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

给予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
给予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

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

王伟武1,王人潮2,朱利中1

1(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科学系,浙江杭州 310027)

2(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9)

摘要:本文论述了环境质量评价基本内容和基本类型、“3S”技术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明确了今后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应用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特别关注了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数据融合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给环境质量评价带来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环境质量评价;“3S”技术;高光谱遥感;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

————————————————————————

WANG Wei-wu,WANG Ren-chao,ZHU Li-zhong(Dept.of Environment science ,Hangzhou 310028,China ,Zhejiang University, Inst. of Agric. Romote Sensing &Inform. appli.,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China)

Review of the app1ication of 3S technique in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tents and types of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 the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application were remark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paper disscussed the way and studied fields of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3S”technique in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and focus on espeacially the foreground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data technique such as data mining(DM) and data fusion in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

key words :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3S”techniqu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data mining(DM) ;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data fusion

环境质量评价是60年代初开始提出研究的新科技领域[1] 。它是对环境品质的优劣给予定量或定性的描述,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环境质量评价:①可以找出评价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解决首先防治什么污染物和在那里防治的问题;②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③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防治污染途径和方法;④为新的开发计划、保护环境作出可行性研究;⑤为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标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规划提供基础数据;⑥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信息等等。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本身的意义非常重大。“3S”技术是近20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组高新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 “3S”技术分别可以利用RS技术从环境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环境信息;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GPS技术可以提供精确导航和定位空间数据。但是,“3S”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人才、物力、财力等条件限制,其普及性还不高。国内外虽已出现一些“3S”技术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本文在评述环境质量评价基本内容和基本类型、“3S”技术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研究现状以及“3S”技术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局限性的基础

*基金项目:中德部间合作项目(国科外字(1999)0238号,AE394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01008)

作者简介:王伟武,男,1972年8月出生,讲师,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环境规划等。

1

上,明确了今后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应用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特别关注了近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和数据技术给环境质量评价带来的应用前景。

1环境质量评价

1.1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经历40余年的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其内容不断得到深化,慢慢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相对独立学科。从含义上讲,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定一个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状况,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评价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2]。由于评价的目的和要求不同,以及所评价的区域环境条件和主要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也有所不同。概括而言,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或污染)现状评价、环境自净能力的评价、环境质量预测(影响评

[2] [3] [4](见图1)。

价)、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等五个方面、、

图1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Fig. 1 The basic contents of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1.2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类型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从时间尺度,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未来评价(影响评价或战略评价等)。从环境要素角度,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从区域类型角度,可分为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及风景游览区环境质量评价。从项目尺度角度,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城镇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见图2)。

2 “3S”技术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GPS)是美国国防部在本世纪80年代推出的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可为航天、陆地、海洋等用户提供三维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美国已在2000年5月1日对GPS卫星系统终止执行SA政策,这意味着用户GPS单点定位精度将从l00 m提高到30 m。目前我国的差分GPS(DGPS)定位精度已可以达到米级。另外,GPS与现代通信相结合,使测定地球表面三维坐标的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数据后处理定位发展到了实时定位与导航,在精度、效率、速度、成本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随着GPS的改进和完善,特别是新一代GPS卫星的发射,GPS将具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环境质量评价领域,特别是污染源调查与评价阶段,可以发挥以下功能:①环境监测站点(如大

气、水、噪声等)的地面或地面上空的空间定位;②动态、实时处理和采集环境数据,数据的

2

连续性和准确性较好;③与摄影测量组合,确定环境质量评价区域,动态测量各类污染源(点状、面状、线状)的位置、范围和空间关系。例如在确定区域评价范围时,采用装有GPS接收机的飞行平台绕评价区域边界进行摄影测量,GPS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到电子地图上,从而确定区域评价范围。因此,GPS技术在野外环境数据采集和信息化中起到导航定位的作用。

图2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类型

Fig. 2 The basic types of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2.2遥感技术

遥感(Remote System,缩写RS)即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RS技术通常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来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化技术。遥感通常按照其承载传感器的平台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目前,遥感技术正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从静态向动态的发展变化。遥感技术作为环境数据获取和动态监测(特别是面状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许多优点:①通过地球观测卫星或飞机从高空观测地球,可进行大面积同步监测,获取环境信息数据快速准确,并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如能及时发现陆地淡水和海水的污染,大面积空气污染,洪水淹没区域等;②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环境信息,具有可获取大范围资料、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和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等特点。遥感获取的环境动态观测数据,通过GIS快速处理和分析,能及时发现环境的变化;③遥感与传统的环境信息获取方法相比,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国内外遥感技术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2.2.1 遥感技术直接进行大气、水、地面等污染源或污染物的环境监测。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6]、[7]。例如表1。

