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实验1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全套教案

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一、主要内容:1、什么是科学2、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3、科学教育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科学2、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对于科学的本质的认识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看录像。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科学的三位一体说: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家的独特品格•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提起科学,人们自然会想到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及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多数人视科学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
事实上,知识本身并不等于科学的全部。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目前科学教育界较流行的观念是所谓的科学的三位一体说,即完整的“科学”定义应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家的独特品格•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对比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医生的工作目的)•科学课堂上的提问技巧: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有关材料,提供信息,设置环境,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如一杯水里等溶解多少食盐?)2.学生接触和进入境界,了解和分享信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3.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什么不同意见?有什么更好的想法?”4.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少提“这是什么?”这类知识性的问题,多提“有什么特点”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5.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探究。
•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知识和常识的区别:科学知识经得起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时刻准备接受别人的修正;有明确的适用条件的阐述;具有预见性或普遍性。
1.可重复性。
强调科学方法的规则性、操作步骤和所获结果表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2.可积累性。
《小学科学教学论》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一、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二、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三、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四、实验内容:空气的成分(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五、实验内容:溶解(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实验器材:粗盐,水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若干一样的小纸片滤纸,火柴,纸片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六、实验内容: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课题: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实验器材:粗盐,水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若干一样的小纸片滤纸,火柴,纸片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十、植物实验-----叶脉书签制作一、材料选取选用叶脉粗壮而密的树叶。
以常绿木本植物为宜,如白兰叶、桂花叶、桉树叶等。
在夏末或秋季以选择充分成熟或老化的叶片制作叶脉书签为宜。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验。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
-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2.1 实验主题-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水的循环- 力的作用- 声音的产生2.2 实验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原理,以便能够理解实验现象。
- 实验原理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简明易懂。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学生应当熟悉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并能正确使用。
- 实验材料和仪器应当安全、易于操作。
3. 教学过程3.1 导入- 通过问题、情境、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2 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3.3 实验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实验结果。
3.4 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 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教学评价-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态度。
5.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的模板,您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福师20春《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答案2

福师20春《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答案2单选题)1: 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
A:XXXB:XXXC:XXXD:XXX正确答案: A单选题)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不是________。
A:学校教学B:教学规律C:教学现象D:教学问题正确答案: A单选题)3: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________支配。
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理论理性正确答案: A单选题)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长期性B:连续性C:广泛性D:间接性精确答案: A单选题)5: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正确答案: D单选题)6: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活动阐发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精确答案: C单项选择题)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期间、生理丈量占统治位置期间、后现代期间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
A:XXXB:XXXC:XXXD:XXX正确答案: A单选题)8: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_________。
A:目标取向B:过程取向C:主体取向D:客体取向精确答案: C单选题)9: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
A: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B:有助于了解课程施行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C: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D: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正确答案: B单选题)10:研究方式转变意味着:A:用自主研究代替指导研究B:用合作研究代替个体研究C:用探究研究代替接受研究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正确答案: D单项选择题)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
15春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答案

15春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答案一、单选题(共40道试题,共80分。
)1.在XXX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________。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正确答案:A2.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__________。
A.进步主义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要素主义课程正确答案:A3. “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
A.XXXB.XXXC.XXXD.XXX精确谜底:C4. “XXX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举动分析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精确谜底:C5.确定研究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___________。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C.研究者自由选择的过程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正确答案:C6.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
A.情境形式B.目标形式C.批判模式D.过程形式精确谜底:B7. “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__________。
