西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7. 哥白尼:哥白尼(1473—1543),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
中世纪以来托勒密的理论得到公认,即认为地球居中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行。
哥白尼于1540年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传。
这是对教会选定的地心说和神学世界观的沉重打击,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并独立地迅速发展起来。
8.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路德原本研究基督教神学,后来在思想上开始否定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否定教皇权威。
1517年,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提出了“信仰基督即可得救”。
1520年8—10月间,他又相继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他关于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
路德的思想受到民众和部分贵族的支持,新兴的路德教派形成。
他的思想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但仍未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
9.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关于宗教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当时,教会肆意兜售“赎罪券”,并且宣称,人只要购买“赎罪券”,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过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教堂门口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售“赎罪券”的作法,并且宣称“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可以得到赎罪。
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打击了教会的权威。
10. 路德教:16世纪德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
路德教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因信称义”,廉捡教会及僧侣婚配和还俗等思想主张。
1524到1525年德农民战争后,诸侯获得巨大好处,为维护既得利益,改信路德教,他们称为新教诸侯,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反生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得到正式承认。
此后德国北部为路德教国家,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
路德教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并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倾向,但它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
11. 海尔布琅纲领: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期间,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起义军于1525年5月在海尔布琅城制定的斗争纲领,又名“帝国改革纲领”。
纲领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取消城市贵族对商业的垄断,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取消商税、过境税、食品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等等。
这个纲领反映了市民阶层反对封建制度、要求政治统一的愿望,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纲领未能实现。
12. 加尔文教: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由加尔文创立的新教。
加尔文教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加尔文同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捡教会,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权威,但比路德更激进,在其著名宗教理论著作《基督教原理》中提出“预定论”,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选民”和“弃民”的区分,就看人在现实的成功与失败。
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型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13. 耶稣会:耶稣会是为反宗教改革而创建的教派。
面临迅速发展的宗教改革,罗马教廷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耶稣会即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耶稣会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建立,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耶稣会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会员积极活动,特别是到东亚、非洲和美洲传教,少数耶稣会会员曾到中国传教;他们修建教堂,创建学校,与俗人交往,以潜移默化的手段施加思想影响;有时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目标是欧洲新教的君主。
耶稣会的活动,在抵制宗教改革中起过一定作用。
14. 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
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
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最后结束。
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
位。
15.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
规定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恢复天主教的礼拜,战争中没收的土地的财产归还天主教僧侣;胡格诺教徒获得信仰和传教自由,有权召开自己的宗教会议,在担任国家官职上与天主教徒平等;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100多个要塞和25000军队,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
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范例。
一度动摇的法国王权在17世纪初又重新加强。
16. 圈地运动: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这种状况在西欧许多国家曾先后出现过,尤以英国最为典型。
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
贵族大量侵占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数工人放牧羊群。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 血腥立法: 15世纪末至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颁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
由于圈地盛行,大批无地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浪者,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国家的税源和兵源。
为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
这些法令以各种手段惩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卖为奴隶乃至处死。
“血腥立法”最充分地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它的颁布,引起英国农民的不断反抗。
18. 罗伯特·凯勒起义:16世纪英国东部农民反抗圈地运动的起义。
英国圈地运动盛行和“血腥立法”的颁布,处于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以1549年由小贵族凯勒兄弟领导的诺福克郡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攻下了郡守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1200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仍被镇压。
虽然起义失败,但仍有重要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这次起义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
19. 至尊法案: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民族教会的法律。
当时英国王权处于上升趋势,同罗马教廷产生矛盾。
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惟一的最高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
后来又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往来,还解散修道院并宣布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些土地的2/3被抛入市场,使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获利。
“至尊法案”是英国建立独立教会的重要步凑,沉重的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20. 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北方七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在乌特勒支城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
旨在与南方效忠西班牙的阿拉斯同盟对抗,保卫革命的胜利成果。
宣布加盟各省结成永久的同盟。
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征税、宣战、缔结和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由三级会议以多数票决定,各省不得单独对外缔结协约,并规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同盟促使北方七省联合作战,协调行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21. 根特协定: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南北各省代表于1576年11月8日在根特城订立的协定。