2.2.2 遥感数据应用于整个环境质量评价过程[8] 、[9] 、[10]。例如区域性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大中尺度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利用TM、MSS、NOAA、SPOT、SAR等遥感数据,通过比值合成、图像校正、图像增强和多源信息复合遥感图像处理等以提取信息,通过目视解译与制图或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图像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图像形状和空间关系特征的描述和提取、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等),可以容易地获得区域或项目各环境评价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和差异规律,以便确定评价范围和主要环境评价因子,还可以根据一定环境模型对遥感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宏观上得出评价结论。

表1 遥感技术监测污染源或污染物概况[4]、 [5]

Table 1 The survey of monitoring pollution source or pollutions using romote sensing

污染源遥感平台可以测定的污染源或污染物

陆地卫星、航测工业区上空的烟雾、石油产区的烟柱等

微波辐射测定空气中CO、N2O等有害气体

大气污染

激光雷达利用有害气体大都有喇曼反射的性质,如CH4、C2H6、H2S、CO、NO、CO2、N2O、SO2等

热水污染监测:用8-14μm波段的热红外扫仪进行航空遥感。

陆地卫星、航测水体污染:虽不是很有效,高度富营养化,受到严重有机污染,可用近红外测定;污染物浓度较大,水色普遍变色,可用可见光测定

陆地卫星、航测油类污染监测:用紫外、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测定油膜厚度,进而判定油污染种类,用热红外测定油温和水温差异,进而判定污染区域

水污染

微波遥感测定油膜厚度,估算油溢总量

植被污染监测:测定城市化带来的地表覆盖变化和自然净化

能力减少程度,测定植物的质量、存在的种类及受害程度、

长势

地面污染陆地卫星、航测

土壤污染监测:测定土壤盐渍化、贫瘠化程度。通过作物的

长势,间接判断受污染程度

2.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缩写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概括来说,GIS在环境质量评价中能发挥如下作用:①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包括本地和远程),建立和管理有关的环境信息数据库,有效地对评价区域或项目所需的环境评价数据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查询、更新、提取;②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11](如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网络分析、网格分析、邻近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等)。例如,可对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科学设计,从而有效地表征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信息的收集、适时储存和显示,并对所选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场地监测和分析。针对分析建设项目各种数据而建立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模拟和预测能力,是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和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③直观的图形界面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而输出各种分析和评价结果报表图形,并与自动化办公系统、internet、intranet进行数据通讯;④GIS还能够提供快速反应决策能力,可以模拟和预测环境风险用于地震[12]、[13]和洪水灾难[14]的模拟、有毒气体扩散建模[15] 、飓风和恶劣气候的建模、石油事故模拟等,对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⑤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更新和跟踪能力,可以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分析,来检查和督促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履行职责,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事后验证。

4

GIS在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工程分析方面也有特殊优势[16]。主要表现在:①GIS能支持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各种工作,尤其是其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完成环境功能区划,并能与土地利用分区、城市功能分区等工作相互协调;②GIS 可以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起来,并通过统计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与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并提供一系列的资源分析与评价模型资源、预测预报及资源合理开发配置模型;③GIS软件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分区建筑申请评估和其他信息不加修改或稍加修改就可以综合到系统中,无论相关数据是在大型机的BD2数据库、PC机的DBASE、UNIX上的ORACLE 或其他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GIS都能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对这些数据的连接和查询;④利用GIS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分析软件回归分析投入产出计算模糊、加权评价0-1、规划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可以有效管理一个大区域复杂的污染源信息、环境质量信息及有关方面的信息,并能统计分析区域环境影响因素,如水、大气、河流等的变化情况及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属性和特征等;⑤GIS 的叠置地理对象属性功能,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及特征,如环境质量人口、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自然景观、地貌山川、河流等可进行叠加分析区域环境质量沿边与其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⑥可利用GIS 将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库和环境特征数据库,如地形、气象等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相关联,采用模型预测法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⑦利用GIS 不仅可显示地图的原有数据,还可建立分析结果的地图,如在地图上显示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对环境的影响。GIS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中也有很大的实用性,GIS系统具有强大的层运算功能,可将不同的环境影响进行计算并叠加分析,这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模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GIS 还具有编辑加工和评估长时段、大地理区域数据的能力,以及作大约建模和影响预测的能力,能够识别并分析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特征,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

2.4应用的局限性

利用“3S”技术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说来,环境因子类型越多、分类越细,解译的准确度也就越难以保证。制约详细程度和精确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一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源的质量,如遥感数据的时相、分辨率、准确程度以及软件的选择、各种参照信息源的详细程度等。多时相、多类型、多波段遥感数据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但是,目前人们所能利用的电磁波还十分有限,仅在其中的几个波段。尚有许多谱段的环境资源信息有待进一步开发。已经被利用的波段也还不能准确反映区域或项目的某些环境特征,因此,缺少不了地面调查和验证。二是主观因素,主要有操作者的技术、经验,如专业知识、解译水平、工作认真程度等。如何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加强环境评价因子类型特别是亚类之间的分辨力,是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