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精确谜底:B8.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__________。
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同一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正确答案:A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学术中心课程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C.儿童举动中心课程D.人格中心课程正确答案:A10.XXX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孕明了、联合、体系和__________。
A.复B.实践C.办法D.拓展正确答案:C11. __________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3. 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4.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瓶子、水、纸张、铁钉、钢丝等。
2. 教学工具:- 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一些图片或故事引出科学实验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材料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实验示范(15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示范。
- 详细解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学生实践(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
-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展示各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结论。
-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科学实验,并编写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示范、学生实践、总结归纳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这是一份简单的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20春《小学科学教学论》离线作业参考答案

9.小学高年级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D)分值:5
A. 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B. 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C.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DHale Waihona Puke 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10.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课一般分为两种(B)分值:5
A. 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兴趣小组 B. 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教育活动课
7.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B)分值:5
A. 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 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C. 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D. 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知识的掌握
8.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依赖于(A)分值:5
A. 教师的指导 B. 同伴的帮助
A. 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 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 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 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D)分值:5
A. 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 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 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 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C. 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D. 科学过程与科学态度
15.最早提出主动学习与科学认识过程相结合的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B)分值:5
A. 加涅 B. 奥苏泊尔
C. 杜威 D. 泰勒
简答
1.小学高年级科学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分值:10
答: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是小学高年级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具体表现在:探究就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合作、动手动脑、多方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开阔学生的知识而(2)注意学生独立性、自觉性的培养(3)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关于蚕的颜色研究》汇报ppt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养蚕过程中我们组发现蚕茧是黄色的, 有的蚕茧是白色的,于是产生了疑问,为什 么茧的颜色不同?蚕茧有没有别的颜色?蚕茧颜 色与什么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一时也解答不了, 所以我们做了个研究,于是我们确定了研究 课有关 2、可能与不同颜色蚕茧出来蛾的公母有关, 3、与不同颜色蚕茧出来的蛾,产的卵本身颜 色有关。
收获
因为小数量的蚕茧无法保证数值的准确性, 该实验需要涉及的数值太大,所以没办法深 入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综合,我们 猜测蚕茧的颜色与父体与母体的颜色有关, 也就是遗传因素。
我们认为:实验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我们经历了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在研究过 程中,我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学 到了养蚕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激发了我们的 研究兴趣,培养了大家长期观察的毅力。
养蚕观察过程
三、研究的过程: .
科学探究一:蚕吃的食物是否影响蚕茧的颜色?
我们对蚕吃的食物进行了分组
组别
吃什么
生长情况 茧的颜色
结论
A组
桑叶
好胖
有黄有白 与食物无关
B组
榆树叶 较好 微胖 有黄有白 与食物无关
C组
莴苣叶
较好 微胖 有黄有白 与食物无关
D组
生菜叶
不太好
有黄有白 与食物无关
结论:蚕吃的食物不影响蚕茧的颜色。蚕茧没有 别的颜色,只有黄和白两种颜色,蚕最喜欢吃桑 叶。
养蚕观察过程
科学探究二:是否与蚕茧的颜色有关。
我们把同一只(黄色的茧出来的)母蛾产 的卵分给小组成员,大家分别观察记录,蚕 长大结茧以后,茧的颜色,记录结果:黄的7 只,白的5只。
结论:与蚕茧的颜色无关。因为是同一只蛾 产的卵,结果第二代茧有黄的也有白。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实验教学方案。
二、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我们将进行以下实验教学: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简单机械3. 光学现象4. 声音与振动5. 生物与环境三、实验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
2. 演示法: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研究。
3.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讨论法:实验后,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实验心得。
四、实验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讲解:教师对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4. 实验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实验心得。
6.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评价1. 学生操作的正确性: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2. 实验报告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内容完整、数据准确、论述清晰。
3.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思考深入。
六、实验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程,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如节约药品、爱护实验器材等。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案,希望各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我国未来的科学家们贡献力量。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价值(1)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的任务: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课程。
1、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3)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小学科学课程是国家设立的一门课程。