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一切法令,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但没有具体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保守的协定,它没有提出尼德兰独立、宗教信仰自由和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第二章17世纪讫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1.清教运动: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清除英国国教内部天主教残余的运动。
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不断增强,对维护封建专治统治的英国国教持反对态度,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清教”的称谓由此而来。
清教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
这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2.根枝请愿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
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
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
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
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
3.普莱德清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独立派清洗长老派的事件。
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中的长老派势力活跃,控制了议会,并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引起了军队士兵和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不满。
1648年11月,独立派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明确提出要严惩国王,最高权力归下院。
接着,军队再次开进伦敦,普莱德上校占领议会,驱逐约186名议员,另有约200名议员自愿退出议会。
这就是著名的“普莱德清洗”事件,此后,长期议会只剩下约200名议员,被称为“残余议会”。
至此,军政大权全部落入独立派手中。
4.克伦威尔:克伦威尔(1599—1658),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独立派的领袖。
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在革命期间改组军队,称为“新模范军”,战斗力很强,军纪严明,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他所领导的独立派在与长老派斗争中获胜,此后又与平等派发生矛盾,在王党卷土重来时,与平等派重新联合并迅速平定王党叛乱。
在平等派与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处死国王。
共和国期间他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土派,又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对外推行海外扩张政策,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就任护国公,1658年病死。
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的很多作为为后人所诟病。
5.掘土派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由掘土派领导的一次下层群众运动。
掘土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为真正的平等派。
它代表贫雇农和一部分城市贫民的利益,领袖为温斯坦莱。
该派主张把土地交还于民,人民共同耕种、共同生活;消灭土地私有制,反对暴力。
1649年,共和国建立后,国内经济凋敝,物价高涨,很多地方发生下层群众运动。
1649年4月,有二三十人在温斯坦莱和艾维拉德领导下,集合于伦敦附近萨里郡的圣·乔治山,共同占有,开垦那里的荒地,并在许多地方得到响应。
掘土派的活动受到了地主武装和政府军队的破坏。
1650年春,他们的垦殖活动停止,掘土派运动随之衰落。
6.新模范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组织的军队。
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
战争形势表明,议会只有建立一支新型正规军才能战胜王党军。
1644年12月9日克伦威尔在议会发言要求改组军队。
改组后的军队称为“新模范军”,主要由自由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纪律严明,战斗情绪旺盛。
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并于1645年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
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工具。
1660年英国斯图加特王朝复辟后被解散。
7.《不列达宣言》: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查理二世颁布的宣言。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治陷入动荡局面,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认为只有恢复君主统治,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并派人到荷兰去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谈判复辟问题。
查理二世1660年4月4日在荷兰不列达发表了宣言,主要内容为:在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党和教会的土地不予变革;停止宗教迫害,除了直接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对国王政府的人一律不予追究。
宣言标志着复辟的出现,但基本保存了革命的成果。
8.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
的政变。
1688年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规定了臣民的权利。
1701年国会又进一步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位继承做出一系列限制。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由于这次推翻复辟王朝的统治,是没有民众参加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所以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作“光荣革命”。
9.《航海条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条例。
当时荷兰在海外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并垄断了对英海外殖民地的贸易。
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于1651年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以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
荷兰拒绝接受《航海条例》,双方于1652—1654年发生战争,荷兰战败并承认《航海条例》,英国由此确立了海上贸易优势地位。
10.《权利法案》: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旨在实行君主立宪的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后,在议会上、下两院共同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决议请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向他们提出一个“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
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订为法律,称为“权利法案”。
它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1.投石党运动:1648—1653年,法国贵族趁路易十四年幼而发动的资产者、城市贫民和农民联合起来反对专制制度的人民运动和分裂叛乱活动。
当时,马萨林任首席大臣,他致力于发展王权和雄霸欧洲两大事业,为此,他横征暴敛,引起人民不满,以资产者为代表,以巴黎高等法院为代言人,开始反抗,并向专制制度提出挑战,专制制度一度衰微,大贵族看到这是削弱王权的发展自己的最好时机,纷纷起来反对国王,以孔代亲王为首,与王军作战,1652年10月王军打败孔代,投石党运动失败。
孔代投靠西班牙,率领西班牙军入侵,战争直到1657年才结束。
这说明,在当时推翻专制制度的条件在法国还不具备,专制制度在客观上仍起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12.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代表作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在他看来,政治因素是制约法律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他着重研究政治制度,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
他是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完成者,创立“三权分立”学说,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明确划分了三种权力的职能范围,阐述了分立原因。
认为立法权应委托于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由国王为首的行政机关行使,司法权则属于陪审法庭。
三权相互制约。
该学说在当时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后来。
资产阶级夺权后,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主要特征。
13.卢梭: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卢梭抨击理性,歌颂自然情感。
他剖析了人类社会,认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他并不反对私有财产制度,他所反对的只是贫富悬殊。
他还提出了“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提倡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以后的法国革命,尤其是对雅各宾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14.百科全书派:创立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1751年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多人,这些参加编撰的作者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百科全书吸收了当时科学成就的最新成果,它的出版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唤醒了人民革命思想。
法国百科全书派在哲学上多半为唯物论者,但多是机械唯物论。
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就陷入唯心主义。
总体上讲,百科全书派在启迪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