3. 应用和研究展望

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3S”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他技术(如数据技术)集成化程度的提高;二是评价体系的严密性、准确性、全面性。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专家系统、神经网络、高光谱遥感技术及数据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提高“3S”技术实现环境质量评价水平成为可能。

3.1 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1.1 数据挖掘技术

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兴起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和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17] 、[18] 、 [19] ,两者从本质上看是一样的,即从数据库中提取隐含的、高水平、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知识模式。数据挖掘系统的体系结构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数据源,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不一定要建立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但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的协同工作,将大

5

大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第二层是数据挖掘器,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包括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第三层是用户界面,将获取的信息以便于用户理解和观察的方式反映给用户,可以使用可视化工具。

通过数据挖掘系统的体系结构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的比较,从环境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不难发现,环境质量评价过程实质上就是针对环境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应用环境质量评价的专业知识结合数据挖掘器进行数据挖掘和评价成果表达的过程。这种密切相关性预示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广阔前景。

3.1.2 数据融合技术

遥感数据融合[20]是将同一地区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加以智能化合成,产生比单一信源更精确、更完全、更可靠的估计和判断。它的优点是运行的鲁棒性,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解力和清晰度,提高平面图精度、分类的精度与可靠性,增强解译和动态监测能力,减少模糊度,有效提高遥感影像数据的利用率等。

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给环境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质量的提高带来可能。这是因为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经过融合以后,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冗余性、互补性和合作性。对冗余信息的融合,可以减小对目标解译、识别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精确性;对互补信息的融合,可以提高输出成果的规律性、可信度;对合作信息的融合,可以增强融合系统的协调性。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出现,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将日趋成熟,从理论研究转入到实际更广泛的应用,最终必将向智能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并同GIS结合,实时动态融合技术必将应用于更新和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之中。

3.2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能在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等波谱范围内,分离成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均小于10nm,并形成一条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它与TM、SPOT的波段等相比,可以探测出许多陆地卫星不能探测的更多地物,探测某些具有特殊光谱特征的地物也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大气(水蒸汽含量与变化趋势、云分量和云阴影性质以及卷云的探测、气溶胶特征)、地质土壤、沿海及内陆水域(叶绿素、浮游生物、不可溶有机物、悬浮沉淀物、基底物质组成、半淹没水生植物的测定)、生态与植被(如叶面积指数测定、树种判别)等方面。高光谱技术在环境与灾害方面,可以探测危险环境因素,如用来编制酸性矿质分布图,特殊蚀变矿物分布图,评价野火危险等级[21]。这一切表明,高光谱遥感技术给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提高评价的“质”与“量”的可能性。

3.3 3S技术的深化

“3S”技术的深化主要表现为“3S”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网络化。“3S”技术系统科学的集成是一种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信息的技术。遥感系统对遥感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识别分类的功能很强,而GIS对图形的处理、管理和定向分析功能很强,两者集成或一体化后,就能取两者的优点而填补两者的缺陷,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既能对地表或空间的物体执行定时的精确定位,使“3S”有更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3S”集成技术在环境质量评价领域已有一些研究。近年来,出现一些应用神经网络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建模评价[22]、沿海水质预测和评价 [23]的研究。另外“3S”技术有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的融合构成“4S”、“5S”体系发展趋势[9],“3S”与专家系统的结合称为专家GIS或基于知识的“3S”或智能“3S”技术等,它实际上是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简称KBES),是在“3S”技术中的一种应用。我们知道,仅仅是“3S”技术集成缺乏知识处理和进行启发式推理的能力,而整个环境质量评价过程是解决空间众多复杂问题的过程,需要足够的决策支持。因此,许多环境质量评价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专家知识与经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得到重视,如Kalogirou,S.[24]开发出了一种原型网络专家GIS,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Lam.David等将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与GIS相结合,建立了用于环境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预见,随着“3S”技术的深化,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将能更加准确地筛选评价因子,更加自动、智能、有效地得出评价结果,并能应用不同的专家体系得出不同的评价方案,进而进行方案优选。

6

总之,“3S”技术的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网络化趋势以及数据技术的发展,不但为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带来广阔的应用和研究前景,而且将使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公正性。

Reference:

[1] Li Yu-wen(李玉文主编).Environment quality analyse and acessment(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M].Jilin:Northeast Forest College Press,1999.(in Chinese)

[2] Zhao Yi(赵毅编).Environmental quality acessment (环境质量评价) [M].Beijing:Electric Power

Press,2001.(in Chinese)

[3] Lu Shu-yu(陆书玉主编).Environment impact acessment(环境影响评价) [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in Chinese)

[4]Wu Pengming(吴鹏鸣主编).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evironment monitoring(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 [M].

Beijing: Chemistry Industry Press,1991.(in Chinese)

[5]Yan Ji-xiang(阎吉祥等编著). E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laser lidar (环境监测激光雷达)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1.(in Chinese)

[6] SAHNG Shao-ling,HONG Hua-sheng,SHANG Xiao Ping et.al(商少凌,洪华生,商少平) Intrusion of

Warm water into the Taiwan Strait during Winter monsoon of 1998 and its Ecological response [J].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遥感学报),2001.5(5):382-387.