国家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教育功能,都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不能缺少某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人为地将各门课程分为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违法的。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其教育效果短期不明显,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课程基本教学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课程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依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教学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二是坚持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探究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实践是学习的原动力,更是探究科学的必要手段,而科学课堂为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科学课堂中的动手试验能使学生更好的、更快的、更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积累出了这样几点心得。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探究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65-01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造就学生“全面发展”,光靠我们教学科学知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它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科学实验的真正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良好机会。
一、从生活入手开展实验教学许多教师认为科学课既枯燥又麻烦,不仅要备课还要寻找大量的试验材料,授课时除了道理就是道理,教师课上口若悬河,学生听着枯燥乏味。
其实,如果我们换种眼光去看待眼前的科学课,就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如:为什么汽水的瓶子不会装的太满;大雁为什么春天飞到北方等等,不难发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从孩子的生活入手让其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多种渠道挖掘实验资源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充分挖掘学校、教室的设施、器具和教师、学生身边的物品及家庭用品作为实验资源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拓宽校内实验资源的渠道。
1、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多样的试验材料。
2、充分利用课外器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注重材料的重复使用,把有价值的实验材料收集起来,建立小小资料库。
小学一科学实训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训教案实践教案: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PPT课件等;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强调科学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的益处。
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
2.实验操作选择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简单实验,例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等。
2.1 实验一:水的沸腾步骤:(1)准备一个水壶和一些水;(2)把水壶放在火上;(3)观察水壶中的水是否沸腾。
2.2 实验二:冰的融化步骤:(1)准备一个冰块和一个温水杯;(2)把冰块放在温水杯中;(3)观察冰块是否融化。
3.思考与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带领他们一起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沸腾,为什么冰会融化,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知识。
4.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4.1 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操作。
设置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出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并在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实践教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论-第1章-小学科学课程概述

三、科学教育
1、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 人才的社会活动。 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 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 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 学与社会有关问题作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 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 动。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 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 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 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 术应用的教育。
㈡ 学 科 性 质
(三)研究对象
科学教学论研究科 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 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相 关因素(教学媒体、教 学环境等)的统一。
三、学科体系
教 育 教 学 教 研
科学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目的
科学教学目标层次 科学课程标准
科 学 教 学 论 的 学 科 体 系
科学教学内容
科学教学内容构成及编排 科学教科书 科学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 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 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 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 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 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 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 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 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 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 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 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电子版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电子版1、光照射到物体上,我们就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
[单选题] *A.被物体吸收B.被物体反射(正确答案)C.传播的方向不会改变2、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现象是()。
[单选题] *A.长出嫩芽B.种皮破裂C.种子膨大(正确答案)3、某农田为防止鸟类啄食农作物的种子,大肆捕杀了鸟类,后来发现农田中有大量害虫,其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农作物旺盛生长,食物充足B.食物链被破坏(正确答案)C.害虫生长速度加快4、在组成花岗岩的矿物中,硬度最硬的是( )。
[单选题] *A.云母B.石英(正确答案)C.金刚石5、下列比较容易找到蚯蚓的是()。
[单选题] *A.黄泥浆里B.菜地里(正确答案)C.沙堆里6、港珠澳桥采用桥、岛、隧为一体的主要原因是( )。
[单选题] *A.我国建造特高大桥的技术不成熟,而建造海底隧道的技术很成熟B.为了保证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正确答案)C.保护环境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变异现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当用手摇电动机点亮小灯泡后,想要使小灯泡更亮,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单选题] *A.转动的时间更久一些B.改变转动的方向C.转动的速度更快一些(正确答案)9、日食是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在同一条直线时,地球在中间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0、30、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多,但人均占有量丰富。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1、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的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2、安全帽做成拱形,能提高抗撞击能力。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根据这一成语,可以写出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4、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 ) [单选题]对(正确答案)错15、在户外进行空投包实验时,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数据来帮助改进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论 ——建构主义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基本过程: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中实现的,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和 组织。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 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应和平衡。 1)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 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2)顺应是指改变原有图式(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 3)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探究学习 (2)支架式教学 (3)情境教学(抛锚式教学) (4)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 的过程,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 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四大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第一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 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佳答案。
