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课程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必须为江西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我校办学思想中明确规定,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套套搬搬的就业型
人才,而是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而创业型人才一定
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一定具有很强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创造
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创业型人才必备的特点。
我们的同学,走进江西财经大学,步入科学殿堂,见知识如甘
为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全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专业采取不
同的案例,做到与专业的完美的结合,为专业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
8.让实践检验
通常的考核是通过闭卷考试进行,但我认为这种考试不能检验出
学生素质提高的情况,必须拿出生产中的真实课题,让学生给出回
答,让社会去评价。
七、教师简介:
王 云,男,副教授,1964年10月17日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 化学系,一直从事化学、书法、摄影和形式逻辑教学。1998年开始研 修《创造学》课程,在《思维和智慧》和《科学之友》杂志上发表了
科学的真谛在创造,创造的奥妙在思维,思维的真谛在于认识我
们自己的大脑如何来思维,怎样来创造……这些问题都需要到《创造 学》课程中来了解。
一、教学宗旨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造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与学生练习,掌握创新思维的主要技巧,并能
应用于专业。
二、教材和参考书
1、教材:庄寿强著 普通创造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出版)
2、参考书: ⑴陶学忠编著 创造创新能力训练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4月出版) ⑵眭平编著 创造思维技法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⑶张掌然 张大松 思维训练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
版) ⑷宋新民 创造训练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⑸文冲著 点子思维 作家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⑹徐易炎主编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开发 江西人事厅(1998年6月
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结合专业进行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创造技
法的特Baidu Nhomakorabea。
四、课程形式
讲授、课堂模拟和案例讨论。共32课时。创造性思维训练和综合创造实践实习安排在课 外完成。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学分为2分 ⑴课堂表现10分:主要考核学生到课情况及课堂发言讨论情况。 ⑵提高自信的“十个一活动”20分,在期末搞一次联欢会进行考 核。 一日一设想★ 朗诵一首诗(或一段绕口令)★ 会唱一首歌★ 会下一种棋 会跳一种交谊舞 会一项乐器(只要求能奏一首曲) 会画一幅画★ 会写一幅字(签名)★ 擅长一项体育活动(三大球或三小球) 会一项电脑基本功能(文字编辑处理)
1.情景教学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情景教学,利用各种办法再现场景,使 学生形成情景感受。 2.讨论、辩论式的学习 根据教学的主动性原则,上课以讨论为主,尽量引导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思维的交锋点,引导到课堂主题上形成争 论,造成主动的创造性思考的环境。 3.精讲多练 为了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创造学方法,课堂上精讲多练,以练为 主,让学生结合专业做大量练习,在练习中反复体会创造学思想,使 其融会在日常的行为与思考中。 4.突出可操作性 对于创造学方法的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其 中的内容,我将全部内容程序化,以便于学生操作。 5.案例式教学 为了增强实践性,课堂上将介绍大量创新实例。且每次课都将是 从案例故事开始引出教学内容。 6.加强课后练习。 任何知识的获得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为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创造 学知识与方法,每节课后学生都要完成必要的练习,以保证思维训练 的强度。 7.密切结合专业
讲清一些有关创造的概念来由,通过讲述一些案例说明这些概念 间的关系、创造过程和创造活动。
第三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4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造能力的经验表达式和创造力开发 的相关因素,理解创造力与创造能力的含义及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方 法。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力与创造能力的含义 ⑵创造能力的经验表达式 ⑶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方法 ⑷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⒊教学要求: 讲清创造力和创造能力的含义及关系,结合案例说明创造力开发 的原理与方法及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从数学角度去讲述创造能力的 经验表达式。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概述(4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激励和创 造性思维的结果,理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含义有创造性思维与逻辑 思维的关系。 ⒉内容安排 ⑴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⑵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⑶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⑷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励 ⒊教学要求: ⑴在讲述过程中,提出大量问题使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对学生 解答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⑵通过对学生解答的分析,对他们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提高,并通 过对典型创造实例的分析,与同学生共同归纳与提炼出有关内容。 第五章 十大创造性思维训练(8学时) ⒈教学目的:
⒊教学要求: ⑴在讲述过程中,提出大量问题使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对学生 解答的分析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⑵在学生学习前与学习后进行这十大创造思维能力测量,以分析 学生这一素质提高的程度。 ⑶讲解思维定势及它的作用,进行心理及思维定势控制的练习。 第六章 创造概述(4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创造工程的含义及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理解十大创造原理的实质。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工程的含义 ⑵创造原理 ⑶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⒊教学要求: 重点讲述十大创造原理。在教学中多用案例分析创造发明的过程 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十大创造技法训练(8学时) ⒈教学目的:
《创造学》课程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
王云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21世纪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意 识、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我校党委书记伍世安同志在北京参加十
六大时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没有创新,就是一潭死水;没有创新,
就将永远停滞不前。江西财大需要创新的老师,需要创新的学生,我
⑶作业10分 ⑷实践环节60分 ①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创新案例——省科技馆策划创新(20分) ②每位同学递交一份小发明方案(40分)
六、教学方法
通常一般知识的教学都以讲授为主,而改变人的思想与观念要靠 实践,尤其是青年学生。如何能再现实践场景,使学生在其中感受、 自我认识而改变观念,尽量采用情景教学法这就是教学方法改进的关 键之一。关键之二,再造是人的被动行为,而创造是人的主动行为, 如何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潜能重新认识自我,变被动为主动。基于 这种思想,教学方法上我将把握了如下几点:
通过对创造学方法的教学及操作性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
创造学方法。
⒉内容安排 ⑴智力激励法 ⑵列举法 ⑶组合法 ⑷二元坐标联想法 ⑸形态分析法 ⑹系统提问法 ⑺信息交合法 ⑻检核表法 ⑼5W2H法 ⑽类比法
⒊教学要求:
重点讲述奥斯本头脑风暴法、属性列举法、形态分析法、信息交
合法及设问法中的5W2H法与和田十二法。在教学中多用案例分析,同
出版) ⑺赵传栋 胡中兴等编著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7月出版) [8]梁良良主编 创新思维训练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三、课程教学目的、内容设置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创造学的发展历史,理解创造学的 含义和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从而树立学生的创造意识。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学的概念 ⑵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 ⑶中外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⒊教学要求: 讲清有关创造学的概念来由,通过讲述一些普通人由于具创新精 神而取得成功的大量事实,从正面说明创造的重要性和人人都有创造 力的思想。 第二章 创造学概述(2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 创造与创新的含义及与其他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⑵创造、创新、发明、发现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训练,使学生了解十大主要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点及 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掌握提高这十大创造性思 维能力的自我训练方法,明确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的,提高创造性 思维能力,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⒉内容安排 ⑴发散思维 ⑵集中思维 ⑶求异思维 ⑷立体思维 ⑸逆向思维 ⑹侧向思维 ⑺形象思维 ⑻联想思维 ⑼直觉思维 ⑽灵感思维
霖,闻学术似雨露,甚至有人说,到大学就是为领悟学术、获取知识
而来。然而,殊不知,还有比知识更重要东西,这就是创造力。
创造力产生于我们的思维,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孪生姊妹。爱因斯
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 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劳厄说:“重要 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习惯性思维的突破与驾驭》等多篇有关思维训练的文章,特别对习
惯性思维的形成与突破有所研究,从1999年开始一直从事逻辑学教 学,并把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穿插于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
附相关成果如下: ⑴王云,“习惯性思维的突破与驾驭”, 《思维与智慧》2001年 11期; ⑵王云,“思维定势的剖析”,《科学之友》2001年9期 ; ⑶王云,“九珠贯穿的思维启示”,《发明与创新》2003年2 期; ⑷王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3 期; ⑸王云 徐汝标 魏华,“〈电解的原理〉教学课件”,2001年获江 西省化学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