[7] Torgersen .C.E., Faux.R.N.,McIntosh.B.A., et.al. Airborne thermeal remote sensing for water

temperature assessment in rivers and stream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1,76:386–398.

[8] LI De—ren,LIU Liang—ming,HU Xiao-qin(李德仁,刘良明,胡晓沁)Development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n China from l996 to 2000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测绘学报),2001,30(2):117-128(in Chinese)

[9] YI Xiu(易秀)Analysis and researsh on urban ecosystem b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JOURAL OF XIAN ENGINEERING UNIVERSITY(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22(2):117-128(in Chinese)

[10] LAI Zhi—bin,XIA Shu—dong,CHENG ji-cheng(赖志斌,夏曙东,承继成).Applicatin Model

Research of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in Urb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PROGRESS IN GEOGRAPHY (地理科学进展),2000,12(2):117-128(in Chinese)

[11] Wu Lun(邬伦主编).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its theory ,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地理信息系统---原

理、方法和应用) [M].Beijing:Science Press,2001.(in Chinese)

[12] Han Zhu-jun,Jiang fu,Wang Liang-mou(韩竹君,蒋溥,汪良谋).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 Quality

for Earthquake Risk in Beijing Area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地震地质),1994,16(3):205-215(in Chinese) [13] HUO En-jie,SONG Jun-gao,ZHU Yuan-qing(火恩杰,宋俊高,朱元清).Application of GIS in emergence

decision-making of urba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自然灾害学报),2000,9(3) (in Chinese)

[14] ZHOU Cheng-hu,WAN Qing,HUANG Shi-feng(周成虎,万庆,黄诗峰).A GIS-based approach to Flood Risk

Zonation .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2000,55(1):15-24 (in Chinese)

[15] ZHAO Bi-yun,HE Bin,ZHU Fa-qing(赵碧云,贺彬,朱发庆).Study on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of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9 .12(6) (in Chinese)

[16] Guo Huai-cheng(郭怀成主编). Environment planning(环境规划学) [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in Chinese)

[17] YANG Bing—ru,ZHANG De—zheng(杨柄如,张德政). Expanded researching on knowledge

discovery system[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20(1):83-87(in Chinese)

[18] Feelders, A.; Daniels, H.; Holsheimer, M. .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data

min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0, 37( 5): 271-281

[19].LI An-min,Lin zong-jian,Li cheng-ming(吕安民,林宗坚,李成名).Technique Methods of Data Mining

and KDD[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测绘科学),2000,25(4):36-39(in Chinese) [20] JIA Yong—hong,LI De—ren,SUN Jia—bing (贾永红,李德仁,孙家柄) Data Fusion Techniques

for Multisources Remotely Sensed Imagery.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遥感技术和应用)

7

[21] Pu Rui-liang, Gong-peng(浦瑞良、宫鹏著).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高光谱遥感

及其应用) [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in Chinese)

[22] Ingrid M. Schleiter , Dietrich Borchardt , Ru¨ diger Wagner et al. Modelling water quality,

bioindic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lotic eco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9,120:271–286

[23] P. A. Aguilersa, A. Garrido Frenich, J. A. Torrens et.al.Application of the Kohonen Neural

Network in Coastal Water Management: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Water QualityY .Wat. Res. 2001, 35(17):4053–4062.

[24] Kalogirou, S. Expert systems and GIS: an application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 2002,26(2-3) :89-112

8

高三地理专题——3S技术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 年级 地理 科辅导讲义(第 讲) “3S”技术专题复习 一、核心要点突破 1、遥感技术(RS ) (1)、工作原理和特点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物 地面接收站信息分析处理 信息电磁波 特点距地面越远,探测范围 越大、获得资料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地物分辨率越低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 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2)、核心知识: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不同地物(即目标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一原理对地物进行分辨得到相应的影像图片。如:耕地与林地、海洋与陆地、被污染的水体与未被污染的水体、健康的农作物与遭受病虫害的农作物等等。 (3)、应用: (1)、工作原理与功能