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直接用,并达到 效果,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简介及历史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
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被尊奉 为建构主义的先驱,他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只能 知道了解他自己建构的知识,在反对直接教授知识方面,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苏格拉 底的“产婆术”既是以提问方式促进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发现真题。从建构主义观点看,这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 成功典范。就当代建构主义的来源而言,皮亚杰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他把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为一切经验和知 识的源泉。他既反对知识纯粹来自感官体验的经验主义, 也反对知识来自纯粹理性的理性主义。他认为,知识就是 建构,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实训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实训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编码:三、课程简介:《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方向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以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研究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特点,揭示小学科学教学理论,分析小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内容与教学规律,培养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把握与指导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方向的能力。
培养小学预备教师能够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概况,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掌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规律和小学科学教学的规律,掌握科学活动的技能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与方法,具备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能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训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实训,培养学习分析教材、处理教材、上好小学科学课程能力。
五、课程总学时:学时[理论:学时;实训:学时]六、课程总学分:学分七、适用专业和年级:小学教育本科八、实训项目汇总表:九、大纲内容:实训一感知教师角色【实训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通过实践,增强上课的感性认识(课感),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初步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逐步发展上课理论指导上课实践的能力。
【实训内容】、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从小学科学教材中选定一课时内容,撰写教案。
(注:每个人要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统一选择相同的一课时,如果选择不同的二个课时,要求小组人员中一半的人是相同的,以便于更好地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上课实践练习,并在微格教室进行上课训练。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上课实训时,小组每一成员必须对其他同学的上课进行评价。
实训二感受科学课堂【实训目的和要求】、研究学习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提高上课的教师技能。
、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逐步发展上课理论指导上课实践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的探究科学知识和现象,并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编写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非常有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在实验教学上有所帮助。
一、实验名称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名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的内容和目的。
实验名称应该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并简洁明了,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应该是可行的、具体的和明确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实验材料应该简明扼要,且具有通用性和易获取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四、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教学的实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理解实验过程和结论。
实验步骤应该简练明了,每一步都应该具体、清晰,避免过于复杂和抽象,让学生可以轻松理解和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与结论是实验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也是评价实验效果的关键。
在实验结果和结论部分,应该总结实验的数据和现象,并结合实验的目的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六、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教学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注意事项部分应该格外关注。
实验注意事项应该是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的提示,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保证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七、教师评价在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师评价应该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评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在实验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编写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希望这份实验教案模板能够对广大教师在实验教学上有所启发和帮助。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案,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学会设计和执行简单的科学实验;3.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杯、水、盐、温度计、纸巾等;2. 实验设备:热源、计时器等;3.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4.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实验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引出本次实验的主题。
第二步:实验设计和步骤介绍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 教师分享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确定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设计实验步骤。
第三步:实验操作和记录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笔记本上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3. 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温度变化、溶解速度等要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四步:结果分析和讨论1. 学生将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出来,进行结果分析;2.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了解和掌握实验中相关原理和概念。
第五步:实验总结和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扩展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3. 推荐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小学一科学实验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验教案实验主题:植物的水分传导方式实验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实验时间:2个课时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水分传导方式,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材料:1. 一盆带有叶子和茎的植物2. 一小瓶涂有颜色的水溶液(如红色染料溶液)3. 剪刀4. 放大镜5. 测量杯6. 实验笔记本实验步骤:1. 将植物放在教室中央的明亮位置,并确保它有足够的水分供给。