G PS 功能定位导航接受装置接受信号,根据卫星参数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出自身相对位置卫星反射自身 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的无线电波 根据某物体与四颗以上卫星的相对位置,确定位置(经纬度)、高程、速度 工作原理1、定位;2、行进方式 和线路选择;3、宿营点; 4、报警; 5、选择最佳 摄影地点和时间1、空域划分和管理;2、交通流量管理;3、飞行路线管理。旅游探险大地测量、野外勘探、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等其他领域 交通 1、自主导航;向用户提供位置、 航速、航向和时间信息,海图航 迹显示;2、港口、码头的船舶调度;3、提供出行路线规划;4、车辆跟踪等 空中 导航 公路 水路 作 用 (2)、核心知识:由于全球定位系统能确定目标物的经纬度、高程(或深度)和速度,所以其最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3)、提示:确定静止物体的三维坐标至少需要3颗GPS 卫星,确定运动物体的三维坐标至少需要4颗GPS 卫星。由于卫星信号传播和接受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GPS 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3、地理信息系统(GIS ) (1)、应用和特点 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 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利用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结合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 建立能反映区域内 部联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的模型对区域内的各种条件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价 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研究区域地理环境 (2)、核心知识: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依靠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获取外界地理信息,其本身主要表现在对地理信息的处理上。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首要工作是建立地理数据库,对于图形数据的输入,常用的方法是扫描纸质地图后进行数字化处理。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一个GIS 系统中,可能包含多个图层。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涉及部分图层,而不是所有的图层。 二、“3S”技术的应用与区别 (一)、GPS (全球定位系统) 1、把握关键词: ——定位、导航、三维坐标、地理位置、高程、深度、时间、速度、精确、精准等。 2、注意应用对象: ——点状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潘辉 来源:《环境与发展》2020年第10期 摘要:首先对3S技术做出了介绍,然后对生态环境监测有关的内容展开了探析,最后对生态环境监测中3S技术的实际运用做出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0-0-02 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8714961121.html,15-1369/X.2020.10.061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3S technology,then explores the content relat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3S techn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Ecosystem 1 3S技术综述 1.1 RS技术 RS技术是指从很远的距离就能够感应到监测目标的反射,以及能够感应到电磁波、肉眼能够看到的光源等,在此基础上实行的监测和辨别技术。这项技术也可以被称为遥感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工作机理是借助于遥感卫星、精准程度高的拍摄设施来搜集地层表面上的地理数据信息,从而通过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监测系统里面。这样便能够完成区域空间中大范围的地理数据信息的拍摄,同时还能够确保监测所得的地理数据信息拥有一定的时效性。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具备了监测结果准确性高等特点,还能够对拍摄的地理数据信息实行智能化管控,从而可以自动地将地形图绘制出来。 1.2 GIS技术 GIS技术也可被为地理信息技术,同时这项技术中涵盖了很多学科的常识,运用这项技术可以搜集、剖析、处理地理区域空间范围之内全部的数据信息,然后可以将测量得出的数据信息结果在电脑中以数据信息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该模型中可以随时对数据信息做出调整和更新,所以,当前已经普遍将该技术运用在了许多领域里面。 1.3 GPS技术

3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刘江刘方成李保珠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3S技术,并对3S技术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具体案例详细说明此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GIS;RS;GPS;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引言 “3S”技术是英文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遥感技术是信息采集(提取)的主力[1];全球定位系统是对遥感图像(像片)及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赋予坐标,使其能和“电子地图”进行套合;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的“大管家”,为3S技术的核心[2]。目前3S技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健技术。因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3]。 另一方面,3S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目前,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显示:在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重如何辅助学生记忆,其手段仍然是以地理挂图和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4]。下面以一些具体实例说用3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至今已40多年,始终发展迅猛。国内外学者由于对GIS技术研究视角、应用目的的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学者Parker 认为“GIS是一种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现象信息的综合系统”;加拿大的Roger Tomlinson 博士认为“GIS是全方位分析和操作地理数据的数字系统”;我国著名GIS专家陈述彭院士认为“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查询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虽然这些学者对GIS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认为GIS具有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等基本功能。目前,GIS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如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来展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地貌演变、地形分析和天体运动这三个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 3S技术和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因为3S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精准农业,同时也促进了3S技术的成熟与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脱离了以往落后的生产技术, 21世纪的农业要走集约化的道路, 实现节水农业、优质高产无污染农业, 需要与各种新技术的结合应用。而测绘行业的3S技术, 即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和遥感( RS)技术, 能为农业发展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提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 为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单纯地运用GPS、RS与GIS中的某一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综合工程的需要,不能提供精准农业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对地测量、存储管理、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把RS、GIS、GPS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构成一个一体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的空间技术应用体系,并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简称为“3S”集成技术。 论文简要介绍了“3S”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并通过解读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技术特点及技术优势,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阐述了“3S”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精准农业的相关概念。

关键字: 3S技术,精准农业,遥感,信息处理 正文: 1.3S技术的概念: 3S 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 IS)和遥感( R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1.1.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技术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1.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监测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传统的监测只能解决局部的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3S 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最具生命力的高新技术。文章对环境监测的意义和我国环境监测现状以及3S 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3S技术; 环境监测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环境监测的研究工作与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环境的监测由传统的实地监测发展到了如今的信息化监测,而生态环境的信息化监测主要基于3S 技术; 3S 技术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球环境变迁及进一步探讨人类本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强大技术支撑。3S技术具有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等优良特点; 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1】。为此,我们就环境监测的意

义和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情况以及3 S 技术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2 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收集自然环境资源信息的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2】。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3】。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定量地测定环境因子及其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变化,分析其环境影响过程与程度的科学活动。环境监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要以环境监测获得的各类数据为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还可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的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发挥其监督职能。 3 环境监测的发展 3.1 起步阶段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定通过了环保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我国环保事业开始起步【4】。1973年11月17日,国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正 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437-1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 测技术要求(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部分总则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以下简称验收监测)的原则、依据、内容、执行标准选择、采样和分析方法等一般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从事放射性物质生产或以放射性物质为生产原料及排放具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工业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本技术要求的条文,与本技术要求同效。 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 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声评价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WPB3-1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1996水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4961121.html,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伍良旭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14期 摘; 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完善是我國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RS、GIS、GPS技术和3S集成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3S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3S技术;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P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4-0029-02 Abstract: The people's ever-increasing and beautiful life has posed mor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eco-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S, GIS, and GPS technologies and 3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conjunction with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Finally, some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3S technology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environment; 3S technologi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我国非常看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 调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首要任务之一。 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逐渐发展成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无人机、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共同为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 1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RS技术是指在地面、空中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等,提取有用的信息,实验研究地物的空间形状、位置、大小、性质、变化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对基础信息的实时性、高效性有一定要求,遥感技术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李粉玲等[1]和宋慧敏等[2]分别针对陕西省富县和陕西省渭河市基于两期中等分辨率的

2017年第70期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技术培训班学

2017年第70期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技术培训班学员成绩表学号姓名公司名称邮寄地址成绩 1张笑辰江西中检联检测有限公司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佳海产 业园179栋 合格 2张清江西中检联检测有限公司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佳海产 业园179栋 合格 3张月四川鑫硕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新城管委会 鞋都南二路14号 合格 4刘金鑫陕西鸿昊环保有限公司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市工商 局旁保安地产综合大楼7楼 合格 5姬航陕西鸿昊环保有限公司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市工商 局旁保安地产综合大楼7楼 合格 6母雯钧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蓉台大道北段 388号 合格 7尤晨青山绿水(江苏)检验检测 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长江西路288号 青山绿水 合格 8丁小芹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蓉台大道北段 388号 合格 9孙向东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市温江区蓉台大道北段388号不合格 10蒲小东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温江蓉台大道北段388号炯测环 保 合格 11张芙蕖青山绿水(江苏)检验检测 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长江西路288号合格 12王浩宇安徽众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安徽省蚌埠市黄山大道7829,上海理 工大学科技孵化园 合格 13沈雪莉安徽众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黄山大道7829号 B座6楼 合格

14武杰安徽众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安徽蚌埠市禹会区黄山大道7829号B 座6楼 不合格 15刘鑫安徽众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黄山大道7829号 B座6楼 不合格 16蔡煜格西安亚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四路高科广场D座 1-1205 合格 17姚近淮安市中证安康检测有限公 司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城南大学城轮窑 村 合格 18孙政淮安市中证安康检测有限公 司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城南大学城原轮 窑村居委会 合格 19于海洋山东元通监测有限公司 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路与金华 路交汇处智晟科技园A幢1号楼五楼办 公室 合格 20左振超山东元通监测有限公司山东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路与 金华路交汇处山东智晟科技园A幢1 号楼五楼办公室 合格 21李辉山东元通监测有限公司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路与金华路 交汇处山东智晟科技园A幢1号楼五楼 办公室 合格 22孙冰江苏德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开发区枚皋路19号 淮安智慧谷A3号楼9层901室 合格 23赵瑞国内蒙古富源新纪检测有限责 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49号锦威 商务中心8楼 合格 24刘琼陕西盛中建环境科技有限公 司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航天中路东段寰 宇大厦2号楼14层 合格 25刘丽红陕西盛中建环境科技有限公 司 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航天中路东段 寰宇大厦2号楼14层 合格 26管蕾朝阳千秋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凌凤街道梧桐路 16C号 合格 27卢宝明朝阳千秋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双塔区凌凤街道梧桐路16c号合格 28李万里重庆新天地环境检测技术有 限公司 重庆渝北区杨柳北路9号b区504合格

3S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析

3S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析 徐昌王晓玉王斌 摘要: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推动了3S技术的不断进步。3S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其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切实提升了环境管理水平。文章对3S技术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在城市、农业、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管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20-02 DOI:10.13535/https://www.360docs.net/doc/8714961121.html,ki.11-4406/n.2017.08.058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膨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的3S技术已成为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中的核心支撑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 1 3S技术概述 1.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S)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应用这一技术识别探测目标的过程中,受距离的限制性被减少。遥感技术发挥功能时所需的物质包括可见光和电磁波等。由于该技术受探测距离的限制性越来越小,因此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高科技领域。而其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的功能更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更加高效地收集、储存并分析各种数据;在气象分析以及侦查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在利用R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勘察的过程中,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更加科学的进行土地规划设计。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支持下管理、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从应用的角度看,GIS最重要的应用对象是与地理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的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是为资源与环境的信息管理、定量分析、综合评价与辅助决策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 1.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监控对象进行动态定位和跟踪的系统。将相关的通讯技术同GPS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时间、距离的测量,并进行空间定位,由此可见,该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测试。并且精确度高是在应用该技术进行测量中的主要特点,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监测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GPS可以在任何天气状态下发挥监测功能,还能够灵活地进行移动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交通系统和农业勘查中。 2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2.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力度,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积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势在必行。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在开展城市规划时,利用3S技术可以从宏观上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有效测算,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评估,在考虑土地承载力的情况下,制定出有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规划和设计。3S技术在应用于城市大气污染监测时,可绘制城市大气污染源分布图,同时采用航空多光谱摄影手段监测主要大气污染物成分、颗粒组成以及空间分布,对城市热岛以及地面辐射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在城市水污染监测中,通过3S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水体悬浮泥沙、有机质、叶绿素等水质要素,并排查污染