2. 向一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溶液,加入红色染料,使溶液呈现明显的颜色。
3. 用剪刀剪下植物的一片小叶子,并在叶脉上剪个小洞(注意要小心操作)。
4. 将剪下的叶子放入测量杯中,并倒入足够的染料溶液,使叶子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5. 留意叶子的变化,观察染料是否能够被茎部吸收,并逐渐上升到另一片叶子。
6. 记录实验结果,并用放大镜观察叶子上染料的运动轨迹。
7. 小组里的成员可以选择其他叶片重复实验步骤3到6。
8. 结合实验结果,共同交流讨论并形成相关结论。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植物茎部的水分传导方式。
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植物通过茎部将水分从土壤中吸收,并进一步传导至叶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锻炼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巧。
扩展实验: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染料溶液,观察染料在植物茎部的传导速度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植物水分传导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环境条件对水分传导的影响。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剪伤自己或植物。
2.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现场并保证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给。
3.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这个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实验教案,学生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水分传导方式,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验一、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二、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三、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四、实验内容:空气的成分(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五、实验内容:溶解(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实验器材:粗盐,水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若干一样的小纸片滤纸,火柴,纸片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六、实验内容: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六年级下册)实验结论:七、实验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六年级下册)八、实验内容:观察岩石(五年级下册)九、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三年级上册)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十、实验内容:植物实验-----叶脉书签制作实验器材:白兰叶、桂花叶、桉树叶、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天平,旧牙刷,镊子。
水彩颜料,彩色丝线,氢氧化钠,3%双氧水。
实验结论:十一、【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 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摄氏度℃十二、【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十三、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 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水底。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重量;(3)改变水的密度十四、玩滑梯的启示【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实验步骤】 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表面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才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
说明: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
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
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说明】 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
2、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
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因此,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较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十五、灯泡亮了【实验名称】探究基本电路的组成(或:探究灯泡亮的秘密)【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实验步骤】 1、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
3、打开开关,灯泡就灭了。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实验说明】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作用: 1、开关:控制灯泡亮灭; 2、电源:电的来源; 3、用电器: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 4、灯座、电池盒是附属部分。
五、P33第12课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名称】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目的】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灯泡连接在一个完整电路中【实验说明】小学阶段不必出现“串联”、“并联”两个名词。
让学生明白共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手拉手,另一种是并排连接,形象掌握即可。
十六、谁的本领大【实验名称】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实验目的】了解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实验说明】 1、把电池、灯泡、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
2、把各种材料连接进电路,看灯泡亮不亮;区分常见导体、绝缘体。
3、有意识地准备干、湿两种木块。
连接干木块时,灯泡不亮,说明干木块不容易导电;连接湿木块时,由于电路电流小,灯泡也不亮,但不能根据这一现象确定湿木块不容易导电,从而属于绝缘体,这时教师应引导用更精密的仪器电流表来检测,从而认识到湿木块是导体。
3、区分好“容易”、“不容易”与“能”、“不能”的不同。
十七、瓶“吞”鸡蛋的秘密【实验名称】研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目的】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器材】玻璃杯、硬板、水。
【实验步骤】 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将硬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
2、先用手按住硬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到,硬板不会掉下来。
3、将倒过来的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
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
【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说明】 1、瓶“吞”鸡蛋是本课的一个导入实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引人大气压力实验探究。
注意:选择瓶口要略小于鸡蛋“腰围”的瓶子,鸡蛋剥去外壳,为了封闭好,鸡蛋沾上水会更好,而且实验时小头朝下。
2、还可这样做实验: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迅速塞住瓶口,鸡蛋被“吞”进去。
3、实验完毕,鸡蛋不易取出。
可见本册教学参考书P201瓶“吐”鸡蛋的实验。
十八、声音的产生【研究声音产生的秘密及声音传播】【实验目的】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实验材料】音叉、电源、真空仪、水槽、乒乓球、【实验说明】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在桌子一端轻轻敲击,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找一发声物体如闹钟或手机,让其不断发出声音,包好塑料袋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种种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并向四面八方传播。
把一电铃放入未抽空气的真空仪内,听到铃声,开动抽气机,逐渐把仪器内的空气抽掉,铃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十九、通电的线圈(电磁铁)【实验目的】了解电能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了解磁力与什么有关。
【实验器材】【实验说明】在三年级“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电磁能的转化。
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的基本构造,使学生了解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极的装置叫电磁铁。
它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
然后让学生利用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自制电磁铁。
方法很简单: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接通电路就可以了。
第二、三圈线绕在第一圈上,最后一圈从倒数第二圈里穿过去,这样线圈不易松散。
在小组汇报结果时,引导学生发现电磁铁有以下特性:磁力有大小;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本课的难点、重点是: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1、电磁铁的磁力研究(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