(完整)高三地理专题——3S技术专题复习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物 地面接收站信息分析处理 信息电磁波 特点距地面越远,探测范围 越大、获得资料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地物分辨率越低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 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3S”技术专题复习 一、核心要点突破 1、遥感技术(RS ) (1)、工作原理和特点 (2)、核心知识: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不同地物(即目标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一原理对地物进行分辨得到相应的影像图片。如:耕地与林地、海洋与陆地、被污染的水体与未被污染的水体、健康的农作物与遭受病虫害的农作物等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 ) (1)、工作原理与功能 (2)、核心知识:由于全球定位系统能确定目标物的经纬度、高程(或深度)和速度,所以其最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3)、提示:确定静止物体的三维坐标至少需要3颗GPS 卫星,确定运动物体的三维坐标至少需要4颗GPS 卫星。由于卫星信号传播和接受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GPS 具有全球性、全能性、 G PS 功能定位导航接受装置接受信号,根据卫星参数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出自身相对位置卫星反射自身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的无线电波 根据某物体与四颗以上卫星的相对位置,确定位置(经纬度)、高程、速度 工作原理1、定位;2、行进方式 和线路选择;3、宿营点; 4、报警; 5、选择最佳 摄影地点和时间1、空域划分和管理;2、交通流量管理;3、飞行路线管理。旅游探险大地测量、野外勘探、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等其他领域 交通 1、自主导航;向用户提供位置、 航速、航向和时间信息,海图航 迹显示;2、港口、码头的船舶调度;3、提供出行路线规划;4、车辆跟踪等 空中 导航 公路 水路 作 用

最新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1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2 3 4 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5 6 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7 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8 2、监测项目与频次 9 10 空气例行监测项目表

★ :规定的监测项目; 11 ▲: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12 13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14 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15 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16 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17 18 3、监测分析方法 19 20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表 21

22 23 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 24 1、技术路线 25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 26 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27 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8 2、项目与频次 29 1)监测项目 30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31 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32 2)监测频次 33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34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5 3、监测方法 36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37 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38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39 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3s技术的特点,优点及其相互关系

3S技术的特点,优点及其相互关系 3S集成,即将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有机地组合成一体化的、功能更强大的新型系统的技术。在3S 技术集成中,GPS 主要是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 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 则是多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 遥感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利用遥感器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RS具有实时、快速、动态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能力,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范围大、精度高,获取信息周期短、手段多等特点。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技术的一种。GPS 定位系统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指在计算机硬件支持下,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信息输入、存贮、查询、运算、分析、表达的技术系统,同时它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描述,通过时空构模,分析地理系统的发展变化和深化过程,从而为咨询、规划和决策提供服务。GIS 的本质就是对不同类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而GIS具有很强的地学分析手段。 3S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RS用于提供大量实时、动态、快速、廉价的地理信息; GPS用于空间数据快速定位,为遥感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并对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检验; GIS用于对空间数据进行存贮、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将大量抽象的统计数据变成直观的专题图和统计报表等。集RS、GPS、GIS技术的功能为一体,可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以解决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RS、GIS、GPS的结合,实际上是将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实现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3S”集成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还能够智能化地分析和运用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并能够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3S 技术具有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而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技术的3S技术作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已从各自独立发展进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3S的整体集成应用广泛,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功能也更为强大。从目前来看3S集成技术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S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卢志远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级生态学,20091070008 ) 摘要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概述了3S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以及在城市、水资源、森林、农业、海洋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并展望了3S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 3S技术生态监测 “3S”技术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3S”技术日益成熟, 已成为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中的核心支撑技术, 并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生态监测评价。 1 “3S”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1 遥感(RS)[1] 遥感是利用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的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 并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而完成对远距离物体的识别, 具有视域广、信息更新快的特点。将RS数据作为GIS的数据源, 可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在与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实现空间和时间转移, 通过三维空间定量地预测未来。RS技术现已形成了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的发展趋势, 所得到的所有影像都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的信息源, 不仅可获取生态环境变化的基本数据的图画资料, 还可以提供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等发展进程的数据和资料。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2,3] GIS是综合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 在计算机技术支持

下, 将反映现实世界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和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 以一定的格式输人、存贮、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立用的技术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GIS软件和应用软件得到飞速的发展, 到90年代, 出现了ArcGIS、ArcViewGIS、Genamap等许多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目前GIS的应用已扩展到地理、地质、水文、测绘、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军事等领域, 它与RS技术相结合, 已开始用于全球变化与环境监测等。 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为所获的空间目标及属性信息提供实时、快速的三维空间定位的一个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的导航传递系统, 由地面控制站、GPS卫星网和GPS接收机三部分组成。现覆盖全球的24颗GPS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台GPS接收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位置都能接收到最少4颗GPS卫星发送的空间轨道信息, 以确定该接收机的位置, 从而提供高精度的二维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由于GPS提供了查找位置的最新手段, 且速度快、精度高、不受气候和通讯条件的影响, 具有全天候、布点灵活、作业迅速的特点, 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部门。 1.4 “3S”技术集成 “3S”技术集成, 即把RS、GIS和GPS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其中, GPS主要是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 R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则是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4]。3S 技术的集成有多种方式, 较为常见的是3S两两之间的集成, GPS与GIS的集成可用于环境动态监测、环境管理等;GPS与RS的集成可用于自动定时数据采集、环境监测、环境灾害预测等;RS与GIS的集成可用于全球环境变化监测、空间数据自动更新等;而同时集成并使用3S 技术的应用实例则较少。

3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一、3S技术概述 3S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个名称的英文缩写,是GIS、RS、GPS这3项相互独命、而在应用上又密切关联的高新技术的简略统称。3S技术的集成是当前测绘技术、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地图制图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专家系统和定位技术及数据通讯技术的结合与综合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l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具有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操作运算、数据查询检索、应用分析、数据显示及结果输出、数据更新等基本功能,具有标准化、数字化和多维结构等基本特点,是综合处理与分析多源时空数据的理想平台,是空间信息的“大管家”和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 2)遥感(remote sensing)利用飞机、卫星等空间平台上的传感器(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等传感器),从空中远距离对地面进行观测,根据日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经过校门、变换、图像增强和识别分类等处理,快速地获取大范围地物特征和周边环境信息,获得实时、形象化、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具有探测范围大、资料新颖、成图速度快、收集资料方便等特点,遥感图像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实时性等优点 3)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同时接收来自多个卫星的电波信号,以卫星为基准求出接收点位置的技术,由空间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的24颗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接收机下部分组成具有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无需通视、操作简便、全天候作收等特点,不仅可以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时等,提供野外基础测绘的控制数据。 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GIS是规划直观和理性的工具 (2)GIS具有规划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分析功能 (3)GIS在规划决策中起决定作用 (4)GIS在动态城市规划、规划管理方面有着技术作用 (5)GIS的城市三维可视化中应用 2)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的特点 (1)辅助性 (2)局部性 (3)阶段性 (4)广泛性 3)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阶段 (1)信息统一管理 在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阶段,建立规划地区范围的GIS现状基础信息库,为规划前期的各种分析,提供现状空间与属性信息的统一管理、查询检索和动态更新服务。 (2)规划分析决策 利用各种基础数据资料,基于GIS环境的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类规划编制的条件分析、方案制定与评价选择提供空间分析支持和决策辅助。 (3)规划数字成果 在规划最终成果的制作阶段,提供基于GIS标准的规划成果数字产品,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得到直接为GIS系统所接受的规划成果,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GIS技术优势,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第3卷第1期2009年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与评价方法研究 肖继东1,2,3,陆锋4,李虎5,张旭1,石玉1,冯志敏1,杨志华1,邢文渊1, 傅华1,李聪1,陈爱京1 (1.新疆生态环境遥感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3.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3;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 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5.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在《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基于3S技术,利用CBERS和EOS/MODIS 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并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指数,如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生态质量气象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87;X82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0799(2009)01-0004-05 Method Research on Monitor and Apprais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Based on3S Technology XIAO Ji-dong1,2,3,LU Feng4,LI Hu5,ZHANG Xu1,SHI Yu1,FENG Zhi-ming1, YANG Zhi-hua1,XING Wen-yuan1,FU Hua1,LI Cong1,CHENG Ai-jing1 (1.Xinji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Center,Urumqi830002,China;2.Xinjia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Eco-Oasis,Urumqi830046,China;3.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ife,Urumqi830053,China;4.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Geography Science 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CAS,Beijing100101,China;5.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Abstract:The standard documents such as Ecolog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 (Implementation),Ecology Quality Meteorology Appraisal Standard(Implementation),Ecology Monitor Target System lay foundation for this studying.Based on the3S technology,using CBERS 收稿日期:2008-10-06;修回日期:2008-11-12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计划项目(XJDX0201-2008-07) 作者简介:肖继东(196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安全、环境灾害、农情信息等领域的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工作。 E-mail:xjd_xj@https://www.360docs.net/doc/871496112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